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安徽省“十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1-07-30 生效日期: 2001-07-30
发布部门: 安徽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皖政[2001]6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政府同意省计委、省教育厅制定的《安徽省“十五”教育发展规划》,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七月三十日
  
安徽省“十五”教育发展规划
  

 

21世纪初叶,是实现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归根结底将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而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将我省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关系未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意见》(皖发[1999]14号)和省政府《关于批转省教委安徽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皖政[1999]51号)的精神,特制定安徽省“十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一、“九五”时期教育发展成就与“十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辉煌的“九五”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期间,我省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步伐,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至基础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提前实现,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5%,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8.6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32%,青壮年文盲率由“四普”时期的19.5%下降到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8.5%。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文化技术业余学习等成人教育蓬勃发展。
  至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多元化办学体制初步形成。随着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由政府包办学校的单一体制已被打破,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工作全面展开,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制度初步建立,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至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省属高校在“三定”基础上,全面启动了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全面展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并在部分市取得了重大进展。
  至教育体系和布局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与优化。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结构调整工作取得良好成效,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已有16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批准成立或筹建,普通高校设立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二级学院(或高职班)规模不断扩大。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过渡的调整稳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正全面展开,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
  至育人观念和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各级各类学校更加重视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正在成为新的教育质量观。
  至教育与科技、经济结合的力度加大,成效显著。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呈现生机,高等学校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合肥地区6所高校联合共建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建设积极推进。
  至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总量逐步增长。在优先保障的原则下,建立和强化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资政策,“九五”期间全省教育经费拨款累计支出超过200亿元,是“八五”期间的2倍多,与此同时,“211程”、“国家扶贫教育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教师安居工程”、国债扶持高教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至教育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随着教育普法工作的大力推进,全社会的教育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初步走上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行政的轨道。
  “九五”期间,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队和智力支持,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
  (二)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教育正面临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新环境:
  至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为我省教育加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教育对于增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省力发挥重大作用的认识得到空前提高,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实施科教兴皖战略,确立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地位,政府的教育投入将继续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将教育同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教育是投资于未来的理念已被社会和家庭更广泛地接受,孕育着难以估量的巨大社会需求,必将调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投入,为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至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为教育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量。以信息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趋向,以及由这一革命性变化所引发的日趋激烈的高层次人才争夺战,正在形成强大的驱动力量,迫切要求加快教育发展、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尽快缩小人力资源在知识上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以增强综合省力,应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经济和科技竞争。
  至实现我省新时期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对教育加速发展提出了紧迫要求。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等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都需要更加紧密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从根本上提出了加快扩大教育规模,扩展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的要求。
  至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教育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信息技术正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加速了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网络教学等远距离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和方法,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更大产出效益成为现实。
  (三)存在的基本矛盾与主要问题
  当前我省教育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民大众对扩大受教育机会的强烈愿望,与实际教育供给能力不足构成现阶段教育发展基本矛盾;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能较好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行政指令性管理在教育运行中仍起主导作用;教育投入渠道过窄,整体社会资源动员不足,政府的投入水平较低,难以有力支撑教育培养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结构体系封闭性强,各种教育机构的功能过于分割和重复,各类教育缺乏有机衔接沟通;基础教育仍然薄弱,高、中等教育的科类、专业设置与实际社会需求对接不够;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社会变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偏重书本知识传授、追求学历文凭的“应试教育”倾向尚未根本改变。克服与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为我省教育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展望未来,教育发展充满着机遇。只要我们抓住这一重要历史契机,走改革创新之路,克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我省教育完全有可能跃上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二、“十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至“十五”时期,我省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树立将教育发展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将巩固和提高“两基”工作放在首位,加快发展“两高”教育,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壮大教育规模,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劳动者素质,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开创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至“十五”时期,我省教育发展的指导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办学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公正性原则。
  (二)发展目标
  “十五”时期,我省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目标是:在全面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规模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教育质量较高层次的跨越。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民办教育有较大程度发展,逐步形成符合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格局。

  三、“十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十五”时期,我省教育将根据经济社会阶段性的发展需求,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确实保证教育结构、教育质量和教育条件都有较大程度的优化与改善。具体表现为“一个巩固、两个扩大、三个调整、四个突破”。
  至一个巩固。认真抓好“两基”的巩固提高,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素质。努力提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扎扎实实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仍是“十五”期间整个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要重点推进尚未实现“两基”目标的老、少、边、穷地区的“两基”工作,确保实现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与提高。到2005年,3-6岁幼儿入园率进一步提高,青壮年非文盲率控制在95%以上。全省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
  至两个扩大。继续扩大高中阶段的招生规模,继续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着重解决好教育供给滞后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需求的矛盾,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扩大教育供给,最大限度满足经济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1)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有步骤地在大中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城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挖掘现有学校的办学潜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完全中学的高、初中分离,扩大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合理比例,促进协调发展。力争到200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48%左右。
  (2)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力争还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到2005年,省属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达13万人以上,在校生达38万人以上;省属普通高校博士点从现有的4个增加到8-10个;努力扩大硕士点,硕士研究生招生达1500人以上,在校生4000人左右;不断扩大省属普通高校规模,到2005年,省属普通高校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4500人左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作为“十五”高等教育的主要增长点,新建、改建、扩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5所左右,包括遴选一批普通中专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届时,各市原则上集中力量至少办好一所多科性的普通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到2005年,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5万人以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较大发展,每年本专科合格毕业生2万人以上,参加考试人数规模达170万科次以上。民办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到2005年,全省民办学历高校达8所左右。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突破13%。
  至三个调整。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学校布局结构、教育体系结构。基本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相互贯通和协调发展,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置于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合并、合作等途径,对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使全省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结构合理,资源供给适度平衡。通过推进多种形式的共建,进一步完善与在皖部属院校的共建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市政府共建省属、市属高校机制,推动高校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本着区域相邻、学科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对部分位居同一城市的高校进行调整合并。在“十五”期间,组建1-2所规模大、层次高、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形成8-10所多科型、支柱型万人大学。同时,加强培养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计算机、生物工程、电子通讯、医药等科类人才,加快培养加入WTO急需的法律、金融、贸易、工商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尽快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拓宽人才成长道路。建立起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职前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发展。
  至四个突破。在素质教育、办学体制、师资队伍、教育手段四个方面有新的突破。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各类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改善师资队伍构成,建立有利于师资力量稳定和提高的用人机制,形成一支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的教书育人专业队伍。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通过加快教育信息进程,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等现代化。

  四、实现“十五”发展目标的措施
  (一)深化改革,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教育体系。
  至办学体制改革向形成多种所有制格局方向深化。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调动国内外、省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解决教育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中、高等教育。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促进非义务教育市场的发育,为发展民办教育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都可以大胆试验。在继续办好“国有政办”学校的同时,非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可以通过整体改制,注入社会资金,实行国有民办;可以由社会各方面筹资,以股份形式合作办学,实行公有民办;也可以由个人出资,实行民有民办;鼓励和支持普通高等学校与社会力量共办二级学院。
  至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与效率。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要真正作为办学的主体进入市场,实际拥有办学的自主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释放教育发展活力和效率的关键所在。改革现行教育管理方式,坚持按市场规则理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政府管理的关系,使学校在执行党和政府的办学方针的前提下,拥有招生计划、专业设置、人员安排、教学方法、科学研究、经费安排等办学自主权,在提供人才数量和质量中获取声誉、地位和经济效益,激发起应有的活力和效率。
  至营造有利于推进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坚持以法执教,加大教育执法力度。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修改和完善我省现有教育法规、条例,抓紧研究制定关于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等政策法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依法行政,依法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标准和办学行为,落实教育的公正性和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推进教育普法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制观念,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社会环境。
  至建立教育社会评估和监测机制,加强教育质量监督。加快探索建立教育评估和监督制度,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督的措施与办法,改变只有教育部门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的现状。积极探索社会参与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方法。积极建立和发展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督的社会中介组织。
  至大力改革现行分配制度,调动和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在调整分配政策,努力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标准的同时,允许学校在国家确定的基本工资制度基础上制定适合本校情况的工资分配办法,加大学校内部分配倾斜力度,拉大分配差距,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选拔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特聘教师进入关键岗位,建立起强化岗位、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的工资分配制度,调动和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至强化用人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合同制。实施现代人才管理制度,在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以聘任制为基础的教师任用制度,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学校按照市场机制,根据需要合理地设置岗位,提出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向全校以及校外公开招聘,教职工平等竞争,学校择优聘任,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建立激励、竞争、淘汰机制。
  至加快大中专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为学生创造多样性的选择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行网上公开录取,积极进行高考科目、内容、方法和制度的改革试点,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校特点的招生、考试、评价的方法和制度。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实行弹性修业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逐步落实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完善和推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拓宽筹资渠道,为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提供可靠保障
  至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依法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做到“三个增长”,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各市、县(区)政府也要相应提高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继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资机制。
  至改革政府投资形式和投资范围,加快实施“重点学校建设工程”。进一步做好省部共建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工作。在继续加大安徽大学“211工程”项目建设力度的同时,“十五”期间拟重点建设安师大、安医大、安农大和1-2所工科类院校,以及30所左右的骨干中专学校。省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用于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其他教学辅助设施的引导补助,划出部分资金用于非义务教育基本建设项目贷款贴息。
  至适度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促进教育事业发展。适当采取政府贴息办法引导银行贷款投入教育事业,促进教育重点项目的建设。全面推进并实施教育后勤社会化改革,将教育后勤服务全面推向社会,实行市场化经营。
  至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适当增加学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成本中的比例。一方面要通过学校减员增效、推进后勤社会化来降低教育成本,另一方面要适当增加学杂费在经常性教育成本中的比例。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和特困生资助制度。认真组织实施教育储蓄、教育保险和助学贷款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增加教育投资,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并实行税前列支的优惠政策。完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审计,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体系
  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加快计算机教育网络和省级教育教学信息资料中心建设,以安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和卫星电视教育网络为基础,建设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尽快使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连结高校、骨干中等职业学校、示范高中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突破传统教育限制、覆盖全省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在中小学逐步普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育。鼓励支持学校和教师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为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四)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至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提高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实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地。在高校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高校科技园和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孵化科技胚胎企业,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至加强统筹协调,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培训。坚持教育要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方向,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五)实施振兴安徽教育的8项工程
  至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工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用3-5年时间,利用校办产业现有基础,创建一批示范性生产劳动教育基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至实施世纪园丁工程。切实加强师范教育,逐步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到2005年,全省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0%、98%、90%和70%。其中小学具备专科、初中具备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分别达到45%和40%。高中教师中应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研究生。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
  至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实施“皖江学者计划”,2005年前后,引进和造就10名左右优秀学术带头人,在有关高校设立15个左右特聘教授岗位。加快高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分期分批遴选1000名骨干教师、500名学科带头人和300名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加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建设。争取在3-5年内使部分重点高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0-15%、一般本科院校达到5-8%。
  至实施重点高校建设工程。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支持合肥工业大学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的项目建设,为滚动进入“211工程”奠定基础。推进安徽大学“211工程”建设,努力将安徽大学建成一所在国内具有较高声誉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努力把安师大、安医大、安农大和淮南工业学院等办成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学。
  至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把高校建成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在高校建立若干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技术集成与扩散示范基地。建设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
  至实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程。积极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经过3-5年的努力,新建、扩建一批职业技术学院,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积极构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招生、教学制度改革,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全面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
  至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程。坚持“三教统筹”,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合理调整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到2005年基本形成具有特色和活力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
  至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到2005年初步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与省内高校、骨干中等专业学校及部分中小学的连接。发挥省电视台科教频道、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教育及自学考试覆盖作用,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76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