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农办科[2006]59号
各有关单位: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沃土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我部编制了《“沃土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课题申报指南》。现将《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抓紧时间组织课题申报。
联系人:农业部科教司张振华陈彦宾电话:64193078/3022 农业部办公厅
二○○六年十月十六日 附件:《沃土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课题申报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六年十月
第一部分 申报须知
一.项目组织部门和实施年限
本项目由农业部组织实施。实施年限为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二.项目总体目标
坚持集成创新为主,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建立平衡施肥、有机肥综合利用以及高产稳产土壤培肥等沃土工程核心技术体系;提出土地生产力提升的技术保障战略、区域优化战略和政策保障措施等土地生产力可持续提升战略体系;建成一批对沃土工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核心示范区,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为'沃土工程'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申报课题
从沃土工程实施的需要出发,本项目将从三个层面即沃土工程共性关键技术、区域土壤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和重大战略研究展开,设立10个课题。
1.沃土工程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1:平衡施肥与养分管理技术;
课题2:根际养分活化与调控技术;
课题3: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课题4:秸秆还田有效利用和快速腐解技术。
2.区域土壤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课题5:东北黑土及北方风沙盐碱土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课题6:华北潮土及褐土、棕壤土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课题7:长江中下游水稻土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课题8:南方丘陵岗地红黄壤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课题9:西北旱作黄绵土及荒漠灌耕土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3.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10:土地生产力可持续提升战略研究
四.承担单位选择
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开申报、评审择优'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其中课题5到课题9以沃土工程实施区域内的省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为主申报。
五.资金来源
本项目国家拨款1600万元。
六.申报资格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
1. 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
2. 拥有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学科与梯队结构合理;
3. 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
(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60周岁(截止到2006年10月),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2.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三)申报要求
本项目要求以课题为单元进行申报。每份申报书要包含所申报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并完成其所有技术经济指标。鼓励跨部门、跨单位、多学科联合申请,联合申报单位总数不得超过6个。
经形式审查,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件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课题申报书
(4)课题预算书
(5)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配套经费承诺函)
3.课题预算书须单独装订,与申报书一并提交。编制要求参照《关于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财函[2006]12号)(见科技部网站www.most.gov.cn)。
4.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申报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5.申报材料一式15份,要用A4纸、4号仿宋字体打印、双面印刷,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它装订方法。
6.报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请各申报单位于2006年10月30日16点前,将申报文件(包括申报文件电子版)报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以签收时间为准,过时不再受理。受理单位对申报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延误或损坏不承担任何责任。
联系人:林友华 张新明
电 话:010-64195092 65085602
传 真:010-65085602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
邮政编码:100026
电子信箱:kjzxxmch@agri.gov.cn
第二部分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1:平衡施肥与养分管理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大中微量元素施用不平衡,中量元素缺乏的平衡施肥瓶颈,重点研究我国土壤和作物中量元素(硫、钙和镁)缺乏的区域化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中量元素养分诊断方法,土壤养分供应特性、作物吸收规律、肥料高效施用技术,研制出高效硫肥、高效钙肥和高效镁肥产品。研究大中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技术,提出主要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与方法。研究不同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性能的关系,规模经营与分散经营条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与精准调控技术,建立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与养分精准管理技术体系。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提出作物中量元素高效施用技术以及大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技术1项,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项;研制出高效中量元素肥料产品,申请专利1-2项;提出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标准1项;发表论文4-5篇,培养研究生3-4名;建立中量元素及大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应用示范基地2个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精准管理示范基地2个,共示范1-2万亩。示范区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10%,农民增收80-100元/亩。
课题经费:国拨经费230万元,配套经费100万元。
课题2:根际养分活化与调控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土壤养分特征及其化学有效性差异,研究作物根系活化土壤养分的途径和提高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的技术及其调控方法;探讨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作用及其与土壤养分提高与肥力衰退的关系,建立根际微生物养分活化调控与菌根利用技术途径,发展间套作活化养分技术、菌根利用和根际施肥技术;探讨提高根际养分有效性的生物学途径,挖掘作物高效利用养分资源的生物学潜力,培育根际养分高效利用的作物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提出根际养分活化的关键技术2-3项,包括间套作活化养分技术、菌根利用和根际施肥技术;申请根际调控剂专利2项;建立高产根际调控技术示范基地2个,示范区总面积1万亩以上,实现沃土、高产、资源高效与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的协调与统一,化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节本、增收效果达到100元/亩以上;发表论文6-8篇,培养研究生4-5名。
课题经费:国拨经费180万元,配套经费100万元。
课题3、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研究内容:选择我国代表性农区,分析该区域的有机肥资源数量以及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研究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秸秆、绿肥、厩肥、污泥等最大承载量,阐明不同区域有机肥资源与土地承载力的关系。针对有机肥资源中(如规模化养殖粪肥、污泥)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研究代表性的有机肥料中重金属Cd、Zn、Cu、As的形态、在土壤中的转化和影响因素;探讨作物对畜禽粪便中重金属的吸收、向作物可食部位转移和积累特征,确定有机肥施用的安全阈值。研究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条件下,有机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动力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和种植制度下有机肥的适宜用量和施用方法,提出主要有机肥料安全高效的施用技术规范。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查明不同区域绿肥、厩肥、污泥的土地承载力和消纳容量;提出绿肥、厩肥、污泥安全高效施用技术各1项;提出有机肥施用技术标准1项,有机肥施用安全标准1项;建立绿肥、厩肥、污泥施用示范基地3个,总示范面积1万亩以上;示范区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示范区80%以上的有机肥得以利用,肥料利用率提高10%,农民增收80-100元/亩;发表论文6-8篇,培养研究生4-5名。
课题经费:国拨经费140万元,配套经费100万元。
课题4、秸秆还田有效利用和快速腐解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主要农区秸秆,特别是禾本科作物秸秆还田后腐解速度慢、转化率较低的问题,筛选分离出对禾本科作物硅质层具有较强分解能力的微生物种群,研制农作物秸秆快速发酵腐熟菌剂,研究提出田间条件下快速腐解秸秆的土壤环境条件。在我国主要农区的水热气候条件及种植模式下,研究大量和全量秸秆还田应用技术和相关配套技术,探究影响秸秆分解效果的环境条件,阐明不同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对培肥地力和增加产量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秸秆还田量、还田周期、翻压覆盖时间、翻压深度和粉碎程度、土壤水肥管理等技术规程。研究多种有机物料的组成特性、矿化速率及腐殖化系数的影响因素及模型量化表征方法,建立土壤有机质平衡模型,提出不同肥力土壤有机质的平衡点;研究不同土壤质地及生态气候条件下,主要有机物料(如秸秆、绿肥、厩肥)对土壤有机质质量(组成、特性)的影响,建立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为核心的土壤培肥技术。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提出秸秆还田快速腐解技术1项,提出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为核心的土壤培肥技术1项;申请不同秸杆腐解菌剂专利2-3项;提出主要气候类型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技术标准1项;发表论文6-8篇,培养研究生4-5名;建立秸秆还田试验示范基地2个,总示范面积1万亩以上。秸杆腐解时间缩短1/2以上;在化肥用量不增加的情况下,示范区土壤有机质提高10%,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
课题经费:国拨经费190万元,配套经费100万元。
课题5、东北黑土及北方风沙盐碱土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该区包括辽、吉、黑、内蒙古4省区,总耕地面积约4.2亿亩。研究作物收获后,土壤水分不足与气温低条件下的秸秆还田技术以及有机肥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以改良土壤结构,维持与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研究钾肥与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平衡施肥技术、水肥耦合与高效利用技术、合理换茬轮作培肥技术等,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研究北方风沙盐碱土区防蚀性耕作与生物治理技术、留茬带状间作轮作技术、草粮间作技术等,以提高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能力;在了解该区域苏打盐碱土与草甸碱土水盐运动规律的基础上,研究盐碱改良剂、土壤水肥综合调控等措施,提出盐碱土的高产稳产培育技术模式,在典型地区建立沃土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基地。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提出东北黑土及北方风沙盐碱土区农田土壤有机质的维持与提升、平衡施肥与综合培肥、风沙盐碱地高产稳产培育等相关技术2项;研制盐碱土改良相关技术产品1-2个,申请专利1项;建立相关示范基地2个,示范区总面积1-2万亩以上。黑土示范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0%,土壤结构得到改善,肥料利用率提高10%,粮食产量提高10%;盐碱地治理示范区粮食产量提高10%-15%;发表论文4-6篇,培养研究生1-2名。
课题经费:国拨经费140万元,配套经费120万元。
课题6、华北潮土及褐土、棕壤土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该区包括京、津、冀、鲁、豫5省市的全部和苏、皖的北部地区,耕地面积约4.67亿亩。研究作物秸秆等有机肥料分散式快速还田利用以及秸秆快速腐解技术,有机无机肥料互作的生物有效性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大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技术,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推动有机无机肥料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促进农田的用养平衡。重点研究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耕层增厚技术、有机与无机肥配合的土壤微团粒形成技术,适合的土壤结构调理剂研发技术和轮作、间套作技术等,改善耕层土壤微团粒结构与土体构造,增强土壤水肥保存和供应能力。针对农业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探讨减少水分灌溉和增加土壤水分库容的可能途径与模式;研究以肥保水和以水促肥的作用机制,养分与水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与作物高产的关系,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和抗旱能力,在典型地区建立沃土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基地。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制出华北潮土及褐土、棕壤土区农田土壤的有机无机肥料高效利用、耕层土壤物理培肥、土壤水库营造及肥水耦合等相关技术2-3项;申请土壤结构改良剂专利1-2项;建立示范基地3-4个,示范区总面积1-2万亩以上。通过示范,使养分施用比例趋于合理,肥料利用率提高10%,增产10%;农田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发表论文3-4篇,培养研究生1-2名。
课题经费:国拨经费140万元,配套经费120万元。
课题7、长江中下游水稻土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该区包括鄂、湘、赣、沪、苏、浙、皖等7省市的绝大部分,该地区总耕地面积约3.26亿亩。针对该区域土壤高产栽培、高度集约化利用、土壤养分消耗迅速,造成土壤缺素和养分不平衡等问题,研究长期集约化栽培条件下的土壤养分缺素因子,提出土壤平衡施肥的推荐施肥技术与方法。改进传统的稻-稻-绿肥的配套栽培模式,筛选适合冬季休闲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有机肥品种,研究其播种栽培技术及周年轮换技术,建立相应的技术模式与体系,提高冬季休闲田块的利用率,促进农田土壤的用养平衡;研究适合该区域的有机肥与秸秆还田技术,提高秸秆的还田利用率。针对该区域氮磷化肥使用量大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与小流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典型种植制度下,氮磷养分需求与损失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农田氮磷运筹与减量施用的养分损失综合控制技术,在典型地区建立沃土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基地。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提出长江中下游农田土壤的推荐施肥、氮磷运筹与减量施用、秸秆还田等关键技术2项;建立示范基地3-4个,示范区总面积1-2万亩以上。通过示范,使养分施用比例趋于合理,肥料利用率提高10%,增产10%;发表论文4-6篇,培养研究生1-2名。
课题经费:国拨经费140万元,配套经费120万元。
课题8、南方丘陵岗地红黄壤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该区包括闽、粤、桂、琼、云、贵、川、渝等8省区市的绝大部分和湖南、江西两省的一部分,耕地总面积约4.2亿亩。以提高红黄壤旱地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为目标,研究适合高温、高湿、高集约化利用下,红黄壤有机质提升、养分含量增高的耕作栽培、施肥及管理等农业措施,提出持续提升红黄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培肥地力、提高其生产力的综合技术措施。以改良红黄壤旱地表层土壤结构、提高其保水保肥能力为目标,研究与之配套的耕作制度与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研制适合红黄壤旱地特点的土壤结构改良剂,促进红黄壤结构的快速改善,提高其保水保肥能力和生产力。以提高单位红黄壤旱地的生产效益、优化旱地作物结构为目标,研究适合该区域特点的种植制度和作物类型,形成与种植制度和作物类型相适应的、有利于红黄壤旱地生产力提高和作物高产优质的施肥技术,提高红黄壤旱地的复种指数和生产效益,在典型地区建立沃土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基地。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提出红黄壤区旱地有机质和养分提升、耕层快速熟化以及种植制度与施肥配套等沃土技术2-3项;研制红黄壤结构改良技术产品1-2个,并申请专利1-2项;建立示范基地2-3个,示范区总面积1-2万亩以上。实验区土壤地力提高1个等级,作物增产10%,肥料利用率提高10%;表论文3-4篇,培养研究生1-2名。
课题经费:国拨经费140万元,配套经费120万元。
课题9、西北旱作黄绵土及荒漠灌耕土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该区包括晋、陕、甘、宁、青、新、藏等7省区的绝大部分,总耕地面积约3.2亿亩。研究该区域农田土壤养分缺素状况及肥料效应,干旱条件下的化肥及有机肥施用技术,确定几种主要的高产稳产平衡施肥模式,改善土壤养分失衡的状况,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及增产效果。该区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熟化程度低,需研究耕作、秸秆覆盖、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以及土壤结构改良剂等措施提高生土熟化的效果,探讨其相互关系,建立相应的生土熟化培肥技术模式,改善土壤肥力。针对农业水资源不足,研究肥水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养分与水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与作物高产的关系;作物田间集雨利用技术,土壤水库增容技术,秸秆还田方式与数量对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等,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典型地区建立沃土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基地。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提出适合西北旱作黄绵土及荒漠灌耕土区的肥水高效耦合、养分均衡供应等相关技术2项;研制生土熟化、水资源高效利用相关技术产品,申请专利1-2项;建立示范基地2-3个,示范区总面积1-2万亩以上。示范区作物产量提高10%,肥料利用率提高10%,土壤肥力水平提高1个等级;发表论文3-4篇,培养研究生1-2名。
课题经费:国拨经费140万元,配套经费120万元。
课题10、土地生产力可持续提升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沃土工程实施布局和出现的问题,研究提出沃土工程实施的发展战略和长效机制;利用现代空间技术手段,开展土地生产力可持续提升区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不同地区土地生产力可持续提升的关键技术与区域模式;结合我国沃土工程建设,提出我国不同区域土地生产力可持续提升的调控对策与优势战略。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提出沃土工程实施的重大战略报告,出版专著1部,撰写政府咨询报告1-2份,发表论文3-4篇,培养研究生1-2名。
课题经费:国拨经费160万元。
第三部分 申报文件编制
一、申请函
根据《课题申请指南》,我单位 (全称及地址)授权 (姓名) (职务、职称)作为全权代表,提报下述内容:
1.我方愿意按照《课题申请指南》中规定的条款和技术经济指标,提供下列文件15份。
(1) 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2) 课题申报书
(3) 相关附件
(4) 课题预算申报书
2.我方愿意向申请主持部门提供任何与该项申请有关的数据和信息;
3.有关本申请的所有正式通讯应致:
地址: 邮编:
电话: 手机: 传真:
申请人名称:(公章)
法人(或授权代表)姓名: 签字:
年 月 日
二、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一)申请单位概况
名称: 电 话:
地址: 邮政编码:
开户银行及帐号:
单位负责人姓名: 职务: 技术职称:
(二)申请单位简况
(联合申请单位在此处须分别对所有规定内容进行详述)
1. 申请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历史沿革、批准成立部门等);
2. 课题负责人的姓名、职称、技术简历、学术水平;
3. 参加课题工作的科技人员数量、素质及专业构成;
4. 近期从事同类研究或开发项目的名称及成果;
5. 承担该课题的主要支撑条件。
三、课题申报书(格式)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报书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项目组织单位: 农 业 部
课题申报单位:
课题负责人:
起止年限: 2006 年 月至 2010 年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六年九月
编写说明
1.本申报书由课题申报单位组织编写,经单位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科技司(局),地方科技厅(委、局)]审核同意后上报项目组织单位。
2.编写要求:
(1)课题目标符合项目的课题申报指南的要求,定位准确,指标明确、可考核;
(2)课题任务明确,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3)课题管理与实施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4)课题所需国拨经费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和使用,并另编制《国家科研项目(课题)预算申报书》;
3.课题申报书A4纸双面打印,由项目组织单位确定上报份数。
课题信息表
项目名称 |
|||||||||||||||
课题名称 |
|||||||||||||||
申报形式 |
□投标 □有限择优 □指定 □其它 | ||||||||||||||
课题申报单位 |
名 称 |
||||||||||||||
单位所在地 |
省(市、区) |
代码 |
|||||||||||||
通讯地址 |
邮编 |
||||||||||||||
单位类别 |
□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 □企业 □其他 |
代码 |
|||||||||||||
单位主管部门 |
代码 |
||||||||||||||
其他主要参加单 位 |
序号 |
单 位 名 称 | |||||||||||||
课题负责人 |
姓 名 |
性别□男 □女 |
出生年 |
年 | |||||||||||
学 历 |
□研究生 □大学 □大专 □中专□其他 | ||||||||||||||
职 称 |
□高级 □中级 □初级 □其他 | ||||||||||||||
联系电话 |
|
||||||||||||||
课题组人数 |
人 |
高级 |
人 |
中级 |
人 |
初级 |
人 |
其他 |
人 | ||||||
起始时间 |
年 月 |
终止时间 |
年 月 | ||||||||||||
课题活动类型 |
□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 □产业化开发 □其它 | ||||||||||||||
所属技术领域 |
□能源 □资源 □环境 □农业 □材料 □制造业 | ||||||||||||||
创新类型 |
□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
主要研究内容(100字以内) |
| ||||||||||||||
预期成果 |
□专利 □技术标准 □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 □新工艺 | ||||||||||||||
预期知识产权 |
获得国外发明专利项,国内发明专利项,其他项。 | ||||||||||||||
预期技术标准制定 |
□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企业标准 | ||||||||||||||
产学研联合 |
□是 □否 | ||||||||||||||
经费预算 |
万元,其中国拨 万元。 |
课题申报书提纲
一、课题概述
二、课题的目标与任务
1.项目确定的课题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2.课题目标与任务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分析
三、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1.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
2.课题申请单位及主要参与单位研究基础(已有的研究开发经历,科技成果、科研条件与研究开发队伍现状等)
四、任务分解与考核指标
1.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2.主要技术指标(如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论文专著等数量、指标及其水平,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的竞争分析,满足项目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研制的需求情况等)
3.主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如技术及产品应用产业化前景,在课题实施期内能够形成的市场规模与效益,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等)
4.课题实施中可能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
5.人才队伍建设
6.其它应考核的指标
五、经费预算
1.课题总投资预算、各项任务经费分配及分年度经费需求
2.资金筹措方案及配套资金落实措施
六、课题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1.课题进度安排
序号 |
进度安排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第四年 |
第五年 |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
2.课题各年度目标及考核指标
七、实施机制
1.课题的组织管理措施
2.课题参与单位的任务分工及国拨专项经费分配
3.产学研结合模式
4.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及权益分配
八、课题负责人及参加课题主要人员情况
1.课题负责人简介
2.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
课题负责人 |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职务/职称 |
业务专业 |
为本课题工作时间(%) |
所在单位 |
主要研究人员 | ||||||
九、课题风险分析及对策
十、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一、有关附件
1.相关科研成果、专利等知识产权证明材料;
2.课题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科技查新报告,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分析报告;
3.课题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证明材料;
4.中试或产业化所需相关产品生产的许可证明文件;
5.与课题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十二、申报单位签章
课题申报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课题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课题参与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课题参与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十三、课题申报单位主管部门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十四、专家组或中介机构评审(评估)意见
论证专家组负责人(签字)
或科技中介机构(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十五、项目组织单位意见
1.对专家组或中介机构评审(评估)结果的意见;
2.对是否选择课题申报单位为课题承担单位的意见;
3.其他说明。
项目组织单位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四、有关附件
附件1:申请单位承诺函
附件2:联合申请合作协议
附件3:配套经费承诺函
附件1
申请单位承诺函
我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作如下承诺:
1. 完全理解和接受《课题申报指南》的一切规定和要求。
2. 若被选中,我单位将按照'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的要求和相关规定签署课题任务书,并且严格履行相应义务。如果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违约行为,则承担违约责任。
3. 若选中,本承诺函将成为任务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申报单位代表签字:
申报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
联合申请合作协议
(格式)(主持、参加)
(注:由申请方出具,并在本协议中明确主持单位、参加单位的责任)
附件3
配套经费承诺函
特此说明。
配套经费承诺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五、课题预算申报书(格式)
国家科技计划课题预算
申报书
计划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承担单位(公章):
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
课题负责人(签字):
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
预算编制人(签字):
课题起止日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
承 诺 书
本课题预算申报书的编制是在认真阅读理解相关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基础上,按程序和规定编制的。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本课题负责人保证预算申报书各项内容真实、客观,并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字):
年 月 日
课题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预算编制说明
一、预算编制要求
1、课题预算编制准备。在编制课题预算申报书之前,应认真阅读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并了解其他相关制度的要求与规定。
2、课题预算编制原则。编制课题预算必须以课题研究任务为依据,课题预算应与课题任务目标相关;预算应符合有关政策法规,课题预算支出中的有关标准,应按照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的具体规定执行;预算应经济合理,在不影响课题任务的前提下,充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得在各科目间重复列支。
3、支出预算和来源预算必须同时编制。采用支出预算和来源预算同时编制的方法编制课题预算。平衡公式为:
课题经费支出预算合计=课题经费来源预算合计
4、不可预见费与前期投入等。课题在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不可预见因素,不编制不可预见经费,但课题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不可预见因素,需要调整预算的,可以向科技部提出申请;课题立项前已经发生的各项支出不得列入课题预算。
5、课题预算编制的规范性要求。
◆金额单位和数据精度:预算数据以'万元'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各类标准或单价以'元'为单位,精确到个位。外币需按人民银行公布的即期汇率折合成人民币。
◆名称的规范性:所有课题或课题承担单位的名称,应填写正式全称,单位名称、单位公章及单位开户名称必须一致,如有特殊情况需说明原因;预算申报材料中不同地方出现的相同设备、材料等实物信息应填写规范和统一的名称;开户银行信息应将承担单位开户的银行所在省市、银行名称以及分行、支行、分理处、营业厅等信息填写完整,银行账号应填写准确,工商银行账号统一填写为19位。
◆签字盖章:课题预算申报书必须经课题承担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课题负责人签字、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以及预算编制人签字。预算申报书中所有的签字之处,除提供打印名字外,还必须由本人签字,不得以本人名章代替。
6、课题预算申报书的主要内容。编制经费预算时以课题为单元,按项目汇总。
课题预算申报书A4一式十份,主要包括课题预算报表、预算编制说明材料(预算说明书和各种补充说明材料),其中,课题预算报表应包括:课题基本情况表B1、课题参加人员基本情况表B2、课题预算表B3~B8。
7、对预算编制说明材料的要求。
◆预算说明书是课题经费预算申报书中的一部分,必须按照规定格式、内容等要求编写预算说明书。
◆对出资证明的要求:除申请专项经费外,若存在自筹经费的,需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其他财政资金等。原则上,谁出资谁证明,即其他财政拨款资金,必须有承担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财务证明;由承担单位自有资金提供的经费,应提供承担单位的出资证明文件;由其他渠道提供的捐助,应提供捐助方的出资证明文件。所有自筹经费证明均应说明经费的来源、金额、落实情况及具体用途等等。
8、对多家承担单位参与完成课题的编制说明。对于多家承担单位参与任务研究的课题,课题第一承担单位需填写课题预算表B8,并在预算说明文本中详细说明所有课题承担单位及其承担的任务和经费安排,并且承担单位名称、承担的任务及任务负责人等信息应与课题任务合同书保持一致。课题经费的所有转拨单位都必须在表B8中列示,违反规定转拨经费将会影响课题的财务验收。
二、预算科目内涵及支出标准
1、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
◆设备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和使用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材料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燃料动力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差旅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会议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而发生的课题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由项目承担单位统一管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参照以下标准执行:具有或相当于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第1、2天为500-800元/人天,第3天及以后为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第1、2天为300-500元/人天,第3天及以后为200-300元/人天。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参照以下标准执行:具有或相当于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
◆管理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课题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2、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预算申请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3、经费来源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渠道的经费,包括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获得的资助和自筹经费来源。
自筹经费来源是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以外的各种资金,包括:其他财政拨款、从承担单位获得的资助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捐助。
课题基本情况表
表B1
填表说明: 1. 组织机构代码指企事业单位国家标准代码,无组织机构代码的单位填写“000000000”; | ||||||
课题编号 |
||||||
课题名称 |
||||||
课题承担单位 |
单位名称 |
|||||
单位性质 |
| |||||
单位主管部门 |
||||||
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
||||||
单位法定代表人姓名 |
||||||
单位开户名称 |
||||||
开户银行(全称) |
||||||
银行账号 |
||||||
单位所属地区 |
(省、直辖市、自治区等) | |||||
电子邮箱 |
||||||
通信地址 |
||||||
邮政编码 |
||||||
相关责任人 |
课题负责人 |
姓名 |
||||
身份证号码 |
||||||
工作单位 |
||||||
电话号码 |
手机号码 |
|||||
电子邮箱 |
邮政编码 |
|||||
通信地址 |
||||||
课题联系人 |
姓名 |
|||||
电话号码 |
手机号码 |
|||||
传真号码 |
||||||
电子邮箱 |
||||||
财务部门负责人 |
姓名 |
|||||
身份证号码 |
||||||
电话号码 |
手机号码 |
|||||
电子邮箱 |
课题参加人员基本情况表
表B2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填表说明:1. 职称分类:A、正高级 B、副高级 C、中级 D、初级 E、其他; | |||||||
序号 |
姓名 |
身份证号码 |
工作单位 |
技术职称 |
投入本课题的全时工作时间 |
是否有工资性收入 |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固定研究人员合计 |
/ |
/ | |||||
流动人员或临时聘用人员合计 |
/ |
/ | |||||
累计 |
/ |
/ |
国家科技计划课题预算表
表B3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金额单位:万元
序号 |
预算科目名称 |
合计 |
专项经费 |
自筹经费 | ||
(1) |
(2) |
(3) |
(4) | |||
1 |
一、经费支出 |
|||||
2 |
1、设备费 |
|||||
3 |
(1)购置设备费 |
|||||
4 |
(2)试制设备费 |
|||||
5 |
(3)设备改造与租赁费 |
|||||
6 |
2、材料费 |
|||||
7 |
3、测试化验加工费 |
|||||
8 |
4、燃料动力费 |
|||||
9 |
5、差旅费 |
|||||
10 |
6、会议费 |
|||||
11 |
7、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
|||||
12 |
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
|||||
13 |
9、劳务费 |
|||||
14 |
10、专家咨询费 |
|||||
15 |
11、管理费 |
|||||
16 |
12、…… |
|||||
17 |
13、…… |
|||||
18 |
二、经费来源 |
|||||
19 |
1、申请从专项经费获得的资助 |
/ | ||||
20 |
2、自筹经费来源 |
/ |
||||
21 |
(1)其他财政拨款 |
/ |
||||
22 |
(2)单位自有货币资金 |
/ |
||||
23 |
(3)其他资金 |
/ |
||||
专项经费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第4年 |
第5年 | |
金额 |
||||||
比例(%) |
注:支出预算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支出预算应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设备费--购置/试制设备预算明细表
表B4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填表说明:1、设备分类代码:A购置、B试制; | |||||||||
序号 |
设备名称 |
设备 |
单价 (元/台件) |
数量 (台件) |
金额 |
购置设备 |
购置设备生产 |
主要技术 |
用途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单价5万元以上购置设备合计 |
/ |
/ |
/ |
/ |
/ |
/ | |||
单价5万元以上试制设备合计 |
/ |
/ |
/ |
/ |
/ |
/ | |||
单价5万元以下购置设备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