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威政发[2007]42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威海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十月十日
威海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为充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产业发展重点和经济布局,搞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鲁发〔2007〕1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回顾与展望
(一)海洋经济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海上威海”建设战略以来,全市海洋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海洋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2005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95亿元,是1991年的15倍,年均递增21%;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海洋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4:45:31,初步形成了产业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海洋产业体系。
1.海洋渔业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52万吨,实现产值174.7亿元,分别是1991年的3.3倍、11倍。产值指标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20,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6.3万公顷,养殖产量达到140万吨,名优养殖产值占全部养殖产值的比重达到70%。海洋捕捞机动渔船6524艘,总功率达到55万千瓦,作业区域实现了由近海向外海及远洋拓展,捕捞总产量达到112万吨,是1991年的2.5倍。全市远洋渔船发展到200多艘,远洋捕捞产值占捕捞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2.海洋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05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81家,其中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的企业达到10多家,年加工能力241万吨,水产品加工实现产值139亿元,是1991年10多倍。海洋医药、保健品稳步发展,开发了多烯康胶丸、深海鱼油等十多种医药保健品;海洋船舶修造业发展迅速,全市规模以上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发展到25家,造船完工量达到15万载重吨,实现增加值3.2亿元、利税1.5亿元。2005年,全市海洋工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9%。
3.港口条件明显改善,海上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有商港16个,其中国家一类开放口岸3个,一类开放作业区5个;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初步形成了通用码头、集装箱码头、石油煤炭码头、旅游码头配套,各种设施齐全、功能较强的港口体系。拥有国内外运输船舶148艘,总载重吨22万吨。200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219.2万吨、客运量达到96.6万人,分别是1991年的10.6倍和4.5倍。继1990年在全国率先开通威海至韩国仁川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后,先后开通了到韩国仁川、平泽、釜山,日本大坂、神户,青岛、泉州等地的客货航线和集装箱航线18条,其中全集装箱航线15条。2005年,全市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1万标箱,形成了通达国内沿海、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
4.旅游资源开发形成规模,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8处、4A级旅游景区4处。200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998万人次,是1991年的3倍,其中海外游客16.9万人次,是1991年的10.5倍;旅游业总收入85.5亿元。
5.海洋科技开发推广体系日趋完善,“科技兴海”战略成效显著。先后建设了国家级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和滩涂贝类养殖、浅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40多个,拥有国家海洋“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3处,实施国家海洋“863”计划近30项,基地和实施项目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解决了世界性的鲈鱼人工育苗技术难题、大宗贝类的增养殖技术问题,探索出了工厂化养鱼、虾池养参、深水网箱等养殖新模式,引进开发推广了近200项重要海洋科技成果。2005年,全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5.7亿元,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2.1%,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6.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05年,全市海洋产业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72家,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已在我市海洋渔业、食品加工、海洋运输、船舶工业等海洋经济多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全市海洋产业对外贸易总额达到7.1亿美元,是1991年的近10倍。
7.海洋法制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综合管理进一步强化。认真贯彻落实《渔业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开展了《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推行海域使用权属、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有偿使用等基本制度,实行海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海洋环境公报制度,初步建立起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防灾减灾网络。加强渔政、海监、海事、边防等部门海上联合执法,被国家海洋局列入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成为全国两家之一、全省唯一的市及所属县级市区实现海域使用管理示范“一片红”的地市,海洋管理开始步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
我市海洋产业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今后大规模开发建设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我市海洋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一是海洋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水产养殖业经营粗放,标准化程度不高;捕捞业远洋渔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水产品加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精加工、深加工不够。海洋产业增加值中,海洋二、三产业比重偏低,海上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临港工业、临港物流业刚刚起步。二是港口规模小,缺少大型深水码头和专用码头,港口作业能力、货物集疏能力不强。三是海洋科技力量与海洋大市的地位不相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不高。四是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投入力度不足,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五是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生态和环境问题开始显现。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展望
我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既具备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又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国际上,海洋经济已进入深度开发阶段,向海洋要食品、要资源、要通道、要效益成为世界海洋开发热潮。目前,许多国家都把海洋开发作为战略重点,发达国家的势头更为强劲,美国、日本等国家已开始对具有巨大潜在商业价值的海洋生命科学、天然气水合物利用等海洋未来产业进行研究开发,全世界开发海洋资源、建设海洋经济的形势逼人奋进。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05年,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7202亿元,比“九五”末翻了一番。特别是2003年国家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后,沿海各省、市都把海洋经济作为拓展发展空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抓,制定了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重点工程建设计划,纷纷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市)”战略构想,全国范围内开发海洋、建设海洋的大气候已经形成。
从我市看,威海的海洋区位、资源优势突出,科技力量较强,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具备,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发挥现有的区位、资源、科技优势,依托现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大力实施海洋经济开发战略,我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前景广阔。
1.区位环境优越。我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海域开阔,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我国离韩国最近、最早与韩国通航的城市;位居环黄勃海经济圈的中间地带,是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是欧洲大陆桥向东延伸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主要通道,经济发展与日、韩、俄远东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条件独特,有利于发展海洋经济。
2.海洋资源丰富。全市海岸线长近千公里,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沿海大小岛屿114个,拥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资源;地处半岛最东端,海域开阔,水质肥沃,近海生物资源丰富,临近烟威、石岛两大渔场,经济生物种类300多种,鲍鱼、海参、对虾等海珍品驰名中外;海岸多为山地基岩港湾式海岸,水深坡陡,建港条件优越;沿岸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天然的度假和旅游胜地;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资源,黄金、花岗石、地热、风能、潮汐能开发潜力较大。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科技力量较强。我市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之一,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拥有一批海洋科研、教学机构和海洋科技人员以及国家级、省级产业化、科技兴海与重大项目实验示范基地,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产品,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处于国内、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科技在海洋产业中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创新已成为拉动海洋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强力助推器。
二、“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与开发战略
(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全局,牢固树立生态海洋、和谐海洋的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兴海、可持续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立足我市海洋优势,做大做强临港经济,突出抓好三大海洋产业板块,大力发展现代渔业,突出发展海洋“三品”制造业、船舶工业、临海能源产业、石油化工业等临海工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港口海运、临港物流等海洋服务业,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努力把我市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市。
(二)目标任务。
1.海洋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75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2.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主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海洋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海洋管理水平和海洋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6:48:36。
3.区域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以海洋“三品”制造、船舶、能源、石化为重点的临海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以上;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突破5000万吨,力争达到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突破80万标箱,力争达到100万标箱;海洋经济区域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对日韩开放的平台和物流、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4.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10年,力争90%的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一、二类标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得到初步修复,海洋物种资源、环境资源、岸线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资源环境对海洋经济的支撑能力得到恢复和增强。
(三)开发战略。
1.综合开发战略。按照全面开发海洋资源、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要求,统筹兼顾,以沿岸陆地为依托,陆海结合,以陆带海,以海补陆,全方位、多层次、最大限度地利用海洋资源,实现陆域、岸线、港口、滩涂、海岛与海域一体化综合开发,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挖掘海洋经济增长潜力。
2.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发展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发展带动作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龙头企业,特别是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和技术转让,推动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
3.“科技兴海”战略。充分利用我市的海洋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搞好与青岛海洋科技的对接,积极探索海洋科技、海洋教育与海洋经济有效结合的体制与机制,加快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依靠科技和人才,促进海洋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海洋经济的素质和水平。
4.“兴港强市”战略。立足千公里海岸线优势,站在威―日―韩大三角视野层面,把“建港口、带物流、促产业”作为拓展发展空间、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支点,把“兴港强市”摆到与“工业强市”、“三产旺市”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深水大港和区位优势,引进培养关联度大、集聚度高的产业,形成以港口海运为先导,临港工业为主体,临港物流业为支撑的新型临港经济体系。
5.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积极保护海洋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增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现代海洋产业布局
依据我市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根据沿海不同特点,规划建设海水养殖、加工制造、港口、休闲旅游度假、海洋生态保护五大功能区,逐步形成由岸到海、由岸到岛、由近海到远洋、由浅海到深海,多层次立体开发的新格局。
(一)养殖功能区。我市适宜养殖的海域面积广阔,滩涂资源比较丰富。根据不同海域特点和资源状况,大力发展海水增养殖业。荣成市的荣成湾、桑沟湾、爱莲湾、靖海湾和环翠区的褚岛至双岛湾间浅水海域,逐步推行名特优品种筏式养殖、名贵鱼类网箱养殖、鱼贝藻间养与轮养;文登市、乳山市和荣成市西南部沿海滩涂资源比较丰富,侧重发展虾池健康模式养殖和滩涂贝类精养;环翠区和荣成市北部近海基岩底质区,推行鲍、参、海胆等海珍品的放流增养殖;全市海岸带因地制宜发展名贵鱼类等海珍品工厂化养殖。
(二)加工制造功能区。海产品加工业,根据建设“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总体部署,搞好海洋食品、保健品和海洋药品的开发和生产,构筑加工基地―加工园区―龙头企业的发展格局。船舶工业按照“3111”工程的总体布局,建设俚岛湾、皂埠湾和石岛湾三大船舶工业聚集区,发展山东新船重工、山东省黄海造船等十大重点企业,构筑沿皂埠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靖海湾、埠口湾、前岛湾、乳山口湾一条沿海造船工业带,培育一条船舶配套产品产业链。依托现代化的港口体系和出口加工区,以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产业为重点,规划建设皂埠口、俚岛湾、石岛湾、乳山口四大临港工业区,以镆铘岛石化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培植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
(三)港口功能区。按照“整体规划、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确保监管”的原则,高起点定位港口功能,以威海港为中心,石岛港、龙眼港为两翼,张家埠港、乳山口港为补充,加快整合全市港口资源,强化岸线资源的控制和高效利用,防止无序、过度开发和重复建设,切实为港口发展留有足够的岸线和陆域纵深空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管理先进、服务优良的港口体系。威海港作为区域中心港,老港区加快客运中心搬迁,建设邮轮码头;新港区加快三期、四期和航道工程建设,以开辟集装箱远洋航线和油品专用码头为突破口,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油品中转中心和新亚欧大陆桥东延韩国、日本的重要枢纽港。石岛港集中开展集装箱近洋运输业务,并重点转向镆铘岛的开发,与中石油合作建设30万吨级油码头,为镆铘岛石化基地服务。龙眼港适当进行改扩建,发展散杂货业务和客滚运输。文登规划在南海新建散杂货泊位,为南海新区服务。乳山口港抓紧建设一期工程2个2万吨级散杂货泊位,二、三期工程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逐步推进。
(四)休闲旅游度假功能区。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围绕“打造东方幸福海岸,建设旅游度假基地”的总体目标,加强海洋旅游资源保护,突出“海、岛、泉、滩、山、林”资源特色,加大海洋沿线资源整合力度,以威海市区为中心,向成山头旅游区、石岛旅游区、虎山旅游区、文登小观金滩旅游区及乳山银滩旅游区辐射,科学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完善提升环翠、银滩、天鹅湖、石岛湾四处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功能,建设中心城市、海滨生态、渔家民俗、温泉疗养、传统文化、田园风光六大旅游板块,打造现代海洋休闲旅游精品。
(五)海洋生态保护功能区。规划建设鸡鸣岛、苏山岛、朝阳港、汇岛4个海洋生态保护区,刘公岛海洋保护区、成山头海洋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保护区。重点搞好国家级荣成市大天鹅自然保护区、荣成成山头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2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对大天鹅等珍稀、濒危物种和海湾、海岸、海岛生态系统进行重点保护。
四、海洋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思路,重点培育壮大现代渔业、海洋“三品”制造业、船舶工业、港口海运业、滨海旅游业、临海能源产业、石油化工业等七大主导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一)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充分发挥渔业在海洋经济中的优势作用,积极实施五大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和品牌渔业,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渔业资源,推进渔业现代化、渔村城镇化进程,在全国率先建成渔业经济发达、渔区社会繁荣、渔民富裕文明、环境健康优美的现代渔业示范区。
1.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和保护工程。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减船转产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报废中小型机动渔船600艘以上,增殖放流水产苗种10亿尾(粒)以上,建设人工渔礁示范区4个,建设小石岛刺参保护区等种质资源保护区7处。
2.实施渔业产业升级工程。加快实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抓好海参、鲍鱼、海带、对虾、扇贝等十大优势主导产品的健康养殖;稳步发展以大洋渔业为重点、过洋渔业为补充的远洋渔业,重点开发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渔场,开辟印度洋和拉丁美洲海域,加强远洋渔业队伍和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大马力渔船和电子信息、遥感探鱼等现代化装备,力争建设1―2处远洋渔业基地,培植2―3个实力强、装备水平高的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远洋渔船发展到250艘、10万千瓦左右,远洋捕捞产值占捕捞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大力发展水产现代物流业,在加快石岛北方渔市和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更新改造和升级提档的同时,加快荣成海带、乳山牡蛎集散中心等专业性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休闲渔业示范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拓展休闲渔业,着力培植游钓、渔家风情、渔家乐等休闲项目,提升休闲渔业的档次和水平。
3.实施渔业科技创新工程。构建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渔业推广体系,加强渔业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展渔民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渔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
4.实施平安渔业建设工程。加快市渔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制定和完善海洋自然灾害、安全事故、涉外纠纷等应急预案,建立渔业安全长效机制和有效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5.实施现代渔区建设示范工程。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中心渔港,配套完善渔船避风、供油供水、船用配件供应等基础设施,将渔港建设与渔区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繁荣渔区城镇经济。
(二)着力发展海洋“三品”制造业。综合开发、高效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经济综合效益,实现海洋经济由资源开发型向加工增值型转变。海洋食品,努力搞好藻类、贝类、低值鱼类深加工,通过改型、换装、变异、仿生,开发调味品、佐餐品、模拟食品、鱼糜制品、方便食品等多种产品。海洋药品,以提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重点,努力开发高效低副作用的抗肿瘤类、抗菌类、维生素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类新型药品。海洋保健品,采用生物技术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重点发展DHA、EPA系列鱼油软胶囊、海参肽、海参补液等高科技海洋保健补品。
(三)做大做强船舶工业。与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相衔接,依托现有造船、修船企业,充分发挥区位、自然条件优势,抓住日、韩船舶工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搞好技术开发和产业协作配套,抓好船舶产业规划布局,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造修船项目的建设。依托皂埠湾、俚岛湾和石岛湾三大船舶工业聚集区,着力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品链,扩大规模效益。重点建设新船重工、黄海造船等十大造船项目,着力开发集装箱、散货船、油轮三大主力产品和海洋工程船、远洋渔业船舶等优势产品。本着“巩固一批、开发一批、引进一批”的原则,加快船舶产业链的培植和延伸。在巩固提高现有船用电机、风机、舵机等主导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引进港航配套设备、船用冷冻机、船材和其他船舶配件等产品,迅速形成船舶产业链条和配套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市形成造船200万载重吨以上、修船700艘次的能力。
(四)突出发展港口海运业。按照以威海港为中心,石岛港、龙眼港为两翼,张家埠港、乳山口港为地方补充港的发展思路,加快整合全市的港口资源,重点建设威海港、石岛港、龙眼港三大主力港,突出发展集装箱、煤炭、石油三大货种。在港口建设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多元化融资,吸引有货源、有资金的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参与港口建设,形成内资与外资并举、国有民营并存的竞争局面,促进港口快速发展、做大做强。
在加强港口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远洋和集装箱运输,建立一支以远洋大型船舶为主,近远洋结合、大中小配套、船舶类型齐全、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运输船队,努力壮大海上运输能力。坚持“优化结构、鼓励更新、有序发展”的原则,重点进行海洋运力结构调整,从追求总量规模的外向扩张型向注重质量的内涵提高型转变,进一步促进运输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集装箱船和油品运输船,积极探讨开展甩挂运输业务的可行性。加速老旧船舶更新换代,降低船龄。推动海上客运向旅游化、舒适化、高速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公路、铁路、水路等多式联运。积极开拓海洋运输市场,在巩固日、韩传统海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东南亚、欧美等新兴市场。“十一五”期间,新增各类运输船舶10万载重吨、1500客位、1000标箱位以上。
(五)积极开发滨海旅游业。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以福文化为主题,以休闲度假目的地为建设目标,打造千公里幸福海岸。整合包装海洋沿线旅游资源,建设环海旅游公路,完善沿海旅游基础设施和码头等服务设施建设,使沿线旅游景区(点)、高尔夫球场、温泉和渔村相连,海岛、海岸、海湾相接,吸引游客沿线打高尔夫球、洗温泉、住渔村、看海景、进海岛、吃海鲜,体验民俗风情,放松身心,享受休闲。搞好滨海旅游与沿线产业的相互衔接,沿线的工业项目、农业项目、体育设施、会展设施、商贸网点等都要成为旅游景观,形成旅游业与工业、农业、体育、会展、商贸等行业的联动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联合互动。重点建设六大板块:一是“环翠――蓝色温泉城”。突出大海、温泉、高尔夫、购物娱乐、游艇俱乐部等旅游主题,加快双岛湾、北海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展示“蓝色温泉,绿色人居”的海洋城市形象。二是“成山头――福如东海园”。主要以海滨、海岛、极地风貌为依托,以海洋文化、福文化为主题,建设“海鸥王国”、“福如东海”主题公园、天鹅湖旅游区等旅游项目,打造海滨生态幸福极地。三是“桑沟湾――黄海绿岛湖”。突出海滨风光和水上运动特色,开发建设桑沟湾旅游度假区、绿岛生态旅游区、八河港水上娱乐园等项目,形成以避暑度假、休闲疗养、商务会议为特点的生态旅游区。四是“石岛――华彩渔都”。突出绿色渔港、国际友谊等旅游主题,建设、完善和提高法华院、渔家民俗馆、好当家游乐园等项目,打造中国北方的绿色渔都。五是“乳山――东方圣母岛”。突出休闲旅游、福地养生、海岛生态、水上运动等旅游主题,建设完善银滩和大乳山休闲旅游度假区、???飞椒缇扒?、黄金文化公园、游艇俱乐部等旅游项目,打造“北国三亚”,形成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基地。六是“小观金滩――浪漫滨海度假区”。以松林、沙滩、大海为依托,按照欧洲经典滨海小城的模式进行小观金沙滩度假区综合开发,开展滨海游乐活动。
积极发展海上旅游,通过完善、提升旅游码头,建设国际邮轮泊位,引进豪华游艇、邮轮,加快建设游艇俱乐部,开展国际邮轮业务,开发适合游客参与的帆船、帆板、潜水、水上娱乐等高端旅游项目。鼓励发展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海产品等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占旅游收入的比重。积极发展中外合资、独资旅行社,加强旅行社与客源地旅行社的合作,增强旅行社外联与接待能力。
(六)加快发展临海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我市岸线长,拥有众多适宜建电站良好站址的优势,加快建设以火电为基础,以核电为突破,以风电为特色,以抽水蓄能电站为平衡的临海能源产业体系。将临海能源产业建成继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轻工纺织和食品医药等五大产业群之后的第六大产业群,使我市成为立足胶东,面向全省,辐射华北、华东地区的重要能源生产、输出基地。“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总投资43亿元的华能电厂三期工程,积极推进总投资250亿元的乳山核电站一期项目,全力抓好华能、国华风电并网和鲁能文登、乳山风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海油11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尽快启动总投资65亿元的昆嵛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积极探讨海洋能综合利用的新路子。
(七)引进壮大石油化工业。加快推进与中石油合作建设总投资550―600亿元的镆铘岛石化基地项目,形成100万吨石油储备、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的生产规模。积极开发石油深度加工产品,形成从炼油到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的产业链和优势产品系列,力争把我市建成我省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五、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
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海洋污染防治。严格执行陆源污染物达标排放制度,在重点海域推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实施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逐步实现自动监测,着力加强重点养殖区、排污口和敏感生态功能区的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监督治理。完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定期发布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为海洋环境管理和污染源治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以应对海上船舶污染事故为重点,完善海上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加强组织协调、综合保障等应急能力建设,防止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大陆源和海岸、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将海区污染防治与沿海陆域尤其是城市的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开展污染区域防治。搞好生产力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沿海新上重污染型企业,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重点污染企业坚决关停并转;推广科学养殖方式,着力降低自身污染,提高船舶、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实现船舶及相关作业油类污染物“零排放”。
(二)搞好海洋生态保护。加快成山头、苏山岛、小石岛等7处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修复与治理,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及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修复和保护近岸湿地,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建立近海主要渔业资源捕捞总量控制制度,严格实施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休渔制度,减少近海捕捞渔船数量,控制捕捞强度,保护和涵养近海渔业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正确评估海洋资源的承载力,强化海洋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开发保护海岸带。严格执行《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尽快编制海岸带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具有特色的海岸自然、人文景观加强保护和管理,保护海防林等护岸植被,严禁非法采砂,加强海水侵蚀岸段的治理和保护;严格控制滩涂围垦和围填海,对围垦滩涂和围填海活动,科学论证,依法审批。实施一批海岸带生态环境整治工程,恢复和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
六、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设施。按照加强内联互通和对外拓展腹地的要求,以港口为核心,加强港口、疏港交通和空港建设,着力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交通网络。
1.铁路集疏运通道建设。积极推进桃威铁路扩能改造,解决国地铁之间衔接的“瓶颈”制约,并预留建设复线和电气化的条件。
2.公路集疏运通道建设。适应现代化港口建设需要,进一步搞好路港对接,重点是全面完成威海港疏港路,开工建设荣乌高速公路荣成至文登段及连接线工程。
3.机场建设。按照国际空港建设要求,加快建设威海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在现有航线航班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尽快开通日本航线,积极探讨开通香港、东南亚航线,增强客货集疏功能。
(二)污水处理设施。以近海污水综合整治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改善近海环境质量。“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市区污水处理工程、初村污水处理厂和市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扎实推进荣成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荣成石岛污水处理厂、文登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乳山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尽快实施第三污水处理厂离岸排放工程,改造市污水处理工程排海管道,解决污水厂处理水对近海养殖区的污染问题。建立船舶废油、散装化学危险品、洗舱废水、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储存、处理处置系统,提高船舶污染物收集处理能力,实现近海港口水域船舶污染物“零排放”。
(三)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市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病害防治中心建设,尽快实施、启动三市一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和荣成渔业检测站、文登农产品检测站项目,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起设施完备、手段先进、标准规范的检验检测体系。
(四)信息网络。加快“数字海洋”建设,充分利用近海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和在海域管理、环境保护、海岛与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领域积累的丰富信息资源,建设海洋数据库,建立面向海洋经济、海洋开发管理与海洋决策支持的海洋信息基础平台和市、县级市区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海上预警预报、搜救抢险、环境监测等信息系统配套建设。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海洋意识,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弥补资源短缺、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作为实现科学和谐率先发展、建设现代化新威海的重要途径。加强全民海洋意识教育,运用多种宣传工具,加大海洋开发和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海洋国土和海洋经济意识,调动方方面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的积极性,为海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加快对外开放,提升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层次。把海洋优势与开放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并发挥海洋资源丰富、对外开放度高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海洋产业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范围,促进与国际、地区间经济、技术、资源优势互补。重点引进国外资金、先进设备及智力,加速海洋产业科技进步。抓好海水养殖、水产品深加工、滨海旅游、海洋食品和药物等行业的招商引资,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高。扶持外向型海洋经济龙头企业,鼓励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海水养殖业、海洋运输业、远洋渔业等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快培育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带动海洋经济大发展。 在全面落实现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税收、财政和审批等调控手段,强化政府对龙头企业和大项目的支持,促使现有龙头企业实现规模膨胀,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海带深加工等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不高的产业;组织搞好镆铘岛石化基地、港口等大项目的引进和跟踪落实,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我市的海洋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强与青岛海洋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海洋教育、海洋科研与海洋经济有效结合的体制与机制。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搞好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与科研教育机构共建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涉海人才的培养、引进与管理,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加强港口、疏港交通和空港建设,着力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交通网络。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改善近海环境质量。加快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病害防治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渔业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疾病防治体系。健全海洋气象、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加快建设威海海事基地,建立海上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提高防灾减灾、应对突发性海难和重大海洋污染事件的能力。完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数字海洋”建设。
(六)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深化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海洋投融资体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海洋与渔业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发展机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海洋科技、良种繁育、质量监测、远洋渔业、资源修复、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和资源节约型项目以及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等方面的投入。海域使用金及涉海涉渔规费收入主要用于海洋,科技经费要逐年加大对科教兴海的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通过完善信贷担保体系、信贷产品创新,支持涉海重点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直接融资,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拓宽引资渠道,创新引资方式,扩大外资利用规模。
(七)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海洋管理。一是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海洋经济建设协调管理机构。市里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海洋经济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领导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明确成员单位的分工和责任,定期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管理体系。各市区、开发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各涉海职能部门要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大局,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合力。二是完善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等涉海政策体系建设,促进海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和各类专项规划,规范海域使用管理。整合海洋执法力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海洋综合统一执法,提高海洋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