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情况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12-07 生效日期: 2006-12-07
发布部门: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黔府办发[2006]121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实施2年多来,各地、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全省贯彻落实《纲要》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贯彻落实《纲要》的基本情况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部署落实工作。
    国务院《纲要》下发后,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了《贵州省2004年一2008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贯彻落实《纲要》和《意见》明确的各项要求和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召开了全省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和相关会议,成立了以省长、常务副省长担任正、副组长的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法制办。2005年7月至8月,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纲要》的情况进行了检查。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按照省人民政府要求,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和实施意见,建立了依法行政工作定期报告制度。2005年,全省各级政府均向上级政府和同级人大报告了依法行政工作情况。
    (二)抓好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营造依法行政氛围。
    各地、各部门采取集中讲授、上街宣传、征文、领导同志发表电视讲话和专题文章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活动,为依法行政的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省人事厅将依法行政纳入了公务员全员培训,省法制办联合贵州行政学院分期举办了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培训班,对省直部门和市、县分管领导及法制机构负责人近300人进行了培训。新华网、新浪网、中央人民政府网等门户网站和《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以及省内各大媒体对我省各级行政机关在学习贯彻《纲要》、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多次报道。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 
    1?继续深入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深化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编制了《贵州省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设定并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制定了《贵州省行政许可实施程序暂行办法》等4项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监督。推动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
    2?认真组织清理经济管理类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切实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目前,正在组织清理限制非公有经济发展规定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3?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切实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建立了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政务公开的内容从公开办事事项、办事程序等逐步向公开重大事项的办事过程拓展。各地、各部门还不断探索方便实用、行之有效的公开形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公开体系。
    4?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初步形成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省人民政府制定了《贵州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级各类预案已制定完成并发布施行29个,各地政府也已基本完成应急预案制定工作。
    (四)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2004年,在省法制办加挂省政府法律事务顾问室的牌子开展法律顾问工作,推进了依法决策。一些市(州、地)、县(市、区)政府也围绕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开展了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目前,正在围绕制定加强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相关制度,起草健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的相关规定。
    (五)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修订了《贵州省人民政府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省政府规章程序规定》,使立法程序更加规范、完善。通过召开立法咨询论证会、立法听证会和在《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公开征求各方面意见,目前省人民政府起草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草案),已做到一律上网公开征求意见。推行立法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委托立法、专家立法途径,增强了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举办了全省立法干部培训班,提高了立法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科学编制立法计划和立法规划,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的总体制度建设质量。
    (六)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省人民政府制定颁布了《贵州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对48个省直行政机关执法主体的执法事项、依据进行了审定公告。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已全面开展。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继续推进贵阳市、遵义市、农业系统、林业系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批准了桐梓县、凯里市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并加强对上述地方和系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制定了《贵州省行政处罚较大数额罚款标准的规定》。
    (七)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建立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机制。
    1?认真执行《贵州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有了新的进展。2004年至2006年上半年,省政府各部门和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共上报规范性文件349件,纠正其中有违法或不当规定的12件,促进了抽象行政行为合法性。
    2?行政复议工作进一步加强。省、市(州、地)、多数县(市、区)政府成立了行政复议委员会,加强对行政复议工作的领导。各级行政机关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和《贵州行政复议条例》宣传培训活动,配合省人大内司委开展执法检查。各级行政复议机关严格实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制度,依法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严格把好审理关,确保了办案质量。据统计,自《纲要》贯彻实施2年多来,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5427件,受理4968件,占收到申请数的91.5%。在受理的案件中,决定维持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2333件,占47%;撤销、变更、确认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以及责令行政机关限期履行职责的944件,占19%;撤回行政复议申请700件,占14.1%;其他的512件,占10.3%。通过行政复议,化解了矛盾,平息了争议,防止了矛盾激化,维护了社会稳定。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机制。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积极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了解决民间纠纷的新机制。
    4?行政监察工作力度加大。2005年,全省各级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行为,有2210人受到政纪处分,受理涉及行政许可的投诉1029件,追究124人的行政责任,及时纠正各种违法行政行为,保证了政令畅通。
    5?加强对违法行政行为的个案监督。全省各级行政执法监督部门积极加强行政执法个案监督,及时纠正典型的违法行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
    我省依法行政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展不平衡。二是考核机制不完善。推进依法行政与行政机关绩效考核和个人奖惩相脱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推进依法行政缺乏动力。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行政执法水平不高,行政争议引发的社会矛盾较多,违法违纪现象仍然突出。四是监督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行政监督资源缺乏整合,过错责任追究尚未落实到位。五是依法行政基础和应用理论研究薄弱,不适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大对《纲要》的学习、宣传、培训和督促检查力度。
    1?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学法用法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定期集体学法制度,按照《贵州省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办法》要求,落实领导干部任职前的法律知识考试制度。
    2?加大依法行政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律制度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合法渠道反映诉求,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3?建立公务员法制教育和培训制度。党校、行政学院的各类培训班和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中,要宪法、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以及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法律知识列入培训内容。针对2006年和2007年市(州、地)、县(市、区)政府集中换届后的情况,对政府和行政机关新任领导进行依法行政专门培训,增强依法行政观念和意识。
    4?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省人民政府2007年上半年将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纲要》、《意见》和《实施方案》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在此之前,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自查。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方式改革。
    1?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改进招商引资办法的措施,继续完善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管理的有关规定,完善投资环境评估办法,将依法行政纳入投资环境评价工作,按照市场经济社会自律要求,制定我省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管理办法。
    2?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行政审批权,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在行政审批过程中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全程办事代理制,加快行政审批的办结效率。
    3?进一步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管理方式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相关办法。
    4?切实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各类市场监管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5?采取有力措施,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综合执法试点工作。
    6?增强应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相关预案,确保在关键时刻指挥体系畅通,情况反馈及时,有效控制局面,及时平息事态。
    (三)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
    1?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制定和完善政府公告和新闻发布制度,加快制定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和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3?建立政府信用公众评价制度,加快推动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公民个人信用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四)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1?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创新民主决策形式,扩大群众的参与度。各地各部门要建立重要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的相关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2?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探索改进立法的机制和方法,加强立法的专家咨询、听证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注意维护管理相对人的权利和明确管理者的责任。在容易发生行政争议的城市建设、资源环境、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探索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或中介组织承担立法起草工作,摒除部门利益干扰,提高政府立法质量。
    3?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围绕加强能源、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安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加强制度建设,继续深入推进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政府决策等方面的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制度。
    (五)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1?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检查指导制度。要把依法行政纳入行政机关和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将是否依法决策、是否依法制发规范性文件、是否依法实施行政管理、是否注重发挥行政复议的作用、是否依法履行行政应诉职责、是否及时执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等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其奖惩和晋职晋级挂钩。对考核不合格的行政机关和公务员,要严肃追究责任。
    2?制定和完善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办法,提高政府的执行力。要继续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全面推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制定行政机关首长问责办法,切实加强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
    3?整合行政监督资源,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建立由监察机关牵头,财政、审计、人事、法制等部门参加的行政问责监察联席会议制度,使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
    (六)夯实基础,加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工作。
    要在典型示范、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措施。要把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充实到基层行政机关领导岗位。要加强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尽快配齐、配强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中的作用。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二月七日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15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