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跨江发展战略的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01-12 生效日期: 2007-01-12
发布部门: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中共南京市委
发布文号: 宁委发[2007]3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战略重点,现就加快推进跨江发展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跨江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条件
  推进江南江北地区协调发展,一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大问题。无论是从现实需要还是从未来发展看,“整体提升江南、加快建设江北”都是实现我市区域间和谐发展,进而构建“以江为轴、跨江发展”新格局的根本战略。要抓住长江两岸统筹发展日趋成熟的机遇,通过实施跨江发展,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提升城市辐射功能,不断推进江南江北融合互动,走出一条江南江北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
  加快推进跨江发展,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迫切要求。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战略任务,确立了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总纲领。江北地区不仅是全市全面达小康的重点地区,更是建设新南京的潜力所在。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必将加快江北地区发展步伐,从而推动全市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跨江发展,是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江北地区乃至全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五个中心”建设既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提出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市未来五年发展的重大战略。江北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产业发展和生态资源优势。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必将有力地支撑“五个中心”建设,推动江北乃至全市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加快推进跨江发展,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江南江北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江北新区是全市“一城三区”发展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跨江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主城发展的压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而且可以通过城市功能向江北延伸,加速江北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为江南江北的共同发展创造条件。加快推进跨江发展,是强化城市集聚功能、增强区域辐射能力的重要途径。南京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和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跨江发展必将不断增强江南主城的辐射作用,加速各种要素向江北集聚,促进江北整体功能提升,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使南京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江北地区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江北地区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步伐加快,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形成,为跨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城三区”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为跨江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支撑条件;城乡结对帮促、南北两岸联动发展已初见成效,尤其是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推进跨江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都为南京在新一轮发展的历史阶段,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确立跨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按照“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总体要求,坚持“整体提升江南、加快建设江北”的发展方针,紧密结合“十一五”规划、沿江开发战略和“五个中心”建设,紧紧围绕江北地区战略定位,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强江北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突出功能布局优化,有效配置和集聚江北地区生产要素资源;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江北地区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突出统筹协调发展,形成江南江北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使拥有2400平方公里土地的江北地区成为南京科学发展新的战略空间,使拥有周边纵深腹地的江北地区成为南京向西北拓展、带动都市圈的发展枢纽,使拥有200公里长江岸线的南京成为长江流域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战略目标。立足江南江北自身的特色优势,按照呼应主城、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现代化组团式新区,把江北地区建设成为全市重化工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现代物流业特色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城市绿化生态保护区。
  ──现代化组团式新区。加快启动以石佛寺地区为重点的江北新区建设,同时推进泰山、珠江、桥林、雄州、大厂、空港等新城组团规划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内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风景区保护和滨江景观绿地建设力度,形成“山、城、江”带状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全面展现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新区形象。
  ──重化工产业集聚区。以南钢、南化、扬子、扬巴等驻地大企业为依托,以南京化工园为载体,按照产业发展规模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建设生态化、配套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重化工产业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国内有影响力的化工研发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充分发挥高新区作为国家级创业创新和研发转化载体的优势,把高新区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科技产业培育基地。以此为龙头,不断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拉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把江北地区建设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全省最具创新活力的科技创新区域中心。
  ──现代物流业特色区。有效利用江北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南京江北化工物流基地,使之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化学品集散流通基地;加快建设江北金属、建材物流基地,使之成为华东地区有影响的金属、建材物流基地;加快建设江北空港物流园区,使之成为支持区域物流发展的新平台。
  ──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江北地区的资源禀赋,集中力量发展高效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安全农业和品牌农业,把江北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浦口区应注重发挥生态和旅游观光农业的优势,加快建设以观赏苗木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独具特色的旅游农庄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特色区;六合区应主攻高效农业规模化,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业,形成南部、中部和北部各具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经济区。
  ──城市绿化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江北地区山、水、泉、林的环境特色和生态优势,加快推进“生态江北”、“绿色江北”建设,把江北地区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城市绿化生态保护区。浦口区应依托天然优质的温泉资源和国家级老山森林公园,全面建设滨江生态绿带、江北防护隔离绿带、通江生态绿廊和大江旅游风光带,形成“山、带、廊”互为补充的生态空间布局;六合区应充分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山水、人文资源,绿化荒山、荒坡和荒滩,构筑江北防护林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十一五”期间,跨江发展战略要有实质性的推进,江北地区经济社会要有快速的发展,城乡面貌要有显著的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要有较大的提高,使江北地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建设的战略新空间。到2010年,力争江北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市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
  (三)基本原则。要坚持在有利于促进江北地区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形成江北地区内生发展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前提下,有重点、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跨江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把解放思想贯穿于跨江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理清发展思路、突破瓶颈制约、破解各种难题上,落实到提升江南、发展江北的具体行动上。
  二是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监管作用,切实为跨江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有效运用市场手段,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集聚优质资源,谋求跨江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形成以点促面、整体推进的建设格局。
  三是相互融合、联动发展。切实把整体提升江南与加快建设江北有机统一起来,把加快推进跨江发展与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紧密结合起来,把强化江北功能区建设与加强行政区建设有效统合起来,加速江北内部、江南与江北、江北与周边的要素互动与资源整合,实现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统筹、联动、融合、均衡发展。
  四是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切实加强对江北地区发展的宏观管理,尤其是在重大产业发展、存量土地开发、长江岸线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坚持立足现实,从长计议,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三、明确加快推进跨江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构筑特色产业体系。一是着力加强产业载体建设。强化区域空间资源整合,提升江北工业经济的组织程度,重点建设高新区、化工园、浦口经济开发区、六合经济开发区、中山科技园、长江三桥园区等产业平台,形成主导产业鲜明、错位竞争发展、产业加速集聚的良好态势。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紧密结合“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继续发展石化、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软件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全面推进江北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三是大力拓展新兴服务业。围绕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着力发展以江北化工物流基地、江北现代物流基地、江北空港物流园区等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以浦口区“一山三泉”(老山、珍珠泉、汤泉、琥珀泉)、六合区“一湖三群”(金牛湖、雨花石层群、石柱林群、盾火山群)为重点的旅游休闲业,以江北商贸集聚区暨产品交易市场群以及六合江北大道产品交易市场、长江路商业街、十村广场商贸中心为重点的现代商贸业,以高新区软件园为龙头的软件业基地。四是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草食畜禽和特种水产业,把江北地区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奶牛、青虾、肉鸽、河蟹、珍珠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发展江北地区绿色环保农业,提升农产品品质。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在南京和江苏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
  (二)构筑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加快过江通道建设。重点建设纬七路过江隧道、南京长江四桥、大胜关铁路桥和纬三路过江通道等一批工程项目;加快轨道交通、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向江北延伸,提高与江南主城对接的跨江交通能力。二是扩展对外交通网络。开工建设宁通高速公路南京段,拓宽改造宁合高速公路,适时规划建设江北地区城际铁路,贯通江北与皖北、苏中、苏北各城市之间的快速道路,实现江北地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路网畅通。三是构建区域内道路交通系统。重点建设以浦口区“三纵七横”和六合区“四纵两横”干线性主干道网络为骨架的道路网络系统,完善江北路网与过江通道的衔接,形成江南江北一体化的道路系统。四是推进沿江港口和江北机场建设。用足用好江北岸线资源,着力推进沿江港口建设,实现六合机场与周边地区、化工园与西坝深水港、长江三桥园区与七坝港区的联动发展。五是进一步完善江北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制定江北地区城市防洪和水环境治理规划,加快滁河流域和水资源工程整治,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滁河、马汊河的水环境质量;加快建设江北地区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保护饮用水源地,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建立安全、稳定、高效的城市供气系统;健全供电系统,形成安全、稳定的供电保障体系;完善江北地区内部公交线网,构筑以中高档公共汽车为主导、以大运量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实施货运枢纽场站建设,提高客运北站服务功能,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构筑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链。加速打造以南汽名爵、城轨车辆为核心的交通装备产业链,以软件创新基地和PDP项目为载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以南京化工园及其配套区为基地的精细化工产业链。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力度,实施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产业化能力和服务能力升级工程,把高新区建成技术创新的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高新技术与产品交易的中心区;加快建设化工园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延伸石化工业产业链,实现石化工业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培育中小科技园区,重点建设南京工业大学浦口科技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和产学研合作基地。三是加速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成立南京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江北分中心,建设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园研发中心,鼓励江北地区企业将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建在高校,大力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在江北落户,加强江北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能力的建设,加快江北地区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具有江北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
  (四)构筑区域经济合作体系。按照“集聚、辐射、互动、支撑”的发展路径,不断加强南京都市圈建设,努力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从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提升江北地区集聚辐射能力。一是强化物流业对接和辐射,加快江南、江北及与区域内各城市物流园区的对接合作,重点发展大型物流基地,注重现代专业化物流的培育和发展。二是强化制造业集聚和辐射,积极承接国际和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重点发展新兴高端产业;协同苏中沿海沿江地区发展船舶制造基地,推进南京与安徽汽车产业集群的合作。三是强化商贸旅游业发展和辐射,打造市级商业副中心,鼓励南京商贸大企业实施品牌扩张;加强区域城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节会旅游”。四是强化科教优势发挥和辐射,引导推动南京与合肥、扬州、芜湖、镇江等区域间科技产业园区的合作,打造区域性技术研究中心。
  (五)构筑社会事业体系。一是加速江北地区教育资源整合,改善办学条件,培育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江南地区重点中小学校到江北设立分校,建立重点学校、骨干教师与江北地区对口支持和教学互动机制,全面提高江北地区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二是制定江北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浦口、六合区级医院基本现代化建设。鼓励江南地区大医院到江北设立分院,帮助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全面提升江北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三是加强江北地区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所有镇(村)文化站(室)的改造,逐步完善江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壮大江北地区文化产业。四是以大型场馆建设为重点,完善江北地区体育设施配套体系。五是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建设,规划建设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形成三级服务网络,不断拓宽社区服务的领域和覆盖面,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六是优化公共支出结构,进一步扩大对江北地区“三农”和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实现江南江北社会服务均衡化。
  (六)构筑生态环境体系。围绕建设“东部城市绿色中心”,巩固提升江北自然人文环境独特优势,把江北建设成为著名的生态宜居新区。以江北苗木基地为依托,加快建设“东部花木城”,做大做强绿化产业。加强生态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使江北地区在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抓好江北地区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源防治,大力开展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对规划和新建项目实施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生态防护林和绿地建设力度,全面建成江北大厂和化工园之间绿化防护隔离带。加强对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加快沿江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打造滨江风光带。
  四、改革创新江北地区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
  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结合江北地区实际,建立各利益主体融合联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为跨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改革调整驻区市属单位管理体制。一是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与开发园区体制整合。高新区与浦口区、化工园与六合区之间保持现行体制不变,适当扩大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适时撤并沿江开发区,切实搞好人员分流。二是调整老山林场和汤泉农场管理体制。将市农垦集团下属的老山林场、汤泉农场整建制调整给浦口区,在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进行管理和建设。三是建立行政区与开发园区利益、政策共享机制。为进一步调动行政区支持园区开发建设的积极性,积极推进行政区与开发园区发展成果共享,园区新增的税费收入与所在行政区实行比例分成。
  (二)实行园区对口帮扶镇街模式。根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浦口区盘城镇由高新区负责,六合区长芦街道和玉带镇由化工园负责,实行以产业发展扶持为主体的经济社会定点对口统筹帮扶和管理。
  (三)大力推进开发园区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逐步减少开发园区行政编制,除园区领导成员外,其余人员一律实行企业化聘任制;完善竞争上岗、继续教育制度,着力优化开发园区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强化实绩考核、末位调整制度,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增强开发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四)理顺市区两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一是加强对江北地区的宏观管理服务。在全市统一规划下,市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为江北地区建设发展做好服务,促进江北地区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土地等工作部门仍实行市级垂直管理。二是赋予江北地区相关事权。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将原浦口区、大厂区域内的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市政公用及交通管辖事权,按县级管辖体制下放给江北两区统一管理,经费由市相关主管部门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提高,切块下放。三是调整江北地区公安执法机构。根据江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将江北地区现有的公安分局做合理调整归并,理顺六合、浦口辖区内公安管理体制。
  五、强化跨江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紧密结合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五个中心”建设规划,抓紧制定和完善跨江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江北地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功能塑造的有机衔接。江北地区各行政区、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要服从跨江发展总体规划,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对事关全局的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岸线资源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各行政区、开发园区必须坚决执行,不得随意突破。市有关部门要依据跨江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保证规划有序推进和顺利实施。
  (二)制定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按照“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的方针,“十一五”期间,继续赋予江北两区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在保持原有财政支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市级财力状况,逐步加大对江北两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创新江北地区建设投融资体制,鼓励和促进外资、社会资本向江北地区集聚;市级建设用地计划适当向江北地区倾斜;鼓励高素质人才向江北地区集聚,为跨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实施重点任务目标管理。结合跨江发展战略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年度重点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每年定期组织监测分析。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管理程序,制定资源利用、投资强度、产业关联、产出效益和环境影响等考核指标,对符合规划和评估要求的项目,优先予以安排。根据江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加强对行政区、开发园区增量指标和创新指标的动态考核。
  (四)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协调机制。为确保跨江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市成立加快推进跨江发展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浦口区、六合区、高新区、化工园,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跨江发展相关工作的联系和协调、落实和督办。

2007年1月12日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42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