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沪府办发[2007]1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07-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四月二日
上海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07-2020年)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整体提高上海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全面提升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按照国家推动标准化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上海经济和
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上海加快标准化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一)标准化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标准化已成为各国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对外贸易及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标准竞争已成为国际上继产品、品牌竞争之外,一种层次更高、意义更大、影响更广的竞争手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联盟、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标准化发展战略,其共同特点是强调科技研究开发与标准化发展相协调,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并不断扩大影响力,重视环保、健康、安全等公共领域的标准化,确保标准的市场适应性等。战略的重中之重是标准的国际化。发达国家或地区希望凭借其科技优势和标准化资源的积累,抢占或巩固其在国际市场的制高点,最大限度地保持优势地位,继续主导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上海标准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标准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产业、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维护市场公平有序的经济秩序,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上海标准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标准化法制环境、工作体制、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标准化研究与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标准化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上海经济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的转型、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和各种经济关系的变化,上海标准化工作仍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标准化工作规律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传统的观念和管理体制难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的标准化主体意识还不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的结合不紧,标准化科研能力总体较弱;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化活动程度与上海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不相称,重点领域标准化优势地位尚未显现;标准制定的开放性、广泛性不够,标准适用性有待提高,标准实施亟待加强;标准化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标准化人才队伍及技术支撑服务体系还较薄弱等,不能适应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三)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是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海确定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即: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围绕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推进上海标准化发展步伐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上海正面临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作为重要的保障措施,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已着手研究制定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以迅速提高我国标准化整体水平,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在国家发展规划的框架下,通过制定和实施上海标准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标准化的技术基础保障作用,提升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坚持改革创新、夯实基础、重点跨越、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标准化主体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与标准的紧密结合,实现优势领域标准化工作的突破,不断提高标准水平及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努力增强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积极营造有利于标准化发展的环境,着力提升上海在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地位,提高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核心的标准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标准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将加强标准化工作与科技创新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采用和推广科研新成果,不断提高标准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使标准化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坚持市场导向,提高标准适用性。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上海标准化发展重点方向,着力提高标准与市场的关联度,不断增强标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主力军。
3、坚持重点保障,提高标准化水平。正确处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关系,着力推进对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提高各行业、领域的标准化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聚焦社会和谐。运用标准化手段,优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注重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公共管理的标准化推进,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5、坚持国际接轨,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加大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力度,实现优势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突破,为上海参与国际竞争赢得主动。
(三)发展目标
1、战略目标(2020年)
至建成适应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有效的标准化工作体制和机制,形成标准化与科技自主创新有机结合的促进机制。
至建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适应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形成全社会共享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
至努力使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城市公共安全、城市建设与管理等社会公共管理领域标准水平与特大型城市发展相适应;汽车、钢铁、石化、金融、物流等领域的重点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至争取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在沪数量以及参与或主导制修订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数量位于全国前列。
至形成一支熟悉标准制定规则、掌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国家、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把上海打造成为标准化创新基地、标准化人才高地和标准化国际交流中心之一。
2、阶段目标(2010年)
至依托上海的综合优势,基本建成适应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体制,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至争取上海优势领域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有新突破,基本建立适应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标准化示范企业,企业标准化意识显著增强。
至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核心的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90%以上,全面促进上海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能级提升,标准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至争取承担国家标准化工作的专业技术委员会在沪数量增加至100个;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的数量超过1000项,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修订的积极性和能力显著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活动的数量明显增加,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取得重大进展。
至有效整合各类标准化资源,形成满足政府、企业、公众等社会各界需要的标准信息服务网络;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准化研发与服务基地,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至形成由200名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高级专家、5000名经过资格认证的标准化工程师为骨干、10000名经过各类标准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标准化工作人才队伍,标准化人才高地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1、大力开展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标准化工作。加强相关标准化研究并大力推进标准实施,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实施国家有关能效标准,推进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推动节能、降耗、减污,实现能源综合利用的标准化管理。
2、强化城市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建立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上海城市发展特点和环境管理需要的,以国家标准为主、地方标准为补充的上海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加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推动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积极制定绿地、林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加强生态和环境建设标准化工作。
3、有序推进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加强节水标准化管理、节水技术推广和节水型器具改造。以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换乘枢纽为重点,运用标准化手段,推进土地资源节约和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研制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材等物品的回收利用标准,推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
(二)强化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推进产业规模与能级的提升
1、加快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以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研究并构建与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提高服务标准的市场适应性,扩大服务标准的覆盖面,增强标准化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加强金融、会展、旅游、物流、商贸、信息服务等重点服务业标准和与民生相关服务业标准的研制,促进标准水平提升。大力支持上海服务业优势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化活动。
2、强化服务标准的实施示范。配合上海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导向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政府引导、行业协调、企业运作”为原则,充分发挥服务行业协会作用,推动服务业优秀企业开展服务标准实施示范,强化服务业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
3、以实施服务标准带动服务业品牌建设。加强现代服务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创新发展。通过服务标准实施、结合名牌战略推进,在金融、商贸、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形成一批市场影响大、消费者认可的服务品牌。以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的服务行业,带动新兴服务行业的服务标准化向纵深发展。
(三)强化先进制造业标准化工作,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强先进制造业技术标准研制。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成套电站设备、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大型船舶制造等战略产业的技术标准研制,加速科技研发向技术标准的转化进程;推动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并争取标准制修订的主导权;鼓励企业以核心专利技术参与标准制订,实现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的突破,促进科技创新成果通过标准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2、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制造业标准化水平。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制造业标准的更新和提高,推进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升级换代。大力开拓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结合重大科研成果及其产业化项目,贯彻“早期介入,积极跟踪,自主制定,强化实施”的方针,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形成产业或产业链的高新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实施,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高新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3、加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园区的标准化示范。充分依托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园区,以产业集聚为基础,通过“产学研”结合,积极推动企业联盟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开展科技含量较高、出口量较大的制造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发挥技术标准在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变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同步的标准化成果,不断缩小上海先进制造业标准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强化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都市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
1、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围绕上海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进一步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满足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加工、储存、包装、运输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标准的紧密结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
2、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推进上海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为重点,建设生态农业、档案农业、设施农业、种源农业等各类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标准的应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配套的种、加、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格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深入推进标准化种植(养殖)场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3、创建农产品名牌。加强农产品检测及认证体系建设,推行企业自律检测、社会中介机构委托检测、行政部门监督抽查相结合的农产品检测机制。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开展管理体系认证及产品认证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名牌农产品。积极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维护农民利益。
(五)强化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标准化工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以保障人身健康安全为目标,加强食品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和食品安全性评估等方法研究,强化食品流通领域标准化工作。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溯源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标准的宣贯、实施情况的监督,强化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提高上海食品安全水平和食品行业竞争力。
2、积极拓展重点领域公共安全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上海公共安全标准体系,积极应对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隐患,努力促进公共安全标准化为社会治安防范、防火救灾、交通安全和核生化防护等服务。大力开展公共安全技术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工作,使上海的公共安全防范标准化综合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加强生物、化学毒物和核放射源安全监控的标准化研究。加大高危领域及安全生产的标准制修订和实施监督力度。重点开展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交通、消防和信息安全等领域标准化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大力推进卫生标准化工作。针对卫生各专项领域不同的发展实际,从优势领域、重点领域入手,实现卫生标准化的阶梯式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等领域标准的研制,积极参与相关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完善卫生标准宣传、培训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强卫生标准的宣传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化在上海卫生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4、拓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化。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在工作中引入标准化理念。针对上海社区建设和城市人口老龄化特点,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社会福利和保障等公共服务标准制定,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开展和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围绕打造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和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制定相关标准,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进程,提高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
(六)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标准化工作,推进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1、着力推进公共交通建设标准化。结合上海城市建设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公共交通装备开发、线网优化、专用道建设、枢纽站建设、新能源交通方式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与控制系统建设、磁浮交通系统装备与技术开发等具有上海特色和领先优势的领域实现突破。促进城市中心密集区大型交通枢纽建设和“世博园”等大型规划园区建设中地下空间开发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在地下空间开发设计施工、安全监控与风险评估、持
续利用等关键技术方面努力形成具有自主创新特点的技术标准,确保城市交通建设安全、协调发展。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加强城市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标准化的技术基础保障作用。完善并实施上海绿化林业标准体系,强化城市绿化建设中规划、养护、保养等基础性标准研制,提高上海绿化养管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上海市容环卫标准体系,水务管理技术标准体系,相关标准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配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加大城市公共图形标识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积极开展城区改造、城市布局调整、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等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充分体现和谐城市理念。
3、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水平。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目标,运用多种手段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制定和完善城市管理网格化、城镇规划布局系统设计、基础设施一体化配置和共享等方面的标准,加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建立标准实施的评估机制,努力实现标准预期效果,提升管理效能。
(七)强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推进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
1、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协调机制。按国际通行准则和WTO规则的要求加强应对工作,建立重点行业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形成与国家层面相呼应,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良性互动,专业研究机构、中介组织、企业集团积极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应对工作体系,为及时沟通信息,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提供组织保障。
2、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研究。强化对主要贸易国和地区、重点贸易产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围绕本市主要进出口产品,开展应对专项课题研究,逐步实现研究成果共享。促进对外贸易水平提高。
3、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技术支撑体系。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有效运用上海市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采集、分析、处理、通报发送和预警发布体系,充实、完善产品出口信息库、标准文献数据库。加强应对工作研究专家队伍建设,为企业提供进入国外市场的咨询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标准化法制、体制和机制,营造良好的标准化工作环境
1、加强地方标准化法制建设。在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法定程序加快制修订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逐步形成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主体、地方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标准化法规体系,为标准化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2、加快标准化工作体制创新。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完善市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全市标准化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指导。各级政府要将标准化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做好各自领域、职能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尽快形成“统一管理、依托各方、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上海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3、加快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围绕标准的制定、实施、推广应用的全过程,逐步建立科技研发与标准研制紧密结合机制,快速反映市场需求的标准化运行机制,战略纲要实施计划与绩效评估机制,行业部门推动、企业积极贯彻的标准应用推广机制以及相关国际合作交流机制。
(二)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1、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标准研发创新。研究制定推动企业成为标准研发创新活动主体的相关政策,重点制定包括促进标准化与“产学研”结合、重大产业技术标准攻关等配套政策,对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的产品研发和产业规划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标准化工作的自我投入,推动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进而实现产业化。
2、推动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充分发挥企业集团、产业联盟的优势作用,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各级标准制修订工作,承担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参与国内外标准化交流活动。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逐步实现从政府推动到企业主动的转变。
(三)完善标准化技术保障服务体系,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
1、加强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以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为核心、计量测试与质量检测服务平台为支持的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高效、便捷、准确、先进的标准化技术服务。建设以公益性标准化研究机构为主体、社会各类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相对集聚的上海标准化研发与服务基地,不断提高为全社会服务的效能。
2、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标准研究、咨询、服务、合格评定等标准化技术中介服务组织,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和协调功能,积极参与标准的组织制定、推动实施、效益评估,及时沟通标准化重要信息,加快相关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推广任务的有效推进和落实。加强管理,建立健全标准化中介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标准化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与法制化管理。
(四)全面开展标准化宣传培训,着力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
1、推进全社会标准化宣传与各类教育培训。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的标准化宣传网络,增加宣传投入,完善宣传设施,丰富宣传方式。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中引入标准化普及课程,在高等教育序列中开设标准化专业课程,大力推进标准化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论坛、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培育社会公众的标准化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
2、建立多层次、满足发展需求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
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培养一大批专业优势明显、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标准化专业人才,不断充实标准化工作队伍。实施标准化高端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精技术、通外语、掌握产业发展趋势、熟悉标准化工作程序、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标准化专家,代表上海积极参加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
(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标准创新奖励制度
1、加大标准化的资金支持力度。发挥公共财政导向作用。加大对标准化建设的经费支持,保障标准化战略实施。通过专项资金、部门预算等形式,支持安全、健康、环保、资源节约、城市建设与管理、农业等领域重要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实施等工作。逐步建立政府资助,行业、企业等多方投入,共同支持标准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
2、建立标准创新奖励制度。各级政府要结合有关激励政策的落实,设立标准创新贡献奖,奖励在标准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和个人,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上海标准化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相关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和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建立配套的标准创新奖励制度,进一步调动标准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标准化工作持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