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粮油产后减损技术”任务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求,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决定在“十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结合《“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针对我国农村粮食产后数量损失巨大、质量损失明显的重大技术问题,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产后领域“三大作物产后减损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共设置了3个课题,即“三大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农村储粮防虫、防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粮食干燥防霉技术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通过我国农户安全储粮技术体系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重点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安徽六省)、华北平原(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东北平原(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主产区进行产后减损增效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为我国农村安全储粮、提高粮食综合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现公布该项目产后领域三个课题的申报指南和有关申报要求,请各有关单位按要求积极申报。 一、课题申请单位
(一)须具有与相应课题紧密相关的前期研究,在粮食储藏科技方面近几年具有多项科研成果和具有较好的研究开发条件及产业化实力的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不包括外资企业)均可申请,不接受个人申请;
(二)承担以往粮食行业国家科技项目具有良好业绩,以及必要的配套自筹资金,并能为课题集成示范及其它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三)参与“十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且验收情况良好的单位,以及长期从事农村储粮科技服务的单位将优先考虑;鼓励粮食企业、中央级科研单位(含转制院所)联合有关区域性科研单位申报课题;在实施中能产生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产业化前景好,有与课题紧密联系和实质性的前期工作基础的单位将优先考虑;
(四)提供的申请书内容真实可靠,需提供相应课题有关前期科技成果等知识产权证明材料;申报单位自筹资金承诺函;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复印件等。
二、课题负责人
(一)年龄应在55岁以下(含55岁),有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从事有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一线工作4年以上;
(二)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并有固定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用于所申请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50%;
(三)行政管理人员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已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但未按期完成任务、未经验收、项目执行不好、学风不良的课题负责人不得作为该项目课题负责人申请本项目的课题;
(四)研究开发方向与所申请的课题关联性须较强,对国内外有关最新科技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已完成相应课题的前期科研工作,前期科技成果可靠,具有创新性。
(五)课题申请人只能申请主持本项目一项课题,若再承担本项目其它课题,只能以参加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参加课题。
三、申报程序
课题申请单位需经单位所在地或课题示范点所在省级粮食局上报推荐公函后,报送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
四、课题经费
本项目国家科技拨款的经费主要用于支持技术承担单位的攻关研究开发与集成示范;申报单位应提供相应的自筹资金;具有示范点内容的,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相应配套资金的将优先支持,申报单位对课题经费需按“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实行专款专用、单独管理,单独核算。
五、申报要求
(一)鼓励科研院所、院校、科技型企业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联合申报原则上不超过5家法人单位,其中科研单位不超过2-3个,企业不超过3家;联合申报的单位须共同签订申报协议,并确保配套资金到位,明确相应知识产权的分享比例)。各申报单位的资信情况必须良好。
(二)申请单位既可对本项目第17、18、19课题的整体内容进行申报,也可对课题的专题内容进行申报。以企业为主申报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一定的科技人员和联合科研单位的良好机制,并有相关协议,集成示范的课题,科研单位联合企业申报的,将优先考虑。
(三)申请的课题要有先进、创新的研究开发思路,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和组织方案,有明确的考核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
(四)超出课题申报指南范围的课题申报将不予受理。课题申报指南(附件1)、课题申请书封面格式及编写提纲(附件2)将在我局网站(http://www.chinagrain.gov.cn)发布。
(五)申请书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一律采用A4纸打印(四号仿宋字体、双面印)、装订盖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名称、申请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并加盖第一申请单位公章,一式11份,于2006年9月25日前送到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科技处,过期不予受理。
(六)联系方式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906室(100038)
联系人:姚磊 张成志
电 话:010-63906906、63906832、63906935
六、课题评审
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我司将对申请课题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专家组评审,择优立项支持。
二○○六年九月十五日 附件: 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课题申报指南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粮油产后减损技术'任务要求,针对我国农村粮食产后数量损失巨大、质量损失明显的重大技术问题,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产后领域'三大作物产后减损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共设置了3个课题,即'三大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农村储粮防虫、防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粮食干燥防霉技术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研究'课题。
总体目标:在'十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的成果基础上,通过我国农户安全储粮技术体系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重点在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平原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主产区进行产后减损增效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为我国农村安全储粮、提高粮食综合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时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课题由国家粮食局组织实施,实施期为2006~2010年。
项目经费:项目经费预算总投资为3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00万元。在示范区,各省粮食局或地方政府按1:1的比例进行配套,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项目的实施。
课题十七、三大作物产后减损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预期目标:通过农户储粮通风技术、农户气密储粮技术、农村储粮粮仓新材质等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粮种使用的农户储粮新装具和新仓型,在三大区域建立以收纳库为依托的代农储粮的技术服务示范。集成创新不同区域、不同粮种安全储藏技术模式并进行应用示范,在粮食主产区构建农户储粮减损技术保障体系,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课题,在12个粮食主产省建立36个储粮装具加工基地。2006~2008年,在108个乡(镇)建立核心示范户、技术示范户10260户,2008~2010年辐射到千村万户。开发相应的实用技术。
1.东北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该区域冬季寒冷期长、气温低的储粮生态特点和收获后玉米水分含量高、易发霉、储藏量大的特性,通过开发新材质和优化工艺设计,研究开发具有区域特点的新型农户玉米储藏专用仓并完成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该区域玉米安全储藏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在东北平原玉米主产区(黑龙江、辽宁、吉林),每个省选3个区,每个区选3个点,每个点选50户,建立示范区。
(2)集成东北平原农户玉米储藏技术模式2套,开发适合东北平原农户玉米储藏粮仓或装具3套,仓容量3000~5000公斤,农户储粮的投入控制在0.03元/公斤年以内,将示范户储粮损失率降低到4%以内。
(3)建立储粮粮仓加工基地9个,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4)制定储粮装具设计标准图2套并制定企业标准,形成系列化产品。
(5)制定东北平原农户粮仓设计规范(草稿)。
(6)制定东北平原玉米储藏技术规范(草稿)。
(7)建立1个以粮食收纳库为核心的示范点,以示范库为依托,开展粮食收储、粮情日常检测、储粮化学药剂专卖等技术推广与服务,开展粮食品质状况监测与检测技术服务,建立农村储粮专家咨询系统和粮食信息服务平台。
(8)发表3~6篇科研论文,申请国家专利1-2项。
2、华北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该区域夏季气温高、气候干燥、降雨集中的储粮生态特点和小麦(玉米)的储藏特性,采用气控储粮技术,通过开发新材质和优化工艺设计,研究开发具有区域特点的新型农户小麦(玉米)储藏粮仓并完成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该区域小麦安全储藏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主产区(山东、河北、河南),每个省选3个区,每个区选3个点,每个点选110户,建立示范区。
(2)集成华北平原农户小麦(玉米)储藏技术模式2套,开发适合华北平原农户小麦(玉米)储藏粮仓或装具3套,仓容量500~2000公斤,农户储粮的投入控制在0.03元/公斤年以内,将示范户储粮损失率降低到4%以内。
(3)建立储粮粮仓加工基地9个,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4)制定储粮装具设计标准图2套并制定企业标准,形成系列化产品。
(5)制定华北平原农户粮仓设计规范(草稿)。
(6)制定华北平原小麦(玉米)储藏技术规范(草稿)。
(7)建立1个以粮食收纳库为核心的示范点,以示范库为依托,开展粮食收储、粮情日常检测、储粮化学药剂专卖等技术推广与服务,开展粮食品质状况监测与检测技术服务,建立农村储粮专家咨询系统和粮食信息服务平台。
(8)发表3~6篇科研论文,申请国家专利1-2项。
3、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该区域夏季温度高、湿度大的储粮生态特点以及稻谷的储藏特性,通过开发新材质和优化工艺设计,研究开发具有区域特点的新型农户稻谷储藏粮仓并完成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该区域稻谷安全储藏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谷主产区(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每个省选3个区,每个区选3个点,每个点选110户,建立示范区。
(2)集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户稻谷储藏技术模式2套,开发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户稻谷储藏粮仓或装具3套,仓容量500~2000公斤,农户储粮的投入控制在0.03元/公斤年以内,将示范户储粮损失率降低到4%以内。
(3)建立储粮粮仓加工基地18个,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4)制定储粮装具设计标准图2套并制定企业标准,形成系列化产品。
(5)制定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户粮仓设计规范(草稿)。
(6)制定长江中下游平原稻谷储藏技术规范(草稿)。
(7)建立1个以粮食收纳库为核心的示范点,以示范库为依托,开展粮食收储、粮情日常检测、储粮化学药剂专卖等技术推广与服务,开展粮食品质状况监测与检测技术服务,建立农村储粮专家咨询系统和粮食信息服务平台。
(8)发表4~8篇科研论文,申请国家专利1-2项。
课题十八、农村储粮防虫、防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预期目标:本课题开发农村储粮专用防护药剂和防驱鼠技术,显著降低虫、鼠对农村储粮造成的损失,提高农村科学储粮整体水平。
1.农村储粮专用新型防护剂药剂的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农村储粮中,害虫危害严重而又难以防治的问题,比选高效、低毒、时效长的粮食防护剂或植物性杀虫剂,开发出以防治玉米象、谷蠹、麦蛾、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为主的农户专用防护剂新剂型1~2种,避免农村因滥用磷化铝造成人畜安全隐患问题,确保农户能有效安全地防治储粮害虫。
考核指标:
(1)开发农户专用防护剂新剂型1~2种,能有效防治主要储粮害虫,有效作用时间超过1年,并完成农药登记,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2)制定药剂生产企业标准和操作规程。
(3)在三大平原的12个粮食主产省建立示范户12000户,将储粮害虫造成的损失降低60%。
(4)申报1-2项专利,提交3-5篇学术论文。
2.农村储粮防驱鼠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储粮过程中鼠害损失量大、防驱难等问题,创新多种防驱鼠关键技术。
物理防驱鼠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仿生技术、超声波技术或无定向旋转磁场等高新技术,开发出有效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电子驱鼠仪器。
化学防驱除鼠剂开发。研究鼠类化学驱避技术,开发或优化高效适用的鼠类驱避涂料或药剂,喷涂或分布于粮仓周围,起到驱避鼠类的作用;集成出高效低毒(清洁)的鼠类诱杀食饵或安全、高效的慢性灭鼠药剂。
考核指标:
(1)开发电子驱鼠仪器1~2种,有效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制定企业标准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2)开发鼠类驱避药剂1种,并可制成涂料。制定企业标准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3)在三大平原的12个粮食主产省建立示范户1200户,将储鼠害造成的损失降低50%。
(5)申请国家专利1-2项,提交2-3篇学术论文。
3.农村储粮防虫、防鼠技术规程制定
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适用于农户使用的高效低毒或无公害的虫害、鼠害预防关键技术研究,完成《农村储粮防治技术操作规程》(草案)。
考核指标:
(1)《农村储粮防治技术操作规程》(草案)。
(2)发表1-2篇论文。
课题十九、粮食干燥防霉技术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预期目标:研发适合不同区域农户储粮的低成本、低能耗、无污染的小型高效保质干燥技术与设备和就仓干燥技术。提出三大平原农村粮食安全储藏期限。
1.东北平原小型玉米保质干燥设备研究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东北平原,粮食收获时气温低湿度大、粮食水分高,缺乏农村玉米干燥技术支撑,粮食极易霉变的现状,通过优化烘干机技术路线和参数,完善换热器和燃烧器,开发利用秸秆等可再生材料作能源的,适合粮食收纳库和储粮大户使用的高效节能小型保质干燥技术与设备,解决农民传统的晾晒干燥方式。
考核指标:
(1)玉米干燥设备处理量1.0吨/时,降水速率2%~3%,能耗≤6700kJ/kg水,惊纹增加率≤25%。
(2)在东北平原建立5个干燥技术示范区,将示范区玉米霉变损失率降低50%以上。
(3)制定设备生产企业标准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4)申报国家专利1项以上。
2.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型高效稻谷保质干燥设备研究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因太阳曝晒导致稻谷裂纹率增加,稻谷质量降低,以及粮食收获期连阴雨导致粮食干燥不及时,而霉变产生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严重地影响了粮食质量安全的问题,通过改进生物质燃烧器和完善技术参数,开发利用稻壳、秸秆等可再生材料作燃料的、适合农村产粮大户或收纳库使用的小型高效节能稻谷保质干燥设备。
考核指标:
(1)稻谷干燥设备处理量5~10吨/日,降水速率1.0%~1.6%,裂纹增加率≤3%,能耗≤5000kJ/kg水。
(2)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建立5个干燥技术示范区,将示范区稻谷霉变损失率降低50%以上。
(3)制定设备生产企业标准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4)申报国家专利1项以上。
3.农村粮食仓内通风干燥技术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利用湿热平衡原理,以自然通风为主、强制通风为辅,进行粮食干燥作业的研究与示范。重点研究农村储粮水分转移规律、通风道截面形式、途径比、气象、朝向等对通风效果的影响,开发成本低、能耗低、无污染、适合一般农户储粮使用的就仓干燥技术。
考核指标:
(1)自然通风干燥仓容量3~5吨,降水率0.1%~0.3%/天,降水均匀度≤3%。
(2)就仓通风干燥降水率0.1%~0.3%/天,降水均匀度≤1.5%(粮堆高不超过2米),电耗3度/吨o1%水,裂纹增加率≤1%。
(3)建立农户通风和就仓干燥示范户1200户;将示范区粮食霉变损失率降低50%以上。
(4)制定通风和就仓干燥操作规程(草稿)。
(5)申请专利1-2项,发表论文2篇。
4.三大平原农村粮食安全储藏期限品质比较分析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三大平原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产后品质变化规律、害虫和微生物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不同储藏条件下农村储粮合理的储藏期限;研究农村储粮损失调查的标准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污染控制技术和品质控制技术,为有效控制农村储粮质量和虫霉发生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农村粮食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保证农民的膳食安全和质量;研究探索农村粮食产后技术服务的长效机制,提出农村储粮经济阈值和粮食收纳库最佳经济优化配置方案。
考核指标:
(1)提出农村储粮损失调查方法并开展全国储粮损失调查。
(2)研究提出三大平原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产后品质变化规律。
(3)研究提出三大平原储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
(4)研究提出三大平原储粮微生物发生发展规律。
(5)提出三大平原农村储粮合理储藏期。
(6)提出农村储粮经济阈值和粮食收纳库最佳经济优化配置方案。
(7)发表论文5篇。
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课题申请书格式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项目组织单位:
课题申报单位:
课题负责人:
起止年限:20 年 月至20 年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 年 月
编写说明
1.本申报书由课题申报单位组织编写,经单位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科技司(局),地方科技厅(委、局)]审核同意后上报项目组织单位。
2.编写要求:
(1)课题目标符合项目的课题申报指南的要求,定位准确,指标明确、可考核;
(2)课题任务明确,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3)课题管理与实施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4)课题所需国拨经费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和使用,并另编制《国家科研项目(课题)预算申报书》;
3.课题申报书A4打印,由项目组织单位确定上报份数。
课题信息表
项目名称 |
| ||||||||||||||
课题名称 |
| ||||||||||||||
申报形式 |
□投标? □有限择优? □指定 □其它 | ||||||||||||||
课题申报单位 |
名? 称 |
| |||||||||||||
单位所在地 |
省(市、区) |
代码 |
| ||||||||||||
通讯地址 |
|
邮编 |
| ||||||||||||
单位类别 |
□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 □企业 □其他 |
代码 |
| ||||||||||||
单位主管部门 |
|
代码 |
| ||||||||||||
其他主要参加单 位 |
序号 |
单 位名 称 | |||||||||||||
|
| ||||||||||||||
|
| ||||||||||||||
|
| ||||||||||||||
课题负责人 |
姓 名 |
|
性别□男 □女 |
出生年 |
年 | ||||||||||
学 历 |
□研究生? □大学 □大专 □中专□其他 | ||||||||||||||
职 称 |
□高级 □中级 □初级 □其他 | ||||||||||||||
联系电话 |
|
|
| ||||||||||||
课题组人数 |
人 |
高级 |
人 |
中级 |
人 |
初级 |
人 |
其他 |
人 | ||||||
起始时间 |
年 月 |
终止时间 |
年 月 | ||||||||||||
课题活动类型 |
□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 □产业化开发□其它 | ||||||||||||||
所属技术领域 |
□能源□资源? □环境□农业 □材料 □制造业 | ||||||||||||||
创新类型 |
□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
主要研究内容(100字以内) |
| ||||||||||||||
预期成果 |
□专利 □技术标准? □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 □新工艺 | ||||||||||||||
预期知识产权 |
获得国外发明专利项,国内发明专利项,其他项。 | ||||||||||||||
预期技术标准制定 |
□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企业标准 | ||||||||||||||
产学研联合 |
□是 □否 | ||||||||||||||
经费预算 |
万元,其中国拨 万元。 |
课题申报书提纲
一、课题概述
二、课题的目标与任务
1.项目确定的课题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2.课题目标与任务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分析
三、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1.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
2.课题申请单位及主要参与单位研究基础(已有的研究开发经历,科技成果、科研条件与研究开发队伍现状等)
四、任务分解与考核指标
1.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2.主要技术指标(如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论文专著等数量、指标及其水平,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的竞争分析,满足项目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研制的需求情况等)
3.主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如技术及产品应用产业化前景,在课题实施期内能够形成的市场规模与效益,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等)
4.课题实施中可能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
5.人才队伍建设
6.其它应考核的指标
五、经费预算
1.课题总投资预算、各项任务经费分配及分年度经费需求
2.资金筹措方案及配套资金落实措施
六、课题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1.课题进度安排
序号 |
进度安排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第四年 |
第五年 |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课题各年度目标及考核指标
七、实施机制
1.课题的组织管理措施
2.课题参与单位的任务分工及国拨专项经费分配
3.产学研结合模式
4.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及权益分配
八、课题负责人及参加课题主要人员情况
1.课题负责人简介
2.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
课题负责人 | ||||||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职务/职称 |
业务专业 |
为本课题工作时间(%) |
所在单位 |
|
|
|
|
|
|
|
|
|
|
|
|
|
|
主要研究人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九、课题风险分析及对策
十、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一、有关附件
1.相关科研成果、专利等知识产权证明材料;
2.课题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科技查新报告,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分析报告;
3.课题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证明材料;
4.中试或产业化所需相关产品生产的许可证明文件;
5.与课题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十二、申报单位签章
课题申报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课题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课题参与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课题参与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十三、课题申报单位主管部门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十四、专家组或中介机构评审(评估)意见
论证专家组负责人(签字)
或科技中介机构(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十五、项目组织单位意见
1.专家组或中介机构评审(评估)结果的意见;
2.对是否选择课题申报单位为课题承担单位的意见;
3.其他说明。
项目组织单位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