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晋政办发[2002]23号
吕梁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旱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干旱一直是困扰我省农业生产的最大问题。长期以来,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总结推广了传统的有机旱作农业经验,使全省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26亿公斤提高到1964年的49亿公斤;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广泛开展了以兴修水利、造田改土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建设,涌现出大寨、东官庄、晋庄为代表的一批旱作节水农业典型,全省建成旱地高产稳产农田1060万亩,粮食总产突破75亿公斤大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引进和创新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初步形成了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旱作节水技术与传统经验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全省粮食总产突破100亿公斤,油料、蔬菜、水果及肉、奶、蛋产量成倍增长。然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省降雨量显著减少,连续3年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旱灾,粮食大幅度减产,1999年~2001年全省粮食产量3年平均不达80亿公斤。连续严重的干旱,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山西农业必须长期坚持治早兴农的方针,在当前及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突出抓好节水、集雨等重大技术措施,把我省早作节水农业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一、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按照近期和远期、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今后我省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开源与节流并重,充分挖掘地面水、地下水和自然降雨等水资源利用潜力,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为中心,以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推广多种形式的节水、蓄水、保水等旱作节水技术措施,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自给性农业(粮食)、商品性畜牧业、保护性林业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及今后10年,我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建设目标是:到2005年,重点建设50个县(市)级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力争到2010年全省建成2500万亩具有一定灌溉条件或补灌能力的高标准旱作节水农田,达到农村人口人均1亩“安全田”。其中,通过建设新的水利工程和推广节水措施,力争使有效灌溉面积由现在的1800万亩扩大到2000万亩,节水灌溉率由57%提高到80%;旱地集雨补灌面积由现在的80万亩力争发展到500万亩。全省灌溉水和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0~30%;旱地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由现在的0.2~0.3公斤提高到0.4~0.5公斤。
二、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原则和重点
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要坚持灌区节水和旱区节水并重的原则,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并重的原则,常规技术与高新实用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重点:
第一,在搞好源头节水、渠道节水的同时,对现有水浇地进行以田间节水为主的技术改造。田间节水是农业节水增效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我省农业节水中最薄弱的环节,要普及节水灌溉,杜绝大水漫灌现象。同时,要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作物,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益。
第二,对占全省耕地70%以上的旱作耕地,一是大力发展旱井、水窖、蓄水池等集雨设施,保证农作物播种用水和生长期严重干旱时的“保命水”;二是继续推广地膜、秸秆等覆盖技术,保蓄土壤水;三是通过保护性耕作、改土培肥、秸秆还田、轮作倒茬等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能力,建设土壤水库;四是结合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旱地特色种植,如旱垣蔬菜、优质杂粮等,适当发展旱地设施农业,提高旱作农业效益。
第三,对15以上的坡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同时搞好荒山荒坡的绿化,增加植被覆盖,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雨情预测预报和人工控制气候、墒情监测、肥力动态监测等各种信息服务网络,保证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旱作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一是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旱作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通过深耕(松)、坡耕地综合治理、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到2010年全省建成“三保田”1000万亩。二是以农田整治、输水节水和田间节水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平田整地、完善灌溉制度以及推广小畦灌溉、滴灌、喷灌、管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到2010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600万亩。三是以集雨补灌为重点的高效节水技术,通过建设旱井、水窖等集雨设施及配套手摇泵等小型、简易提水设备,使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具有一定的补灌能力,大幅度提高旱地生产水平。到2010年全省旱地集雨补灌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四是以秸秆、地膜覆盖为重点的覆盖保墒培肥技术,通过大面积推广不同模式的覆盖技术,提高土壤保墒蓄墒能力和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微生态水热环境。到2010年全省推广秸秆、地膜覆盖面积达到2000万亩。五是以机械化旱作和保护性耕作为主的耕作保墒技术,通过少耕、深松、免耕和秸秆还田,减少土壤水蒸发,提高土壤肥力。到2010年全省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600万亩。六是以平衡施肥与抗旱保水剂应用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通过大面积实施以肥调水、以剂保水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七是以抗旱品种繁育、推广为重点的生物性节水技术,通过推广耐旱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以及配套的栽培技术,提高作物自身抗旱节水的能力。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推进旱作节水农业建设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性地采取重点措施。东部低山丘陵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好,但土层薄,降雨时空不均,要突出保水,重点采取秸秆覆盖、集小泉小水补灌等技术措施;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光、热资源丰富,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水资源严重短缺,要突出蓄水,重点采取基本农田整治、旱井集雨补灌等技术措施;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区,根据其灌溉水利用效益低的问题,要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益,重点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色高效种植;北部丘陵边山区,气候寒冷,降雨量少,土壤瘠薄,风沙较重,要突出保墒和培肥,重点采取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措施。
五、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一要加强旱作节水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要进一步加大旱作节水新技术的引进力度。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及生产企业要加强协作,筛选一批生产急需的先进实用技术联合攻关,力争在抗旱品种选育、新型节水设施研制等领域有所创新。二要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分期分批地对农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农民技术骨干进行专业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科技素质,为旱作节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智力支持。三要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搞好不同地区、不同旱作节水技术模式的试验、示范,将技术成熟、效果显著的科技成果及时进行推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六、加强对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旱作节水农业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工作。省、市(地)、县各级都要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积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成立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切合实际的近、远期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广大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将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任务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多途径、多层次加强对早作节水农业建设的宣传和发动,提高全社会对治旱兴农、加强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认识,把支持和参与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七、增加平作节水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
要采取积极措施,广辟资金渠道,增加对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以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社会和农民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农民投资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的积极性;要采用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等办法,支持和鼓励农民利用贷款开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二是各级政府要把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作为社会发展规划中的投资重点,从财政预算中列出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投入的力度。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要向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倾斜。三是金融部门要根据国家信贷政策,调整信贷结构,支持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及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参与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外资。要借鉴报帐制等办法,加强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各种农业项目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避免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和资金分散使用等现象,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八、制定和完善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鼓励政策,建立健全法规保障体系
首先,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金投向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旱作节水设备和制剂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第二,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产权制度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参与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产业化模式。第三,要建立起监管力度大、操作性强、有利于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地方性法规保障体系,使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第四,要对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