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渝办发[2002]123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市农业局、市外经贸委《关于进一步搞好农产品出口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二年九月十三日
关于进一步搞好农产品出口工作的意见
扩大农产品出口是加快我市农业与国际接轨、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更好地做好我市农业入世应对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目前农产品出口不畅的问题,现就进一步搞好我市农产品出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提高对扩大农产品出口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市农产品出口形势十分严峻。自2001年10月以来,欧盟、日本、美国、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通过颁布禁令、增加检测项目、
提高检测标准等手段,致使我市主要大宗农产品对外出口频频受阻。据重庆海关统计,今年1至6月,我市农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减少408万美元,下降8.4%。其中,冻猪肉出口下降53%;骨粒骨粉出口下降100%;菌类出口下降51%;盐渍菜出口下降16%;肠衣出口下降1%;茶叶出口虽有增长,但对欧盟出口却下降了82%;肉罐头对香港出口下降60%;宠物用品对欧盟出口下降34%。而我市2001年上述受阻农产品出口创汇为3674万美元,
占当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8655万美元的42%。
“十五”期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过渡时期,也是我市传统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改变目前农产品出口受阻的被动局面,努力扩大出口既是新形势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入世应对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需要。面临严峻的形势,我们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严重影响我市今后农产品出口,进而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力争使扩大农产品出口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二、突出重点,抓好当前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几项重点工作扩大农产品出口.应从发挥资源优势、突出规模效益、加强质量控制、扶持经营主体、开拓国际市场以及提高组织化程度入手。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形成特色产品的规模优势各区县(自治县、市)要立足自身资源和市场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重点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有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区和产业群。在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上,要坚持把扩大规模与提高品质结合起来,把扩大规模与开拓市场结合起来。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结合我市农业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特点,选择有一定基础和规模,有比较优势、品牌特色和国际市场的产区和品种,在巩固、配套、完善和提高传统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集中建设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出口基地,重点要搞好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地方名、特、优产品基地建设。
(二)严格按国际标准进行生产,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搞好农业标准化建设是我市农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条件,是我市农业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重要保障。
今年我市农产品出口受阻主要是我市的农产品质量达不到进口国的标准要求造成的。因此,要严格按国际标准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搞好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和基地,要率先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和进口国市场的要求组织生产。
一是建立健全我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在现有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标准或对照发达国家技术指标,抓紧制定我市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和地方标准修订计划,并搞好标准的推广和贯彻实施工作。近期,要制定我市主要优势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各项技术规程,研究并公布工业猪鬃、肠衣、羽毛、骨粉、茶叶、桐油、中药材等我市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
二是建立健全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要完善蔬菜、农业环境2个部级质检中心建设,不断更新和强化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检验能力。要按照部(市)级检测机构的标准,积极筹建我市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和畜禽产品、水产品监督检验测试机构。要建立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逐渐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加大对农产品源头的质量监控。在主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建立健全快速监测站点,实现对基地和市场快速即时的质量监控。各类质检机构要加强配套联网,提高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能力。力争到2005年在全市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的农业质量、安全测试网络。
三是建立健全我市农产品认证管理体系。
要积极组建我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管理机构,组织实施《重庆市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做好制定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管理等地方法规的准备工作;统一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专用标志,组织认证一批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开展对示范基地和申报产品的认证工作,引导、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做好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认证。
四是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
要认真研究解决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及时把各类标准印发各地并认真组织实施。要继续抓好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新路子。生产环节要重点加强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严格规范化管理;加工环节要严格执行有关标准,提高加工、保鲜、储运和包装质量;流通环节要切实搞好农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行优质优价政策。
(三)优化出口结构,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由于我市农产品生产分散、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出口市场集中,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改进现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实现出口商品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一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鼓励企业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有条件的企业要尽快给予自营进出口权。
二是要以开拓国际市场为重点,进一步拓宽和延伸我市农产品通往国外的“绿色通道”,通过参与和举办各种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产销定货会,积极宣传和推销我市优质农产品,努力扩大出口。
三是要充分利用我市农业资源广、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努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开发和培育新产品,优化商品结构。四是要把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同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市场体系建设、经济国际化战略等结合起来,加快改造我市传统农业,积极宣传我市农业的优势和特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宽松有序的经济环境。
(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我市农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我市大部分农产品是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进行生产的,难于形成规模和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不具备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要下大力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大规模的商品化联合生产,有效地控制质量,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产品成本,规避市场风险,使龙头企业成为我市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要进一步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储运、保鲜、包装、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推进系列化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实现多层次增值,彻底改变我市以资源型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状况,形成良种应用制度化、实用技术规范化、产品品质名牌化,全面提高我市外向型农业的效益和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五)培育行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整体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谋求发展将遇到很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针对我市农产品出口企业分散、规模普遍较小的现状,市和各区县(自治县、市)两级应尽快建立主要出口农产品行业协会或商会,通过行业协会或商会获取信息、拓展业务、解决争端。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把提高农业的组织化作为工作重点,对专业性的运销组织给予一定的补贴,引导和组织农民把农产品分级包装后再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我市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增添措施,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出口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深入分析今年以来我市农产品出口受阻的深层次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要本着“合力对外,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促进“贸工农”一条龙的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产供销脱节的现象。各级农业、外贸等相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农贸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牵头单位,明确职责分工,配备专职人员,制定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协同做好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出口基地及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切实解决我市农产品出口的瓶颈问题,促进我市农产品出口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转变职能,搞好配套服务有效的农业管理体制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应对WTO挑战的关键。各地要认真调研,逐步建立农产品贸易、生产资料、农产品检验检疫、加工与运销、农产品储备、水土保持、农产品市场等职能管理部门协调有序的管理机制。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切实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严格执法和公共服务上来,建立起高效、灵活、协调、综合的机制。要允许和鼓励批发市场业务向外延伸,开展农产品外贸、农产品物流、储备和零售。经济较为发达和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要把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要按照新的“十个一批要求”,继续清理和调整不适应WTO规则的有关规定,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要重视和加强信息服务工作,重视国际市场信息的收集、研究分析工作,把握市场变化的动态,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指导农民和企业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进行决策。
(三)运用相关政策,调整农业支持方式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运用“绿箱”和“黄箱”政策,分步骤分阶段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继续保证基础设施、农业研究和推广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质量标准制定和监测、市场信息咨询、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检验和市场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增加市场建设、市场营销、产业转产、农业保险等方面的财政支出,降低农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对农业的补贴方式,引导农民和农产品出口企业接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营销方式。要加大对共同行销、分级包装、合作组织等方面的补贴,逐步探索对生产无公害或有机农产品出口企业在使用有机肥料和农业机械方面的补贴新方式。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开展WTO知识培训,培养一批农业开放型人才农产品出口事关我市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人才队伍是农业入世应对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通过各种专业培训、境外培训和境外考察等多种途径,抓紧培养一批农业开放型人才,彻底解决人才“瓶颈”。
一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各地要在本区域范围内选择外语基础好、了解本地情况、具备一定外贸基础知识、精通本业的人员进行专门培养,使之成为本地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专家,为当地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决策咨询。
二是WTO知识普及培训。各地要对机关公务员、涉农事业单位的人员进行培训,普及WTO知识。
三是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人才进出口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外贸人员的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