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教语信司函[2004]28号
各省、自治区民委、民语委,有关高校、科研院所:
为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民族语文信息化工作的批示精神,推动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规范化,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在征集各地意见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赋予的职能和经费情况,制定了《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与信息化课题指南》。现将《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与信息化课题指南》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部门及时将文件精神传达到所属单位及科研人员,并认真组织好项目申报工作。
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和中央直属科研院所直接申报,其他单位通过省(自治区)民委(民语委)申报,申报材料须经民委(民语委)同意并加盖公章。
请各申报单位认真填写《国家语委科研项目申请书》(可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主页上下载,网址://202.205.177.129/moe-dept/yuxin/index.htm)。
申报项目需提供项目申请书电子文本一份,书面文本一式两份。书面文本加盖公章后在2004年12月25日前寄至: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规划协调处
邮政编码:100816
联系人:王奇 易军
联系电话:(010)66096726 传真:(010)66096725
电子文本发至:yuxinsi@moe.edu.cn
附件:《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与信息化课题指南》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附件:
《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与信息化课题指南》
为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民族语文信息化工作的批示精神,推动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根据国务院赋予的工作职能和经费情况,教育部2004-2007年在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和信息化方面拟开展如下工作:
一、少数民族文字的字符集及其平台建设
目前,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缺乏必要的文字平台,为了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必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字的字符集建设,搭建高水平的信息化文字平台。字符集建设重视现实应用,由今而古,由基本字符集到完备的大字符集,并积极申报国际标准,使少数民族文字不仅实现日常交流的信息化,而且实现国际化和达到文化层面上的信息化。
主要工作包括:(一) 搜集、整理古今少数民族文字。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字典和相关研究成果,遵照有见必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搜集少数民族古今文字和各种符号。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文字和符号进行甄别、查重。
(二) 制定少数民族文字字符集编码国际标准。对选定的文字和符号进行形体规范,制定民族文字常用字体的字形规范。
(三)以现有的中文平台为基础,开发符合国际化/本地化标准,支持藏、维(哈、柯)、蒙、彝、傣等少数民族语言的通用系统平台。
2003-2007年拟立项课题:
1.民族文字字符总集(委托项目)
2.民族文(蒙、藏、维、哈等)常用字体字形设计与规范(委托项目)
3.ISO/IEC 10646藏文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标准的完善
4.维、哈、柯文信息交换用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修订)
5.八思巴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委托项目)
6.老傣泐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
7.纳西东巴象形文字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
8.基于ISO 10646的维、哈、柯、傣文电子出版系统研发
9.统一平台上少数民族文字识别系统研发
二、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
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制定是实现民族语文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要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组织制定对信息化有基础意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标准化,确保民文数据传输、交流和成果共享。当前优先进行蒙、藏、维、哈、柯、朝、彝、傣等主要文种的规范标准制定工作。
2004-2007年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一)少数民族人名、地名转写规范化
目前,少数民族人名、地名汉字音译转写及拉丁字母转写很不规范,尤其是同一人名、地名所用的汉字有多种写法和多种读音,给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人名、地名汉字音译转写进行规范的呼声一直很高。
主要工作包括:1.少数民族人名、地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化。制定少数民族人名、地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包括规范总原则和各相关民族的人名、地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在少数民族人名、地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的基础上制定音译转写对音表,并收集少数民族人名、地名按规范和对音表进行译写,作为范例;组织进行少数民族人名、地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和对音表的审定工作。
2.制定少数民族人名、地名拉丁转写规范
2003-2007年拟立项课题:
1.少数民族人名、地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总原则(委托项目)
2.藏语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
3.藏语地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
4.藏文拉丁转写规范
5.蒙古语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
6.蒙古语地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
7.蒙古文拉丁转写国际标准
8.哈萨克语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委托项目)
9.柯尔克孜语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委托项目)
10.彝语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
11.傣语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
(二)术语规范化
规范少数民族术语,对于少数民族群众正确理解国家政策以及民族地区的政务、教育、新闻出版、科技、影视等具有重要作用,对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工作包括:1.制定术语标准化的原则与方法、术语缩略语书写的原则与方法。2.制定民族语辞书的编纂原则与方法。3.建立健全机构,审定发布少数民族术语规范。4.规范教材中的少数民族术语。5.建立民、汉、英术语数据库。
2003-2007年拟立项课题:
1.确立藏语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2.确立维吾尔语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委托项目)
3.确立哈萨克语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委托项目)
4.确立柯尔克孜语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5.朝鲜语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6.确立彝语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7.确立傣语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8.蒙古语辞书编纂工作 原则与方法(委托项目)
9.朝鲜语辞书编纂符号、基本术语
10.民族传统领域术语整理及规范(藏、蒙、彝医药、音乐等)
11.汉藏新词术语大词典
12.汉蒙名词术语大词典(委托项目)
13.朝鲜语新词术语规范
14.彝语新词术语规范
15.壮文基本词汇及新词术语规范
16.民文(蒙、藏、维、哈、朝等)中小学教材术语规范
17.汉、英、维、哈、柯语名词术语数据库建设
(三)基础性规范及研究
1.藏语标准语方案研究
2.蒙古文拼写形式的规范化研究
3.现代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正音正字研究
4.彝文规范方案的完善
5.贵州语言文字应用与保护
6.中小学蒙语文标准音统用教材编写研究
三、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建设
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的建设,是民文信息处理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要借鉴汉语基础资源库的建设经验,通过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研发多文种的多种资源库,包括文本资源和语音资源。
主要工作包括:1.若干民族语言的语料库建设。2.有关资源库建设的规范标准。3.若干民族语言文字的知识库建设。
2003-2007年拟立项课题:
1.蒙语语料库建设
2.藏语语料库建设
3.现代维吾尔语语料库建设及其深加工
4.民文语料库建设规范标准及工具软件
5.中国民族语言语音参数数据库
6.汉藏语系语言词汇语音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