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1-12-28 生效日期: 2011-12-28
发布部门: 郑州市政府
发布文号: 郑政[2011]1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郑州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支持和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为郑州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科学谋划和有效实施《郑州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利于强力推进郑州市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对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一、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和航空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公路建设方面,郑州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403公里,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64公里,较“十五”末增长57%;新建高速公路59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19公里,较“十五”末增长16%;新建成了一批市域快速通道项目,市域快速通道里程达到110公里,提升了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新改建农村公路5989公里,总里程已达到11060公里,公路通乡镇、通行政村率100%,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铁路建设方面,配合国家及河南省建成了中西部第一条高速铁路-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开工建设郑州至石家庄、郑州至武汉、郑州至徐州的客运专线,为中西部地区铁路运输的快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航空建设方面,完成了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航站楼、客机坪、货机坪总面积达到38.45万平方米,停机位由原来的14个增为31个,极大提高了新郑国际机场航空服务能力。枢纽建设方面,郑州市三大市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改造工程拉开序幕,郑州铁路客运站改扩建工程已经完成,新郑州铁路客运站已于2008年开工建设,《郑州国际航空枢纽暨港区建设规划纲要》通过省政府审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公路客运南站已建成使用,客运北站和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客运站也已开工建设,枢纽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为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持续增长

  以公路、铁路、航空三大系统为主,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共同构建的郑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保持了交通运输服务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2010年,公路、铁路、航空完成客运周转量分别为137.7、113.9和49.8亿人公里,是“十五”末的2.8、1.4和1.9倍;公路、铁路、航空完成货运周转量分别为279.8、199.4和0.6亿吨公里,是“十五”末的6、1.1和1.8倍。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显著加快,全面普及了“新农巴士”,客运线路公司化改造率达85%以上,实现了全市乡镇通客车率100%、行政村通客车率100%的目标;开通了4条城际公交线路,推动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城际公交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客运服务水平不断升级,投资6亿元建设快速公交,城市公交分担率由2005年的22.5%提高到26%,已初步形成“快速公交线网+骨干公交线网+支线网”的公交线网框架。

  3.交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十一五”时期,郑州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分散到相对系统、从单一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加强了交通信息化制度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规范了信息化工作程序和内容。建立了郑州交通数字化综合指挥中心,研制开发了车载移动视频监控系统,推进了行业管理转型升级。建立完善了道路运输指挥、危险货物运输、路政、物流信息平台、旅游客运、gps车辆安全生产智能监控、长途客车gps控制调度、公交综合信息管理、出租汽车gps定位、机动车辆检测线与修配企业联网控制管理、黄河水域监控救援指挥中心等一系列信息化建设项目。

  4.绿色交通的理念得到大力推广

  大力倡导发展绿色交通,鼓励推广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贯彻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实施空调公交车降价措施,大大增加了公交出行的吸引力,提高了城市客运的运输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同时,交通建设中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做好交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强交通建设生态破坏的修复和治理;进行长远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勘察设计工作统筹考虑了建设、运营、养护的全过程,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基础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
5.交通体制改革纵深发展

  认真贯彻国省有关指示精神,积极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完成了燃油税改革,取消了6项交通规费,完成了征稽机构职能转换和600余名规费征稽人员转岗安置,撤销了5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认真落实“大部制”改革,顺利完成了城市公交、出租车管理职能移交接管工作,完成了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管分离体制改革,成立养护公司,提高道路养护质量;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了郑州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郑州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和财务管理中心、郑州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建立了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代表制度,为交通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管理和技术支持。

  6.交通行业管理更加规范

  以质量管理、效率管理、细节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了郑州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管理。实施交通工程全过程质量监督,消除质量和安全隐患;开展运输服务业整治活动,规范了我市交通运输市场秩序;规范农村公路管理体系;创新机关精细化管理机制,建立了机关工作人员考评管理机制和岗位职责规范。

  7.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安全制度,扎实抓好重点时期、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督,确保全系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水上交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07-2009年连续3年零事故,道路运输安全事故不断下降,无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实现万车死亡率下降4%的控制目标;组织开展交通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切实消除各类事故隐患,2009年事故隐患整改率达到100%;提高安全监管科技含量,初步实现市区客运场站的远程视频监控、长途客车和危货运输车辆的gps动态监控;组织应急演练,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置能力大幅提高。

  8.交通系统党建和行业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树促”、“两转两提”、“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等活动,实施了郑州交通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构建了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了交通文化展示系统,郑州交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郑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连续15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全系统有12个单位被评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90个单位和部门受到市级以上通报表彰,108名个人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9.交通形象明显提升

  以贯彻“两转两提”为契机,大力加强开放型服务型机关建设,开通了郑州交通96669服务热线,建立了“市民开放日”制度,升级改版了郑州交通信息网;加强制度建设,先后修改、完善20余项机关管理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优化办事流程,出台了《郑州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和《郑州市道路货物运输站(场)经营管理规定》等政府规章;深入推行政务公开,保证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培训教育,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郑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开放型服务型机关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面临的挑战

  1.基础设施总量依然不足

  “十一五”期间,郑州市高速铁路、机场改建、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等得到大力发展,但是部分干线公路服务水平偏低,难以满足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求;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偏低,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铁路运输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和市民出行的需求;民航发展相对滞后。

  2.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路网衔接度不足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周边公路逐步进入城市框架,导致城市道路交通的紧张形势越来越严峻,高峰期交通拥堵的范围不断扩大。而郑州市主要对外放射道路与高速公路出入口只有10处,其中东西方向与高速公路出入口仅各1处,三环路等城市交通干线不能快速连通高速公路,导致对外交通联系不畅,严重影响了城区内外交通转换的效率。

  3.场站枢纽建设相对滞后

  现有场站总量较少,且布局不尽合理,难以满足日益膨胀的客货运输需求;公路客、货运场站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不协调,客运场站功能划分不明确,客运量分布不均衡;铁路货场位于市中心,不利于城市用地使用和规划;公交场站总体规模小,用地指标低,难以满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需要。

  4.交通运输整体效率有待提高

  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方式发展不协调,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衔接配合。公共交通发展相对缓慢,城市拥堵问题日益突出,急需进行改善解决,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5.安全应急保障体系仍需加强

  “十一五”时期,郑州市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较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仍需加强。

  6.绿色交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时期,郑州市绿色交通得到大力发展,但是公路路网结构还不尽完善、公路运行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节能技术开发和应用不够,绿色交通建设在结构上、管理上、技术上存在一定不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7.建设资金总量仍然不足

  郑州市交通事业发展多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投融资政策扶持交通事业发展,但仍存在建设资金缺口,铁路建设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压力大;民航、水运建设资金短缺;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结合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总体部署,把握“一区两城三作用”的战略定位和“两核六城十组团”的发展格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国家和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为引导,以发展绿色交通、低碳交通为理念,以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为出发点,以巩固和强化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和支撑郑州都市区建设为重点,建立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的总体目标,高标准谋划和推进综合交通支撑体系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省,服务全国,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城际轨道、城际快速公路、干线公路为依托,以农村公路为支脉,以交通枢纽为节点的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提升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和枢纽物流服务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完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形成高效顺畅的运输服务体系;不断优化行业用能结构,形成节能、环保、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交通监控和紧急指挥系统,形成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人才结构、健全法律法规,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郑州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深化郑州都市区六城十组团间、毗邻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实现“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总体目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末,公路总里程达到13050公里以上,路网密度达到175公里/百万平方公里,新增里程650公里以上,年均增长1%。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0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350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1100公里。交通运输业:“十二五”末,公路完成客运周转量250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75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分别为13%和21%;到2015年,铁路客运周转量达到115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达到215亿吨公里,年均增长分别为0.2%和1.5%;到201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2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30万吨,年均增长分别为18%和28%。公共交通:“十二五”末,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5%以上,年均增长6%;地铁运营里程达到44.5公里,实现零的突破;公交车辆拥有量达到8400标台,年均增长9%;brt走廊总里程达到158公里,年均增长38%;公共交通客运总量达到12.5亿人次,年均增长9%。

  三、发展重点和重点工程

  (一)加强郑州都市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高速支撑、中心放射、区域联动、村镇成网”为目标,围绕“高速加密、加快市域快速通道建设、六路升级五路改造、构建都市区环线、优化场站布局、推进畅通工程建设”六大重点任务,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树立交通优先的城市发展理念,适度超前发展六城十组团交通基础设施,引领郑州都市区建设,加强郑州市与中原经济区其他城市间的联系,强化郑州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

  1.强化公路枢纽地位
强化郑州全国性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快公路建设步伐,优化路网结构,构建由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市域快速通道组成的骨干路网系统。至2015年,实现郑州中心城区与六城十组团之间、新城之间、组团之间均有多条骨干道路联通,骨干路网基本覆盖全市93个乡镇,重要产业集聚区及主要旅游景区均有骨干道路通达。

  (1)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形成国家高速为主、地方高速为辅的“高速支撑”格局。打通连接六城十组团及重点镇的高速公路连接线,基本实现各县(市)有3条高速公路过境、所有县城20分钟均能上高速的目标。至2015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较“十一五”末增加18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5个,郑州至民权高速公路郑州段、焦作至桐柏高速公路巩义至登封段、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改扩建(郑州段)、连霍高速公路兰考至刘江段改扩建、武陟至西峡高速公路桃花峪黄河大桥;新建项目3个,焦作至桐柏高速公路温县至巩义段、焦作至桐柏高速公路登封至汝州段、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至少林寺高速公路;积极筹备规划连霍高速公路郑州市区段北移项目争取尽早开工。

  (2)积极推进市域快速通道建设,形成“中心放射”格局。加强中心城区与各新城、组团之间的道路连接,强化中心城区对各新城和组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以主城区为核心,在东向既有连霍高速、郑开大道、g310共3条道路,西向既有连霍高速、g310老线2条道路,南向既有京港澳高速、机场高速、g107、郑尧高速、s316和郑少洛高速6条道路,北向既有s232、中州大道、新g107、京港澳高速4条道路的基础上,再新建9条道路,至“十二五”末,形成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放射的“八八十六”路网格局,实现六城十组团到郑州中心城区的出行时间不超过60分钟的目标。至2015年,全市市域快速通道总里程达到300公里左右(包含利用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较“十一五”末增加190公里左右。市域快速通道建设项目:东向:在建项目2个,分别是郑汴物流通道、南三环东延(含南三环东段和万洪公路)。新建项目2个,分别是g310新线、s314;西向:新建项目6个,分别是中原西路西延、陇海路西延、莲花街西延、科学大道西延、s314、g310新线;南向:在建项目2个,分别是g107线郑州段改建(四港联动大道)、南出口暨郑新快速通道,新建项目2个,分别是g107辅道南延线、大学路南延;北向:新建项目1个,为g107新线,

  (3)改造提升国省干线公路,构建都市区环线,形成“区域联动”格局。重点抓好“六路升级、五路改造”项目的建设,完成省道升国道、县乡道路升省道任务。加强干线路网的连通性,形成国省干线与高速公路“双通道”格局。到2015年,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350公里左右,较“十一五”末增加535公里以上,争取实现“县县通国道、重要乡镇及重要产业聚集区通省道”的干线路网覆盖目标,现有养护路段全部达到二级标准,基本消除干线公路上的危桥。六路升级:总里程520公里,包括g310郑州境改建工程、g107新郑境改建工程、s316郑州境改建工程、s314郑州境改建工程、s323郑州境改建工程、s232郑州境改建工程。五路改造:总里程194公里,包括g207登封境改建工程、s223郑州境改造工程、s102郑州境改造工程、s321郑州境改造工程、s237郑州境改造工程。构建都市区环线:重点推进都市区五环相关道路(g107新线、新g310、s232、s314)的建设,推进都市区大外环相关道路(s223、s323、s237、s314)的建设,增强郑州市中心城区与各组团之间、各新城之间的区域连通性,构建郑州都市区快速环线交通体系。县乡道路升省道:拟增加省道9条以上路线,总里程520公里以上,进一步提高干线公路对乡镇的覆盖率,实现郑州市县县通国道、重要乡镇及重要产业聚集区有干线公路连通。

  (4)加快建设农村公路,提高农村公路通达密度和深度,形成“村镇成网”格局。加强县乡公路和配套桥梁建设与改造,加快修建旅游路、产业聚集区道路、农林场道路和黄河滩区道路等专用道路,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的营运条件和服务水平。到2015年,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1100公里以上(含村道),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新建里程约260公里,新建桥梁及危桥改造1300延米/45座,努力实现县道全部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乡镇间均通二级公路的目标,基本建成与国省干线公路相匹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
(5)坚持建管养并重,加强公路养护与管理。积极推进公路管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与养护大中修工程相结合,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建立养护公司,逐步实现公路养护市场化和专业化;规范路政管理体制,提高路政管理设施与装备水平,推进路政管理信息化,加大路政执法和公路保护工作的力度,提高路政管理规范执法和文明服务的能力;健全超限超载运输长效治理机制,建立“以固定检测为主、流动稽查为辅”的执法机制,实现超限站“部、省、市、站”四级联网、全程监控。

  2.优化公路场站布局

  (1)大力推动公路客货运枢纽场站建设,基本形成以市级主枢纽为核心、集疏运中心为重点、县级场站配套、乡村客运站点为补充的四级场站体系。加快客运主枢纽场站的建设,完善县级公路客运场站升级改造建设;加大货运枢纽站场的投资力度,加快依托大型货物集散地的货运枢纽场站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货运场站向物流场站或物流园区转型,积极推进农村货运场站建设;做好公路客运卫星站项目建设。客运场站:完成郑州客运中心站改扩建,新建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客运站、客运西站、客运北站、客运西北站、客运东南站、客运西南站、郑州火车站西出口配套汽车站、航空港区长途客运站。货运场站:完成郑州城市配送中心(原货运中心站)改建、郑州干线公路物流中心改扩建工程,新建郑州货运南站、郑州金象物流园区以及高新区物流中心(原规划货运西北站)。

  (2)推进郑州都市区六城十组团交通分中心建设。依托各县市区及中心城区现有及规划的公路场站,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构建六城十组团交通分中心,形成以郑州东站、郑州机场站和郑州火车站三大市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以交通分中心为重要节点,以公路、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为连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实现各组团交通分中心之间的便捷联系和有效衔接,增强郑州都市区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吸引力。交通分中心建设:力争新建荥阳(高铁)南站公路客运站(宜居健康城)、新郑城北客运站(宜居教育城)、上街区综合客运枢纽站(宜居职教城)、客运西站(宜居商贸城)等场站,支撑六城十组团交通分中心建设。

  3.推进畅通工程建设

  (1)加强城市内外部交通衔接,合理增加市域高速公路出入口、快速路出入市口数量,提高中心城区以及六城十组团主干道和外部交通的衔接水平。着力抓好6个快速路出入市口立交工程,重点推进16个环城高速出入口立交工程,积极谋划市域环城高速外新增15个高速出入口项目。到“十二五”末,六城十组团均有高速公路出入口,郑州市主城区实现15分钟上快速路、沿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的30分钟市区交通圈。快速路出入市口立交工程:南三环与机场高速立交、嵩山南路与南四环立交、花园口互通式立交、郑汴路与g107新线互通式立交、中州大道与郑新快速通道互通式立交、金水东路与g107新线互通式立交。环城高速出入口立交工程:续建项目2个,花园路与连霍高速互通立交、郑开大道与京港澳高速互通式立交;新建项目14个,科学大道-西南绕城高速分离式立交、g107辅道与连霍高速互通立交、南三环东段与京港澳高速互通立交、中原西路与西南绕城高速互通式立交、大学南路与西南绕城高速互通式立交、郑新路与西南绕城高速互通式立交、航海东路与京港澳高速互通式立交、文化路与连霍高速互通式立交、西三环北延与连霍高速互通式立交、迎宾路与连霍高速互通式立交、107辅道南延线与西南绕城高速互通式立交、北三环东延与京港澳高速互通式立交、莲花街与西南绕城高速互通式立交、陇海路与西南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市域环城高速外高速出入口立交工程:在建项目5个,武西高速与s314互通式立交、巩登高速与g310互通式立交、巩登高速与s237互通式立交、郑民高速与万三公路互通式立交、郑民高速与s223互通式立交;规划新增10个,连霍高速与万三公路互通式立交、郑民高速与前程路互通式立交、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至少林寺高速与郑新快速通道互通式立交、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至少林寺高速与g107互通式立交、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至少林寺高速与s316互通式立交、登汝高速与s323互通式立交、郑尧高速与规划g310线互通式立交、郑少洛高速与规划g310线互通式立交、京港澳高速赵郭李互通式立交、郑尧高速王嘴互通式立交。
(2)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打造四环快速路。一期建设,对严重拥堵的节点进行改造,基本保障四环的畅通;二期建设对四环其余节点、路段进行改造,基本达到行车“无干扰、无信号”的快速化要求。

  (二)提高公路运输服务水平

  1.完善公路客运组织体系

  完善公路客运组织体系,稳定传统客运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客运和城际城乡客运,努力打造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提高公路客运竞争力,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客运网络化经营,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1)长途客运:提高长途客运的竞争力,优化客车结构,中高级客车比例达到85%以上,全面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2)城际、城乡公交:加强郑州中心城区至周边重要城市、至卫星城及经济发达乡镇的公交网络建设。布设城际公交线路5条以上(至洛阳、漯河、济源、平顶山),城乡公交线路15条以上,通达周边重要城市及重点乡镇,提高城际、城乡公交的覆盖率。

  (3)旅游公交:积极推进旅游公交线路建设。争取郑州市至周边城市重点旅游景点全部开通旅游公交。

  2.转变公路货运发展模式

  转变公路货运发展模式,重点推动甩挂运输发展,全面提升公路货运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1)着力发展现代化运输装备。引导营运车辆向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重点推广使用甩挂运输车辆。

  (2)加强公路货运运输组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运输的专业化、组织化和网络化水平,构建和完善客货运输网络体系;大力为甩挂运输提供政策倾斜和支持,督促相关开展甩挂运输企业间的协作配合,积极推进甩挂运输试点项目的实施进度。

  (3)改善运输市场环境。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

  (4)促进货运向物流业转变。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现代物流经营人,充分利用郑州市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支持常规公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初步建成覆盖中西部的内陆“无水港”、辐射中亚欧洲的“东方陆港”,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和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分拨中心、辐射中原城市群的本地配送中心地位初步确立。到2015年,物流货运量达到3.5亿吨,集装箱始发量140万标箱,航空货运量20万吨,国际货运量占比4%。

  (三)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的主体地位

  以建设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为目标,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快速公交系统为骨干补充,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功能层次完善的、高效率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推动“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导向,实现交通与城市扩张、经济发展、市民生活的和谐共生,贯彻郑州都市区建设坚持组团发展、产城互动、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理念,以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为纽带,推动组团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到“十二五”末,万人拥有公交汽车20标台,公交汽车拥有量达到8400标台。建立公共交通优先信号系统,公共汽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覆盖全市行政区,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成区大于90%。中心城区居民出行500米之内能乘上公共汽车。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1.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

  积极推进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2013年开通首班地铁线路,“十二五”时期初步构成轨道交通线网“十”字型基本骨架;保障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2号线二期、5号线顺利开工建设;大力推进线路运营“服务城市”战略,建立轨道交通运营的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安全管理和市场营销四大体系,初步形成以“人文地铁、效率地铁、平安地铁”为核心的郑州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品牌。

  2.着重建设快速公交系统

  规划建设九条brt快速公交走廊,较“十一五”新增126.8公里。“十二五”期末,快速公交走廊总长度达到158.1公里,运营速度达到22公里/小时,线网延伸至中心城区周边的重要组团,逐步搭建连接团-城之间的快速公交系统。brt走廊:①科学大道-北三环-中州大道,15.3公里;②农业路西延至郑州大学,10公里;③航海路(未来大道-海马汽车),9.7公里;④农业路东延至民航花园,3.8公里;⑤民航花园-商鼎路-高铁客运枢纽-博学路,10.57公里;⑥陇海路-平安路(至经开第八大街),16.75公里;⑦经开第八大街(航海东路-高铁客运枢纽),3.6公里;⑧文化路(北三环至金水路混行)-二七路(混行)-正兴街(混行)-京广路,23.78公里;⑨中州大道-东三环-南三环-秦岭路-电厂路,33.34公里。
3.加大公交场站建设力度

  强化公交场站用地的储备和落实机制。将公交设施用地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严格保证用地的规模和空间位置。“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公交用地的储备机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保证规划用地落到实处。至2015年,新增公交场站建设用地面积1750亩,确保公共汽车进场率达到80%以上,实现客运、轨道与公交的“零距离换乘”衔接,外围公交线网与中心城区公交线网的合理接驳。综合换乘枢纽站:建设与三大综合交通枢纽(郑州站、新郑州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六个公路客运站(东南站、西南站、西站、西北站、南站、北站)配套的公交车、出租车、非机动车场站设施;建设与轨道交通车站配套的公交车、出租车、非机动车场站设施,建成15处与轨道交通“零距离换乘”枢纽站(换乘距离控制在50米以内)。公交换乘枢纽站:至2012年,将医学院、紫荆山、火车站西出站口作为试点,建设公交换乘枢纽;至2015年,在南阳路、丰庆路、花园路、农业路、郑汴路、大学路、京广路、嵩山路、中原路、冉屯路、科学大道、中州大道等三环桥下合理设置公交换乘枢纽站。快速公交场站:首末站5处,惠济区场站、龙湖北区场站、果园路场站、寒山路场站、东大学城场站;停车场1处,朱屯东路场站;保养场1处,晨星路场站;综合车场1处,航海西路场站。常规公交场站:公交首末站27处,公交枢纽站23处,公交综合车场9处。

  4.构建“快速公交线网+骨干公交线网+支线网”的公交线网框架

  结合郑州市重要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按照“一环减负、二环组网、三环搭桥、四环覆盖”的发展思路,对公交线网进行整体规划和优化,构建“快速公交线网+骨干公交线网+支线网”的公交线网框架。到2015年,常规公交线路达到300条以上,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主城区“500米上车、5分钟换乘”的目标。在主干道路上建设骨干公交线网,降低线路重复系数,提高运营能力,既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又缓解交通压力;以换乘枢纽站为中心建设公交接驳、换乘线网,搭建阶梯状的换乘公交线网;根据出行需求特点,推行公交定制服务,切实保证乘客集中出行需求。公交线网:在6车道以上及有条件的主干道上辟建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道和港湾式停靠站,公共汽(电)车专用道里程达到100公里(不包括快速公交走廊长度);主干道路上的骨干线路采取“大站快线、普快结合”的运营模式,使用13米以上的大容量公交车辆;加强三环与四环之间的组网力度,增加郑东新区、经济开发区及高新产业区公交线网密度,根据新火车东站和火车站西出站口的建设使用情况适时调整公交线网。

  5.增加公交车辆投入

  结合快速公交走廊建设,配置18米快速主线车辆330台,配置12米快速公交支线车辆250台;每年新增投放公交运力500-600标台,在改善中心城区公交服务能力的同时,重点满足新发展区域公交服务同步配套的需求。

  6.提高出租车运营服务水平

  (1)规范出租车行业管理。规范出租车经营权管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维护出租汽车市场秩序;积极探索建立出租汽车内部利益合理分配机制,建立出租汽车行业稳定、规范、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落实年度培训计划。

  (2)加快出租车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出租车加气站站点布设,缓解出租汽车加气难问题;在商业繁华地区、对外交通枢纽和人流活动频繁的集散地附近设置出租车候客点,在主干道及商场等客流拥挤的地方设置出租车专用港湾,提高出租车服务水平。出租车服务设施:至2012年在中心城区四环以外建设4个出租汽车加气站,至2015年出租汽车加气站增加6座。在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规划建设“的士港湾”1000个,出租汽车综合服务区16个。

  7.发展公共慢行交通

  构建系统、舒适的公共慢行交通网络,打造以人为本的交通空间。结合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走廊建设,建设“便民自行车公共服务系统”,完善周边各类慢行交通设施,提高站点可达性。

  (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动铁路、航空与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和联动发展,着力推进三个市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改造,构建多功能、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巩固和提升郑州市全国铁路枢纽、区域性航空枢纽的地位和作用。
1.强化铁路枢纽地位

  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为建设重点,扩大区域路网规模,优化完善路网结构,加强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城市间的内外连接,提高铁路运输的承载能力和周转能力,巩固郑州市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到2015年,铁路客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115亿人次公里、215亿吨公里。建成石武、郑徐客运专线(郑州段),开工建设郑州至重庆、郑州至济南客运专线,适时启动郑州至太原客运专线建设,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客运大通道,构建郑州与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的二小时出行圈,与国内主要地区的三小时交通出行圈;建成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郑州至新郑机场至许昌、新郑机场至登封至洛阳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郑州至新乡城际铁路,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为纽带,半小时左右通达开封、洛阳、许昌、新乡、焦作、漯河、平顶山和一小时左右通达其他中心城市的交通圈,并与周边省会城市连接的高效便捷的交通格局;开工建设铁路货运环线,建成新密经商丘至永城铁路,完成郑州集装箱中心站、北编组站建设,加快推进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二期工程建设,在航空港组团内增建铁路货运站。

  2.强化航空枢纽地位

  坚持民航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和国际航空物流集散中心。至201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2000万人次左右,货邮吞吐量达到28万吨左右。建成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加强郑州机场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完善机场配套设施,提升海关、边防、检验检疫等口岸设施功能,打造便捷的中转流程,营造顺畅的通关环境;开通通达全部省会城市、沿海城市和旅游目的地直航航班,开辟覆盖全国中小型机场的支线航班,实现与台港澳定期直航,着力培育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际航线;完善航空货运基础设施,实施机场货运中心扩能升级工程,加快发展中转货物和航空快递,开发面向全球主要国家的定期航空货运,把航空港建设成为国际货运集散中心。

  3.助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加快郑州东站、郑州机场站和郑州火车站三大市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改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国交通枢纽城市地位。

  (1)郑州机场站:加快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枢纽内外交通衔接,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立体交汇和有机衔接,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加强航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海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等一体化的航空货物快速通关机制和区港联动体系,构建与区域物流系统无缝衔接的国际物流平台。

  (2)郑州东站:加快铁路场站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建成全国大型铁路客运枢纽;加强多种交通方式配合衔接,有机衔接多种交通方式,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作为换乘中心的功能,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大容量的快速公交系统构建快捷、方便的客流集散系统,开通快速公路客运班线为旅客提供快速直达的公路运输服务。

  (3)郑州火车站:巩固郑州火车站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升级改造铁路运输的场站枢纽,提高铁路运输的承载能力和周转能力;加强与公路、航空交通方式的转换衔接,增加机场大巴、公路客运车辆及线路,充分发挥郑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强枢纽中心区客流集散功能,依托城市轨道和公交线网,建立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组织体系。

  (五)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建立协调运作的道路运输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和优化现有的监控以及公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整合全市视频和gps监控数据以及市域内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状态、交通流量、交通事故、公路气象、路面状况、桥梁状态等信息,建成市级公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强化日常监测与监控,实现预测预警、远程监督、应急指挥和调度、应急预案管理等功能,全面提升道路运输领域的安全水平和紧急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强水上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建立水上监控指挥中心,制定实施应急抢险预案,提高应急抢险和清障打捞能力,提升遇险救援水平;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系统及铁路车站、列车和沿线治安防范机制,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充分利用民航现有资源,整合航空器搜寻援救协调和其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等功能,建设航空应急指挥平台,提升处置航空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加强交通信息化系统建设

  按照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和建设“数字郑州”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郑州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坚持“整合、应用、服务、效益”的发展理念,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为先导,以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为目标,打造“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四个平台”的交通信息化系统,即交通运输委数据中心、行业运行动态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交通运输应急指挥系统和出行诱导及信息服务系统,以及城市客运、公路管理、道路运输、物流领域四个业务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与服务的转型,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智能化水平,强化郑州作为全国重要枢纽城市的交通优势。

  1.强化资源整合共享

  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机制。各业务管理部门分别完善、优化已有的数据库群,形成按行业领域分布的公路管理、道路运输管理、城市客运管理分中心,由市交通委整合数据,建成市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形成各业务管理部门、重点企业参与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体系。

  2.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依托市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建设行业运行动态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对客运场站、重点工程等监控信息,长途、旅游、危货运营车辆信息,公交、出租运行情况,超限检查和机动车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定期的行业运行监测分析报告和不定期的专题报告,为适时出台或调整行业发展对策和措施提供信息支撑,进一步提高市交通委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建设应急指挥平台

  完善各业务管理部门的监控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市交通委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全市统一、分级管理”的交通运输应急指挥平台,提高应急指挥能力、预警能力和面向社会的信息发布能力。建设视频监控与应急指挥系统,对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并在紧急事件发生时进行有效指挥调度;建设公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对公路网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与实时监控,并在紧急事件发生时进行有效指挥调度,确保路网运行的畅通,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缓解交通拥堵,有效应对公路突发事件,提高应急能力。

  4.深化信息化应用

  (1)道路运输: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货物运输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水平;完善道路运输综合监控与指挥调度系统;建设道路运输市场信用体系,规范从业人员、营运车辆等行业从业主体资质信息,开展职业资格评定系统、行业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等建设;完善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深化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完善运政稽查系统,全面提高运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2)城市客运:建设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系统,实现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出租车的信息化运营管理,重点区域建设公交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一套终端、三个中心”,即车载终端、监控指挥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和电召服务中心;建立一体化的公共交通收费系统;配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在城市主干道路上逐步建设电子站牌,建设互动信息发布系统,完成出租车gps平台的整合工作,增强综合监管和决策分析能力。

  (3)交通管理:推进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深化应用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桥梁隧道等在内的养护管理信息系统,加快超限运输信息管理系统联网工程建设,完善路政稽查系统,建设汽车救援信息系统,完善维修企业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交通战备管理信息系统,完善重点水域码头视频监控,提升交通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5.提高行业行政效能

  进一步完善行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宽政务内网、外网、行业专网的覆盖范围,向有条件的县级业务管理部门、重点运输企业延伸;推广普及电子政务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尽快实现交通政务办公电子化、网络化;积极建设或应用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和公示平台,推进网上审批。

  6.完善支持保障体系

  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运营机制,明确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七)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发挥市场在交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政府与社会,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地整合交通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全社会的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加强高科技、新材料和施工工艺的研发与应用,以高新技术为切入点,不断开发和推广应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升交通设施、运输装备、运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生产力水平。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大力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加大交通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注重人才的持续培养和继续教育,鼓励岗位成才,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交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八)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贯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在交通建设项目中积极创建“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贯穿于交通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促进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推动生态型道路建设规划,采用“一次规划设计、分步实施”,依据具体情况,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快速通道等道路两侧布设不同宽度的生态廊道,提升市域公路的绿化水平和对外交通形象。统筹利用建设资源,合理确定建设方案及规模,鼓励利用旧路改扩建;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技术标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大力推广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推动沥青、水稳碎石等资源再生利用,发展交通循环经济。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积极支持“中原绿色客运新干线”工程,支持客运车辆“低碳化”改造;严格落实营运车辆油耗准入制度,鼓励推广使用低排放车辆;加大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交通行业的推广应用;加强引导、倡导公众选择节能环保的公共交通出行。

  (九)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推广现代化管理手段。升级、改造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交通行业综合管理能力;创新机关精细化管理机制,建立机关工作人员考评管理机制和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加强交通行业法制建设。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交通行政执法水平,做好交通运输行业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加大交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落实。加强交通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抓好依托名城名校培训领导干部和在革命圣地办班培训中青年干部工作,积极推进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分专业、分层次主题培训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强交通行业文明建设。大力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制定服务规范,创立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加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创新交通文化实践活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厉打击扰乱工程建设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拓宽筹资渠道

  预计“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计划总投资将达到600亿元以上。为确保交通运输网规划的实施必须广开筹资思路,拓宽筹资渠道。

  1.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资金筹措模式,形成促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

  2.积极争取国省补助资金,以国省补助为引导,市县政府配套筹资,促进干线公路建设。

  3.研究建立财政对交通建设投资的长效机制,市县各级政府财政支出预算中明确用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并随着地方财力的增长,逐年加大资金投入。

  4.落实《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郑州市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补助资金不低于市本级本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百分之一点五。

  5.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支持干线公路、市域快速通道建设。

  6.积极推动公路建设中bt模式的运用。

  7.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发行交通发展债券,保障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客运场站等建设和养护资金需求。

  8.树立交通投融资市场化改革的新理念,以政府财政投资为引导,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努力用市场化的资本运作的手段,吸引资金、土地等资源更多地投向物流中心。

  9.研究建立以成本规制为主导的对公交企业的财政补贴机制,保证公共交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市县政府财政支出预算中明确用于公共交通的补贴标准,支持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建设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打造“服务型”交通为目标,按照构建和谐交通的发展新理念,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更高、更广的视角明确实现规划目标的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的实施,必须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加强领导,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统一管理、分工合作的新型管理体系。合理制定规划并贯彻实施,保证郑州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强化管理和技术保障

  上下联动,部门互动,推进规划的全面实施,创新管理体制与技术革新,加快交通建设。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让更多的劳动力、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进入运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前期工作,合理安排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投产后的经营和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规划建设反馈和监管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把握进程,适时调整,保障规划的顺利实现。
(四)深化交通文化建设

  要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始终把交通文化建设作为推动交通建设的推手,统筹考虑,协调推进,构建适应交通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具有行业特色的交通文化体系。成为推进郑州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强化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交通文化展示系统建设,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宣传和扩大郑州交通的影响力,为交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升交通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交通队伍的文明素质,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行业文化建设。

  五、效果评价

  预计到2015年,郑州市将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网络优化、高效衔接、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路网结构不断优化,路网密度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形成“高速支撑、中心放射、区域联动、村镇成网”的路网格局,以骨干路网为纽带连接六城十组团,支撑郑州都市区建设组团式发展,为大郑州都市区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发展提供畅通便捷的公路运输体系;铁路客货运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双十字”铁路客运大通道,构建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城际铁路通勤网络,逐步形成“客内货外”的铁路运输格局;郑州国际航空港建设稳步推进,构建以机场为中心的环形放射状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和国际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成效,构建功能层次完善的、高效率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公共交通分担率大幅提高,大大缓解城市拥堵的交通状况;交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搭建国家区域性的交通信息枢纽,为方便百姓出行和强化行业管理提供高效运作的信息服务平台;公路、铁路、航空与城市客运实现协调布局和联动发展,构建各种运输方式立体交汇、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了郑州都市区各城市组团间、中原经济区各城市间的交通联系。把握“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理念,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撑。现代化交通体系是建设都市区的重要保障,交通运输业在城市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区域的繁荣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具有推动性的重大作用。“十二五”期间,交通建设将直接促进郑州都市区交通条件的改善,提高运输效率的服务水平,满足百姓日益增加的出行需求,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特别是改善偏远地区的出行条件和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动全域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郑州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深化郑州与毗邻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强化郑州都市区作为核心区对中原经济区的龙头作用、重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中原经济区真正实现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05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