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1-05-13 生效日期: 2011-05-13
发布部门: 重庆市政府
发布文号: 渝府发[2011]36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目录

  


  一、规划范围

  

  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三、发展现状

  

  四、发展导向

  

  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六、功能区划分

  

  七、产业发展及布局

  

  八、大型聚居区及公共租赁住房布局)

  

  九、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十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十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建设及布局

  

  十三、保障措施

  

   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二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重庆主城区从内环以内向内环与二环之间及二环沿线地区拓展,全面进入建设“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国家中心城市的“二环时代”。科学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思路,超前安排,合理布局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对于加快二环区域发展,提升和完善重庆直辖市功能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范围

  

  二环高速公路全长187公里,环内面积2253平方公里,其中,二环与内环之间地区的面积为1958平方公里,是未来主城区拓展的重要空间;内环以内面积29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已经饱和,未来重在优化提升、转型升级。鉴于本规划主要内容是谋划主城区未来新增拓展空间内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及相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确定二环区域的规划范围为:内环与二环之间地区(面积1958平方公里),以及二环外围毗邻的龙兴―石船、王家―木耳、水土―复兴、北碚等城市组团(面积26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2218平方公里。

  

  图1 规划范围图(略)

  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土地资源。规划区内各类土地资源2218平方公里,包括耕地1133平方公里,林地528平方公里,草地5平方公里,水域滩涂9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460平方公里(含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及水利用地等,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16平方公里)。北部和西部用地条件较好。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平行岭谷之间的地区适宜建设;巴南区南部和西南部低山丘陵区较不适宜建设;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龙王洞山、樵坪山、云篆山、寨山坪等山脉或孤立高丘台地不适宜建设。

  

  水资源。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等过境水资源丰富,当地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利用效率较低,西部地区如沙坪坝区水资源量相对偏少,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局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长江、嘉陵江水量和水质较稳定,次级河流水环境较差。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约1300万―1600万人。

  

  生态承载力。林地面积占幅员面积23.8%,覆盖率远低于全市37%的平均水平。林地分布破碎,部分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总体较弱,但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受建设活动干扰,特别是隧道建设影响,山岭顶部保水能力下降。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渝北区、巴南区、北碚区生态承载力相对较高。

  

  环境容量。城市“热岛效应”和“浊岛效应”显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与大气环境容量呈持平趋势。次级河流水环境容量接近上限,需严禁高排污产业布局,并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

  

  开发管制分区。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参考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组团隔离带、四山管制区、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其他因素分析,二环区域适宜工业化、城市化空间1000―1200平方公里,可承载人口约1000万―1200万人。按此对规划区进行四级空间开发管制分区,其中已建区约440平方公里,适建区约798平方公里,限建区约431平方公里,重点保护区约549平方公里。

  

  图2 开发管制分区图(略)

  三、发展现状

  

  人口与城市化。二环区域常住人口2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0万人,城市化率87%。户籍人口276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人口166万人,占户籍人口比重的60%。由于内环人口承载能力已近饱和,二环区域将是主城区未来新增集聚人口的主要承载空间。当前城市化快速推进,二环区域乡村景观加快向城市景观转变,户籍农业人口加快转户进城。


  图3 工业园区及物流园区布局现状图(略)

  

  产业发展。(1)工业:二环区域是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承载空间,两江新区及特色工业园区产值已达到4500亿元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约45%。内环以内工业园区将加快向二环区域转移,目前园区特色不够鲜明,需妥善处理好工业园区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2)服务业:物流、会展、教育科研、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布局,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3)农业:以为城市生活提供新鲜农副产品的城郊型农业为主,加速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化。

  

  公共服务。主城区绝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于内环以内及周边地区,二环区域公共服务配套明显不足,服务体系建设未能与城市拓展同步,服务水平不高,分布不均,城乡差异较大,特别是缺乏国家级重大公共功能性设施,如举办国家级大型赛事的大型场地、举办国际级会议会展的大型会展中心等。

  

  综合交通。已形成以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为骨架的对外立体交通体系,是全市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线网的核心区域。江北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投用,旅客吞吐量跻身全国十强。拥有沙坪坝团结村、江北寸滩港等重要物流基地。四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建,初步形成“五横五纵一环五联络”的快速路,现状及在建(不含内环以内桥梁)跨江大桥14座,穿山隧道(包括中梁山、铜锣山和缙云山)13座。内环与二环高速之间道路网建设相对滞后,内外之间交通通道有限,穿山及越江通道成为交通瓶颈;内环线已达饱和,难以承担二环区域与核心区的交通转换;公共交通建设滞后,缺乏大容量公共交通与普通公交系统联系区域内部及内环以内地区。

  

  市政设施。(1)供水设施:初步形成既能开发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又能跨水系、跨流域调水的供水工程体系。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现有供水设施规模、供水水质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工程性缺水较为突出,水源水质影响区域供水安全,供水片区分割现象严重,供水安全可靠性较差。(2)排水设施: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足,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布局不平衡,污泥处理规模水平尚需提高,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统不足。(3)电力设施:已具备有一定支撑能力的电力供应系统。但电网输配能力日趋饱和,电网走廊布局对城市用地造成分割,有待优化。(4)燃气设施。已建成区域性燃气储、输、配基础设施。但部分燃气基础设施老旧,供气可靠性亟待提高。

  

  四、发展导向

  

  二环区域是主城区核心增长区域,两江新区引擎带动,保税(港)区及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强力助推,拥有政策效应多重叠加的机遇。未来5―10年将是二环区域建设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加速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大幅增强的关键时期。加快二环区域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开发建设活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载体。为此,要坚持以下发展导向:

  

  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加速布局和集聚重大非农产业项目,促进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不均衡、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问题,在工业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尽快配套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人口加速集聚。

  

  自然和谐绿色发展。依托独特的“两江四山”地理环境,肩负保护好长江、嘉陵江水质,保护好区域内各山脉生态等重任,切实改变粗放扩张发展方式,尽快转变发展方式,既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更要建设绿色新城区。

  

  组团布局畅通有序。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既保持特大城市的高效率,又有效防止各种城市病。加强各组团之间的快捷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组织管理水平,促进各组团紧密联系、有序发展。

  

  整体打造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城市空间,促进北部、西部、南部区域协调发展。处理好与内环区域、环外区域关系,带动内环区域优化升级、环外区域共同发展。强调整体性谋划,统一形象宣传,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分工协作机制。

  

  建管水平共同提升。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同时要同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避免蔓延式城市拓展引发的城市病和环境问题,处理好大型人口聚居服务配套问题、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问题,以及城市拓展过程中的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等等。

  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承担四大使命:

  

  战略支撑。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主战场,二环区域尽快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要成为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五个重庆”、带动全市“加快率先”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

  

  集聚扩张。作为主城区拓展的重点区域,要在未来5―10年内迅速集聚起相应的产业和人口,以主城区千平方公里、千万人口规模为预期,快速推进城市建设规模增长,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优化升级。在集聚扩张过程中,顺应主城核心区功能优化提升,分流内环以内人口、产业,分担要素集散、公共服务等功能,培育提升国际交往、枢纽门户、服务外包、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性功能,与内环良性互动,促进主城区城市功能优化升级。

  

  示范引领。作为全市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条件最优、发展机遇最佳的区域,要起好示范引领作用,包括内陆开发开放、高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转变发展方式、“三生”协调、现代城市功能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产业高端战略。坚持产业发展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分散生产向规模集聚转型,简单制造向集成创新转型,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高耗能高排放向绿色清洁转型。

  

  开放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注重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新动力,促进要素集聚,充分挖掘要素促进生产的最大潜力。

  

  科学城市化战略。大规模、高效率推进城市化,并在此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问题,实现人口城市化而不是土地城市化,实现户籍城镇人口与常住城镇人口的统一,实现城市规模做大与城市环境宜居、城市品质提升同步。

  

  “三生”协调战略。强化国土空间管制分区指引,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维护河流、山体、农田等组团隔离带,营造山水城市的良好空间环境。

  

  以人为本战略。紧紧围绕促进人口集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人口就业发展,进行产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组团内部的功能配套,实现居住和就业岗位的就地“职住平衡”,减少跨组团出行,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建设宜居宜业幸福之区。

  

  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加强节能环保,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之城,切实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目标:

  

  围绕将主城区打造成为要素集聚、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山水园林、独具魅力的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的国家中心城市,二环区域要加速集聚人口,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实力,建成新兴城市产业集聚区、新增城市人口集聚区、现代城市功能展示区和生态园林城市展示区,成为全市建设“五个重庆”的标杆示范区。

  

  ――新兴城市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技术服务业示范城市,以及西部地区的物流、商贸、会展中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占全市比重接近50%。到2020年达到25000亿元,占全市比重稳定在50%以上。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占主导地位。

  

  ――新增城市人口集聚区。到2015年新增集聚人口335万人左右,达到6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再新增集聚人口300万人左右,达到900万人以上(加上内环以内人口,主城区人口达到1200―1300万人),新增布局22个大型人口聚居区。户籍人口城市化率2015年达到80%左右,2020年接近100%。

  

  ――现代城市功能展示区。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网络空间体系,到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670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968平方公里(加上内环以内城市建设用地220平方公里,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188平方公里)。建成二环区域“半小时交通圈”,城市综合交通结构合理、快捷畅通、高效节能、和谐有序、安全文明,快速路网密度达到0.34公里/平方公里。形成10个城市公共服务中心,生产生活服务便捷。

  

  ――生态园林城市展示区。建立起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体系,逐步建成生态型城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


  表1 二环区域发展目标

  
序号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1
常住人口
万人
265
600
900
2
户籍人口城市化率
%
60
80
100
3
城市建设用地
平方公里
416
670
968*
4
工业总产值
亿元
4500
12000
25000
5
城市快速路网密度
公里/平方公里
0.13
0.23
0.34
6
城镇管道燃气气化率
%
70―80
90
98
7
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
%
75
90
95
8
森林覆盖率
%
36
45
48
9
城市绿化覆盖率
%
39
48
50
10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10
15
25


  

  *:主城区二环区域的建设用地为968平方公里,加上内环以内建设用地220平方公里,共计1188平方公里,即《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修订版确定的主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六、功能区划分

  

  二环区域属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重点开发区域,但禁止“摊大饼式”式开发建设活动,要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合理功能分区,引导科学发展。根据以下原则:(1)生产与生活相衔接,避免远距离的职住交通;生活与生态相融合,实现优美宜居;(2)突出主体功能,强调整体打造同时突出板块差异化分工和特色发展;(3)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间隔分布,体现突出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将二环区域划分为九大城市功能区和五大生态功能区。沿二环呈链状布局九大城市功能区,其中分别以两江新区、西永、环樵坪地区为核心,在北部、西部、南部布局三个综合性城市功能区,促进形成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通过产业带动和大型聚居区引导,在城市功能区中规划布局16个城市组团,其中将蔡家、悦来、空港、西永、两福、西彭、龙兴、鱼嘴、茶园、界石等10个城市组团建设成为能集聚较大规模新增城市人口的新城。九大城市功能区之间间隔分布大成湖、寨山坪、大溪河、云篆山、樵坪山等五大大生态功能区。

  

  图4 功能区划及组团分布(略)

  

  表2 二环区域功能区划分

  
名 称
范围
主 体 功 能
城市组团布局及人口分布
九大城市功能区:
两江新区综合功能区
渝北区:悦来镇、礼嘉镇、大竹林街道、人和街道、鸳鸯街道、双龙湖街道、双凤桥街道、王家街道、回兴街道、木耳镇、古路镇;
江北区:铁山坪街道、石马河街道部分地区、寸滩街道部分地区。
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创意设计、软件服务外包、会展商务、现代物流、高品质居住等现代服务,以及交通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等高技术产业
悦来新城:由悦来、翠云、芦山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50万―60万人。
空港新城:由双龙湖、双风桥、王家、回兴、木耳、古路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50万―70万人。
礼嘉组团:由大竹林、礼嘉、人和、鸳鸯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50万―70万人。
两江新区高新技术功能区
北碚区:蔡家岗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水土镇、复兴镇。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商务和高品质居住,其中水土建设内陆最大的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
蔡家新城:由蔡家、施家梁、童家溪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50万―60万人。
水土组团:由水土、复兴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30万―40万人。
两江新区先进制造及物流功能区
江北区:鱼嘴镇、复盛镇;
渝北区:龙兴镇、石船镇、唐家沱街道、铁山坪街道。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新材料、环保、新能源等成套设备制造业及临港物流业
龙兴新城:由龙兴、石船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30万―40万人。
鱼嘴新城:由鱼嘴、复盛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20万―30万人。
唐家沱组团:由唐家沱、五里坪、石坪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20万―30万人。
西部文化及现代服务功能区
北碚区:天生街道、朝阳街道、北温泉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龙凤桥街道。
重点发展软件开发、文化创意、科研教育、休闲旅游等产业
北碚组团:由北碚城区、东阳、歇马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30万―40万人。
西部综合功能区
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凤凰镇、青木关镇、土主镇、陈家桥镇、西永镇、曾家镇、虎溪镇。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服务外包等产业
西永新城:由西永、虎溪、曾家、白市驿、青木关、回龙坝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90万―110万人。
西部高新技术及都市休闲功能区
九龙坡区:含谷镇、金凤镇、白市驿镇、走马镇、巴福镇、陶家镇、石板镇;
江津区:双福街道。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
两福新城:包括九龙坡巴福及江津双福等地区,规划人口约50万―60万人。
西部先进制造及物流功能区
九龙坡区:西彭镇、铜罐驿镇。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商贸、文化教育等服务业以及铝加工业、机械装备制造、医药化工、新材料制造业及食品加工工业
西彭新城:由西彭、陶家、石板、铜罐驿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40万―50万人。
南部综合功能区
南岸区:峡口镇、迎龙镇、长生桥镇(茶园)、广阳镇;
巴南区:南泉镇、界石镇、南彭镇。
重点发展特种船舶制造、精密数控机床、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商贸、旅游休闲等产业
茶园新城:由茶园、迎龙、广阳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50万―60万人。
界石新城:由鹿角、界石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20万―30万人。
南部文化休闲功能区
九龙坡区:华岩镇;
大渡口区:八桥镇、跳蹬镇、建胜镇、茄子溪街道;
巴南区:鱼洞街道、龙洲湾街道部分区域、花溪街道部分区域。
重点发展中央文化休闲区,发展会议展览、休闲旅游、商务、商贸等产业
大渡口组团:由新山村、九宫庙、建胜、中梁山、跳蹬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70万―80万人。
李家沱组团:由李家沱、道角、鱼洞等地区组成,规划人口约30万―40万人。
5大生态功能区:
大成湖生态功能区
位于西部文化及现代服务功能区与西部综合功能区之间
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具备防尘、降噪、休闲、游憩等生态功能。
寨山坪生态功能区
位于西部综合功能区与西部高新技术及都市休闲功能区之间
西部片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山体保护和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是其首要生态功能,可适当发展休闲、游憩等生态产业。
大溪河生态功能区
位于西部都市休闲及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与西部先进制造业及物流功能区之间
西部片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具备山体保护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
云篆山生态功能区
位于南部文化休闲功能区南侧
南部片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同时具备防尘、降噪、休闲、游憩等生态功能。
樵坪山生态功能区
位于南部综合功能区东南侧
南部片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具备山体保护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可适当发展休闲、游憩等生态产业。


  七、产业发展及布局

  

  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导方向,推动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建成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装备制造为核心的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高技术服务为核心的西部地区现代服务高地。铜锣山以东地区重点集聚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10000亿元;中梁山以西重点集聚笔记本、电脑及其零部件制造,产值规模10000亿元;铜锣山、中梁山之间重点集聚高端制造、高技术服务、物流、会展等,工业产值5000亿元。

  

  国家级开发区。布局以两江新区为龙头,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经开区、重庆高新区为支撑的“1+2+2”国家级开发区。两江新区着力推进三大工业园区建设,鱼复地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设备、新能源汽车,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最大水铁联运基地和港口物流集散地;龙石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航空航天及新材料产业,建成两江新区万亿工业板块的核心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建设重庆国际离岸云计算数据管理试验区,建成内陆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依托长江水港和机场空港优势,突出口岸物流和中转贸易功能,重点发展国际中转、配送、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和制造业务;西永综合保税区重点引进it类企业入驻,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充分发挥海关电子全程监管、全程保税功能,实现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与西永综合保税区的无缝对接,逐步向自由贸易港转型,建成国家重要的保税物流基地、加工贸易基地和服务贸易集聚区。重庆高新区,加快向九龙坡金凤和白市驿―含谷组团地区拓展,拓展区重点发展信息、生物、科技孵化等高技术产业,促进石桥铺、二郎地区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高地。重庆经开区,加快向南岸茶园组团地区拓展,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装备制造、物联网等产业,建成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图5 国家级开发区布局图(略)

  

  市级工业园区。二环区域内共布局10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其中重点发展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港城、空港、同兴、西彭,以及花溪工业园区鹿角组团、江津工业园区双福组团。内环以内及紧邻内环的花溪、九龙(a、b组团)、建桥、井口等工业园区逐渐调整生产功能,重点以电子元器件及通讯设备制造、中高端成品家具制造、精密制造等占地小、污染小的工业为主,逐渐向研发及总部经济的楼宇工业发展。发展提升空港工业园区两路组团、九龙工业园c组团等,近期保留园区的规模及发展方向,远期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图6 市级工业园区布局图(略)

  

  加强工业投入产出强度和环境准入管理,二环以内应达到每平方公里投入70亿元、产出120亿元以上,外围组团应达到每平方公里投入60亿元、产出100亿元以上,禁止有污染的重化工业进入二环。


  表3 市级工业园区主要发展方向

  
序号
园区名称
所属区县
主要发展方向
一、重点发展园区
1
西 永
沙坪坝区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业(软件及服务外包)
2
港 城
江北区
家用电器制造(空调、冰箱、洗衣机)
3
西 彭
九龙坡区
有色金属压延加工(铝及铝合金加工、镁及镁合金加工)
4
空 港
渝北区
汽车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临空高新产品)、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金属加工机械制造
5
同 兴
北碚区
医药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半导体)、通用仪器仪表制造、汽摩整车及零部件
6
花溪园区
鹿角组团
巴南区
通用设备制造业(精密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精密制造
7
江津园区
双福组团
江津区
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调整优化园区
1
建 桥
大渡口区
整合工业用地,重点发展外围电子设备制造、摩托车电子制造等
2
九龙a、b组团
九龙坡区
弱化重工业生产功能,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电子部件、电动工具、精密仪器制造
3
井 口
沙坪坝区
减少工业用地,逐渐向总部经济发展
4
花 溪
巴南区
整合工业用地,重点发展小型通用机电设备、节能建材、中高端成品家具制造
三、发展提升园区
1
九龙c组团
九龙坡区
汽车制造业(汽车整车)、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
空港园区
两路组团
渝北区
强化依托空港发展中高端成衣制造、精密仪器以及半导体器件制造
3
江津园区
珞璜组团
江津区
电力能源、造纸及纸制品制造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物流基地、西部地区商贸会展中心、高技术服务业示范城市.

  

  (1)现代物流业。按照基地―中心―专业物流点的体系布局,建设团结村铁路物流、空港航空物流、南彭公路物流等三大物流基地,寸滩、东港、果园、西永综合保税区等物流中心,根据黄磏港项目建设适时启动其物流中心建设,并依托大型重点工业园区及交通枢纽建设若干专业物流节点。同时依托三大国家级物流基地、五大物流中心布局建材家饰家居、汽摩配、金属材料、医药、农产品、数码产品、化学品等大型专业市场。

  

  图7 现代物流业布局图(略)

  

  (2)高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创新服务业、信息内容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生物技术服务业,引导培育两江新区研发、信息及创新服务产业集聚,西永地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集聚,重庆经开区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聚,重庆高新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科技孵化等服务产业集聚。信息及软件服务外包业主要布局在环境优美、上风上水的嘉陵江沿江地区及高等教育基地,重点发展两江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北部新区软件园以及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

  

  (3)会展业。在两江新区悦来布局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在茶园―鹿角、鸳鸯、空港布局专业会展设施,依托嘉陵江、长江滨江地区以及北碚十里温泉城、九龙坡白市驿、大渡口钓鱼嘴、南山、铁山坪等风景优美的地区布局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的小型会议中心。

  

  (4)商贸业。建成空港新城、礼嘉、西永、茶园、北碚5个聚居区新兴商圈。建成蔡家、水土、大学城、白市驿、西彭、巴福(陶家)、钓鱼嘴、龙洲湾、界石、鹿角、悦来、鱼嘴、石船、龙兴、峡口、大竹林、珞璜等17个聚居区大型购物中心。依据产业特色、服务人口及半径,每个聚居区配置1―2条特色商业街(区)或特色美食街(区)。按居住人口每5万人左右规划布局一个社区商业中心。

  

  (5)房地产业。加快二环区域公共租赁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积极稳妥发挥房地产业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适应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合理规划和建设一批生态型、人文化的高品质住宅小区,促进住房梯次消费。加强住宅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提升聚居区宜居环境。发挥土地供应、税收约束等调控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结构合理、供求平衡、秩序规范。

  

  (6)旅游业。立足满足市民日益提升的生活质量需求,依托主城巨大的客源市场基础和强大的旅游集散功能,重点围绕休闲、度假、健身,积极发展温泉疗养健身、城郊主题公园、乡村体验休闲、城郊休闲会所及高尔夫运动等旅游项目,在二环外周边地区大力培育发展旅游特色小镇,丰富和提升建设山水都市旅游区的内涵和品质。

  

  图8 现代商贸业布局图(略)

  

  都市农业发展及布局。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农业为城市提供新鲜商品、休闲、观光等功能。在二环以外明月山东部地区、二环以北龙王洞山、铜锣山槽谷地区发展花卉苗木、生态农副产品等经济农业,开发以随季节变化的观光农业、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农业等。组团之间分散布局以隔离功能为主的小规模都市休闲农业。全面调整畜禽养殖业和水产业布局,禁止规模以上的畜禽养殖。

  

  图9 都市农业布局图(略)

  

  八、大型聚居区及公共租赁住房布局

  

  新增22个大型聚居区。与生产、生态空间布局相协调,规划新增布局22个人口规模20万―30万左右的大型聚居区,分别位于北碚区的北碚新城、水土和蔡家,渝北区的悦来、翠云、鸳鸯、空港、龙兴、石船,江北区的鱼嘴,沙坪坝区的西永、大学城,九龙坡区的华岩、陶家、西彭、白市驿,大渡口区的钓鱼嘴,巴南区的龙洲湾、鹿角,南岸区的茶园新城、峡口,以及江津区的珞璜,加上已成形的回兴、两路和井双3个聚居区,聚居人口约600万,共建成25个大型聚居区。

  

  图10 新增大型聚居区规划图(略)

  

  表4 新增22个大型聚居区

  
聚 居 区
人 口
(万人)
用地面积
(平方公里)
主要对外交通情况
北碚新城聚居区
20―25
14
轨道6、7号线,渝武高速
蔡家聚居区
25―30
20
轨道6、13、18号线,渝武高速
水土聚居区
20―25
12
轨道6、14、18号线,二环高速,碚金公路,碚两公路
悦来聚居区
30―35
25
轨道4、6、13号线,嘉悦大桥
空港聚居区
25―30
20
轨道3、4、9、11、14号线
龙兴聚居区
15―25
18
轨道8、15、16号线
石船聚居区
15―20
13
轨道8、15、16号线
鸳鸯聚居区
25―30
15
轨道3、11、16号线,机场高速
大竹林―翠云聚居区
45―50
35
轨道6、11、16号线,渝武高速,国道212、319
鱼嘴聚居区
15―20
12
轨道8、15号线,渝宜高速,渝怀铁路
西永聚居区
20―30
14
轨道1、7、12、13号线,渝遂高速
大学城聚居区
25―35
15
轨道1、7、12、17号线,渝遂高速
峡口聚居区
15―25
10
轨道6、8号线,内环高速
茶园新城聚居区
30―35
17
轨道6、8号线,内环高速
龙州湾聚居区
35―40
22
轨道2、3号线
鹿角聚居区
30―35
15
轨道8、17号线,内环高速
钓鱼嘴聚居区
20―25
16
轨道2、11号线,鱼洞长江大桥
陶家聚居区
20―25
14
轨道5、17号线,渝泸高速
华岩聚居区
25―30
15
轨道2、5、11号线,内环高速
西彭聚居区
20―25
15
轨道5、11号线,成渝铁路
白市驿聚居区
25―30
21
轨道5、7号线
珞璜聚居区
15―20
10―15
渝黔铁路、渝黔高速
总计
500―645
360―400
 


  规划布局21处公租房。二环大型聚居区人口居住尽量与产业园区毗邻,按照职住平衡,有利于市民生活及工作方便的原则布局。公租房原则上布局在大型聚居区内,居住人口占该聚居区总人口的17%―27%,共享道路、商业、文体娱乐设施,形成和谐城市人居格局。公租房优先选点在轨道交通沿线或道路交通适宜地块,总共规划21处。合理配置公租房片区内的医疗卫生、文体、托幼、基础教育、商业服务、社区服务、行政管理、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地等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约占建设总面积的10%―15%。


  图11 公租房规划图(略)

  九、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优化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设施在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引导城市人口聚集等方面的先导作用。

  

  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市、区、组团、社区多层次、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以行政办公、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社会性服务职能和商务、金融、商贸、旅游服务、会议会展等生产性服务职能为主,规划在二环区域布置10个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包括空港新城、鱼嘴、礼嘉、蔡家、北碚、西永、巴福(陶家)、钓鱼嘴、茶园、界石。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教育科研基地、文化娱乐设施、公共体育活动设施和城市公共休憩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等布局。

  

  表5 主要公共服务中心

  

  
位 置
服 务 区 域
主 要 功 能
规划新建的重点设施
空港新城
两江新区综合功能区的东部地区
行政办公、会议会展、金融、商务、文化、教育
三甲医院、保税商店、专业会展中心、星级酒店、旅游集散中心
鱼 嘴
两江新区先进制造及物流功能区
行政办公、医疗、教育、商贸
三甲医院、物流基地
礼 嘉
两江新区综合功能区的中部地区
行政办公、医疗、教育、金融、商务、商贸、会议会展
三甲医院、星级酒店、园博会
蔡 家
两江新区综合功能区的西部地区
医疗教育、金融、商务、商贸、文化、体育
三甲医院、科技研发基地、旅游集散中心、星级酒店、体育场馆
北 碚
西部文化及现代服务功能区
行政办公、医疗、教育、文化、旅游服务
文化创意基地、旅游服务基地、星级酒店
西 永
西部综合功能区
行政办公、医疗、教育、金融、商贸、商务、体育、文化
保税商店、星级酒店、教育培训基地、三甲医院
巴 福
西部高新技术及都市休闲功能区的北部地区
行政办公、医疗、教育、商贸、旅游服务、文化、体育
星级酒店、度假基地、三甲医院
钓鱼嘴
南部文化休闲功能区
行政办公、医疗、商务、旅游服务、文化娱乐
会议中心、星级酒店、旅游集散中心
茶 园
南部综合功能区的北部地区
行政办公、教育、金融、商贸、旅游服务、医疗、文化、体育
星级酒店、三甲医院、旅游服务基地、文化设施
界 石
南部综合功能区的南部地区
行政办公、教育、商贸、旅游服务、文化、体育
三甲医院、旅游服务基地、物流基地、文化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

  

  (1)教育服务设施。按常住人口每0.5万人左右设置1所幼儿园,确保到2020年二环区域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5%以上;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原则,新建、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常住人口每3万人左右设置1所普通小学校、每6万人左右设置1所普通初中学校、每10万人左右设置1所普通高中学校,并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确保在2020年优质教育占比达到50%以上;围绕全市产业布局,按照常住人口12万人左右设置1所中等职业学校,集中规划建设3―4个职业教育产业园区,优质中职教育占比达70%以上,在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渝北区建设汽摩、机电、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和现代服务业等区域性、开放式实训基地;扩建重庆大学城,推进向南(江津双福)北(北碚蔡家)方向拓展,建设重庆“江南大学园区”和“北碚大学园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特色高校建设步伐,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图12 教育科研及文化艺术类设施规划布局图(略)

  

  (2)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布局,主要在cbd片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西部新城片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以及北部区域(渝北区、北碚区),重点布局重庆国际马戏城、市群众艺术馆、重庆中国抗战文化博物馆、区域性图书馆等重大文化设施,打造文化新地标。加强基层文化体系建设,建设8个以上的街道文化中心、8个以上综合性影剧院,新建和改建一批社区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实现广播电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惠民电影工作网络全覆盖,达到“15分钟文化服务圈”的目标。继续将文物保护管理所、公益性博物馆、文物陈列室、文化遗产陈列馆等建设纳入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范围。

  

  (3)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主城核心区优质医疗资源向二环区域扩散。加快二环区域北部、南部的市级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在北部新区建设一所涉外大型综合医院,加大对茶园新区、北部新区、大学城等区域的卫生资源建设投入,加快第五人民医院、江北区第一人民医院、九龙坡区第一中医院、北碚区中医院、渝北区人民医院、巴南区人民医院共6所区县级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工作。建设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设立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每区建立一个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街道办事处或3万―5万人设置1处卫生服务中心,1个居委会或1万―1.5万人设置1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构建完备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基层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建设集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市场交易以及医疗养护于一体的上桥健康城。

  

  (4)社会福利设施。加大国办福利机构建设力度,完成国家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建设,在二环区域的8个区县各建设1个具有示范功能的国办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加快建设社区托老所和日间照料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引导歌乐山等区域布局发展养老业。继续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和开展儿童福利“明天计划”,加快重庆铁山坪“爱心庄园”建设。

  图13 医疗卫生及民政福利设施规划布局图(略)

  

  (5)体育服务设施。区域覆盖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着力推进竞技比赛、竞技训练和群众体育体系建设。在体育大型设施薄弱区域,合理布局2―3个4万座席的体育场、3―4个6000座席的体育馆、3―4个3000座席左右的游泳馆。建设大学城竞技中心、重庆缙云体育中心和市体育运动学校等综合性竞技训练设施。以“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为示范,在每个城市组团建设一座全民健身中心,继续推进“两江两岸健身长廊工程”、“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工程”和区县“一场一馆一池”建设。建设江北石子山等一批城市体育公园,按照人均室外面积0.5平方米、室内面积0.15平方米要求,合理配备体育设施。推进教育系统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2020年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70%以上。

  (6)就业和社会保障设施。围绕加快建设西部创业高地和技能人才高地,建立市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区县人力资源分市场;打造西部最大的基金监管中心;在北碚区和南岸区分别建立一个市级创业服务中心;构筑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体系。

  

  (7)人口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围绕“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总目标,建立中国西部人口发展研究与生殖健康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改善各镇街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条件。

  

  功能性设施。在临近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的地区设置大型博览、主题乐园、影视文化和体育等活动预留区;在大竹林西部嘉陵江畔规划新建一处专业性会展场馆,以此强化两江新区会展、社会服务、现代商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功能;及早控制园博园周边用地,为将来重庆举办世界型、洲际以及国内大型活动预留发展空间。

  

  表6 部分功能性设施近期建设项目

  
序号
设施名称
所在位置
功能
1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渝北区悦来
会议展览
2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
北部新区鸳鸯
国际园林博览会场、城市公园
3
爱心庄园
江北区铁山坪
社会福利示范项目
4
广阳岛开发
南岸区广阳岛
中央商务区高档生活配套区
5
钓鱼嘴半岛开发
大渡口区钓鱼嘴
中央文化休闲区
6
西永商务区
沙坪坝区西永
重庆西部商务中心
7
巴渝园
北部新区鸳鸯
传统风貌街区
8
悦来老街
渝北区悦来
传统风貌街区
9
金刚碑老街
北碚区金刚碑
传统风貌街区
10
鱼洞老街
巴南区鱼洞
传统风貌街区
11
中梁山老街
九龙坡区中梁山镇
传统风貌街区
12
马王场老街
大渡口区马王场
传统风貌街区


  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大气污染防治、保护饮用水源、改善两江及次级河流水质、建设绿色屏障为重点,促进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力争2010―2011年基本指标达标,2012年考核指标全面达标,2013年通过验收。

  

  构建生态绿地系统。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持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然性,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空间,构建“紧凑型城市,开敞型区域”的空间形态。维护森林屏障,保持和恢复河道等湿地系统,加强水源涵养。促进城市绿地向生产生活区内的渗透和有机融合。生态绿地系统主要分为山体生态廊道、水系生态廊道、交通绿色廊道和城市绿地斑块4类。

  

  图14 生态绿地网络结构图(略)

  

  (1)山体生态廊道。分为山脊生态廊道和其他生态控制区。主城区内一级山脊生态廊道包括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东温泉山、圣灯山等山体;二级山脊生态廊道包括龙王洞山、北部中央山脊线(华蓥山)、南部中央山脊线、桃子荡山、莲花山、寨山坪、樵坪山、云篆山等。在二环区域景观生态功能格局中的重要位置设立生态控制区,主要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培育、防灾减灾、观光旅游、科考探险、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包括大面积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重要山体(缙云山、中梁山、龙王洞山、铜锣山、明月山等)中的森林生态控制与山体管制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严格控制山体生态廊道范围内的城市建设活动,并严格保护组团隔离绿带和山坡绿地。

  

  (2)水系生态廊道。一级水域生态廊道为长江、嘉陵江;二级水域生态廊道为梁滩河、大溪河、璧北河、栋梁河、朝阳河、肖家河、跳墩河、花溪河、一品河、苦溪河、清水溪、盘溪河、伏牛溪、跳蹬河。水系生态廊道的控制:长江、嘉陵江(常年水位线)在城市建成区内两侧水平距离各20―30米,在非建设区段两侧水平距离各为20―50米;梁滩河、大溪河、璧北河、栋梁河、朝阳河、肖家河、跳墩河、花溪河、一品河、苦溪河、清水溪、盘溪河、伏牛溪、跳蹬河等二级河流的干流(常年水位线),在城市建成区内两侧水平距离各20米,在非建设区段两侧水平距离各20―50米,保护原生态,进行生态恢复。

  

  (3)交通绿色廊道。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干线以及城市快速路、部分主干道形成环状加放射状的交通绿色廊道,并将各次级道路系统中的一部分与主要交通廊道连接成多条区域绿道,成为快速交通与景观、步行、健身、自行车道、防护带和动物迁徙通道等集合的多功能绿色通廊系统。高速公路、铁路在城市建成区内两侧水平距离各控制20―30米的防护绿地,在非建设区段两侧水平距离各控制50米作为防护绿地。根据主城区南北向绿地较发达的特点,加强东西向交通绿色廊道建设。

  

  (4)城市绿地斑块。主要为大中型城市公园(广场)和一些融入城市建成区内部的中低山体丘陵公园绿地(如照母山、平顶山、鹅岭、枇杷山等)。在靠近中心区、人流密集地的地方建设大型广场,用地面积按50万平方米左右控制,注重以人为本的绿化设计,加强广场内遮阴大树的保护与培育;同时结合公园的布置,形成分布均匀、尺度宜人的公共开敞空间。结合区域功能创建不同的绿化形象,通过空间的分割和围合,与山体生态廊道、水系生态廊道、交通绿色廊道构成网络状的生态空间结构。

  环境功能分区控制。划分三级环境保护区和两级饮用水保护区。一级环境保护区包括重要山体地段、风景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规划、以及其他具有特殊自然和文化保护价值的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按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控制,噪声按照国家一类混合区控制。二级环境保护区主要包括二环影响地区各城镇的城市建设区,空气环境质量按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控制,噪声按照国家二类混合区控制。三级环境保护区主要包括工业园区,其空气环境质量按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控制,噪声按照国家工业集中区控制。明确饮用水保护区,饮用水一级保护区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饮用水二级保护区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以大气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噪音控制为重点,全面提升环境综合质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推进燃煤锅炉废气污染治理,提升工业窑炉废气治理水平,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快排放超标车淘汰更新。加强餐馆及摊贩油烟排放治理,严格控制建筑工地等城市扬尘污染,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控制复合型大气污染。加强水环境保护,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施河流清淤工程和沿岸生态建设工程,推进梁滩河、大溪河、璧北河、栋梁河、朝阳河、肖家河、跳墩河、花溪河、一品河、苦溪河、清水溪、盘溪河、伏牛溪、跳蹬河等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实行污染物集中控制,对重点污染源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等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对化工、医药等行业的工业废水进行综合治理,建设工业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库污染,全面调整畜禽养殖业和水产业布局,二环以内关闭、搬迁现有畜禽养殖场。加强机动车、工地、露天娱乐场地等的噪声监测管理。

  

  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三高一低”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就近优先引进同一产业链上的关联行业,鼓励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努力将“资源―产品―污染物”的资源单线流动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工业园区上中下游产业链、水电气热联供、基础设施配套、物流配送服务和生产生活环保生态管理等“五个一体化”。推进企业生产内部工艺之间的能源梯级利用和物料循环利用,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试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十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对外交通。建成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高速公路“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铁路“4小时周边、8小时出海”,建成内陆最大的内河港,建成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

  

  (1)铁路:建设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形成“一枢纽十五干线”布局。建设二环区域铁路环线,线路走向为北碚―巴南―惠民―鱼嘴―果园―两路―北碚。规划形成四主一辅客运系统和“1+9”货运系统,四主一辅客运系统为重庆站(菜园坝)、重庆北站(龙头寺)、第三客站(上桥)、重庆东站(茶园站)四个主客运站,一个沙坪坝辅助客运站,“1+9”货运系统中1是兴隆场编组站,9是九个货运站: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磨心坡、北碚站、白市驿、黄磏站、珞璜(小岚垭)、鱼嘴(唐家沱)、洛碛站、伏牛溪。

  

  (2)公路:建设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形成“三环十三射”布局,建设四公里、茶园、西永、西彭、两路、北碚、鱼嘴、鱼洞、白市驿、上桥等十大公路换乘中心和南彭公路物流基地。

  

  (3)航空:建成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重庆江北机场用地远景按照4条跑道、7000万人次/年,货邮250万吨/年吞吐能力控制。积极推进与空港配套的集疏运交通设施建设,加强空―铁联运,将城际铁路、高铁系统引入机场,加强空―轨衔接,打造集民航、铁路、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空港综合交通换乘枢纽。

  图15 对外交通规划图(略)

  

  (4)水运:进一步强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功能,建成内陆最大的内河港。建成以长江、嘉陵江为骨架的干支联动高等级航道体系,形成对接川、黔、滇、鄂等的骨架航道,使长江干线、嘉陵江沿线所有城市全面通达三级航道,加快建设寸滩港港区、果园港港区、东港港区3个水运枢纽港,根据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适时启动黄磏港港区建设。建设高效的港口集疏运衔接系统。


  城市交通。建设“半小时交通圈”,二环区域任意一点到内环的平均通行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构建以“二网一站”(轨道交通网、城市道路网、换乘枢纽站)为支撑,多种交通方式有机结合,结构合理、快捷畅通、高效节能、和谐有序、安全文明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调整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模式,从“圈层+放射”转变为“南北延展、东西对接”模式,中部槽谷、东西两侧槽谷采用城市交通干线系统,组团内以集散和本地交通组织为主。

  

  (1)道路:形成“六横七纵一环多联络”的快速路网结构,全长882公里。其中二环区域快速路长度720公里,快速路网密度达到0.34公里/平方公里。

  

  (2)轨道交通:远期形成18条轨道线路,总长820公里,其中二环区域轨道交通线网长度612公里,线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依托轨道站点,建设54个重要的交通换乘枢纽。规划至2020年共建成基本线网11条,约548公里。

  图16 城市交通规划图(略)

  图17 轨道交通规划图(略)

  

  (3)公共交通。加快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覆盖范围,2014年前公共交通服务全面覆盖二环区域。针对二环高速由于全封闭造成的难以设置公交停靠站点,且只能按照车辆座位数荷载乘客等问题,积极推进开行班线客车,切实解决市民出行问题。适时推进年票改革工作,根据二环发展实际逐步将二环高速纳入年票制范围。

  

  十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建设及布局

  

  根据二环区域市政设施建设现状水平和未来需求,合理布局市政设施体系。顺应二环区域内水、电、气需求急剧增加趋势,加快新建一批城市基础设施,二环以外区域,重点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共建共享。

  

  供水体系。合理开发、科学调配水资源,加强区域供水协调发展。建成铜罐驿提水工程、巴南观景口大型水库以及南岸迎龙湖、渝北观音洞、巴南丰岩、龙岗等中型水库。建立质优、面广、量足、价平的社会化、现代化的区域供水体系。拓展城镇供水服务范围,增加服务人口,城镇用水普及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供水设施建设水平,城镇水厂供水能力增加120万立方米/日,供水量满足经济持续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供水水质满足国家标准,2020年二环区域城镇水厂出厂水水质检验综合合格率平均达到98%以上。加强工业用水总量控制,建立节水型社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提倡再生水回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图18 给水规划图(略)

  图19 排水规划图(略)

  

  排水体系。以保护区域性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长江、嘉陵江流域河流、水系、水库等水环境为目标,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镇雨洪排放能力;使二环区域污水处理和雨洪排放水平在西部地区居于领先地位,确保两江及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总体达到相应标准。加大污水收集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完善的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排放系统,完成城市排水系统改造,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至2020年,二环区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5%,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得到妥善处置,有条件地实施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高雨水收集、排放系统建设标准,建成与城镇发展相适应的雨水排放及利用系统。

  

  供电体系。构建安全稳定的电力保障体系,确保城市安全稳定和社会正常运转,确保城市功能的发挥;按照“超前规划,适时建设”的方针,建设安全可靠、分层分区、结构合理、吞吐能力强、运行经济、发展适应性好的电网;形成500千伏环网网架,提高500千伏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输送能力;延伸扩大220千伏供电网络,提高220千伏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覆盖面;加强与外区电网的联系,形成多端受电的格局,提高电网运行的灵活性。

  图20 电力规划图(略)

  图21 燃气规划图(略)

  

  供气体系。充分利用重庆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积极引入区域外气源,满足二环区域未来用气需求;优先保障民用气,鼓励汽车用气,择优供应化工原料及特殊工艺用气,积极扩展分布式发电冷热电联供等天然气应用的新领域;规范燃气市场经营主体,培育有实力的企业;加强燃气设施建设,提高供气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至2020年,二环区域城镇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98%。


  环卫体系。建成科学合理的环卫设施布局和管理服务体系,配备先进的工程处理设施和技术装备,实现环卫事业现代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满足城市需求,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粪便排放管道化,环卫作业机械化;建成和完善资源回收系统,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建立完整、先进的环卫监测与监控体系,实现环卫管理科学化,环卫科技现代化。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密闭清运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率达到15%;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率达到80%;两江水面清漂率达到98%;公厕等设施布局合理,服务半径达到国家标准。

  

  市政照明设施。坚持以人为本、节能优先,以高效、节电、环保、安全为核心,努力构建绿色、健康、人文的城市照明环境,切实提高城市照明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实施二环区域城市绿色照明工程,市政照明设施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推进二环高速公路以及联系内环与二环放射性快速路的照明工程建设,完善功能照明,基本消灭无灯区,新改扩建的城市道路装灯率达到100%,公共区域装灯率达到98%以上。

  

  十三、保障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加强规划引导,把二环区域发展规划作为“四规叠合”规划,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保规划实施的共同依据,建立规划联动实施机制,充分发挥规划调控功能,合理配置用地、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时序以及对不同的功能区实行分类政策引导。加强统筹建设,建立二环区域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相关区县政府、市级相关部门参加,不定期就二环区域建设过程中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统筹决策。

  

  强化用地保障。依据二环区域发展规划,在编制二环各区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科学规划配置土地资源,对民生性用地、已经列入或拟列入国家和市级重大建设项目的产业用地,予以优先保障。充分发挥土地供应的调控作用,加快二环区域基础设施及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土地供应,引导产业项目和房地产项目向二环区域集聚,促进人口聚居,加速城市拓展。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建立健全项目用地部门联动监管机制,投资、规划、建设、国土等领域主管部门在行政许可和审批环节密切联系、信息共享、共同监管,加强指导监督,控制盲目“摊大饼”式外延扩张,鼓励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土地,科学有序推进开发。

  

  突出开放推动。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要素,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度。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建立透明、公正、务实、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形成开拓开放的社会氛围。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招商引资新格局。坚持开放的人才观,积极引进科技、金融、企业管理和党政领导人才,培育壮大开放人才队伍,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供智力支撑。

  

  重大项目支撑。策划和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优化投资方向,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规划设计、用地审查、环境评价、资金筹措、项目审批等前期工作,保障项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和投资决策责任制,规范项目招投标和监管制度。建立产业信息沟通制度,完善重大项目跟踪服务。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467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