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厦府办[2011]10号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区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具有一定条件的城市社区、公园、镇、行政村等建设全民健身设施,以方便广大群众健身需求,颇受广大市民喜爱。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健身设施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维护维修与更新不及时,器材安装地点不合理。为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明确管理责任,促进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满足广大市民健身需求,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体素质,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所指全民健身设施包括健身路径、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小型足球场、乒乓球桌、棋盘、登山健身道等。
二、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规划在场地的选择上应与城市、镇、社区、公园等建设规划相配套,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方便群众健身,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三、全市已建成的公园、人员密集公共绿地、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应当建设全民健身路径设施。其中,面积较大的公园和有条件的公共场所还应根据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配套建设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小型足球场、乒乓球桌、棋盘、登山健身道等多样全民健身设施。
四、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园、人员密集公共绿地、社区广场等,应规划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用地并建设相应设施;新建居住小区,市、区规划部门应根据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精神和要求,预留全民健身设施用地。
五、全市各级体育中心、文体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体育设施,应充分利用空间建设健身路径等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设施,满足各类人群健身需求。
六、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由市、区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负责,并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各区体育主管部门要在前一年度8月15日前向市体育局申报本行政区下一年度健身路径的建设与更新数量,由市体育局汇总并编制预算报市财政局。
七、全民健身设施的管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所在地管理单位即为具体管理责任主体和维护责任单位。
八、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应设置告示牌,告示建设单位、管理责任单位及联系电话、安全使用说明、活动须知等。对因使用不当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或造成器材损坏的设施,应当设置特别警示标志。
九、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安装后,由建设单位与健身设施属地管理责任单位办理交接手续,并签订管理责任协议书。市、区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对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管理责任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与抽查。
十、各管理责任主体单位应对所管辖的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的安全管理、维护与维修等相关管理工作负责。要随时巡查和定期检查,发现器材损坏应及时进行维护与维修,做到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并负责处理群众来电与投诉工作。
十一、对超过使用年限的器材,应及时报废更新;对仍可使用的器材,应经建设单位及相关专家鉴定确认后方可继续使用。
十二、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不得擅自更改安装地点或将场地挪作它用。确需更改安装地点的,应报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实施,并报市体育局备案,同时应在原场地树立告示牌。
十三、各级政府应当将总体布局规划的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更新的资金,由市、区政府财政负责,市财政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资金,作为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与更新的专项经费。维护与维修资金,由各属地管理责任单位负责。
十四、房地产开发商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等部门自行建设与安装的健身路径等健身设施,由其建设与安装部门负责安全管理和维护维修,建设与维修资金由各相关建设单位负责。
十五、各级政府应当遵守《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规定,有计划地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和实际状况,突出建设与投入的重点,加大对全民健身设施的投入力度,让广大群众能够充分有效地享受基本的全民健身服务。
十六、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设施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全民健身设施专项资金。
十七、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自筹资金发展体育事业,鼓励组织和个人对全民健身事业捐赠和赞助。
十八、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组织监督。对健身路径等健身设施的管理工作,应列入各相关责任单位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指标。
十九、对在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使用、管理中未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的,应当给予通报批评;对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二十、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