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08年修订)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8-11-05 生效日期: 2009-01-01
发布部门: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53号
《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已经2008年10月16日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葛红林
二○○八年十一月五日
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
  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政府责任)
  市和区(市)县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应当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四条 (部门职责)
  市和区(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本辖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城市管理、规划、公安、工商、质监、经济、建设、安全生产、交通、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园林、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工作机制)
  本市实行大气污染防治网格监控、预报预警、空气质量定期会商、空气质量定期公告、督查督办等制度。市政府对区(市)县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目标考核。
第二章 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第六条 (管理制度)
  本市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环境管理制度。
  市环保部门拟订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区(市)县环保部门根据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拟订本辖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计划,经本级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市经济和环保部门备案。
  第七条 (项目管理)
  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配套建设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配套建设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项目方可投产使用。
  第八条 (排污申报)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向所在地的环保部门申报污染物排放设施、防治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在3日内向原申报的环保部门办理变更申报手续。
  第九条 (设施运行)
  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应当按规定正常运行。
  暂停、改造、更新、闲置、拆除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事先报经所在地环保部门批准。环保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予以批复。
  第十条 (监控设施)
  依法确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单位,应当安装污染物排放的连续自动监测、监控装置,确保其正常运转,并按照相关规定与环保部门联网,准确及时传输监控信息和数据。
  第十一条 (排污许可)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应当依法取得许可证,并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单位,排放污染物还应当符合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不得超过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指标。
  第十二条 (排污收费)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
  第十三条 (重点区域)
  本市绕城高速路环线以内的区域、区(市)县政府所在镇以及其他依法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所在地的区(市)县政府应当采取严格措施,保证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并持续改善。
  第十四条 (应急管理)
  环保部门和其他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应急管理方案,报同级政府批准。
  依法确定的大气污染物重点排放企业应当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应急方案,报环保部门备案,并组织员工定期进行演练。
  事故性排放、泄漏有毒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向事故发生地的区(市)县政府或环保部门报告。
  在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市和区(市)县政府应当及时公告,并依法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
  第十五条 (限期淘汰)
  列入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公布的目录的污染严重的落后设备、设施、工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淘汰,并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十六条 (现场检查)
  环保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场所、设施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部门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十七条 (材料查验)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申请其他经营审批时,受理申请的部门应当依法查验申请人的环保守法材料。
第三章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第十八条 (达标排放)
  生产(含制造、改装、组装,下同)、销售和使用的机动车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十九条 (装置使用)
  机动车所有人或使用人应当确保机动车污染防治装置正常使用,不得拆除机动车污染防治装置。
  第二十条 (车辆管理)
  对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公安、农业等部门不得办理初始注册登记、移入登记、变更登记,不得通过定期审验。
  申请机动车注册登记,申请人对已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原有机动车,应当先行办理报废手续。
  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由公安、农业等部门监督进行报废,严禁拼装或转让使用。
  第二十一条 (资料监管)
  生产、维修、检测、使用机动车和销售旧机动车的单位应当按要求建立机动车及车用发动机污染物排放资料档案,并接受公安、交通、农业、工商、环保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交通管制)
  市政府根据本市防治大气污染的需要,可以授权公安部门采取限制机动车行驶时段、区域等交通管制措施。
  第二十三条 (标识管理)
  对在用机动车实行排气标识管理。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在用机动车,在本市登记注册的,由公安部门核发机动车排气标识;在外地登记注册在本市行驶的,由公安、交通部门核发有效期限不超过10日的临时机动车排气标识。
  无排气标识的机动车不得在依法划定的限行区域内行驶。
  禁止伪造、变造机动车排气标识;禁止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排气标识或者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排气标识。
  第二十四条 (监督抽查)
  公安、农业等部门应当会同环保部门,对本市在用机动车的排气污染状况进行监督抽查。
  第二十五条 (车辆维修)
  机动车维修者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并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进行维修,经其维修后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物应稳定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二十六条 (燃料管理)
  生产、销售、使用的机动车燃料应当符合质量标准。
  鼓励机动车使用清洁能源。
第四章 燃煤污染防治
  第二十七条 (禁煤区域)
  本市绕城高速路环线以内区域为禁煤区。绕城高速路环线以外区域,各区(市)县政府根据防治大气污染的需要,可自行划定禁煤区。
  第二十八条 (燃煤管理)
  在禁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生产、销售、使用燃煤或其他高污染燃料;
  (二)新建项目应当使用清洁能源;
  (三)不得将燃煤运至禁煤区内。
  现有型煤生产、销售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搬迁或关闭;现有使用燃煤设施的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改用清洁能源。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制定并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五章 废气、烟尘和恶臭污染防治
  第二十九条 (选址要求)
  项目选址应当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得在商住楼内紧邻居住层开设可能产生油烟的饮食服务业(含食堂)项目;
  (二)不得在居民住宅小区、学校和医院周边、重点街道沿街商铺内经营涉及喷绘、喷漆、屠宰、制革、饲料加工、食品发酵等产生恶臭、有毒有害气体的项目。
  第三十条 (餐饮防治)
  饮食服务业(含食堂)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设置油烟净化装置,并确保其正常运行、达标排放;
  (二)设置专用烟道,其排放口高度和位置不得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
  (三)禁止沿街违法占道或在人口集中地区经营产生污染的露天饮食摊点。
  第三十一条 (禁止焚烧)
  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禁止焚烧沥青、油漆、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落叶、秸秆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或烟尘的物质。
  第三十二条 (生产废气管理)
  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含硫化合物气体、含放射性物质气体和气溶胶等工业废气、恶臭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粉尘或二恶英的,应当采取防治措施,并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生产中排放可燃性气体的,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的,应当进行污染防治处理。
  第三十三条 (防护措施)
  施工、运输、装卸、贮存可能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粉尘物质的,应当采取密闭、覆盖措施或其他防护措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一般责任)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拒绝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或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实施检查的部门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二)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投入使用的,由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保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可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三)拒报、谎报排污事项的,由环保部门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四)排污单位不正常使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自动监测、监控装置,擅自拆除或闲置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由环保部门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对个体经营者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五)未按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由环保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以下罚款;
  (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由环保部门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停业或关闭;
  (七)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单位超过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由环保部门扣减下一年度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八)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环保部门按应缴排污费1倍以上3倍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九)排污单位不按规定建立应急方案或不按国家规定实施应急处理的,由环保、公安、安全生产等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十)不按规定淘汰落后的设施、设备、工艺,由有关部门强制淘汰;将淘汰的设备、设施转让给他人使用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机动车排气责任)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或拆除机动车污染防治装置的,由公安、农业部门按每辆车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二)生产、维修、检测、使用机动车和销售旧车的单位不按要求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资料档案的,由公安、交通、农业、工商、环保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机动车维修者不按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进行维修,致使其维修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由环保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四)伪造、变造机动车排气标识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排气标识或者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排气标识的,由公安部门处2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违反机动车限行、禁行规定的,由公安部门处200元以下罚款;
  (六)机动车使用人或所有人不按规定接受机动车排气监督抽查的,由公安、交通、农业、环保部门按每辆车处2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生产废气排放责任)
  排放工业废气,恶臭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粉尘或二恶英,没有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的,由环保部门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生活废气排放责任)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
  (一)饮食服务业(含食堂)经营者排放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
  (二)在商住楼内紧邻居住层开设可能产生油烟的饮食服务业(含食堂)项目的;
  (三)在居民住宅小区、学校和医院周边、重点街道沿街商铺内经营喷绘、喷漆、屠宰、制革、饲料加工、食品发酵等产生恶臭、有毒有害气体项目的;
  (四)施工、运输、装卸、贮存可能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粉尘物质,没有采取密闭或其他防护措施的;
  (五)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焚烧沥青、油漆、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落叶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或气体的物质的;
  (六)沿街违法占道或在人口集中地区经营产生污染的露天饮食摊点的。
  第三十八条 (燃煤责任)
  在禁煤区内生产、销售燃煤,或者不按规定使用清洁能源的,由经济、工商、质监、环保等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 (责任追究)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实施细则)
  环保、公安、交通、城管、建设等部门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报同级政府备案。
  第四十一条 (例外规定)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和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适用市政府的其他规定。
  第四十二条 (解释机关)
  本规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施行日期)
  本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2004年1月20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市政府令第102号)同时废止。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22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