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浙江省杭州市交通局关于印发《杭州交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12-28 生效日期: 2007-12-28
发布部门: 浙江省杭州市交通局
发布文号: 杭交发[2007]238号

各区、县(市)交通局、各直属单位、国益路桥经营有限公司
  现将《杭州交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
  交通文化建设是杭州交通弘扬奉献精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本领的重要途径,是全市交通行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升交通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贯彻实施意见,并积极配合全市交通文化建设计划的实施,每年提出推进交通文化建设的工作计划。
  各单位贯彻实施意见和工作计划请及时报局办公室。联系人:王利军,联系电话:85460159。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杭州交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为全面推进杭州交通文化建设,促进杭州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和省厅《浙江交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杭州交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积累的,体现行业价值理念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交通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全行业的共同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提高交通干部职工的人文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风尚,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行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增强交通发展的软实力。
  (一)杭州交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杭州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建设"文化交通"为主线,建设精神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杭州交通文化建设,弘扬奉献精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本领,促进交通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交通、促进杭州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二)杭州交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交通精神文化体系,推进工程建设领域、行业管理领域、交通服务领域的文化建设,推进职工文化生活的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适应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杭州交通发展战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杭州交通先进文化架构,促进全市交通系统形成勤奋好学、追求卓越的新学风,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新政风,团结和谐、服务奉献的新行风,为建设"文化交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杭州交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1.围绕中心原则。坚持文化建设与交通发展相适应,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以促进杭州交通又好又快发展为交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文化的力量促进各项工作。
  2.远近结合原则。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既注重文化体系建设的研究规划,又注重具体的策划操作,分层、分类、分阶段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以文化人",融文化于各项工作之中。
  3.上下联动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和自主实施相结合,加强领导与依靠群众相结合,在统筹规划全行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领导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杭州交通文化建设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4.继承创新原则。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统一,积极借鉴国内外、行业内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和文化建设经验,充分吸收杭州地域文化的丰富营养,努力挖掘行业特色,不断增强交通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杭州交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杭州交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个体系",抓好"四个推进"。
  (一)构建交通精神文化体系。精神文化是交通文化的核心所在,是弘扬行业正气的精神源泉,是交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一要凝炼交通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以"铺路石"、"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基础,紧紧围绕"奉献、服务、为民"主旋律,组织全市性的交通核心价值理念大讨论,总结、提炼、丰富新时期杭州交通精神。二要实施典型示范工程。挖掘、推出一批交通人身边的先进典型,诠释、演绎交通精神,带动队伍建设,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树立杭州交通新形象。三要实施交通精神认同工程。组织编写《杭州市交通志》,从交通发展的历史探究交通文化的脉络和交通精神的传承;通过集中培训、主题活动、学习型组织建设、论坛、演讲、知识竞赛、廉政文化"四进"等多种形式,推动行业核心价值观和行业精神的落地生根,激励广大交通干部职工努力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清正为民,廉政勤政,自觉将交通精神内化为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使交通精神文化真正起到激励、凝聚、熏陶和规范的"化人"作用,成为行业正气的精神源泉,行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的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的工程建设理念,将文化渗透到工程建设领域的各个环节。在工程建设规划中,牢固树立"五个发展"理念,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度超前、水陆协调、集约节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在工程建设设计中,树立"作品"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应用文化元素、赋予文化理念,设计、评选一批揉融文化内涵、创新特色、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标志性公路、航道、桥梁、隧道"精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诚信体系建设为主线,以质量为先导,将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体系和制度文化实践贯穿于交通工程建设和市场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形成"诚信为荣,失信可耻,质量第一"的文化舆论氛围,促进交通建设市场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三)推进行业管理领域的文化建设。倡导文化管理理念,将文化渗透到行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是完善行业管理的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各级交通部门的统领作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用1-2年时间,围绕公路的建、管、养、征,水路的港、航、船、运,道路运输管理的客、货、维、驾,工程质量监督的检、监、测、验,挖掘文化元素,提炼共性品质,组织制定体现服务宗旨和交通精神的各类执法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工作流程、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守则等,研究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程度,将文化融于行业管理,以文化促进行业管理,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交通子行业文化。
  (四)推进交通服务领域的文化建设。倡导优质服务理念,将文化融入交通服务领域的各个结点。坚持以文化提升创建,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示范窗口、文明公路(航道、客运线)、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等各类创建载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推动交通服务向特色服务、品位服务和人文服务发展;坚持以品牌升华服务,培育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融为民宗旨、惠民意识、价值理念、人本精神、服务质量、社会信誉于一体的服务"精品";引导交通服务单位探索文化体系建设,提炼职工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体现社会责任意识并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制定体现价值理念的员工行为规范和制度体系,以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建成一批交通文化建设的示范单位。
  (五)推进职工文化生活的建设。倡导健康向上的科学生活观,将文化渗透到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落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制度,适时组织全市交通学习型组织建设经验和成果交流,引导干部职工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乐趣和一种生活,全面提高交通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兼顾不同群体的多样性需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愉快、生动活泼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建立完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设施,以各种寓教于乐的集体活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创造力,构筑和谐氛围,培养团队意识,提高交通人的生活品质。
  三、杭州交通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交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和基础性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议常抓;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动干部职工将价值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分管领导组织协调,行政、人事、宣传、工会等部门具体负责,所有部门共同参与,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交通文联的平台作用,形成整体互动的文化建设格局。
  (二)明确职责。市交通局负责行业文化建设的研究规划、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调查总结,每年提出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计划。各单位要抓好落实,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责任人,落实责任制,并列入工作考核体系。
  (三)抓好宣传。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整合交通宣传资源,组织策划大型宣传活动,向全社会展示交通队伍"奉献、服务、为民"精神风貌,宣传交通公共服务的社会形象、管理执法的文明形象和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各基层单位和车、船、港、站、路等服务窗口都要因地制宜,建立并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宣传牌栏等宣传阵地,传递交通精神、行业理念和服务宗旨,营造浓重的文化氛围和有利职工文化养成的良好环境。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建设一些路、航、桥、隧、车、船、站、港等展示杭州交通的成就、历史、科技和文化积淀的博物馆、展览厅,编制一些纪念册等宣传资料,增强交通文化的感染力和知名度。
  (四)完善机制。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工作网络,并积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的各项文化建设活动,不断汲取地域文化的丰富营养,扩大交通文化的地域影响。二是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加大交通文化建设骨干的培训培养力度,抓好文化建设实践推动和理论研究两支队伍建设。三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把交通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年度资金预算,并坚持节俭办事,讲求实效。四是建立成果共享和经验交流机制,以座谈研讨、经验交流、文化论坛、征文比赛等形式,建立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互动链。五是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评价和激励机制,适时建立考核制度。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56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