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汕府办[2007]2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汕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十一届65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市教育局反映。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七年二月九日
汕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回顾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认真落实汕头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规划,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治教,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各项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质量和数量进一步得到优化和充实,学校设施设备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水平较大提高,教育管理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发展。
(1)教育事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五”期末,全市中小学在校生1123394人,比“九五”期末净增203066人,增长22.06%;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7631人;全市成人高等院校在校生约1.37万人。
(2)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十五”期末,全市在园幼儿118732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到62.35%。全市“三残”儿童少年在校生1223人,入学率88.30%。
(3)“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十五”期末,全市小学生756715人,比“九五”期末净增121461人,增长19.1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0%,小学五年保留率一直保持100%,辍学率为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3.35%。全市初中在校生282814人,比“九五”期末净增36649人,增长14.8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58%。
(4)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十五”期末,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111496人,比“九五”期末72452人净增39044人,年均增长7%,(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从38909人增加到83865人,年均增长23.1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44.72%,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5.72%。
(5)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十五”期末,在校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已达21159人,技工学校在校生6472人。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扩建、重建工作,发展态势良好。职业培训、农民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全面加强。全市已有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41所,其中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学校7所,农科教“三教”相结合的体制进一步落实。
(6)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加快。汕头大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积极进行学分制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新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纵向科研经费总额达2236万元;从国内外引进了相当数量的一流学者,使学校教师阵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面进行管理体制、人事制度、预算制度、资源配置制度等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顺利通过广东省“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体验收。通过整合成人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创办了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势头良好,在校生已达11400人,办学已走上正轨,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汕头电大业大职大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日益提高,在校生4529人。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已升格为技师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继续发展,“十五”期末,全市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37万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籍学生11万多人。
2、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1)优质教育得到发展。全市中小学优质学校和优质学位不断增加。“十五”期末,各级等级学校241所,其中省一级学校30所,市一级学校57所,区县一级学校154所,比“九五”期末102所增加139所,增长136%。全市国家级重点职校3所、省级重点职校5所、省教育厅骨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5所,职教优质学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开展各种素质教育的改革和试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进网络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健康、有序、稳步、顺利向前推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提高。
(3)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区县教育发展调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的均衡性,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逐步向均衡性发展,奠定汕头基础教育整体质量的基础。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高考质量保持良好势态,“十五”期间,全市普高和职高的高考均保持大面积升学和高含金量成绩双丰收,在省内位居前茅,继续保持了我市基础教育质量在省内拥有传统优势。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优秀层次。
(4)教育科学研究取得较好的成绩。“十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育科研获得较快发展,市、区县、学校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已形成,一批课题获得市、省、国家教育部门的立项确认。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从校级到全国级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等7个国家级课题通过了结题验收,《高中学生情感教育探索研究》等6个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市级立项课题已有35项通过了结题验收。
3、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新体制,明晰市、区县、镇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和任务,加大区县教育发展力度。学校人事管理逐步规范,教师工资实现了由区县财政按时足额统一发放。农村税费改革用于教育的资金逐步得到落实,中小学杂费基本能按时足额用于学校的运作。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强化管理手段,不断优化教育的管理状态,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
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校长负责制、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教师聘用制全面推行。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继续改革、调整,逐步深化。教育收费改革稳步推进,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初步建立,中小学收费全面执行“一费制”。
4、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和“名师工程”。稳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引进教育人才,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强化教师队伍管理,教师结构不断改善,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十五”期末,全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从“九五”期末65.38%提高到74.93%,中级以上职称从1246人增加到为2110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76.28%,中级以上职称654人;初中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从“九五”期末89.44%提高到92.04%,中级以上职称从2704人增加到3609人;小学专任教师达标学历的比例从“九五”期末97.57%提高到98.26%,中级以上职称从4150人增加到6002人。
5、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建成汕头市教育信息网并配套教育信息网管理中心,全市所有中小学均接入汕头教育网并连接到国际互联网,实现“校校通”目标。全市市一级学校都建成校园网,初、高中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及较大规模的小学都有一个以上的计算机室。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上的有效应用,全市教师信息化技术资格的获得率、学生课内、课外的信息化教育成绩以及全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均获得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6、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十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国家关于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规定,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我市民办学校的发展切入了较为健康、理性的轨道,涌现出一批人民群众充分认可的优质民校,为我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十五”期末,全市民办中小学45所,在校生46503人,占全市在校中小学生4.14%。
7、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投入72.23亿元,其中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45.16亿元,学校预算外及其他收入27.07亿元。校舍建设投入13亿元。
8、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校舍建设和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全市中小学校新增校舍面积达到117.4万平方米。小学校舍危房率明显下降。教学仪器设备得到改善,生均图书册数有所提高。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增幅较大,“十五”期末,全市生机比达到:高中12:1,初中20:1,小学50:1。“十五”期末,全市中小学计算机达到3万台,比“九五”期末净增2万多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十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来看,资源短缺,教育发展水平依然与全国、全省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经济特区的地位和科教兴市、教育强市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教育的强烈需求不相适应,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与困难。
1、高水平、高质量“普九”任务仍然艰巨。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和大班额问题仍然存在。
2、教育投入不足,校舍建设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教育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仍然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单一,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资金缺口较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专用经费不足;中小学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能达到省和国家要求。
3、教师数量不足,潮阳、潮南区代课教师人数多,清退困难。教师学历层次与全省比较仍偏低,教师队伍学段性、区域性、学科性存在一定的结构失衡问题。教师待遇普遍不高。
4、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普遍欠缺,各项指标均达不到省的要求。
二、“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全局,以建设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分类管理与指导,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持续快速、优先跨越发展。努力构建健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目标
1、学前教育。到2007年,全市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到75%,其中农村达到60%。到2010年,全市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到80%,其中农村达到65%。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2007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6%以上。到2010年,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8%左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同步接受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3、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有长足的发展。着力推动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至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50000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力争达到大体相当的比例。
4、高等教育。继续支持汕头大学办学,到2010年前后,把汕头大学建设成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某些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上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提高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到2007年,通过国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评估,成为省内一流、部分学科省内领先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到2010年,力争把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办成高质量的适应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名牌职院,在校全日制学生达到10000人以上。进一步扩大汕头电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完成汕头业大、职大改制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加快汕头技师学院的发展。积极发展各类成人高等教育。
5、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向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建设规范化、现代化学校的目标努力。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建设,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条件完善、适应形势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优质教育体系。到2010年,力争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达到80%,普通高中的优质学位达到90%。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事业的现代化程度。
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改革的新途径,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完善全面质量评价体系和全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健全教研网络,深入研究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新途经,巩固、提升我市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优势,提升我市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实现教育全面、均衡、持续发展,力争我市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达到省的中上水平以上。
6、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积极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建立融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职业培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教育体系。基本满足社会对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
三、“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学前教育
1、完善办园体制。加强政府统筹力度,发挥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2、加强规范化、示范性幼儿园的建设,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开展规范化、示范性幼儿园达标验收活动,力争每个镇(街道)举办1所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每区县建设好1所以上公办示范幼儿园。努力创建等级幼儿园,促进示范性幼儿园发挥其教学示范、业务指导和信息交流作用,逐步形成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的学前教改辅导网络。力争70%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规范化要求,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5%,提高我市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
3、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开展幼儿教育扶贫活动,扩大贫困山区学前儿童受教育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幼儿教育的落后状况。争取到2010年,农村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70%。
4、加强社区学前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社区学前教育活动场所,构建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家庭早期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
5、积极扶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和社会福利机构举办残疾儿童学前康复和教育班,积极鼓励残疾幼儿、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康复机构。
(二)进一步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和质量
1、继续巩固和提高入学率水平、确保高保留率。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保障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相关机制,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进程,缩小各区县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加大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巩固和提高入学率水平和确保高的保留率。到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8%;全市小学在校生预计达到70万人左右,初中在校生预计达到36.6万人。
2、积极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布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撤消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使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达到较高水平。全市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现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最高班额控制在50人左右。
3、着力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及规范化管理。积极落实规范化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征地、建设和资金,将规范化学校建设与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加大力度,改善学校校舍、生活设施、图书馆、实验室和仪器室等办学条件。到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化建设达到80%左右。同时,建设一批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农村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场所。
4、积极建设义务教育特殊学校。进一步重视特殊教育,完成市特殊教育学校易地重建工作。视力、听力、智力等“三类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区县要建立1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在乡镇中心学校附设特殊教育部(班),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留率与我市义务教育水平相当。
5、切实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把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同时积极支持发展民办学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公益性学校。
6、稳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高度重视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工作,积极做好准备工作,落实资金来源并做好检查、督导等工作,确保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顺利实施。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2006年秋季起,在全市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7、大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调整和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的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出台针对性政策,监控、保证小学、初中的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技能、思维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稳定和提高。
(三)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1、加快学校建设,大幅度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责任,科学规划各类高中学校的布局和布点,积极调整好学校布局结构,挖掘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发挥规模效益,大幅度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现有普通完中要逐步减少初中部办学规模,扩大高中部办学规模,其中高中部原则上要有24个班以上,力争改办成36个班以上规模的独立普通高中,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采取有力措施,改建、扩建、新建一批高标准普通高中。
2、大幅度提高优质学位含量。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各级各类示范性、等级学校的建设力度。到2010年,力争有9一10所普通高中进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有6一10所普通高中进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全市90%以上普通高中建成市一级标准以上学校。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规模,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
3、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1)全面推进和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努力探索新课程改革理念与高中教学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的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教师教研教改能力和专业化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2)提高高中升学预备教育质量。逐步完成课程改革的各种转型任务,正确处理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升学就业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改革与高考升学教育的成功对接,不断提高高考升学教育质量,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3)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培育,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健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1、努力扩大招生规模。每年增加招生6000人左右,至2010年,力争中职在校生人数比2005年翻一番,达到50000人以上,初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大致相当。
2、积极创品牌上等级。支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的建设,力争“十一五”期末,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同时要大力加强市第二技工学校等市属中等职校的建设。各区县在重点建设好1所有一定规模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积极创品牌上等级,到2010年,全市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达到4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实训中心4一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5个左右,在全省职业教育“1213”工程中占有应有比例。
3、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1)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产业结构和科技进步为办学方向,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职业人才结构的特点来确定和调整,与汕头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相适应。满足岗位能力的需求,增强专业适应性,加强对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的统筹管理,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在教学科研、教师交流、订单培养和上岗就业等方面的合作。推进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校际合作办学。改革学制,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满足各类求学者的学习需求。
(2)促进就业培养和升学教育的协调发展。利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正确处理好就业培养和升学教育的关系,探索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实际、生源实际和高等职业教育形势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3)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符合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的各类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确保学生拥有符合志愿取向的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就业、升学人才。
(五)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1、继续支持办好汕头大学。支持汕头大学按照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继续重点发展医学教育,探索商学、艺术设计、新闻传播和法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国际化改革尝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平台,以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多学科研究中心为依托,重点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紧密围绕汕头地区的重要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创新,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学校发展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构建具有国际化、现代化特点的新的办学模式。
2、办好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提高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层次和质量,努力向本科院校发展。到2007年,通过国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评估,成为省一流、部分学科省内领先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到2010年,力争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办成高质量的适应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名牌职院,在校全日制学生达到10000人。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学科和名师。
3、加快汕头电大业大职大的改革和发展步伐。进一步扩大汕头电大办学规模,培育优秀专业和学科,创设符合汕头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方向,提升办学效益。积极争创条件,创新办学机制,推动业大、职大改制工作,走出成功的路子。
4、促进汕头技师学院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提升技工教育的培养层次,带动我市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5、多渠道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社会力量、外资、侨资对我市发展高等教育的投入,制定并实施社会力量办学的措施,拓宽发展高等教育的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资办学体制。
(六)积极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区教育体系建设
1、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根据汕头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以职业培训为主的成人教育,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和农科教的结合,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弱势人群生存发展技能培训、进城务工人员适应城镇社会生活培训和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
2、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全面实施“汕头市十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区县高技能人才及综合性职业培训鉴定基地,建立镇街道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全面完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学条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构建良好的培训平台,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力争省级示范性乡镇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到9一10所,市级骨干乡镇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到5一6所,区县、乡、村三级农村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3、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统筹机制,加快构建“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社区教育作为区县教育事业督导与评估的重要内容。积极创建各级各类学习型社区教育组织。
(七)积极推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1、继续扩大民办教育规模。继续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不断扩大其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比重,给民办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义务教育阶段适度发展,高中教育阶段大力发展,使民办学校数量达到80一100所,占全市学校总数的10%一12%左右,民办幼儿园所数继续维持在全市幼儿园总数的95%左右。
2、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学校,与公办学校合力加快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增设一批民办高中学校,提升部分民办初中的办学层次,扩大民办高中办学规模。在中心城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县增设中等民办职业学校。
3、提高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办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民办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创建等级优质民办学校,使省一级民办学校达到7所,市一级民办学校达到8所以上。
(八)着力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够充分调动教师队伍积极性、创造性的教育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中小学强化学校管理,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人员精干、管理高效、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的目标。
2、多渠道扩充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吸纳和引进工作,做好教师资源的配置。根据我市教育发展需要和教师队伍现状编制教师需求计划,积极组织到省内外高校招聘优秀的本科及以上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外地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聘用“双师型”人才补充职业教育和专业教师,满足加快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计算机教学对教师的需求。
3、努力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依据《教师法》,积极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促使中小学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到2010年,全市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提高到80%,小学教师本科学历在城区达到40%,其他区域达到20%;全市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提高到50%,其中城区达到70%;全市高中教师本科学历提高到95%,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到一定的比例,其中,省一级学校和示范性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15%。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队伍城乡分布逐渐合理,教师资源配置逐步均衡化。
4、加快名师、校长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师德水平,整治有偿家教。加大名校长、名教师的培养力度,壮大教师精英队伍。到2010年,通过培养认定全市名校长30名、名教师200名、学科带头人一批,壮大骨干教师群体。
(九)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及设备现代化建设
1、加快常规教学设备建设步伐。启动省有关学校实验室的“新装备工程”。2006年,完成高中及初中的新装备任务;2007年,完成农村中心小学及规模较大小学的新装备任务;2008年,完成农村全部小学的新装备任务。力争2007年小学教学装备(包括图书馆建设,下同)符合规范化要求的学校达50%以上;初中教学装备符合规范化要求的学校达60%以上;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学装备符合规范化要求达80%以上。
2、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1)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到2007年,力争全市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有适应教学需要的计算机室,并从小学四年级起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2010年,全市所有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
(2)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中心及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络的效益。2006年,全市初、高中实现网络互联;2007年全市中心小学及较大规模小学实现网络互联;2008年,全市85%以上学校实现网络互联;201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实现网络互联。
(3)加强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完善各级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积极推广网络管理平台的应用,逐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加快网络资源建设,为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继续组织广大师生创作教学软件及电脑作品的评比活动,征集优秀作品充实本地资源库,形成有汕头特色的教学资源库。积极组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评审活动,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扩大实验研究成果,提高教育网络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十)着力强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和“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为主题,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
1、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1)提高德育课程的教育效益。发挥课堂教学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切实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实施学校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班主任队伍。进一步挖掘学校德育课程的教育效益,确保学校德育的主流充沛旺盛。
(2)努力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传统、校本文化传统资源,加大投入,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加快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力争建成各具特色、各有特效的校园文化体系,促进学生养成有优良学校特色教养的优良人格。
(3)优化德育评价办法。认真研究,综合各地经验,构建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评估机制,使学生的德育发展有章可循,有尺可量。建立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任期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效纳入各种评估体系的机制,促进德育工作进入学校办学的中心目标体系。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大格局。至2010年,争取全市每个区县至少有1个以上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专用场所,每所学校都要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互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大格局。
2、加强法制、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完善法制副校长制度,采取与社会现实相搭配的办法,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完善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配备和培训,至2010年,每个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室或心理辅导教育小组,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采取实效性强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学生入学都要集中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自护自救的实际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3、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文化艺术素养及国防观念。提高学校体育、健康、艺术课的开课率,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和健康审美情趣。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建设一批体育、艺术特色学校。举办市级、区县级、校级体育运动会、文艺汇演、体育节、艺术节等专项活动,活跃学生学习生活,培育体育、艺术特长苗子。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艺术设施和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学校体育、艺术评价体系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大幅度提高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的质量。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十一)着力提高汕头教育的品位
1、加强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教科研领导规划办、各区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室)和省、市一级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室等机构,充实各级各类教科所(室)的力量和资源。制定、完善并实施各种配套政策,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等创新研究。资助一批重大课题和行之有效的教改项目,积极推广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增强教育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开展教育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和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利用我市与国内外地区结交友好城市等渠道,构筑完善投资办学合作、科研合作、教育教学资源交流合作等各种互动平台,不断提升汕头教育的品位。
3、开展教育宣传。关注教育信息和动态,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地开展教育宣传,积极办好《汕头教育》等刊物和“汕头教育信息网”,不断提高各种教育宣传媒体的质量和影响力。
四、“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坚持依法治教
切实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法律法规,营造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氛围。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行政,完善依法治教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精简审批项目,公开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教育政策的研究,探索教育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正常秩序。依法保护教育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为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规章,保证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教育现代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营造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积极推动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育。各级组织、宣传、发改、教育、财政、人事、公安、科技、劳动保障、规划、国土、建设、税务、物价、信息、知识产权等职能部门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同心协力,研究制定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三)建立坚强的领导体制
建立和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体现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工作中。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知难而上的精神,切实抓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要对当地教育现代化建设负总责,及时研究解决涉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财政投入、教师队伍、土地使用等问题。进一步落实市、区县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制度、进一步落实区县党政一把手基础教育工作实绩督导考核制度。
(四)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现代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教育行政职能,形成与现代经济体制、文化体系、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落实和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非义务教育可发展教育产业,实行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保证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职业教育要建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要进一步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形成更加合理、科学的结构。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健全以学校法人和学校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五)建立可靠的投入机制
优先保障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体制,确保教育经费稳定增长。各级财政必须优先保证教育的投入,教育财政性拨款必须做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各区县政府必须强化对教育投入的责任,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要积极扶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各级政府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和捐资办学。各级教育、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教育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学校并按规定使用,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六)建立学校安全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市、区县、学校三级密切互动的学校安全网络,健全机构、确保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的预警系统,确保安全信息畅通。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的应急预案,确保紧急处置、解决问题进展有条不紊,顺利实施,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的检查、督导、考核制度,确保学校安全工作好有奖励、差有惩罚。定期开展学校安全的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排查问题、隐患,及时清理、整改,把学校安全事故和危害化解在萌芽之中。把学校安全教育列入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并抓好落实,切实提高教师、学生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真正培养学生实用的生存能力。动员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工作,监督、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的落实。持之以恒,全面落实,建立学校安全的长效机制,保一方平安,为教育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七)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
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要求,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优化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学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优化机关和行业作风,建立健全政务和校务公开制度。加强学校党组织和党务干部队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全面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和“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巩固和深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进一步提高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汕头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