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农林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六日
关于加快发展全省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的意见
养猪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加速生猪品种改良步伐,是优化畜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快全省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的发展步伐,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正确认清形势,提高对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工作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养猪业发展较快,为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省作为生猪生产和外调大省,正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产销结构的压力。我省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的工作起步较迟,虽然目前比例已经达到28%,但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苏北生猪主产区的差距更大。二是外销市场的压力。长期以来,我省生猪主要销往上海,近年来,全国十多个生猪主产省一起挤占上海市场,甚至波及苏南市场,外销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我省养猪业必须加快引进优良生猪品种,加强地方品种的选育和开发,大力推广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提高质量,加速生猪生产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各级各部门要提高对生猪品种改良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把推进生猪良种化进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全省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养猪业要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优质高产三元杂交瘦肉型猪,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粗放的传统饲养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饲养转变,指导生产方式由只抓生产向指导生产、发展加工、突破流通、引导消费转变,调控手段由行政命令为主向运用经济政策、法律手段为主转变。
到2000年,全省胴体瘦肉率达55%以上的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出栏1500万头,占出栏肉猪总数的50%;其中1999年1200万头,比例达到或超过40%。结合各地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提出各市的具体目标任务(见附表)。各地按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三、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推广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的杂交组合模式
全省生猪品种改良,以经济杂交和人工授情为手段,通过引进一大批国外优良生猪品种,大规模开展杂交改良,加快本省生猪品种资源开发,加速培育含有一定地方品种血统的瘦肉型猪品种和品系,从而加快全省生猪品种改良的步伐。
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要实行“二洋一土”和“洋三元”两种模式。“二洋一土”瘦肉型猪所需二元母猪的生产,要实行传统杂交体系建设和培育推广含有地方血统瘦肉型猪品种品系两条腿走路。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确定适合本地区的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方式。
以“二洋一土”为主体,加快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重点抓好地方母猪布局、二元杂交母猪制种、种公猪质量三个环节。各地要根据当地母猪饲养的实际情况,确定当家母猪品种,以现有种猪场为基础,加强地方猪种的选育,提高母猪的性能。二元母猪的制种场由省级统一提出技术要求,并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纳入依法管理的范畴,由各级相关管理部门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各地要将现有种猪场和选择一部分具有一定技术条件的商品猪场作为二元母猪的制种场。种公猪的饲养要求非常高,一般单位和个人伺养容易造成体系混乱和品种退化,因此,良种公猪原则上由种猪原种场生产,由各级家畜改良站饲养和供精。各地要集中力量办好家畜改良站,确保种公猪质量。
加速地方瘦肉型猪品种、品系培育推广力度,利用我省优良地方品种猪作母本,通过杂交选育形成含有一定比例地方猪血统的瘦肉型猪品种和品系,来替代二元杂交母猪,是今后发展三元商品瘦肉型猪生产的一个方向。苏州市太湖猪育种中心培育的太湖猪Ⅰ号猪最近通过了国家的品种审定,生产性能优良、遗传性状稳定,要在全省建立扩繁场,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推广。省农科院培育的苏钟Ⅰ、Ⅱ系已经进入中试阶段,可以选择部分地区建立扩繁场,扩大中试,加快品系选育进程。姜堰市新姜曲海猪和淮阴县新淮猪瘦肉型品系的选育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进程。
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外调生猪的集中产区、有条件的规模猪场和专业大户发展纯外品种的三元杂交猪,即“洋三元”;鼓励一部分经济和技术条件较好的种猪场与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三洋一土”或配套系的探索。
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现全省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发展目标
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指导。各级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视,鼓励并扶持生猪良种繁育、推广、应用和新品种培育。各地要根据全省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制订适应本地区生猪品种改良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投入。各级财政、计划、经济、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生猪品种改良工作,将之列入投资计划,各地收取的“生猪技术改进费”主要用于生猪品种改良,改进养猪技术。省市集中的生猪技术改进费主要用于省市级良种推广重点项目建设。此外,农业科技推广、扶贫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等农业专项资金都要对生猪品种改良安排必要的投入。鼓励社会投入,引进外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生猪良种建设的新格局。
加快二元母猪制种场建设。二元母猪制种场是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县级种猪场在做好地方母猪保种选育工作的同时,要把工作方向转移到二元母猪的制种上来,发挥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全省二元母猪制种的骨干场。要根据省级制定的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推广任务,结合实际情况,以县为单位,尽快制定和落实二元母猪的布局、生产模式和制种计划。
大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生猪人工授精,是推广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的关键技术手段。在新形势下,统一供精工作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逐步实现“种猪优质化、精液商品化、供精有序化”,全面提高生猪统一供精普及率。要通过培训、考核等办法,尽快建立起一支技术和素质较高的技术员队伍。
加强项目管理。今后,省级对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的经费投入全部实行项目化管理,根据全省规划要求确定年度项目计划,项目选择实行公开的招标投标。对与农业产业化结合、与服务体系建设结合、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结合,具备承担项目条件,已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单位,按以奖代补的原则,在项目选择上予以优先考虑。所有下达项目必须由项目下达单位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建设合同,进行项目论证、检查和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