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农业产业化五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04-18 生效日期: 2002-04-18
发布部门: 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明政[2002]文5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由市烟草局、畜牧水产局、林业局、农业局制定的《三明市百万担优质烟叶工程实施方案》、《三明市畜禽规模养殖工程实施方案》、《三明市竹业深度开发工程实施方案》、《三明市食用菌“百千亿”工程实施方案》、《三明市果业“151”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二年四月十八日

三明市百万担优质烟叶工程实施方案
  (三明市烟草局 2002年3月20日)
  烟叶是我市特色农业的龙头产品,发展烟叶生产对培育我市地方财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发挥三明优势,实施“金三明”烟叶名牌战略,促进这一支柱产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特制订《三明市百万担优质烟叶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 “狠抓基础,稳中求进”行业指导思想和“一要规范、二要改革、三要创新”工作重点,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烟叶可用性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基地建设,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增强烟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实施“金三明”烟叶名牌战略,努力实现从烟叶大市向烟叶强市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
  1、烟叶发展目标:2002年生产收购优质烟叶81万担,烟农售烟收入4亿元,烟叶特产税及附加0.9亿元;2003年生产收购优质烟叶85万担,烟农售烟收入4.25亿元,烟叶特产税及附加0.95亿元; 2004年生产收购优质烟叶90万担,烟农售烟收入4.5亿元,烟叶特产税及附加1亿元;到2005年力争实现生产收购100万担优质烟叶,烟农售烟收入达5亿元,烟叶特产税及附加1.1亿元。
  2、龙头企业建设目标:一是完善提高福建三明金叶复烤有限公司的有效作业率,提高三明烟叶生产的附加值,到2005年,力争实现年烟叶加工值8500万元;二是增强三明金明农资有限公司的研发能力,立足三明烟区,拓展周边烟区市场和非烟用农资领域,力争实现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
  3、烟叶市场目标:与有关烟厂发展战略性伙伴关系,巩固3个年销量在10万担以上,稳定10个5万担以上,密切20个1万担以上的客户,努力把烟叶销售向36家重点烟厂调整,逐步拓展和优化“金三明”烟叶市场。

  三、工作重点
  (一)烟区规划
  总体思路是: 巩固宁化烟叶大县地位,稳定30万担的生产规模,加快尤溪、将乐、泰宁、清流和明溪等主产县的建设步伐,力争达到8-10万担生产规模,稳定并适当扩大建宁、永安、大田、沙县和三元等县(市、区)的生产规模,巩固烟叶产业的基础地位;在全市重点发展10个2万担以上、30个1万担以上乡镇,并逐步缩减年收购量在5000担以下乡镇,使我市烟叶生产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
  (二)基地建设
  1、特色优质烟叶基地。以“福建风格优质烟叶开发”为重点,以生产出烟碱含量适中、吃味醇和、糖碱比例协调、香气质好、香气量足、安全性高,具有独特清香风格的烟叶为目标,加快“特色优质烟叶基地”的建设步伐。到2005年全市开发20万亩,产量45万担以上,上等烟比例稳定在45%以上的优质烟叶基地。要本着“双赢”的原则,加强与有关烟厂合作,争取6-8个全国重点烟厂在三明建立基地,高标准建立2个厂办基地县(将乐、泰宁)、30个厂办基地乡镇。
  2、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在高标准建设1000亩的“金三明高新技术园区”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科学选点、严格标准、稳步扩大”的原则,到2005年,全市共建成5个千亩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总面积达5000-10000亩。通过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一方面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烟叶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提高我市烟叶生产水平;另一方面探索烟叶生产“工厂化育苗、机械化耕作、自动化烘烤、公司化管理”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烟草产业化进程。
  (三)技术创新
  “十五”期间,要围绕着如何“提高烟叶可用性”这一中心,大力开展八方面的技术创新工作:一是加强品种研究工作,做好CB-1的提纯复壮,争取选育出1-2个与三明烟区相适应的特色品种;二是全面推广漂浮育苗、湿润育苗等工厂化育苗方式;三是坚持测土平衡施肥,研制并推广“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新型烟草专用肥;四是全面实现热风循环烤房改造,改进和推广三段式烘烤技术;五是大力研制和推广机械化耕作、自动化烘烤等集约化生产技术;六是着手研究烟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烟田的合理轮作,完善病虫害综防体系,加强烟叶安全性的监控,推广稻草回田和白云石粉溶田等土壤改良技术;七是与有关烟厂合作,加强“金三明”烟叶原料体系研究,建立烟叶内在质量数据库;八是做好《金三明烤烟综合标准体系》的制标和贯标工作,加快烤烟标准化步伐。
  (四)基础设施
  1、初烤房的改造。到2002年,要全面完成在用的近九万座初烤房的热风循环改造任务(到2001年已改造7万座),以后增加使用的烤房要全部按照标准进行改造或新建,全市此项扶持资金预计达到2000万元。同时,引进并研制密集式烤机(已投资350万元引进20台),探索自动化烘烤技术。
  2、标准化烟草站建设。在“十五”期间,要按照“统一规划,严格标准,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建设60个标准化烟草站,逐步压缩一些收购量少、潜力小的站点。收购量在万担以下的乡镇要以邻近大镇为中心建设中心烟草站,要使建成的标准化烟草站成为所幅射烟区的技术推广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
  3、烟叶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建立和完善三明烟叶信息网络。在2001年完成烟叶四级联网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上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提高烟叶生产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建立三明烟草网站,加快烟叶信息化进程。
  4、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多方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要求配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20万亩的优质烟叶基地内全部修建水泥渠道,改善基地的排灌条件,提高基地的生产力,为创一流烟区打下基础
  (五)龙头企业
  1、三明金叶复烤有限公司。扎实抓好三明金叶复烤有限公司建设工作,加快技术创新,增加三明烟叶附加值,提高三明烟叶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稳定和巩固三明优质烟区的地位。要确保每年60万担的烟叶加工量,力争达到80万担的加工量,争取实现烟叶加工费8500万元,加工增值税1500万元。
  2、三明金明农资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国家烟草局指定烟用农资生产单位的优势,稳步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农资产品创新,为优质烟叶生产奠定物质基础。要逐步开拓周边烟区市场和非烟用农资市场,力争实现产值1.1亿元,税利1300万元,逐步建成一个产品多元化、产值超亿元的农资企业。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三明市“百万担优质烟叶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并在信贷、税收、科技、人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烟叶产业的扶持。要积极筹措资金,多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为实现“百万担优质烟叶工程”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市、县两级烟草部门要继续做好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和重点项目的资金和物质扶持。二是重点扶持优质烟叶基地建设,通过烟厂、烟草公司、政府和烟农多方投入,高标准建设优质烟叶基地,在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方面要向优质烟叶基地开发倾斜,要切实做好农田水利、标准化烟草站等基础建设。
  (二)做好烟区规划,加强烟田轮作。各县(市、区)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认真作好农本调查和烟区规划。要逐步调整一些规模小、病害重、生产水平低、烟叶质量差的乡(镇),向规模大、病害少、生产水平高、烟叶质量好的乡(镇)转移。同时,着手建立一批烟叶品质优良、生产效益稳定的优质烟叶基地。各地要把轮作作为烟区规划的重要内容来抓好,要保证每年有1/3以上烟田实现轮作,促进烟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科教兴烟,加快创新步伐。一是加快技术创新。要坚持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三明烟区的科研优势,加大科研力度,明确科研重点,着手解决困扰烟叶生产发展的品种、病虫害、烟叶可用性等问题,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抢占科技的制高点,为建设一流烟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适度规模发展。在抓好技术创新的同时,要加大对烟叶种植大户和专业户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改变千家万户种植的现状,提高烟草产业化水平。要加强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正确引导,加快土地向种烟大户集中,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要加快烟草产业化示范基地(园区)的建设,探索出一条适宜三明烟区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同时,通过大户引导,增强烟区的整体素质,提高烟叶生产水平。三是加强烟农培训。烟农素质低下是阻碍烟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制定出烟农培训计划,按季节抓好烟叶生产技术培训。要着手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争取使种烟大户和基地烟农都能持证种烟。鼓励各乡镇成立烟农协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提高烟农的整体素质。
  (四)密切工农合作,实施名牌战略。一要加快厂办基地步伐。密切与工厂合作,走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之路是实施“金三明”名牌战略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百万担优质烟叶工程”的重要保障。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与有关烟厂联系,邀请他们到三明建设原料基地,着手建立一套高效可行的厂办基地开发机制。聘请厂方人员到烟区进行指导,与厂方共同制定技术方案,围绕“工厂的需求”抓好烟叶生产,提高烟叶的可用性,实现烟叶生产与卷烟工业同步发展。二要重视厂办基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提高优质烟叶开发水平。三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是烟区的生命线,是名牌的灵魂。要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烟叶内在质量研究,与有关烟厂合作,着手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金三明烟叶质量标准体系”;要加强收购质量管理,大力推广初分预检制、完善烟叶等级仲裁制度,提高烟叶收购等级质量;要抓好三明金叶复烤有限公司建设,完善复烤质量管理,提高成品烟叶质量水平;要严格实行质量否决权,保证质量的稳定性,维护“金三明”烟叶名牌信誉。四要树立诚信服务理念。要增强名牌服务意识,弘扬实践“至诚至信、全心全意-客户的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的服务理念,逐步完善质量服务和营销服务体系,使“金三明”烟叶成为“质量一流、信誉一流、服务一流”的名牌产品,维护“金三明”烟叶的品牌形象,提高“金三明”烟叶的美誉度,为打响“金三明”烟叶品牌和实现“百万担优质烟叶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明市畜禽规模养殖工程实施方案
  (三明市畜牧水产局 2002年3月20日)
  为推动我市畜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快畜牧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制定三明市畜禽规模养殖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从我市畜牧业生产具体情况出发,以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为原则,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品种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实施规模经营。通过畜禽规模养殖工程建设,尽快把我市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

  二、发展目标
  (一)瘦肉型猪规模养殖工程
  1、现状。2001年我市规模养殖猪场99个,其中1000头39个,5000头13个,万头12个,规模养殖总数22.6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122.4万头的18.4 %。主要分布在永安、三明、沙县三点一线上。据定点屠宰场统计显示,三明市生猪缺口约 6.3 万头,其中市区生猪缺口4.3万头,永安缺口2万头。
  2、目标。全市2002年规模养殖瘦肉型猪增加7万头,达到29.6万头,实现自给有余。到2005年做到年调出区外市场10万头以上。
  (二)禽业规模养殖工程
  1、现状。2001年全市存栏种鸡23.4万套,年提供鸡苗2340万羽;其中永安市存栏种鸡18.5万套,供苗1850万羽。全市规模养殖肉鸡1500万只,永安贡川年饲养600万只,占永安市出栏1000万只的60%,获全国养鸡第一镇的称号。宁化农星、永安融燕、尤溪和顺等禽业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1900户,完成饲养量380万只。
  2、目标。全市2002年规模养殖肉鸡比2001年增加100万只,达到1600万只;种鸡增加1.5万套,达到25万套,供雏达到2500万羽;肉鸡出栏增100万只,达到1600万只;核心种鸭存栏增加1万套,达到2万套。
  (三)草食动物规模养殖工程
  1、现状。2001年全市牛饲养数12.96万头,出栏1.87万头;羊饲养数21.46 万头,出栏10.3万头;兔饲养数373万只,出栏247万只。明溪青木公司引进勃海黑牛18头,杂交母牛18头;明溪盖洋18户农户引进杂交牛416头进行育肥。宁化引进意大利外商佳冶实业公司,已开始肉牛肥育场设施设备的建设工作。
  2、目标。肉牛: 2002年宁化、明溪等县规模养殖增加0.5万头,肉羊:2002年规模养殖增加4.2万头,达到26.6万头。肉兔:2002年规模养殖增加20万只,达到393 万只。

  三、畜禽规模养殖工程工作重点
  为确保以上目标的实现,2002年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瘦肉猪规模养殖:三元、梅列两区2002年出栏瘦肉型猪比2001年增加2万头。重点解决恒祥农牧有限公司溪口猪场、乌龙养猪场、市食品公司莘口和楼源养猪场、芦坪山养猪场等扩容,以增加饲养量,提高出栏率;市园艺场养猪场2002年母猪存栏完成300头,增加出栏4000头。永安市2002年出栏瘦肉型猪比2001年增加2万头,除现有猪场扩容外,重点做好永安建丰、燕东猪场扩容增加饲养8000头以上,同时继续搞好麻岭畜牧小区建设。沙县应抓紧畔溪、东门、北门、际 亥四个大型猪场扩建,增加饲养量2万头以上。大田县尽快做好坑口养猪场第二期工程扩建工作,完成母猪存栏300头,出栏生猪6000头的任务。其它县应根据具体情况兴建一个2000-5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
  (二)、禽业规模养殖工程:宁化农星公司应加速扩建种鸡场的进度,使其扩容并达到存栏种鸡3万套,年供鸡苗比2001年翻倍。永安融燕公司加快第二期种鸡舍建设步伐,形成存栏3万套种鸡的生产能力;同时,完成肉鸡屠宰加工厂建设,突破加工滞后制约肉鸡发展的瓶颈环节。尤溪西滨开发区建设的100万只养鸡基地,应加快配套设施设备完善工作,尽快发挥其生产能力。加快建设沙县种鸭场新品种引进工作,继续巩固凤岗、虬江、琅口三个乡镇100万只养鸭示范区的建设,带动沙县鸭业持续发展。永安贡川优质鸡养殖基地要继续扩大规模,使之真正成为肉鸡生产的强镇大镇。
  (三)、草食动物规模养殖:明溪青木畜产公司要加快肉牛肥育舍第二期扩建工程,力争2002年饲养肉牛1000头;明溪盖洋饲养肉牛达到2000头;宁化佳冶实业公司加快6幢3600平方米肉牛肥育舍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工作,力争2002年上半年投产并饲养肉牛2000头。肉羊以尤溪、大田、明溪、清流等县为中心建立和扩大饲养基地,继续抓好尤溪麻羊种羊场、明溪双汇种羊场的建设,扩大种羊种群数量,提高供种覆盖面。肉兔以大田为主继续扩大饲养规模,增加专业村20个,专业户1000个,比2001年增加饲养量20万只。建宁县要以獭兔种兔场为龙头,带动农户100 户,每户100头,达到1万只。牧草种植计划在明溪部署优质禾本科牧草20亩栽培试验、产量测定和青贮示范。同时,继续观察明溪、宁化、建宁紫花苜蓿适应性、生长性能,为今后豆科牧草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各县都要选择一批养牛、养羊、养兔大户,建立若干种草养畜示范点。

  四、具体措施
  (一)要大力推行城郊型畜牧养殖工程。继续兴办一批有规模、上挡次的畜禽龙头企业,推动我市畜牧经济发展。近年来,三明市小蕉经过多部门、多渠道共同兴办,形成鱼-牧-果立体型生态养殖区,为典型的城郊型畜禽规模养殖工程示范园区。各地规模养殖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设施,扩大其饲养量,以提高规模效益。
  (二)要加快养殖小区的建设。各地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特色规模、科学规划的原则,建立高标准的小规模、大群体畜禽养殖小区,进行适度规模经营。要重点抓好永安麻岭畜禽养殖小区和尤溪和顺西滨100万只肉鸡基地示范区的建设,真正形成现代科技示范区的作用。
  (三)要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地要加快公司加农户发展进程。与饲养户签订合同,开展“三赊一保”或“种苗-饲料-产品”的回收工作。省级龙头企业永安融燕、宁化农星、尤溪和顺带动农户要比去年多一倍。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规模化种猪场,可以选择符合饲养条件的农村某个区域,合理规划布局,利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建立优质商品猪养殖小区。各地要加快速度成立相关行业的同行协会,由协会统一协调各专业场(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已成立的永安生猪产销协会、贡川养鸡协会、沙县养猪协会、明溪盖洋养牛协会,要充分利用协会组织机构,真正起到沟通协调等作用。
  (四)要加大畜禽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强种畜禽场建设,继续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提高良种普及率,实现提质增产降耗。随着营养科学的不断进步,管理科学的不断提高,我市规模猪场应推行“杜长大”杂交组合,其比例应从2001年95 %提高到98%。鸡的品种主要利用品种改良,推广具有土鸡特征、肉质好、市场需求量大的优质鸡,永安、尤溪、泰宁应在人力、物力上加大鸡品种改良力度,不断推出新品种,培植品牌,增强我市种鸡苗的市场竞争力。牛品种主要依靠引进优质肉用牛冷冻精液进行改良本地牛的肉质和生长速度,宁化县要加快推广黄牛冷配的进度,在数量要有较大的突破,明溪等地也要学习和推广黄牛冷配技术,开展黄牛杂交利用。
  (五)要大力推广种草养畜。在我市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中,依据市情和区位的比较优势,应把草食动物特别是肉牛、肉羊、肉兔做为三明特色的畜牧业,列入长期的发展项目。同时,要改变传统的依靠天然草料,走人工种植牧草来促进草食动物的发展-即先种草、后养畜。为此,明溪青木公司、盖洋乡、宁化佳冶实业公司要按1.5亩人工种植牧草养一头牛;尤溪等饲养山羊的按1.5亩人工种植牧草养5头羊;大田等县按1.5亩人工种草养100头兔的配套,加快牧草种植开发。要大力开展饲料青贮,以解决冬节牧草不足,造成多年来草食动物总量增长缓慢或处于徘徊的局面。各地在种植结构调整中要把草业开发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改二元种植为粮-经-饲三元结构,促进草食动物的发展。
  (六)要进一步加强畜牧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畜牧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是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由于规模养殖大、饲养密度高、牲畜流通量广给畜禽防疫带来新的课题。因此,各地要在抓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抓好疫病防制。要充分发挥三明、沙县兽医化验诊断中心的作用,开展疫病诊断和监测工作;加强畜禽特别是烈性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控制,加大防疫密度,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安全的生长环境。
  (七)要切实加强领导。畜牧业是我市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而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工程是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各级政府都要把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工程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经常研究这项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制定相应优惠政策,为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畜禽规模养殖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畜牧兽医部门要把畜禽规模养殖为今年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和指导,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效。
  三明市竹业深度开发工程实施方案
  (三明市林业局 2002年3月20日)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竹业经济发展,推进竹业产业化经营,结合三明实际,特制定“三明市竹业深度开发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三明市竹业“十五”发展规划》,围绕竹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林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客观需要,以竹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低产竹林改造为重点,以科技兴竹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竹产品开发利用为龙头,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竹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竹产业体系。

  二、目标任务
  2002年竹业总产值,比2001年的13.2亿元增长10%以上,力争达到15.30亿元。其中竹山产值增加0.3亿元、加工产值增加2.17亿元、共增值2.47亿元,扣除不确定因素,力争增值2.1亿元。(见附表)
  1、资源培育:建设亩产500元的“两高一优”竹林培育基地15万亩:其中毛竹大径材、毛竹笋竹两用林各6万亩,中小径竹3万亩。使全市“两高一优”竹林培育基地达80.5万亩,其中毛竹大径材31.66万亩,笋竹两用林36.48万亩,中小径竹12.6万亩。继续抓好省竹业开发二期示范工程建设。完成毛竹、中小径竹丰产示范基地续培分别为3.6万亩、0.5万亩;新造小径竹丰产示范基地建设0.15万亩;竹林生态防护示范工程建设1.18万亩。通过开展“两高一优”竹林培育(15万亩)、省竹业开发二期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和竹林垦复(28万亩)等活动,带动全市的竹林丰产培育。使竹山产值在去年的基础上比增5.0%,达5.83亿元。
  2、笋竹加工:(1)竹地板产量从去年的10万m2增加到35万m2,增产25万m2,其中扩大生产5万m2(尤溪三恒竹木地板厂,从年产10万m2增产至15万m2),新建投产20万m2(永林集团的永欣竹材有限公司)。每平方米148元,以上共增值0.37亿元。(2)竹胶板产量从2001年的1.2万m3增加到5.65万m3,增产4.45万m3。其中永安市从1万m3增加到3万m3,增产2万m3;沙县从0.4万m3增加到2万m3,增产1.6万m3;明溪县从0.7万m3增加到1.2万m3,增产0.5万m3;将乐县新建投产竹胶板产量0.35万m3。以上共增值1.3亿元。(3)其它投产项目产品增值0.13-0.5亿元:尤溪西城人造板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龙丰有限公司签订竹系列产品加工项目,投资300万美元,外商占股权51%。产值0.7亿元。同时还有清水笋、竹凉席、竹串、竹香芯、竹工艺品等其它产品的增产增值。

  三、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对竹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竹业深度开发工程”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制定优惠政策措施,为竹业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把竹业深度开发工程作为年度重要工作,认真抓好抓实。要精心组织、强化督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2、加大竹业开发的资金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竹业开发资金。二是征收的笋、竹育林费要绝大部分返回林权所有者,用于毛竹丰产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竹林质量和生产能力。三是要敞开山门,招商引资。四是严格执行市政府有关政策,规范收费行为。继续推行源头按面积按地类征收,综合负税费率不得高于6.5%,减轻经营者的经营负担,确保竹业开发有足够的再投入资金。
  3、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市林业主管部门着重对尤溪三恒竹地板厂、永安吉通板业有限公司、沙县梅花竹胶板厂和建宁翠源副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笋竹加工企业,建立联络关系。努力为其提供原料供应、品牌申报、产品展销和网上推介等服务。各县(市、区)有重点地扶持1-2个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型笋、竹加工龙头企业。借鉴青竹集团的经验,通过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倾斜,引导推动同行业企业之间的联合。推广永安市的做法,政府扶植,实施名牌战略,象打造“永安林业”那样来打造“永安竹业”。实施名牌战略,进一步提高我市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体制创新,通过市场的动作,使一定区域的产品加工行业,按照经济规律联成一个企业集团,把分散企业拧成一股绳,共树一个品牌,使小产品形成大产业,小企业凝成大集团。通过龙头企业连接市场,带动基地建设。
  4、积极开拓市场,搞活流通渠道,抓好签约项目督查和跟踪服务。对本届竹交会签约项目的督查任务,年初已分解到各县,落实到各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有的资金到位缓慢,有的需要更换项目,有的成本偏高等,任务还很繁重。要进行逐个排查,分类指导。对签约的合同项目,要促资金到位,作好施工前各项准备,早开工、早见成效;对协议项目要继续作好洽谈,争取早日升格为合同项目。对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或重复建设、或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项目,要进行撤换,新上其它项目,以期发挥更大效益。办好五月份的林业招商会,吸引区外资金搞竹业开发。
  5、搞好服务。一是信息服务,要抓住我国加入WTO后竹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发挥“福建竹业”、“木竹在线”、永安、尤溪竹业网站、三明信息港的作用,免费提供上网和信息发布等服务,及时向竹农、笋竹加工和经营企业提供产品市场供需和市场价格信息,了解市场需求,组织产品生产。同时要将市一级竹业网站、沙县竹业网站的建设列入计划,筹备建网。二是作好融资服务,在争取上级资金扶植的同时,继续敞开山门、招商引资。三是科技服务,以县为单位,对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笋竹加工企业要有一名技术人员挂点服务。以乡(镇)为单位,对有竹业的村、竹业大户,由林业站负责派技术人员挂点服务。三是政策服务,对已出台的有关竹业的政策,做好跟踪落实。并积极开展调研,不断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
  6、实施科技兴竹战略。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优良竹种,不断提高竹业科技含量。二要提高竹林的经营水平,实施竹林分类经营,按照不同立地条件,划分不同经营类型,根据市场不同需求,培育竹林。三要吸收国内外科技成果,依靠先进技术,拓展笋、竹利用领域。四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或成果应用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市场竞争力。今年重点抓好永安市林业局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的“苦笋类竹种的丰产培育及加工技术产业化示范”、“毛竹林内种植绿肥技术推广研究”,永安市林业局与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合作的“竹炭及竹质活性炭开发研究”。尤溪竹业开发管理站、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和汤川林业站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的“少穗肿节竹丰产基地”、“绿竹持续丰产栽培措施及其机制研究”和“石竹早产丰产技术研究”等项目的开发研究。五要对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
  7、继续开展毛竹“十佳”乡、村评选活动。1998年全市开展毛竹“十佳”乡、村评选活动,对促进我市的竹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全市的竹林面积、亩立竹量和竹业产值等都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市的竹业深度开发,市林业局于3月7日下发“三明市林业局关于印发三明市‘十佳毛竹乡、村’评选办法的通知”,各地要认真组织评选,市政府将于年底前召开表彰大会。
  8、筹建三明市竹业协会。为了更好地适应加入WTO,竹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笋竹行业的管理和协调,结合我市竹业发展的实际,拟于今年10月成立三明市竹业协会。各县(市、区)特别是竹业大县都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择时成立竹业协会。
  三明市竹业深度开发项目任务(指导性)分解表单位 高产、高效、优质竹林培育 省竹业开发二期示范项目(亩) 竹林垦复 竹业总产值 其中 备 注 面 积 毛 竹 中小径竹 丰产培育 新 造 竹 山 加 工 计 大径竹 笋竹两用 毛 竹 中小径竹 中小径竹 竹林生态防护工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合计 15.0 12.0 6.0 6.0 3.0 37976 5974 1513 17370 28.0 15.298 5.83 9.468 三元 1.20 1.05 0.6 0.45 0.15 662 405 840 1.0 0.784 0.419 0.365 梅列 0.53 0.45 0.3 0.15 0.08 896 210 1141 0.3 0.39 0.200 0.19 明溪 0.37 0.30 0.3 0.07 6292 788 1.0 0.507 0.157 0.35 宁化 0.60 0.45 0.45 0.15 6309 1586 1.5 0.743 0.273 0.47 清流 0.23 0.15 0.15 0.08 2321 1.0 0.029 0.026 0.003 永安 2.55 2.10 1.2 0.9 0.45 4115 1326 6.0 3.51 1.26 2.25 大田 0.22 0.15 0.15 0.07 3268 0.2 0.535 0.195 0.34 尤溪 2.78 1.95 1.2 0.75 0.83 4226 841 1729 5.5 1.908 0.908 1.0 沙县 2.47 1.95 1.2 0.75 0.52 4824 1461 898 2339 3.5 4.52 1.05 3.1 将乐 2.25 1.95 1.2 0.75 0.3 12210 3.0 1.132 0.662 0.47 泰宁 1.20 1.05 0.3 0.75 0.15 1576 3.0 0.825 0.345 0.48 建宁 0.60 0.45 0.45 0.15 2570 2.0 0.785 0.335 0.45
  单位:万亩、亿元
  注:1.省竹业开发二期示范项目,林业厅具体安排。
  2.将乐县的毛竹丰产培育12210亩(7栏),包括:将乐6057亩、龙栖山6153亩。
  三明市食用菌“百千亿”工程实施方案
  (三明市农业局 2002年3月20日)
  为加快我市食用菌集约化、规模化建设进程,以促进产业化经营上水平出效益,特制定三明市食用菌“百千亿”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食用菌“百千亿”工程目标
  1、2005年目标:到2005年全市食用菌鲜菇产量达20万吨,总产值17亿元,同时食用菌加工增值1亿元以上。
  2、2002年目标:2002年全市栽培食用菌3.4亿标准袋,鲜菇总产量13万吨,总产值7亿元,同时加工增值4000万元。全市实现食用菌产业亿元县2个,为尤溪和将乐县;建立栽培规模千万袋的示范乡镇15个,其中尤溪6个、将乐3个、建宁2个,永安、大田、 宁化、泰宁各1个;100万袋的专业村102个,其中尤溪43个、将乐21 个、泰宁9个、永安3个、大田4个、宁化3个、建宁11个、明溪2个、 清流1个、沙县1个、梅列1个、三元3个(见附表)。

  二、重点建设内容围绕产业化经营、培植龙头企业为发展主线,着重抓好九大项目的建设、实施,保证“百千亿”工程扎扎实实,健康发展。
  1、认真组织实施“三明市珍稀食用菌工程”建设项目,使茶 树菇、杏鲍菇等10多个珍稀食用菌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 开发。2002年全市珍稀食用菌总产量力争突破3万吨,总产值1.8 亿元。并培育一批珍稀食用菌大乡、大村、大户典型。2002年全市培育珍稀食用菌生产500万袋乡(镇)2个,300万袋乡(镇)12 个,50万袋村30个,10万袋的大户31户。
  2、大力发展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力争使生产规模恢复到2000 年5000万袋的水平。特别是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高海拔地区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蘑菇和珍稀食用菌,三真公司及有条件的示范场要积极示范工厂化设施反季节食用菌栽培,促进反季节食用菌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
  3、珍稀食用菌透明塑盒软罐头开发生产规模2000吨,总产值2000万元,带动农户2000户。其中市三真生物科技公司500吨,市健盛食品有限公司1500吨。
  4、三明市珍稀食用菌产业化一期项目。该项目为省重点建设 项目,具体目标是年繁育提纯复壮珍稀菌种50万支(瓶、袋), 60万盒饮料,100万盒芝苓精胶襄。由市三真生物科技公司组织实施。
  5、三明市珍稀食用菌产业化综合技术开发。本项目为省重大星火项目。具体目标:一是通过试验示范进一步取得茶树菇、杏鲍菇、阿魏蘑技术参数,为制定珍稀食用菌生产标准提供依据;二是推广松木屑、象草、作物秸杆等代用料栽培珍稀食用菌650万袋; 三是示范采用无公害泥炭土等新型覆土材料栽培珍稀食用菌20万袋;四是工厂化设施反季节栽培珍稀食用菌示范20万袋;高海拔天然条件反季节珍稀食用菌示范50万袋,为我市珍稀食用菌周年稳定供货提供技术支撑。此项工作由市农业局牵头,永安、三元、梅列、沙县农业局、科技局配合。
  6、食用菌产业化经营示范。具体目标:建立以三真公司和健 盛公司为龙头,将乐万全乡大户主导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合作社为中介经济实体,带动菇农建立生产基地,实行龙头企业与中介经济实体签订定价,全量供应1000万袋珍稀食用菌生产订单用于加工、保鲜,同时龙头企业与省外代理商签订加工或保鲜菇销售合同,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为我市珍稀食用菌产业化开发提供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7、三明市菌种繁育与监测体系建设。今年目标是完成项目建 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市农业局、市真菌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
  8、食用菌人才培训。今年要举办一期全市珍稀食用菌开发研修班(培训班);对食用菌“百千亿”工程所确定的每个示范乡镇、村进行二期技术培训。由市及各县(市、区)农业局组织实施。
  9、申请国家星火项目《珍稀食用菌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该项目设计以三真公司为龙头,实行科贸工农一体产业化开发珍稀食用菌,至2004年栽培珍稀食用菌1亿袋,总产鲜菇2.6万吨,并通过加工增值,实现总产值2.24亿元,利税6000万元。同时提供成熟的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今年完成全部项目前期工作。由市农业局、市三真生物科技公司组织实施。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制。由市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组织三明市食用菌“百千亿”工程的实施,市农业局负责具体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为本区域工程实施第 一责任人,有关部门具体承办。根据市确定的“百千亿”工程目标和拟定的九大建设项目,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具体制定本区域实施方案。
  2、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保证食用菌“百千亿”工程符合市场 运作规律。食用菌“百千亿”工程实施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带动和市场开发。因此,要集中人、财、物资源重点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开发市场。市三真生物科技公司和市健盛食品公司开发成功珍稀食用菌软罐头产品,受到东部沿海十余个城市的欢迎,已在我市形成较强的带动作用。各县(市、区)要与三真公司和健盛公司联系,为建立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制和运营机制牵线搭桥。已经与三真公司和健盛公司建立联系的县(市、区),要积极协助建立企业+基地(大户主导的股份合作基地)+农户的一体化机制,确保合同兑现,企业、农户双收益。要积极帮助市、县(市、区)其它食用菌企业开发特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不断密切与生产基地、与农户的合作,促进其发展壮大,增强辐射带动力。
  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今年食用菌“百千亿”工程九大建设项目,涉及科技、体制、机制多方面创新内容,涉及农民、企业、市场等产业链各环节,工作量大,需要足够的资金才能正常运转。各县(市、区)政府要把“百千亿”工程作为当地产业战略性调整的重点,纳入各相关项目计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工作经费和公益性内容的实施,同时积极帮助业主单位获得信贷支持,引导农民加大投入;要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创造优越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办业,共谋发展。
  4、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为适应食用菌“百千亿”工程对人员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同时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积极扩大食用菌出口的需要,各县(市、区)今年要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对项目有关人员进行WTO、产业化经营、新观念、新方法、新科技等新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保证工程实施对智力需求。每个县(市、区)今年至少选派5名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食用菌培训班学习。市农业局今年要举办一期有珍稀食用菌内容的研修班或培训班。同时要加大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向广大的菇农传播食用菌科 技技术与信息。每个县级农业部门至少要在确定的示范乡镇举办二期珍稀食用菌培训班,并协助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每个示范村举办二期以上的培训班。
  5、加强督查,提高效能。为了便于掌握工程实施进展情况, 要建立每季度一汇报制度。各县(市、区)农业局要指定专门人员每季度定期将工程进展情况报市农业局,由市农业局汇总后报市政府。各级政府要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各级农业局要加强对工程实施的督促和指导,积极推广科学栽培新技术,确保食用菌百千亿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明市果业“151”工程实施方案
  (三明市农业局 2002年3月20日)
  水果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果树品种结构调整,推动水果生产提质增效,促进果业产业化经营,特制定三明市果业“151”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我市气候资源的比较优势,实施果树品种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努力提高单产和品质。拓市场,创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实施果业产业经营,提高果业效益,争创我市果业新业绩。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果业“151”工程,至2005年,水果面积发展至125万亩,产量70万吨。2002年全市新植果树3.0万亩,其中新优品种比例要达80%以上,果树面积达115万亩,水果总产达58万吨,比上年增8%,优质果率达45%,总产值9亿元。建立精品果园3万亩,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强良种贮备,引进优良品种40个,启动实施果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培育优良果苗200万株。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种中介组织,推进果业产业化经营。

  三、实施内容
  1.加强品种结构调整的宏观指导。各地要根据“三明市果树品种结构优化调整意见”的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按照“二带一区”的总体布局,认真抓好实施。在品种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突出资源的比较优势,准确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个县(市、区)要突出1-2个主栽品种,形成规模优势。今年要抓好“沙溪沿岸优质杂柑开发”及“武夷山东坡南段南方优质早熟梨开发”两个重点,要继续扩大新品种引进及推广力度,在此同时,要把新品种示范推广与普及尊重农民自主权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一刀切。根据市政府及省农业厅的部署,各县(市、区)要在第二季度前对当地的果树结构调整及种植大户进行一次全面调查,以促进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大力实施果业“151”工程。各县(市、区)要按照市里提出的“151”工程部署,认真抓好管理及各项增产技术的落实,力争至2005年全市水果产量达10万吨以上的县达2个,5000吨以上的乡镇达50个,1000吨以上的村140个。今年力争水果产量达1万吨以上的乡镇达8个,5000吨以上的乡镇38个,1000吨以上的村110个。各地在实施“151”工程过程中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建设名特优水果规模生产基地结合起来,与落实新技术推广和当年提供增效措施结合,与实施“素质工程”结合,与积极扶持办好果农协会结合。
  3.加强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充分认识苗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规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要按不同生态条件合理安排,南部各县(市、区)以常绿果树为主,北部各县以落叶果树为主。重点要抓好市、县两级苗繁基地建设,今年主要抓3个基地,即:永安、建宁以及市园艺场。其中永安主要繁育优质水蜜桃、建宁重点为早熟梨、早熟桃,市园艺场以优质脐橙、特早熟、优质杂柑为主,兼顾其它果类,力争3个基地繁育苗木达80万株,全市繁育达200万株。
  为保证苗木质量,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应由各县(市、区)农业局直接抓,由经作(果树)站长直接负责管理,要建设好母本园、示范园,接穗要取自自建的母本园,繁育脱毒苗木。同时要求各县(市、区)要认真制订“十五”期间苗木繁育体系建设规划。要加强对苗木繁育的监管,依法查收假、劣、病苗。
  4.建立科技支撑体系。我市要由省果业生产大市上升为果业生产强市,就必须依靠科技,尤其是要加快以提高品质为中心的关键技术的推广速度,加大先进及实用实效技术的运用。一是要抓好示范点的建设,继续实施“精品果园”建设。深入开展“一师一项目”活动,每一个专业技术干部要负责抓一个示范点,各县(市、区)至少建立2-3片的中心示范片,面积300亩以上,辐射带动3000亩以上,全市精品果园建设面积达3万亩以上。每个示范片要有专人负责,有实施方案,有技术措施,有田间档案。二是要抓好面上技术推广。重点要加大疏果套袋面积,落叶果树疏果套袋率要占当地面积20-30%;要加强树体的矫形修剪,全市矫形修剪面积要达10万亩,各县(市、区)达1万亩;要推广省力化栽培技术,节本增效;要强化果品采后处理,柑桔主产区未配备选果分级打蜡机的今年内要配备。
  5.加快推进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果农收入。果业产业化经营是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是在水果主产区建设完善一些贮藏保鲜库,缓解集中销售压力,实现年保鲜水果20万吨;二要积极扶持加工企业发展,年加工水果,占全市水果总产8%左右,主要是建宁县莲蓉集团的猕猴桃汁、黄花梨汁、郑湖柿饼加工、永安小陶罐头厂;三是加强果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三明市水果批发交易市场、吉口西际的柑桔批发市场、沙县果蔬批发市场、永安西洋的水蜜桃批发市场、建宁县的黄花梨果品批发市场以及尤溪管前、八字桥的金柑批发市场,实现年交易量25万吨;四是建立健全果品市场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农业155网站作用,及时发布果业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五是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果品营销体系建设,除了发挥供销队伍及销售能人的作用外,尤其要积极扶持农村营销队伍、果农协会的建立。使全市专业营销队伍人员发展至2000人以上,要求各县(市、区)在第三季度前对营销组织状况进行一次调查,总结经验,壮大营销组织,并将调查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市农业局。同时,继续鼓励机关干部参与流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保证他们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应有的待遇不变。

  四、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强化对优质化果工程建设的领导。果优质水果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各级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发展,各县(市、区)要成立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形成合力,并成立由业务骨干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抓好水果工程各项业务工作的落实。优质水果工程的第一责任人为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承办单位为各县(市、区)农业局。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干部及果农素质。科技是现代果业发展重要标志,只有科技的进步,才能带动果业发展的进步。一是加强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市里计划于上半年举办一期中高级专业技术研修班,针对加入WTO及实施粮改后的新情况,如何采取应对措施、推广新技术等方面,邀请省、市专家授课。各县(市、区)也要对此做出相应的计划和安排。二是要加强果农的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乡村、果园进行培训,做到理论培训与现场操作示范相结合,系统培训与一事一传相结合,科技下乡与常下乡相结合,鼓励技术人员与果农进行结对挂钩,实现技术有偿服务。各县(市、区)今年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至少举办2期,对果农培训至少达8期。
  3.增加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果业生产具有效益滞后的特点,前期投入较大。除了要充分调动投入主体-果农的积极性外,其它渠道资金的注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农业、计划、财政、科技等部门都要给予扶持,积极争取省主管部门的支持,同时,要积极组织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加强明台合作,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投入格局。这些资金应主要用于发展公益性项目上,如基础设施建设、种苗繁育体系建设、精品示范园、“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
  4.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争创品牌优势。各县(市、区)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做好标准化、品牌注册、绿色食品等创品牌工作。各级政府对已确定的龙头企业要加大培育力度,如三元区的“金三元”脐橙,沙县的“沙阳”柑桔、柿饼,永安的“绿禾园”脐橙,尤溪的“活水”金柑,建宁的“建宁黄花梨”、“山雪梨汁”、“山雪猕猴桃汁”等,要继续做精做大做强。要继续组织评优创新,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以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各地要保护好品牌,严格品牌使用范围,保护品牌声誉,实现统一包装、统一产品标准、统一经营价格、统一对外竞争。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52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