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推进阶段国家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创新行动计划纲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1-03-02 生效日期: 2001-03-02
发布部门: 中国科学院
发布文号: 科发政字[2001]71号

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推进阶段国家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创新行动计划纲要》在广泛听取意见并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已经院领导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中国科学院
二○○一年三月二日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推进阶段国家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创新行动计划纲要
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推进阶段,我院将继续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实现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一、总体目标
  用3至5年时间,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机构管理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科研团体管理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基本建立与国际接轨,充满活力、高效运行,具有一定系统性和稳定性的现代国家科研院所制度,探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我国国情的科研体制改革与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有利于科技创新,必须有利于凝聚创新人才。
  坚持“院所两级、所为基本单元”的指导思想,加强评估制度建设,学术上倡导自由民主,管理上坚持民主集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坚持“开放、流动、竞争、择优”,积极推进与大学、企业、地方等社会力量的联合与合作,创建新型的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
  坚持试点先行、面上引导,点面结合、稳步推进。先改革、先发展,先受益。

  三、界定院所管理职能和权限
  进一步明确院部机关的宏观调控职能,逐步建立一整套适应对外开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宏观管理制度,如:以年度预算拨款为基础,与绩效挂钩、具有较强调控和激励功能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规模产业化和保护产权所有者权益的资产管理制度;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一流创新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提高研究所调控能力和自适应调整能力的运行机制,切实加大研究所在科技活动组织与管理、用人与分配、基础设施与创新文化建设,以及资源争取与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权。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我院的管理信息平台,使院的宏观政策和决策建立在详实数据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院机关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战略分析与决策、组织跨所或跨学科重大创新项目,以及对院属单位的指导、考核、评价、监督等宏观管理上来。彻底革除资源多重分配、专项林立的相对落后的管理方式。
  进一步明晰分院职能,深化分院改革。作为院派出机构,分院的主要职能是协助院进行所在地区研究所领导班子考核,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促进院地合作。结合全院科技布局和组织结构战略调整,适时调整分院的布局。

  四、逐步形成现代国家科研院所制度
  研究所是我院的基本组织单元。在明确院、所两级法人的法律关系基础上,鼓励和督促各所参照国际上国立科研机构和非营利组织通行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有效的研究所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以所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和所务委员会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院选择有条件的研究所探索试行理事会制度,形成理事会决策、所长负责执行和日常管理、监事会监督的管理体制。建立责权明确、科学规范的制衡机制,逐步形成现代研究所法人治理结构。
  坚持社会保障属地化原则,支持研究所积极参加当地已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若当地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探索按照一定的模式建立内部模拟社会保障制度激励有条件的单位,为科技和管理骨干建立补充社会保险。

  五、进一步完善研究所评价、监督和审计制度
  必须坚持对研究所总体工作的年度和阶段评价,将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挂钩。逐步建立院对研究所、研究所对研究室(组)及各类科技人员的层级有序的评估体系。在学术评价方面,聘请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同行专家参与评估,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评价制度。
  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新形势下研究所监督、审计制度。在加强法人代表离任审计的同时,加大对研究所预算审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的力度。充分利用院机关的管理信息平台,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力量相结合,审计工作与建章立制相结合,保证工作效率和公正性。

  六、加快后勤体制改革
  后勤体制改革是当前我院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后勤改革必须坚持管理职能与服务功能分开,精干队伍,彻底改变“小而全”,封闭式后勤管理模式,走“集约化、社会化、企业化”的发展道路,2至3年内基本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必须妥善解决后勤服务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实现其与研究所的真正剥离。各研究所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引入社会竞争机制,采取诸如托管或成立物业公司等多种形式,深化后勤体制改革。推进院机关下属单位企业化改造,院、所成立的后勤服务企业,必须坚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转制整合,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按市场规律发展。

  七、选择一批试点单位,进行点上突破
  1、选择若干研究所以“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为目标进行深层次改革试点;
  2、选择若干研究所进行“国际评估”试点;
  3、选择若干研究所进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
  4、完成应用开发型研究所和若干院属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工作;
  5、结合园区改造和建设,加快全院后勤服务系统的社会化改革;
  6、适时启动按区域整合分院的工作。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9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