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各市(州、地)建设局,各有关设计、施工、科研、房开单位,有关单位:
根据建设部有关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了《贵州省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纲要》,现予以印发,请贯彻执行。
附件:贵州省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纲要
贵州省建设厅
二○○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贵州省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纲要
1、导言
1.1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必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减轻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因此,建筑节能是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大事,是发展建设事业和节能事业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1.2建筑节能是在保证和提高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据近年建筑事业节能工作要求,建筑节能主要指建筑使用能源,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源,同时也包括城市道路照明、市政设施运行能耗等。其中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因此,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采暖和降温能耗上。
1.3气候状况是影响建筑能耗的一个最基本的环境条件。我省地处内陆,气候类型复杂。主要气候特点是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按《建筑气候区域标准》划分,贵州属气候温和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但部分地区特殊,黔北为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炎热,遵义、铜仁地区夏季年平均最高气温≥30℃分别达到58天和98天,极端最高温度达40℃,六盘水、毕节地区气候偏冷,冬季日最低温度≤0℃,超过45天。与此同时,我省大部分常年保持较高湿度,部分地区夏季闷热,冬天湿冷。部分地区不良的气候条件,使我省建筑节能工作任务艰巨。
1.4长期以来,由于建筑节能工作的滞后,我省建筑物保温隔热和气密性很差,单位住宅面积采暖能耗较其它地区高。大部份城镇居民采暖以燃煤为主,采暖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大量采用燃煤,使城镇空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超过标准。在农村,采暖及炊事除采用燃煤外,还较多采用燃料,主要依靠燃烧木柴秸杆等生物能源,致使水土流失加剧,秸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对建筑环境舒适度的要求愈加迫切,“空调热”日见高涨,热水供应成为居住必需,由于空调和热水器大多在用电高峰期间使用,空调和热水器能耗已成电力紧张的主要因素。同时随着建房、购房需求持续不断,加上房屋隔热性能差,改变冬冷夏热的室内环境,必将使能耗进一步加大。由此可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建筑能耗比例会日益提高,能源供应将会更加紧张,很可能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九五”、“十五”期间全国建筑节能工作状况
2.1“九五”以来,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首先是在标准、政策、法规和规划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6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颁布实施,规定在1980至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基础上,降低居住建筑采暖能耗30%。1994年,建设部颁布《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随后,建设部发布了进一步节约采暖能耗至50%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要求1996年起执行。随着全国建筑节能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建筑节能工作从北方寒冷地区向中部、南方炎热地区推进,2002年,建设部颁布《夏热冬暖地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使得这些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有了设计依据。此外,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建设部制定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对建筑节能部分的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个自1998年起实行的文件规定,固定资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包括“节能篇(章)”,凡无此篇章的报告或未经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评估,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不予受理。
在技术政策方面,建设部已编制发布了《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在《1996至2010年中国建筑技术政策》中也列有建筑节能专门条款,使得建筑围护结构、采暖空调节能技术的发展以及节能标准的制订有了政策指导。
为了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的监管力度,建设部于2000年颁布了部长令《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以及《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其中对建设项目有关建筑节能的审批、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监督以及运营管理各个环节作了明确规定,对违反规定,违反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给予处罚。
2.2为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建设部于1996年后多次召开全国建筑节能工作会议以及专项技术和政策研讨会,全国建筑节能工作进一步深入,建筑节能工程试点得到逐步扩展,已从少数北方城市建造单栋节能试点住宅发展到北方、南方城市成批建设建筑节能示范小区,从节能居住建筑发展到节能公共建筑,从新建节能建筑发展到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建筑节能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得到加强,全国各地取得了大量的研究开发成果,特别是在建筑墙体、门窗、屋顶保温以及采暖系统方面,许多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使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得到很大改善。
2.3尽管全国建筑节能已开展十多年并做出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此项工作在我省仍然尚未起步,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障碍。首先是气候因素,按照《建筑气候区域标准》,贵阳、安顺、黔南、黔西南、毕节为气候温和地区,冬温夏凉,一月平均气温为0一15℃.t,月平均气温18一25℃,极端最高温一般低于40℃。遵义、铜仁、黔东南地区为夏热冬冷地区,该区气候特征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一月平均气温为0一10℃,夏季平均气温≥25℃日数为40一110天,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此外,六盘水地区较寒冷。我省气候特征虽不恶烈,但分区类型较多,给建筑节能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其次是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严重不足,建筑节能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业,但很多部门和领导无视建筑节能会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效益,一方面认为我省能源丰富,能源供应不紧缺,另一方面认为气候条件较好,节能建筑的节能效益与节能建筑所增加的建设成本相比,效果不明显。再加上群众的节能意识淡薄,致使我省建筑节能工作难以向前推动,工作长期停滞。
第三,现行节能标准在我省缺乏针对性,《夏热冬冷地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标准只适用于黔北地区,我省大部分为温和地区无节能标准可依。且我省居住建筑节能、公共建筑节能、空调系统运行节能,主要节能建筑材料的性能参数等也未进行系统的调查,底数不清。因此,尽快组织编制出可行的节能标准,开展建筑能耗调查分析工作,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我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而节能建筑需要增加10一15%建筑投资。房屋开发商、居民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要克服上述诸多困难,做好建筑节能工作,关键在于重视,特别是我省气候较为恶烈地区政府部门及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重视和配合,组织强有力的机构进行推动。建筑节能是一场攻坚战,面对习惯势力和繁重的任务,为了国家的整体的长远利益,必须进行不懈的努力。
3、建筑节能面临的形势
3.1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进程,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更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结构将进行战略性调整,环境保护更加受到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会加速,住房需求继续扩大,住房建设仍然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热点。因此,建筑用能及其占总能耗的比例必将进一步增大。今后国家能源总产量的增加将会得到控制,能源结构会进行调整,煤炭用量所占比例将会逐步减少,而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会得到增加,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将会有更快的发展,将为建筑用能结构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3.2改革开发以来,我省城乡建设发展迅速。特别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乡镇面貌日新月异,建筑业开工、竣工分别以8.5%、8.2%增加。2001年开工面积1946万平方米,竣工892万平方米。住宅建设以每年40%的增长率逐年上升,目前住宅建筑面积已上亿平方米。然而,我省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绝大多数没有考虑建筑节能要求,建筑围护结构达不到低限的隔热保温要求,由于建筑墙体、门窗、屋顶的保温隔热性能差,气密性不良,大多数建筑室内热舒适状况不佳,特别是顶层和西晒房间,冬天寒冷,夏日酷热,而用加强采暖与空调降温,使得这些高能耗建筑更加浪费能源。
3.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室内热环境、室内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安装空调已成为时尚,使用量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2002年城镇每百户空调拥有率达5.7户。由于缺乏空调节能设计和运行标准规范的控制和科学指导,夏季空调负荷大,设备利用效率低,电能浪费惊人。特别是空调设备往往在炎热时间同时使用,使电网高峰不堪重负。
3.4由于城市建筑规模日益扩大,而我省大多数城镇居民基本上采用煤炭取暖,建筑用能排放的污染物逐年增加,导致空气污染严重。建筑采暖是城市大气的一个主要污染源,只有从源头上减少建筑采暖能耗,才能使城市大气污染得到根本改善。
3.5综上所述,建筑用能数量巨大。由于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采暖空调热效率不高,致使居住生活热环境不佳,不仅能源浪费严重,而且造成大气污染。面对我省城乡建设高速发展的形势,建筑节能工作必须扭转落后的状况,跟上全国发展形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使经济社会得以长期持续发展。
4、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4.1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服务于我省经济发展;以改善建筑功能,保护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实现小康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结合本省条件和特点,发展建筑节能产业,促进我省城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2工作原则
坚持节约建筑用能与改善热环境相结合,我省各个不同气候区域都要在改善建筑热舒适条件下节约能源,并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建筑热舒适程度。努力实现在耗能不高的情况下,全省城镇建筑夏季室温低于26℃,冬季室温达到18℃左右的基本要求。
坚持节约建筑用能与墙体改革相结合。要发展建筑节能,就应当采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因此必须积极开展墙体革新,在国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政策的指导下,发展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新型墙体材料。
坚持政府对节能的宏观调控引导与市场机制对节能的促进作用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节能的宏观调控作用,逐步推动规范性节能市场的形成,要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投资和生产行为必然紧紧围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居民的节能行为也会与经济利益相关联,因此,在制定可行的建筑节能推进政策时要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重视企业与居民的实际经济利益。
4.3工作步骤
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进建筑节能,总的思路是,由易到难,从点到面,坚持不懈,稳步推进。
在地域上,从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开始,再扩展到各中、小城市,然后逐步扩展到广大农村。
按建筑类型,重点放在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新建建筑。
4.4发展目标
1、建筑节能目标,至到2010年
(1)全省新建居住建筑,以贵阳市为中心带动全省,从点到面全面发展,按国家第二步节能目标要求,努力达到节能50%。
(2)2005年完成《贵州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2006年开始贵阳市、六盘水市等五个地区,按此《规范》开展工程试点,2005年遵义市、铜仁、黔东南地区按《夏热冬冷地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开展工程试点,在工程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扩展。
(3)改善建筑舒适条件下节约能源,不断提高建筑舒适度,努力实现室内热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日照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城镇建筑夏季室温低于26℃,冬季室温达到18℃左右的基本要求。
(4)全省节能住宅面积不低于总住宅建筑面积的30%。
(5)公共建筑根据工程性质,认真执行《旅游旅馆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及有关建筑热工标准和《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许可规定》。
(6)全省新建和改造的区域锅炉供热系统,力争达到《中国城镇化热系统节能技术措施要求》的要求,锅炉效率和管网输送效益达到节能标准要求。
(7)在建筑中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技术,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利用技术。
(8)市政路灯系统大力推广节电控制技术和节能灯具,全省城镇路灯节电技术达到80%以上。
(9)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砖,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率达100%,隔热保温墙体材料应用逐年提高。
2、建筑节能产品开发及应用目标
至到2010年。
(1)大力推广轻质墙板、复合墙体及屋面隔热材料的应用,积极开发生产憎水性珍珠岩保温板、岩棉和聚苯保温板、陶粒混凝土板、改性石膏板、GRC轻质墙板等新型墙板材料,形成生产规模,确保产品质量,使新型墙板生产应用逐步扩大。
(2)继续开发生产加气混凝土制品,
进一步提高加气混凝土制品的性能和质量。加气混凝土制品以生产砌块为主,墙板为辅。
(3)研制和开发多功能承重和非承重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砖,其中重点是承重混凝土空心砖,努力使应用量达到标准砖用量的50%以上。
(4)结合本省风化岩资源丰富和房屋建设的实际,继续推广页岩空心砌块,开发并大力推广页岩多孔砖。
(5)积极采用节能、洁净、舒适、安全的多种采暖方式,如各种低能耗采暖设备;集中采暖锅炉应优先采用清洁能源和高效节能设备;公共建筑大力推广地热利用技术、空调节能控制技术;在热力管网和采暖系统中推广使用高效保温材料、供热管道直埋技术和新型高效散热器等。
(6)提高外门窗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新建居住建筑的外门窗使热系数控制在4.0W/?O.K以下。1一8层建筑中采用的门窗气密性等级不低于Ⅲ级水平,9一30层建筑中,不低于Ⅱ级水平。大力推广塑钢窗和断桥金属窗,塑钢门窗应用量达到40%,逐步向中空玻璃窗、复合窗过度。
5、主要任务
把建筑节能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作为建设科技工作的重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积极开发和推广符合我省资源及生产条件的节能建筑体系及配套的主导材料体系。通过积极引导、科学管理,综合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结构,达到实现节能的同时,提高室内舒适度。
5.1针对我省不同气候区,认真研究采用符合实际的墙体保温技术,包括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复合保温墙体。并在此基本上重点推广既经济又达到节能效果的保温墙体技术。
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砖)防热、裂、渗、漏技术。在研究提高小型空心砌块(砖)抗震性能的同时,研制提高空心砌块(砖)的保温、抗震、防渗、防漏技术和应用于外墙的夹心保温复合小型混凝土砌块及相应的配套技术。
在我省页岩空心制品(砖)较少的地区,宜推广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保温墙体技术。
5.3高性能烧结页岩空心制品技术。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地方产业,研究开发生产高强度、高孔洞率、高利废、多排错孔烧结页岩多孔砖、模数砖,提高产品质量,并在多层和中高层建筑中推广应用。
5.4新型盲孔砌块和夹心保温砌块墙体技术。加强盲孔砌块和夹心保温砌块在框架填充墙和外围护墙中的应用,重点对建筑外围护结构中热桥问题专门研究,改进构造做法,减少热桥造成的热损失。
5.5轻质、高效屋面保温隔热技术。提高憎水珍珠岩保温板屋面,硬质聚氨酯泡沫保温屋面,挤塑型聚苯倒置保温防水屋面,岩棉和聚苯板屋面的性能和质量,延长使用寿命。
在我省建筑屋面保温工程中,应大力推广应用重量轻、保温隔热效果好、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经济效益好的憎水珍珠岩保温板、岩棉保温板、聚苯保温板、聚氨脂和硬质聚氨脂泡沫保温板。
重视坡屋顶技术的应运。
5.6底层地面保温防潮技术。研究并推广居住建筑底层地面保温防潮技术,使底层室内热环境明显改善。
5.7节能门窗与密封技术。研制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加强节能门窗及其密封技术的研制与开发。
重点推广应用塑钢窗、钢塑复合窗,以及隔热保温型铝合金窗等新型节能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中空玻璃替代单、双层玻璃。
采用高性能密封,可节约能耗10%一15%,因此,应采用密封性能强、耐久性好、使用方便、价格适中的门窗密封技术及材料。重点推广新型的操作方便、密封良好、节能显著的多功能节能门窗。
5.8居住建筑中节水技术。开展先进的供水系统,污水回用中水处理技术,节水洁具和节水阀门的研制与开发,同时,在居住建筑中积极推广节水新技术和新产品。
5.9居住建筑中节电技术。开展用电系统节能调控,智能系统、节能电器和节能灯具的研制与开发,同时在居住建筑中积极推广节电新技术和新产品。
5.10太阳能应用技术。推广太阳能技术(供热水)在居住建筑中应用,鼓励研究开发太阳能与建筑结合一体的应用技术。
在城镇居住建筑中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推广沼气利用技术。
5.11集中供暖锅炉设备及供热系统节能技术。研究和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热电联产节能技术,以及空调系统节电控制技术、管道煤气采暖节能技术与设备等。对供热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清洁型锅炉设备。
5.12公共建筑的节能技术。严格执行有关热工标准和节能设计标准,选择建筑类型,进行能耗分析,制定技术方案,实验试点。
5.13节能建筑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节能建筑的检测机构及政策措施,对节能建筑进行必要的、快速准确的实测,保证节能居住建筑达标,对节能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进行监督。
5.14建立建筑节能技术示范项目。以工程试点为载体作好建筑节能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总结,以点代面,推动全省建筑节能工作。
5.15节能住宅建筑体系成套技术。逐步完善建筑节能相关配套技术标准,在总结经验,充分进行经济技术论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材料的节能居住建筑,开发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建筑节能成套技术。
6、重要支持条件和政策措施
6.1坚持节约建筑用能与开发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的一项战略措施。开源节流相结合,才能使用能得到切实保障。
6.2坚持节约建筑用能与墙体革新相结合。要发展建筑节能,采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墙体用材料,必须积极开展墙体革新,而搞好墙体革新必须发展建筑节能,二者应当紧密结合,综合推进。应完善、加强墙体革新管理机构,指导全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
6.3坚持加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与改进采暖空调技术相结合。在加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的同时,重视提高采暖空调系统的用能效益,使建筑节能取得实效。
6.4坚持政府对节能的宏观管理与市场机制对节能的促进作用相结合。
根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引导市场和调控经济的原则和手段,在各方面专家和企业界的积极参与下,通过提出节能目标、制订节能规划、考察资源状况、研究技术条件、规范产品标准、分析市场动态、评估节能潜力、鼓励开发创新、引进先进技术等途径,向社会发布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建筑节能产品需求预测、节能技术发展方向、推荐限制淘汰产品目录,并通过监督检查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引导节能产品结构优化、产品配套、规模合理、质量提高,以满足建筑节能工作发展的需要。
6.5加强节能法规建设。从省情和行业实际出发,本着逐步推进、重点先行原则,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法规体系,加强建筑节能法制建设,继续编制和适时出台有关管理规定和技术法规。
6.6建立建筑节能激励机制。建立建筑节能工作奖罚制度,表彰和奖励在建筑节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不执行国家节能法规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地区和单位,通过相关部门进行处罚,并限制整改。
6.7加强建筑节能宣传教育,开展广泛持久的群众性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建筑节能的宣传范围,由城镇向农村,使人们充分认识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6.8加强建筑节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寻求国际、国内合作伙伴,引进、生产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新材料、建立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举办建筑节能研讨会等。重视企业与用户的实际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