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情况的报告》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0-06-02 生效日期: 2000-06-02
发布部门: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浙委办[2000]36号
各市(地)、县(市、区)委,各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省直属各单位: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情况的报告》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学习,抓好推广落实工作。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按照省委提出的“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要求,围绕“经济保领先,文明创一流”的总目标,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抓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使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台阶,城市面貌为之一新,社会秩序明显改观,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党的凝聚力得到增强,政府的形象进一步得到提高,杭州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实践表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来抓,行动才能更加自觉;要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只有紧紧围绕提高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创建活动才能持之以恒;要有一个鲜明的着力点,只有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创建工作的“第一信号”,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下功夫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要有一套高强度而又实实在在的措施,只有从整个城市的发展出发,总体规划,抓住重点,软件、硬件配套,整治与管理结合,德治与法治并举,才能取得明显成效;要有一个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只有形成合力,齐抓共创,才能做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认真学习杭州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经验,作为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推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深入开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能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提高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水平。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0年6月2日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情况的报告 
 
省委、省政府: 
  近年来,我们在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争创全国一流文明城市为努力方向,以实现“四优四感”(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化管理和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文明感)为总体目标,以“塑造天堂新形象”活动为总的载体,坚持“为群众服务,靠群众参与,让群众满意”的创建主题,拓宽了创建思路,加快了创建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去年国庆节前夕,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的荣誉称号。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努力形成“文明创一流”的合力 
  这些年来,我市经济发展一直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与之相配套。去年,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提出了“经济保领先,文明创一流”的工作目标,力争当年跻身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 
  思想认识的高度,往往决定创建工作的力度。我们首先在统一认识、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先后多次组织市级各部门和城区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关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和中央领导同志对杭州创建工作的重要讲话,使大家形成了三点共识:第一,把创建一流文明城市作为实现“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目标的内在要求,作为增强杭州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的“无形资本”及重要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第二,把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良好形象作为搞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强搞好文明创建活动的紧迫感;第三,把创建一流文明城市作为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党员干部重大的政治责任和任务,从而进一步增强办好“实事工程”、“民心工程”的责任心。思想认识的进一步统一,为我们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营造了有利的创建氛围。 
  (二)明确重点,增强针对性。 
  去年初,省委副书记、时任市委书记李金明同志率市四套班子有关领导、市级有关部门和城区主要负责同志赴厦门、深圳、黄山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市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对照厦门等城市的先进经验,认真查找分析我市创建工作在思路、机制和力度上存在的差距,提出了要牢固确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的观念,破除“重经济发展,轻文明建设”的思想及小农经济的思维定势、“小打小闹”的工作方式,着眼于把杭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于是,针对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影响杭州城市形象的主要问题,确定了杭州创建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提出了要在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弘扬良好社会风尚和树立行业新风,提高社会治安和市容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把这些重点任务分解为17项具体工作要求,落实到各个城区和各个部门。各城区和市级各部门根据市里的总体目标,又具体细化成141项工作,形成了创建目标任务体系。 
  (三)发动群众,增强参与性。 
  精神文明建设是广大群众的共同实践活动。为了调动全社会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于去年3月召开了500人动员大会,并通过电视实况转播,组织全市干部群众收听收看。会上,省委副书记、时任市委书记李金明作动员讲话,省委副书记周国富代表省委、省政府就加强省市联动,共同搞好创建的问题,向省级机关单位提出了要求。社会各界代表也表示了创建一流文明城市的决心。会后,各级各部门通过动员会、座谈会、报告会以及媒体宣传、街头宣讲、印发公开信等形式,对市民群众进行广泛发动。电视、报纸、电台开辟创建活动专栏、专版,持续不断、大容量地进行了报道,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城区纷纷开通了热线电话,广大群众向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踊跃来信来电,表达对创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出建议和要求,群众参与性空前高涨。 
  (四)健全组织,增强责任性。 
  市里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分管领导全力抓,四套班子合力抓的领导体制;调整充实了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市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3名市委常委、3名副市长及人大、政协有关领导任副组长,负责创建活动的日常工作,同时抽调精干力量建立了创建活动的办事机构;按创建内容,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的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七个创建活动专项组,具体负责一个方面的创建工作。市创建领导小组还坚持工作例会制度,每半月一次对创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策,加强协调,使创建工作一环紧扣一环。 
  二、以实现“四化四感”为目标,全面扎实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实现“三个突破性进展”为阶段性任务,全民动员、军民共建、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抓重点、攻难点、解热点、增“亮点”,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和力度,全面扎实地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创建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提高市民的素质上。 
  广泛深入、主题鲜明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杭州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不懈地开展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多个层次的理论学习和宣传工作,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下基层调研,多次召开主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形成了《杭州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性文件。 
  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全市建立了10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52所基层党校政校和100多所市民学校,常年开展面向社会的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还针对杭州市区外来经商务工人员较多的特点,建立了外来人员管理培训中心,开办了多所外来民工学校,切实加强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教育。 
  大力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把强化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市民良好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性、治本性工作,以青少年和外来人员为重点,以市民守则和“六不”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向市民发放了30万份公德宣传资料,并在主要入城口、风景区等窗口地段和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以及居民小区,加大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编播市民道德教育电视系列片,组织公益使者走街串巷,开展公益公德宣传活动和“文明新风进万家”、“五好文明家庭”等系列活动,逐步形成了遵纪守法、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涌现出一大批见义勇为,扶正祛邪,助人为乐,扶贫帮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心于公益事业,投身于公益活动。 
  (二)坚持依法治理,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综合整治的突破口。 
  我们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创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大多数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作为创建整治的重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进行整改。去年,主要打了四场硬仗:一是整治市容环境卫生。以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市区河道、居民小区等为重点,先后排查出700多个重点地段和重点问题,清除“脏乱差”死角224处,清理道路17条,整治楼道3729个,并落实了长效管理措施;新建、改建室内农贸市场86家,搬迁、取消占道市场和棚顶市场60家,市区主要道路和景区的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二是整治治安秩序。投入整治力量2万多人次,开展清查整治活动700多次,检查出租私房、建筑工地等场所近28000余处,清理“三无”人员5000余名,检查特业场所23000多家次,查处了一大批刑事、治安案件。全市安全文明小区的创建率达到50%以上。去年市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在1998年同比下降14.1%的基础上又下降9.18%,市民安全感增强。三是整治交通秩序。去年3月以来,共出动整治力量十几万人次,暂扣违章机动车6600多辆、驾驶证56900余本、违章非机动车近12万余辆、纠正各类违章110多万次,实施交通处罚50多万次,维护了交通的安全和畅通。四是整治违法建筑。从去年6月起,我们把“拆违”整治列入创建工作重点,采取发动群众举报,定期张榜公布拆违清单,对违法建筑停发、收回有关证照,对限期未拆的违法建筑实行停电停水,对搞违法建筑的党员干部给予纪律处分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使“拆违”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截至今年5月15日止,已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35.15万余平方米。同时,还对西湖景区内假茶叶、假导游,以及市场秩序、出租车秩序、旅游秩序、无证设摊、占道经营、中小餐馆的食品卫生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三)坚持标本兼治,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作为创建的出发点和归宿。 
  认真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去年共投入18个亿,对大气、水、噪音污染进行治理,实施运河杭州段截污、西湖清淤等60个建设项目。以抓好“一堤、一隧、一站、两场、四桥、八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街景整治,改造美化市区12条主要道路及主要入城口,对周围环境、建筑立面、建筑色彩等进行整体设计和全方位“包装”,美化街景。逐步把西湖景区的“亮灯工程”延伸到市区主要道路、主要建筑物,亮起杭州的“第二轮廓线”。抓好精品“亮点”的建设,在小区建设、市场管理、河道治理、绿地广场等方面,培育一批过得硬、经得起市民和专家检验的典型。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400多亿元,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防洪设施,提高了城市的防洪能力;新增市区道路面积445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7.4平方米,市区路网及连接国道主干线的道路交通日益通畅;市区电话普及率达到57.89部l百户,日供水能力达到140万吨,城市燃气化率达到90%,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1平方米;去年全市新增绿地151万平方米,市区绿化面积达到5600多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3.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8平方米;大气体质、噪音等得到较好治理。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铁路新客站、城站广场、吴山广场已展露新姿,城市的品位有了提高。群众普遍反映,杭州城市变大了、变高了、变绿了、变亮了。 
  强化长效管理,以管理促文明。对市区主要街道、西湖风景区,实行“定人、定点、定责”包干的全天候保洁措施;对市容市貌和市场秩序,实行执法责任制,把执法管理队伍推向管理第一线,实施“网格式”管理;对问题较多,容易“回潮”的地段,落实专门力量,实行“阵地式”管理。同时,积极探索联合执法管理的新路子,在下岗工人中招聘了1700多人,组建城区、街道城管监察队伍,实行委托综合执法。把交警、城管监察对社会面的管理延伸到每个角落。在城郊结合部的乡(镇)村,则实行“三个一”的管理措施。即组建一支日常的保洁管理队伍,建设一批保洁的基础设施,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和作业制度,使垃圾有人清运,秩序有人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加强与群众的直接联系,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市里建立了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群众联系点制度,直接倾听群众意见,为群众排忧解难。创建部门和管理服务部门都建立了直接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和及时处理问题的机制。去年6月份,建立了“12345”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并与中级新闻单位和54家职能部门联网,实行24小时不间断受理群众来电。至今年5月,已受理群众来电10万余件,平均每天(包括双休日)300件左右,其中95%以上的问题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群众满意率达86%以上。 
  (四)坚持“重在建设”,把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作为建设文明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抓好文明社区建设。社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基础。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管理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强化街道(社区)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并努力形成社会齐抓共管的机制。去年8月,100家市级机关单位与社区结成共建对子,广泛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解百家难”的“四百”凝聚力工程和以“手拉手、邻帮邻、共建和睦大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并抓住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楼道革命、美化亮化、拆违建绿等活动,使绝大多数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全市481个社区创建面达100%,累计达标率在50%以上,涌现出一批“文明社区示范点”、“安全文明小区”、“优秀物业管理小区”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优秀小区。 
  大力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主题,以创一流业绩,树良好形象为主要目标,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文明行业的创建标准,特别对21个窗口行业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创建要求,登报公开了这些行业的创建承诺服务内容,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制定了《杭州市文明行业建设管理办法》和《杭州市文明服务示范点达标考核办法》,组织行业职业道德“十杯”竞赛,大力培育文明服务示范点,命名了23个文明服务示范点。同时,积极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大刀阔斧进行审批制度改革,第一批削减审批项目314项,使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大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楼群文化、家庭文化活动。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出发点,组织了杭州民间艺术展览、西湖焰火晚会、大型灯会、广场交响音乐会、夏季社区广场文化汇演等全市性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城区、街道(社区)及单位自办的歌舞、游园、踩街等小型广场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社区文化、楼群文化、家庭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培育了一大批群众文化骨干和文化活动队伍。以“扩大对外交流,展示杭州形象”为目的,先后举办一年一届的杭州艺术节、西湖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还举办了西湖之春旅游节、杭州国际金秋旅游节、国际友好马拉松比赛等旅游文化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实施文化精品建设,繁荣文艺创作,积极开展优秀精神产品的展演、展播活动。 
  把握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目前,已建成了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国印学博物馆、杭州红星文化大厦、杭州艺术学校,投资近6个亿的杭州大剧院也将在年内破土动工。在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都事先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如吴山广场、城隍阁、河坊街、灵隐景区扩建、雷峰塔重建、杭州大剧院等建设方案都是经群众广泛讨论、投票而决定的。 
  三、在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中,我市的创建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日益明确和完善,为深化创建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杭州的实际相结合,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了创建工作鲜明的特色,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任务,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我们感到,创建一流的文明城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积极参与才能取得成效。为此,我们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实现了领导工作方式的“五个转变”:一是在工作格局上,从过去的一条战线、一个方面的工作,转变为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融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与经济建设和其他业务工作一起要求,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二是在领导力量上,从过去主要由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抓,转变为在党委领导下,书记、市长亲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职能部门配合抓、专门班子具体抓,全市自上而下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格局和网络体系。同时,把整个创建工作分解为环境、秩序、服务、社区、文化等7个专题,分别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任务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形成了创建工作“大合唱”的氛围。三是在创建部署上,从过去零打碎敲,转变为既有长期、全面的规划,又有阶段性工作计划和部署。先后制定实施了《杭州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20条意见》等五个中长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根据长期目标,每年重点抓几件大事,使创建工作具有前瞻性、系统性、连续性。四是在工作机制上,从过去一般化的号召和要求,转变为以责任制为核心,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细化、量化各项创建任务,虚功实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使“软任务”变为“硬任务”。五是在物质保障上,从过去偏重宣传教育,忽视投入,转变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从1993年以来,用于创建文明城市的投入以平均每年4O%以上的幅度递增。实践证明,只要各级党委、政府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统一,“文明创一流”的决心不动摇,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从全局的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脚踏实地地工作,就一定能抓出成效。 
  (二)坚持为群众服务、靠群众参与、让群众满意的创建主题,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群众的呼声是创建的第一信号,为民办实事是创建的重要抓手,化解群众的热点、难点、疑点是创建活动的着力点。”这是杭州市创建工作的一大特色。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群众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把为群众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调动和依靠群众积极参与,以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使创建工作贴近群众、造福群众,改善市民群众的生活和环境质量,进而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正是在这种适应群众不断提高的要求中,创建工作也在持续地提高层次,不断升华,也形成了“政府关心市民,市民支持政府”的良好氛围。这是创建工作始终保持强大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 
  (三)坚持以管理促文明、以管理创文明,重视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十分注重把开展专项整治与加强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建立和健全城市长效管理的措施和办法,切实在加强法制,理顺体制,健全机制上下功夫。目前,我市在城市管理方面已经出台了100多个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些法规规章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还积极探索和实践“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实行工作重心下移,管理权限下放。并以责任制为核心,大胆探索和实践长效管理的措施和办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主要靠突击来解决问题的做法。 
  (四)抓住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来带动全局。 
  在去年的创建工作中,“拆违”、市长公开电话和道路综合整治这三件大事和四项专项整治,社会反响热烈,群众比较满意,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创建工作的发展。同时,我们坚持从具体的问题抓起,层层排查问题,查找薄弱环节,虚功实做,扎实工作,一项一项地落实责任,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我市“拆违”工作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如此大的进展,就是因为我们突出了责任制这一核心,坚持有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 
  (五)始终坚持创建工作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促进两个文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几年来,我市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创建工作,凝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全市广大市民群众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环境面貌的改善、文化品位的提升。“四优四感”的形成,优化了我市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了我市综合竞争实力的增强。杭州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出现了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1993年以来,我市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两湖环湖景区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经济建设保持持续快速发展。l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25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市财政总收入102.66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关。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好了,就可以为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了,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资基础。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我们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那都是创建文明城市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对照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对杭州提出的创建一流文明城市的要求和“四化四感”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有:影响城市形象和群众生活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市建设方面精品“亮点”还不多,城市规划建设的品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等。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造福群众”的创建宗旨,瞄准更高目标,继续深化提高,追求新的进步,取得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四优四感”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特此报告。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00年6月1日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522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