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1986)福基宣字第261号
据部分资料估算,我国残疾人可能有七千万左右,受残疾人影响的社会成员则更广泛。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封建道德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以及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宣传教育不够,残疾人事业还没有引起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在社会上还不时表现出对残疾人的冷漠、偏见和歧视,使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尊重,从而也有损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形象。因此,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面向全社会进行普遍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决议》明确指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尊敬烈军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这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共产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抓起”的指示,当前,从“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这一少年儿童经常接触、感召力较强的环节入手,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对贯彻《决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为此,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商定,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在全国少年儿童中进行以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并在此基础上使这一教育经常化,成为对少年儿童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之一。
当前,在开展这一教育活动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培养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道德风尚的内容列入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以及其它有关科目的教学内容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思想特点和年龄特点。要通过浅显易懂的道理,具体形象的事例,身边的人和事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要抓好教材的编写及课外辅助教育活动,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今后拟在适当时候召开由部分少年儿童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理论教育工作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探讨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在报刊上组织发表相应的文章。
第二,各地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教育活动中,要注意组织学习残疾人中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优秀代表。同时启发少年儿童学习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残疾人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引导少年儿童以同龄残疾小伙伴锲而不舍,克服困难,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的典型为榜样,争做80年代的优秀少年。
第三,积极开展关心帮助残疾人的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把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同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红领巾行动”、“小帮手”、“让春风吹暖残疾人心田”、“我同残疾小伙伴共同成长”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培养心中有人民,乐于为人民,为社会尽义务的好思想、好品德和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
为了推动这一活动的开展,拟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征文活动和夏令营活动,并采取一定的形式,表彰在开展这一教育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第四,各地中、小学以及少年先锋队组织应该把这一教育活动纳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教育安排之中。要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与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取得社会各界及群众团体的支持和协助。努力争取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对这一教育活动的支持和宣传报道。
要充分发挥少年宫(家)、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的作用,创造条件使这些机构对残疾少年儿童开放,使这一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第五,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避免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搞“一刀切”的做法。要防止增加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
第六,为了加强领导,各地教育部门、妇联、共青团组织、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应把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纳入自己的工作计划,定期研究总结。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全国少工委办公室负责联系与协调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