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冀政[2012]13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转变果业发展方式,建设果品产业强省,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果品产业强省的重要意义
我省地貌类型多样、资源丰富,是国际公认的落叶果树最佳适生区。大力发展果品生产,建设果品产业强省,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区域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狠抓结构调整,推进基地建设,发展产业化经营,全省果品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果树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果品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品牌亮的特色果品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但是,与建设果品产业强省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生产布局分散、高标准基地少,优势果品发展慢、产品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制约了整体效益的提高。当前,果品产业正处于由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深化认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果品产业强省建设。
二、建设果品产业强省的总体要求和原则
(一)总体要求。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强化规划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建设规模基地,推进标准生产;发展精深加工,培育知名品牌;完善科技服务,加强质量监管,强力推进果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到2015年,全省果树总面积发展到30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2000万吨,果品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再造一个“河北果品产业”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同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依靠市场机制调控和配置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在浅山丘陵区大力发展果品生产;瞄准市场需求,在城镇周边积极发展观光采摘时令果品生产;着眼提质增效,稳定发展平原地区果品生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立足产业基础,重点抓好苹果、梨、核桃、红枣、板栗、葡萄等优势和特色果品的规模化生产。龙头带动、专业合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果品产业化经营。科技支撑、集约发展。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推广,完善支撑体系,提高果品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切实抓好优势果品生产基地建设
(一)苹果生产基地。在太行山、燕山浅山丘陵向阳缓坡优势产区,发展高档苹果生产。重点推广增产提质综合技术和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扩大优质中晚熟品种种植。到2015年,新建苹果基地100万亩,全省苹果总面积达到400万亩,总产量达750万吨以上,优质果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
(二)梨生产基地。在冀中平原沙地优势产区,建设高标准优质梨出口基地。突出抓好品种结构优化,生产方式改革,绿色、有机栽培管理技术综合推广,合理负载,提高梨果品质。到2015年,全省梨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总产量达600万吨以上,传统品种与优新品种比例由目前的2∶1调整到1∶1。
(三)核桃生产基地。在太行山、燕山岗坡次地,发展优质薄皮核桃种植,快速扩大基地规模。着力实施高标准整地,完善水电路配套,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到2015年,新建核桃基地200万亩,全省核桃总面积达到400万亩,总产量达30万吨以上,实现面积翻一番、产量翻两番。
(四)红枣生产基地。在太行山和黑龙港优势产区,建设高标准红枣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烘干设施,大力推广避雨栽培,实施树体改造和品种改良,强化主要病虫害防控,全面提高基地生产管理水平。到2015年,全省红枣总面积稳定在500万亩,总产量达120万吨以上,制干与鲜食品种比例由9∶1调整到8∶2。
(五)板栗生产基地。在燕山优势产区,建设完善高标准优质板栗出口基地。着重在更新优良品种、改善水利条件、培肥土壤地力、推广丰产技术方面求突破,大幅度提升基地产出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到2015年,全省板栗总面积稳定在350万亩,板栗总产量达40万吨以上。
(六)葡萄生产基地。在桑洋河谷和冀东滨海优势产区,建设优质葡萄生产基地。适应市场需求,重点发展酒葡萄种植,扩大优质、大粒、无核鲜食葡萄生产,推广早晚熟优良品种。到2015年,新建葡萄基地50万亩,全省葡萄总面积达到150万亩,总产量达150万吨以上。
(七)观光采摘基地。在环京津、环省会、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周边,建设桃、樱桃等一批集生态文化、旅游观光、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绿色有机果品观光采摘基地,培育果品产业新的增长极。到2015年,建成高标准特色果品观光采摘园1000余个。
四、大力发展果品产业化经营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托优势果品生产基地,加快贮藏、营销、加工龙头企业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围绕更新改造、延伸链条、开发新上,谋划建设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抓住大企业竞相扩张的有利时机,加强战略合作,引进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培育浓缩果汁、核桃、葡萄酒、红枣、仁用杏、休闲方便食品等果品产业集群,放大规模效应。力争到2015年,全省年产值超10亿元的省级果品龙头企业达到20家,果品贮藏率达40%以上,加工率达30%以上。
(二)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主产区大力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社,推进规模种植,拓宽市场销售,搞好技术服务和物资供应,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加强省级果品行业协会建设,组建主要果品省级协会,积极发展市、县特色果品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市场谈判、维护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三)健全果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现有果品专业批发市场功能,在集中产区新扩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促进果品流通。大力发展冷链贮运、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果品营销方式,构建辐射国内外市场的果品营销网络。探索建立果品产销联盟,实现产销有效衔接。
(四)强化品牌培育与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增加科技投入,积极争创知名品牌。加大无公害果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的开发和推进力度,促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强市场公信力。加强品牌宣传,扩大市场知名度,提高品牌贡献能力。
五、着力加强果品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
(一)良种繁育体系。依托省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苗圃,建设完善优势树种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基地、优良品种及砧木繁殖基地,在主产区果品重点县(市、区),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快构建果品良种繁育体系。
(二)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完善果品主要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提升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能力。加强主产区病虫害防治站和乡(镇)测报点建设,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强化综合防治手段,严格检疫监管,严防危险性病虫害的传入和蔓延,全面提高基层防控能力。
(三)科技支撑体系。整合现有科研力量,组建省级专家技术服务团队,聘请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建设一批优势果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工程技术中心,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深化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加快标准化区域站建设,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为果品生产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四)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省、市、县果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提升质量安全检测和预测预警水平。完善质量安全标准,建立果品标准生产规范,搞好无公害果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进综合执法,提高果品质量监管能力。
六、强化建设果品产业强省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成立果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林业局局长、省农业厅厅长任副组长,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主要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省果品产业发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局。各设区市和果品重点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二)注重规划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谋划研究建设果品产业强省的重大问题,针对果品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力争在优势果品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构筑保障支撑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突破。科学制定规划,将果品产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搞好与省级规划的衔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措施保障,确保如期完成。
(三)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好国家扶持木本粮油产业和标准果园建设相关政策,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建设成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生产示范、良种繁育、产业技术创新、病虫害防治、质量安全监管等,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开发项目资金、扶贫资金逐步向果品产业倾斜。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果品品牌创建和保护办法。各级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增加信贷资金规模,并对龙头企业果品收购资金积极给予支持。加快建立森林保险制度,通过保费补贴等必要的政策手段,引导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积极参与森林保险,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林业企业和林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险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保险公司推进果品保险发展,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开发果品保险新险种,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深化集体林权改革,规范果树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果品生产经营。
(四)营造发展环境。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建设果品产业强省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完善果品信息网络,为龙头企业和果农及时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大力培育果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集中扶持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高标准果品生产示范园和科技示范户,广泛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各种欺诈行为,创造公平有序的生产经营环境,保护果品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现代果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附:1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3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4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二○一二年二月二日
附件1: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良种繁育体系由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基地(种质资源圃)、优良品种及砧木繁殖基地(良种采穗圃)、良种苗木繁育基地(良繁圃)三部分组成。加强果树良种引、育、繁、推工作,有利于提高良种覆盖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益。
一、建设现状
全省已初步建有苹果、梨品种改良中心和红枣、板栗良种基地,县级以上果树良繁场(圃)达113个,果树良种繁育已具基础。但由于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滞后,良种选育基础条件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少,主要品种依赖国外、省外引进;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少,生产急需的优质良种壮苗供应能力不足。
二、建设目标
建设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基地,围绕苹果、梨等七大果品基地,突出优势树种,引进、收集、保存国内外优良果树种质资源,筛选、培育适宜我省栽培的果树良种,到2015年,引进果树种质资源200个,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果树优良品种30个。
建设优良品种及砧木繁殖基地,为良种苗木生产提供数量充足、品种纯正、无病虫检疫对象的种条和接穗,到2015年,年提供优良品种接穗1亿根,优良砧木1000万株。
建设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提高良种壮苗的生产供应能力,繁育推广生产上急需的薄皮核桃、优系富士、无核葡萄等名特优新品种,年生产优质良种壮苗6000万株,到2015年,果树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三、建设内容及投资预算
“十二五”期间,共投资10400万元,其中:省级投资800万元,市、县级投资660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3000万元。
(一)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基地建设。
总投资2800万元,其中:
1省级投资400万元,用于扩建苹果、梨、红枣、板栗4个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基地,购置种质资源保护及品种选育仪器设备;引进种质资源,扩大资源贮备;扩建育种、选种试验室,以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
2市级投资800万元,用于新建核桃、葡萄、桃3个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基地,引进种质资源。
3县级投资1600万元,用于新建3个基地的水电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优良品种及砧木繁殖基地建设。
总投资1600万元,建设优良品种及砧木繁殖基地2000亩,其中:
1省级投资400万元,用于引进苹果、梨、核桃、红枣、板栗、葡萄、桃优良品种及砧木;购置大型育苗、起苗等现代化大型设备,建设现代化育苗、苗木贮存设施等。
2市级投资400万元,用于基地的生产管理,购置肥料、农药等投入品。
3县级投资800万元,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三)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总投资6000万元,在果品主产区建设良种苗木繁育基地1万亩,其中:
1市级投资1000万元,用于购置种子、接穗、肥料、农药等。
2县级投资2000万元,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3项目承担单位自筹3000万元,用于租地、管理用工、购置生产设施等。
附件2: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科技支撑体系由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生产示范体系三部分组成,为果品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前瞻性、应急性技术支撑和指导。
一、建设现状
我省有从事果品教学和研究的省属大专院校、专业研究机构7个,国家级专业研发中心4个,从业专业技术研究人员1100多人,专业技术推广机构1600多个。但现有科技人才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产学研相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人才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基层推广机制不健全,经费不足,对果农技术服务不到位,制约着果品产业由大省向强省迈进。
二、建设目标
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共性技术集成,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到2015年,建立7个优势树种功能研究室,建设区域性综合试验站20个,团队专家达到100人,形成结构合理的技术服务梯队。
建设技术推广体系,深化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构建技术培训、成果转化、信息传播、政策咨询服务平台。到2015年,建设和完善80个县级技术推广站、300个乡级技术推广站,形成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
建设生产示范体系,到2015年,建成基地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高的省级果品生产示范县50个。
三、建设内容及投资预算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投资33600万元,其中,省级投资10800万元,市、县级投资22800万元。
(一)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总投资4600万元,其中:
1省级投资800万元,整合科技资源,组建省级专家服务团队和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技术创新攻关、产业技术指导、科技推广人员培训、生产技术咨询服务等。
2市级投资1800万元,用于优势树种功能研究室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
3县级投资2000万元,用于区域性综合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
(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总投资9000万元,其中:
1市级投资2200万元,用于市、县级技术推广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县级站服务功能。
2县级投资6800万元,用于县、乡级技术推广站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果农技术培训,搞好技术、政策咨询服务。
(三)生产示范体系建设。
总投资20000万元,其中:
1省级投资10000万元,用于生产示范县建设高效科技示范园区和高标准外向型果品基地。重点支持引进国内外品种优良、技术先进、生产高效的新品种苗木(接穗),调优果品树种、品种结构;开展设施栽培、生草栽培、矮化密植等新技术、新生产制度的引进、示范与推广,推动全省果品生产向省力化、机械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支持新型无公害生产投入品推广应用,引导果农开展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用药,降低环境污染,生产安全、绿色、优质的果品,全面提升全省果品业发展水平。
2市级投资4300万元,用于示范县果品品牌创建,构建市场体系,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3县级投资5700万元,用于新建基地整地、生产管理及水、电、路配套。附件3:
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病虫害防治体系由省级果树病虫害防控试验室,市、县级果树病虫害防治站,乡级果树病虫害测报点组成,主要负责全省果树重点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等工作。
一、建设现状
我省初步建有省级果品病虫害防控试验室1个,省级病虫害防治站1个,市级果树病虫害防治站11个,果品主产区县级防治站41个,但还有39个果品主产县没有建立果树病虫害防治机构。当前存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体系不完善,建设范围分散、标准低,防控手段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果树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的需要。
二、建设目标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总体要求,到2015年,实现对果树重大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建成果树病虫害远程监控、诊断和防治系统,实行各级果树病虫害防治机构协调统一、联防联治、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做到主要果树病虫害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除治,形成较为完善的果树病虫害防治体系。
三、建设内容及投资预算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投资13000万元,用于完善省、市、县、乡四级果树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其中:省级投资500万元,市、县级投资12500万元。
(一)省级果树病虫害防控试验室建设。
省级投资500万元,用于购置人工气候箱、恒温控湿培养箱、pcr仪、离心机等先进实验室仪器设备350万元;建设省级果树病虫害信息平台和数据库150万元。
(二)市级果树病虫害防治站建设。
市级投资1100万元,每个市级站投资100万元,用于市级果树病虫害防治站新增、更新仪器设备80万元,信息化以及快速反应系统配套建设20万元。
(三)县级果树病虫害防治站建设。
县级投资6400万元,每个县级站投资80万元,用于完善41个县级果树病虫害防站,新建39个果树病虫害防治站,组建专业统防统治队伍,购置检疫检验设备、防治施药器械、野外作业工具等。
(四)乡(镇)果树病虫害测报点建设。
县级投资5000万元,在果品主产区乡(镇)设立500个病虫害测报点。购置监测工具箱、诱捕器、野外调查、信息采集等测报设施和交通工具等。
附件4:
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由果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综合执法体系组成,具体负责全省果品产地环境认定和产品认证,生产过程监管,果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工作。
一、建设现状
现有省级果品检验检测机构1个,已取得了省级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授权);市级果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9个,通过质检部门资质认定1个;县级果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24个,初步具备了果品农药残留速测的能力。全省有1000万亩果树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省、市、县均设立了果品质量安全工作管理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检验检测机构不健全、仪器设备落后、检测能力弱;果品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比例低,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监管任务重,果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人员少、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2015年,省级果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能够满足综合性、多功能检验检测要求,达到国内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组建1个省级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试验室;11个市级检测机构全部通过质检部门资质认定,80个重点县建立果品检验检测机构,并具备应急检测和市场准入检测能力;建立省、市、县三级果品质检机构联动机制,及时应对风险排查检测、拉网检测、交叉检测等工作。无公害果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果品质量安全综合执法队伍进一步加强;果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和追溯系统基本建立;形成较为完善的省、市、县果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承担起全省果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
三、建设内容及投资概算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投资20300万元,用于建设和完善省、市、县三级果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其中:省级投资1000万元,市、县级投资19300万元。
(一)安全风险评估预警试验室建设。
省级投资500万元,用于购置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开展全省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信息发布,以安全风险评估为核心,实行评估、检测、监控、预警、控制一体化,实现果品质量安全由被动应付型转变为主动保障型。
(二)省级无公害果品产地认定和生产过程监管。
省级投资500万元,开展2000万亩果树无公害产地检测认定每亩补贴015元,需资金300万元;开发无公害果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电子出证系统软件和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及无公害证书工本费100万元;对3000万亩果品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进行监管,新增应急处置指挥车、应急通讯、应急检测等先进设备100万元。
(三)市级果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市级投资3300万元,每个市级检测机构投资300万元,其中:购置流动检测车、气相色谱仪、大气监测仪等环境采样及检测仪器等大型仪器设备200万元;购置监督检验、例行检测、应急检测和市场准入检测基本设备100万元。
(四)县级果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
县级投资16000万元,用于购置流动检测车及农残速测成套设备、监督检验、例行检测、应急检测和市场准入检测基本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