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川办发[2011]92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四川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四川省农村公路“十二五”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四川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2006—2010年)是全省交通运输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投资规模最大、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的时期。经过5年的超常发展,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运输紧张状况有效缓解,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推进“两个加快”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二五”(2011—2015年)全省交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是全省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是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继续加快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对快速推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支撑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川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细化和落实,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指导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安排重大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制定交通领域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有效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着眼于新时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跨越发展对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新要求,充分与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其他有关重点专项规划衔接,准确把握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特征,围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加强行业管理,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等发展重点,描绘了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行动纲领,对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时期。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交通运输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两个加快”,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纲,以加快灾后公路恢复重建、加快出川高速公路和水运港口建设为重点,抢抓机遇、加快交通发展步伐,改革创新、拓宽交通发展路径,实现交通超常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灾后交通恢复重建基本完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川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蜀道难”的历史问题已接近破解。
1.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全省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100亿元,为规划目标的1.65倍,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额的 2.8倍。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每年完成投资持续大幅增长,3年累计完成投资1665亿元,占整个“十一五”投资的 80% 。到“十一五”末,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6.6万公里,比“十五”末新增 15.1万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 1位;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比“十五”末新增4500公里;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建设布局全面展开,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公路站场体系逐步建立;内河航道整治工作进展顺利,港口建设进一步加快,“四江六港”水运建设布局基本展开。
———高速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以进出川大通道为重点的高速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81公里,新增922公里;高速公路进出川大通道建成7个,在建 11个。“十一五”累计新开工高速公路3421公里,其中“十一五”后3年新开工高速公路3137公里,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总规模达到5893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2位。累计完成投资 959.21亿元,是规划目标的1.37倍。
———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稳步推进。建设改造干线公路10045公里,是规划目标的 2倍,现有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 65.6% ,路面铺装率达到97.1% ,分别比“十五”末提高了17.5、6.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 421.58亿元,是规划目标的4.22倍。
———农村公路实现长足发展。建设农村公路 12.7万公里。其中,通乡油路(水泥路)1.9万公里,通村公路 5.8万公里,通村水泥路(油路)5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4.7万公里,实现98.4% 的建制村通公路和90.2% 的乡镇、53.7% 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比“十五”末分别提高 7.9、31.2、33.7个百分点。建设农村断头公路9500公里。累计完成投资613.42亿元,是规划目标的1.53倍。
———公路运输站场建设覆盖面逐步扩大。建成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 7个、货运站 1个。新改建县级以上车站93个、农村客运站2384个,是规划目标的1.4倍。累计完成投资33.68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50% ,是规划目标的1.68倍。成都率先推动和实现运输站场向物流站场、物流园区转型,新都物流中心传化基地已开通公路货运专线近 200条,形成以长途联运为主的公路货运港,龙泉物流中心正抓紧建设公路货运集散区,青白江、新津货运公铁联运中心建设也加快实施。
———内河航道建设进展顺利。渠化航道189公里,长江、岷江、嘉陵江三、四级航道分别达到 228公里和 762公里。完成长江宜宾至泸州段航道整治,实现宜宾以下航道1000吨级船舶昼夜通航。嘉陵江四川段规划的 13级航电枢纽建成11级,在建 2级。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并加快推进;渠江航道广安段建设工程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58.84亿元,是规划目标的1.47倍。
———港口建设步伐加快。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00万吨,达到7995万吨。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95万标箱,达到 100万标箱,跨上内河港口百万标箱级新台阶。新增1000吨级泊位 13个,达到46个。泸州港二期续建工程顺利推进,泸州港多用途码头二期工程形成生产能力,宜宾港用 2年时间建成并开港试运营,泸州港、宜宾港吞吐能力大大提升。广安港开工建设,南充港、乐山港、广元港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建成和在建规模达到 200万标箱。累计完成投资 13.64亿元,是规划目标的1.36倍。
表1 “十一五”时期公路水路建设指标进展情况
指标 |
单位 |
2005 年底 |
“十一五” 规划目 标 |
2010 年底 |
规划增加 |
实际增加 |
公路网总里程 |
万公里 |
11.5 |
13.6* |
26.6 |
2.1 |
15.1 |
高速公路 |
公里 |
1759 |
3160 |
2681 |
1401 |
922 |
二级及以上公路 |
万公里 |
1.35 |
1.8 |
1.8 |
0.45 |
0.45 |
农村公路 |
万公里 |
9.97* |
11.8* |
24.7 |
1.83 |
14.73 |
行政村通达率 |
% |
90.5 |
98 |
98.4 |
7.5 |
7.9 |
乡镇通畅率 |
% |
59 |
85 |
90.2 |
26 |
31.2 |
建制村通畅率 |
% |
20 |
40 |
53.7 |
20 |
33.7 |
投资规模 |
亿元 |
755 (“十五”期) |
1270 |
2100 (“十一五”期) |
515 |
1345 |
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 |
公里 |
801 |
|
990 |
|
189 |
港口货物吞吐能力 |
万吨 |
7695 |
|
7995 |
|
300 |
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 |
teu |
5 |
|
100 |
|
95 |
注:*农村公路为原统计口径下的目标。
2.交通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交通运输应急保障救援任务,同时抢抓灾后恢复重建机遇,编制完成了《四川省灾后公路恢复重建规划》,制定了《加快四川灾后交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科学指导灾后交通恢复重建工作。到2010年底,灾后重建项目完成451个,占项目总数的 93.4% ,累计完成投资 773亿元,占规划期投资的 91.7% ,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灾区生命线公路网初步形成,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大大提高。3.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公路运量持续增长,内河水运快速发展。2010年,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23.1亿人、802.2亿人公里、12.1亿吨和985亿吨公里,分别比“十五”末增长 45% 、61% 、114% 和273% ;水路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完成5218万吨、2733万人,港口客、货吞吐量分别完成1802万人次和5100万吨,货物吞吐量较“十五”末增加1640万吨。
———运输装备逐步向专业化发展,运力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公路运输营运载客汽车拥有量为50456辆,客位数增加9.4% ,中高级车比例达到 35.9% ,比“十五”末提高 10.1个百分点;营运货车503204辆,较“十五”末增长77.5% ,其中专用货车 18564辆,是“十五”末的5.6倍。
———客运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客运网络进一步延伸。2010年,客运线路达10221条,比“十五”末增加 1913条;乡镇、建制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3.7% 和74.4% ,比“十五”末提高6.8和11.3个百分点。
4.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十一五”时期,全省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建立了公路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系统,实现了国省干线公路路况数据的自动化快速检测,建成了渡口码头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以安全和质量监管为重点,通过公路建设市场信用管理系统、道路运政业务系统、道路运输 gps监控系统、船舶船员管理系统及“一卡通”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信息化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5.安全监管与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藏区维稳”、“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地质次生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挑战下,交通运输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组织和协调,保障了交通运输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加强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安全监督,进一步完善了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5年建成省、市和企业三级 gps监控平台846个、对4万多辆营运车辆实施动态监控;新增码头视频监控点601个、船载移动视频 362个;改造农村渡口 1000座,实施人行桥工程458座;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5万公里。为各市(州)海事局、各县(市、区)海事处配置海事执法车共计180辆、巡逻艇70多艘。长江干线基本建成泸州海事业务用房和长江干线部分市、县海事工作船码头,长江干线14米以上海巡艇达9艘,提高了海事监管能力和水路运输应急抢险效率,确保了长江干线水上安全应急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6.行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进一步加强了交通建设管理,制订并落实了多项公路水路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公路养护管理,制订并印发《四川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预防性养护指导意见(试行)》,启动了18个机械化公路养护中心建设,建成36个国家一类治超检测站点;不断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18个市(州)、135个县(市、区)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或具体办法。进一步加强了交通运输管理,组织完成了春运、黄金周等重点时期和救灾重建物资、重大装备、藏区维稳运输等重点物资运输任务,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大大提高。进一步健全了交通法规体系,施行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实施办法》、《四川省港口管理条例》等行业法规。节能减排、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进一步深化和深入,初步建立运营车辆燃油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制度,创新“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发展经济”理念,制订《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规划》,服务区改造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二)“十一五”时期的成功经验。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是推动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主动力。“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发展,特别是 2007年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将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确定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首要任务。2009年,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快了四川交通运输的发展步伐。同时,省政府专门建立了交通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交通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州)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交通建设。另外,省政府还与地方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把交通建设作为本区域的重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提供环境保障,积极支持交通建设。“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部和国家相关部委大力支持四川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和灾后公路恢复重建,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加大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2.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实现交通运输超常发展的重要保障。全省交通系统充分发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超常工作,精细管理,攻坚克难,以求真务实和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加快推进灾后公路恢复重建,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抓住相关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到中央基金299亿元用于灾后公路恢复重建,争取到国家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为全省交通建设提供了要素保障。
3.科学规划是引领交通运输开创加快发展新局面的基础和先导。2008年以来,全省交通系统紧紧围绕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编制完成了《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8—2030年)》、《四川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四川省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实施方案brbr / (2009—2012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2009—2012年公路建设推进方案》、《四川省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20余项规划,初步形成了科学完善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体系,为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聚各类投资、加快建设布局的展开发挥了龙头作用,切实做到以规划引领建设、引领资本、引领发展。
4.创新机制、多渠道融资,是实现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关键。坚持走以“多个积极性、多元主体、多种方式”为特点的交通运输创新发展之路,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省市互动、部门联动、多元主体、市场运作的交通建设新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全面开放高速公路投资市场,发挥市(州)人民政府的主体作用,截至2010年底,全省 bot高速公路项目已累计招商成功13条(18个项目)1914公里,引进社会资金 1376亿元,居全国各省(区、市)第 2位。二是采用“股份合作、市企共建”方式建设高速公路迈出重要步伐,如达万、巴南、丽攀、乐雅等高速公路已组建股份制项目公司,并实现开工建设;汶九、绵九高速公路已签定市企共建合作协议。三是全面开展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中期票据、信托融资、盘活存量资产等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建高速公路项目所需投资基本落实;川高公司与多家银行签定了雅康、汶马、川汶、绵九等4个拟建藏区高速公路项目 750亿元贷款框架协议。四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现重大突破,如成渝公司a 股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8亿元。五是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将19个高速公路营运公司整合组建为7个片区化公司,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六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主动与交通运输部的规划、计划对接,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四川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成就显著,但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仍不相适应,交通运输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1.内联外通的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有效供给不足。突出表现在高速公路建成规模偏小,通车里程2681公里,约占规划里程的1/5,仅居全国第13位;省际大通道建成数量较少,规划的33个高速公路出川通道目前仅建成7个,相邻的7个省(区、市)还有陕西、贵州、青海、甘肃和西藏5个省(区)没有高速公路直接相连;部分重要通道尚未贯通;省内城际间快速连接的高速公路通道不足。
2.国省干线公路总体服务水平偏低,覆盖面不足。现有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仅为65.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4.6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市)第 23位;仍有四级及以下公路4047公里,还有 617公里未铺装路面。全省尚有6个县没有国省道覆盖,有128个县只有一条普通国省道连接,网络化程度低。与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尚未完全实现有效连接,对重大产业基地、重要城镇等节点也未实现全面覆盖。
3.农村公路虽然发展很快,但仍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不足,全省尚有782个建制村不通公路、440个乡镇不通油路,建制村通畅率仅为55.3%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6.4个百分点。部分建成的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安全性和抗灾能力偏弱。养护管理相对薄弱,养护资金尚未完全落实,部分管养主体缺位,影响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和技术质量还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园区、新农村综合体及示范片等的发展需要。
4.区域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交通发展相对落后。甘孜、阿坝州府尚未通高速公路;部分县(区)尚未规划有国省干线公路相连。782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全部集中在三州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交通发展水平与成都平原地区的差距较大,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5.水运发展滞后,航运体系尚未形成。航道通行能力不足,仅长江宜宾至泸州 228公里能实现 1000吨级船舶常年有效运输。运输发展水平不高,港口物流发展滞后,标准船舶比重低,水运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6.运输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亟待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不高,运输装备现代化程度偏低,与综合运输相适应的运输站场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应急资源相对薄弱,应急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运输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7.统一高效的高速公路行业管理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四川省高速公路发展已形成以省交通投资集团、bot项目公司、省市共建股份制公司等为主体的多元格局,随着各类高速公路项目的建成通车,统一高效的高速公路运行管理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8.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有待建立,节能减排尚未形成系统的控制手段和应对措施,环境保护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交通运输发展亟需处理好建设需求大与资金供给不足、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矛盾,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 30余年和西部大开发10年的建设发展,四川已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四川正面临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进一步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发展等重大机遇,将进入推进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新阶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高地、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全面提升四川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根本保障在于加快全面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率先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这对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深化国内国际区域合作,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要求加快进出川大通道建设,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着力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我国西部经济增长极和经济中心,“十二五”时期四川将围绕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大力实施“三向拓展、四层推进”,全面加强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未来将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全面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协作,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欧亚大陆桥沿线、北部湾等经济区和中部省份的合作,构建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密切与东盟、南亚、中亚及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对内开放合作大通道。
深化国内国际区域合作,强化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迫切要求四川在“十二五”时期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快进出川大通道的建设,全力保障枢纽工程攻坚推进,加快航道和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尽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助力四川打造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发展保障条件的根本改善。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强势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支撑四川向经济强省迈进,要求加快形成完善的骨架交通网络。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四川“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十二五”时期,四川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启动实施“5785”(打造 5条万亿元产业带、7个千亿产业、8个千亿园区或基地、50个百亿企业)战略工程,积极承接重大产业转移,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打造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一批千亿产业;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成一批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做强做大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同时,坚持“两化”互动发展,按照产城统筹的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培育四大城市群,逐步形成以特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格局。并通过“两化”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带动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天府新区”,促进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全面实施藏区、彝区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扶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发展必将带动交通需求
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全省公路客、货运量将超过 31亿人和15亿吨,比 2010年增长 30% 以上;成都—重庆、成都—广元等重要公路通道的平均日交通量将超过5万辆;水路货运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将分别达到1亿吨和 1.1亿吨,分别为 2010年的 1.9和1.7倍。支撑四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适应交通需求快速增长,迫切要求进一步改善城市群内部以及经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构建便捷连接各主要经济节点的干线公路网络,提高各大区域之间的通道能力,改善水运交通条件,不断增强干线公路和主要航道等骨架交通网络对四川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十二五”时期,四川将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地区生产总值将以年均12% 左右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全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量预计突破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5万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地区水平。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多样化出行需求将迅速增长,尤其是汽车时代的来临将产生大量的个性化出行,居民出行范围将逐步扩大,对出行的要求除满足及时、方便外,对客运的安全、舒适、便捷等服务要求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和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高附加值的货物运量将明显增加,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更加迫切,对货运的经济、快捷、安全、专业化等要求越来越高。
适应客货运输需求结构升级和服务品质提高,交通运输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先进的运输装备,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提高枢纽换乘效率,加强运输管理,优化运输组织,形成衔接顺畅、方便快捷、经济可靠的运输网络;提升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降低运输成本,强化物流服务功能,全面提高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
4.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提高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未来四川将紧抓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机遇,把实施贫困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大力改善藏区、彝区、革命老区和其他贫困地区的发展面貌。坚持“三化”统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四川省将以县为单位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连片推进新村建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统筹农村公共服务等综合配套,形成农村新型社区;总结推广成都试验区建设经验,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公路水路交通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在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状况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先导和带动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努力提升交通覆盖程度和通达水平,扩大农村客货运输服务范围,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尤其是要改善藏区、彝区、革命老区和其他贫困地区人民的出行条件,全面提高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集约利用资源,要求着力构建低碳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二五”时期四川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建设山川秀美的四川,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求公路水路交通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加强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流域、天然林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景观设计,促进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的交通运输装备,积极推动交通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集约发展,在发展中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6.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稳定,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要求强化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四川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地区,尤其四川藏区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任。四川也是地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未来四川交通运输安全及应急保障能力,将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考验。随着运输需求规模持续扩大,社会机动化水平迅速提升,运输从业人员数量增长,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将大大增加。
为适应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及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要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保障重要战略物资和应急救灾物资运输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加强公路水路运输安全生产和监管,完善安全管理体制;推进道路救援网络和水上应急救助体系发展,建立各种突发事件的交通运输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公路水路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二)“十二五”时期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时期,四川交通运输将继续围绕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在“十一五”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基础上,迎来新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将由谋篇布局进入加快推进,发展要求将由蓄势聚能进入强力攻坚,发展重点将由做大规模进入集中建设,整体发展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交通基础设施迈入集中建设投运攻坚期。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准确把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出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四川省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下一阶段要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全力推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发展保障条件的根本改善。当前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骨干框架已经展开,但无论是从工作量还是工作周期看,全省正迎来集中建设投运的高峰阶段。下一阶段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和物流高速发展对交通的新要求,以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总纲,进一步完善交通规划和布局,把确保实现2012年四川交通运输上新台阶的目标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大枢纽、大通道、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因此,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四川交通运输发展的首要任务。
———交通运输进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期。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新时期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随着四川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在基本出行和运输得到保障的基础上,社会公众对于交通运输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公路水路交通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功能。“十二五”时期提升运输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客货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将是交通运输发展主要着眼点。
———交通运输步入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十二五”时期既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攻坚期,也是集中建成投运期,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对运输服务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在加快交通建设步伐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现代运输的发展,更加注重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努力在加快发展中实现跨越,在推进跨越中实现转型。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基础上,要注重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发展;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和创新发展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战略部署,主动适应“两化”互动加快推进的需要,紧紧围绕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坚持“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基本思路,打好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投运攻坚战,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推动四川交通运输更好更快跨越发展,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
(二)基本原则。
———抢抓机遇,坚持加快发展。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成渝经济区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大力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地震灾区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等重大机遇,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的战略部署,主动对接国家、四川省投资支持的重点和方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交通结构,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统筹公路水路交通建、养、运、管全面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服务水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藏区、彝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交通跨越发展。统筹城乡交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共享交通发展成果。
———提升理念,鼓励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理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提升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发挥多个积极性,依托多元主体,创新多种方式,建立健全适应四川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的投资、建设、养护、管理新体制、新机制,实现交通运输创新发展。
———低碳集约,促进绿色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继续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以人为本,加强安全发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公路水路交通的安全性、抗灾能力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输服务,实现交通运输安全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四川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5年,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全面突破,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西部领先,基本适应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具体目标。
(1)基础设施。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公路总里程超过30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超过 3万公里,公路网络更趋完善,结构更加合理,安全保障能力、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高速公路网框架基本建成。新增通车里程超过3700公里,累计通车总里程达到635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进出川大通道11条,累计建成18条。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网络化,实现骨架路网和主要进出川通道由普通公路向高速公路跨越。
高等级国省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国省干线公路等级水平显著提高,现有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5% ,三州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其他地区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路况水平明显改善,现有国省干线公路全面消除未铺装路面,路面使用性能达到良等水平。网络更加完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干线公路连接所有县级及以上行政节点。科学化养护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路况良好、安全畅通的普通干线公路网,实现技术质量、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安全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逐步形成。农村公路通畅通达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行能力明显增强,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75% 的建制村通水泥路。安保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具备条件的渡口改桥工程,缺桥少涵问题基本解决,安全保障能力和抗灾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公路通畅通达程度进一步延伸,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藏区、彝区、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扶贫地区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省级示范的现代新村、新农村综合体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安全畅通的网络逐步形成,有效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公路实现管养规范化、常态化,基本实现“有路必养”。
———内河航运体系基本建立。“四江六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出川水运主通道通过能力和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全面提升,全省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209公里,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达到 544公里,泸州—宜宾—乐山和广安—南充—广元两大港口群集装箱总吞吐能力超过250万标箱。基本形成以长江、岷江、嘉陵江、渠江高等级航道为骨架,以六大重点港口为枢纽,干支结合、水陆联运、功能完善的内河航运体系。乐山至宜宾至重庆航道力争实现1000吨级及以上船舶常年通航。
———运输枢纽站场体系基本建成。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建设全面展开,建成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和功能较为完善的物流园区(货运站)。基本形成以国家枢纽为龙头,次级枢纽为支撑,县乡站场为节点的道路运输站场体系。
(2)运输服务。
———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服务现代物流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货物运输向物流化发展,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运输服务信息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运输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航运市场培育取得明显进展,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初步建立与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与产业布局、物流园区有效对接,覆盖城乡的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城市公交快速发展,城乡客运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具备条件的乡镇和绝大部分建制村通客车,客运服务逐步实现高品质化,公众出行更加便捷舒适。
(3)行业管理。
———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省市互动、部门联动、多元主体、市场运作”的规划建设模式广泛推行。建设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大规模多主体交通重点项目建设的管控能力显著增强。公路水路投融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市场更加开放,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基本建立统一高效的高速公路网运行管理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权责明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公路和内河航道科学化养护管理体系。市场准入、退出、监管机制和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规范、有序的建设和运输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4)交通科技与信息化。
———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推广应用体系进一步健全。行业运行信息监测采集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系统、监管系统和服务系统逐步完善。一、二级客运站和主要货运站实现信息联网,初步建立客货运输市场动态信息监测体系。
(5)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适宜路段全部实施生态恢复。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资源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
(6)安全与应急保障。
———交通安全与应急保障水平显著增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基本健全。安全监管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公路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基本完善。工程建设和城市公共客运的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管理规范化、监管法制化、设施现代化、人员专业化、应急高效化。
表2 四川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主要发展指标汇总表
指标 分类 |
具体指标 |
2010 年 |
2015 年 |
年均增长 |
基础 设施 |
公路网总里程(万公里) 26.6 30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万公里) 1.8 3 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总里程比例(%) 6.9 10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2681 6350 高速公路覆盖 10 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的比例 (%) 67.8 97 农村公 |
26.6 30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万公里) 1.8 3 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总里程比例(%) 6.9 10 高速公路里 |
30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万公里) 1.8 3 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总里程比例(%) 6.9 |
|
|
国省干线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 |
76.7 |
80 |
|
|
国家公路客、货运枢纽建成比例(%) |
|
60、30 |
|
|
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 |
990 |
1209 |
|
|
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万吨) |
7995 |
11000 |
|
|
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teu) |
100 |
250 |
|
指标 分类 |
具体指标 |
2010 年 |
2015 年 |
年均增长 |
运输 服务 |
国省干线平均运行速度(公里 /小时) |
51.2 |
60 |
|
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 |
35.9 |
45 |
||
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 |
11.7、3.7、 9.6 |
20、10、 25 |
||
长江干线货运船型标准化率(%) |
70 |
|||
乡镇通班车率(全省、三州与巴中雅安攀枝花、内 地其他)(%) |
93.7 |
98、95、 100 |
||
行政村通班车率(全省、三州与巴中雅安攀枝花、 内地其他)(%) |
74.4 |
80.8、 65、85 |
||
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成都、其他城市)(标台) |
25、11 |
|||
公交出行分担率(成都、其他城市)(%) |
40、15 |
|||
交通科技 与信息化 |
交通科技贡献率(%) |
55 |
||
绿色 交通 |
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比例(%) |
6.5 |
||
港口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比例(%) |
3.2 |
|||
安全 应急 |
运营车辆万车事故数下降率(%) |
2.5 | ||
运营车辆万车公里死亡下降率(%) |
3 | |||
水上交通事故数下降率(%) |
5 | |||
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 |
10 | |||
安全 应急 |
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 (%) |
1 | ||
水上人命救助有效率(%) |
>93 |
|||
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三州、内地)(小时) |
≤4、≤2 |
|||
国省干线公路安全设施完好率(%) |
95 |
|||
国省干线公路运行监测覆盖率(%) |
≥60 |
|||
货车超限率(%) |
<4 |
四、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围绕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按照“畅通进出川通道、完善骨架路网、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提升港航能力”的总体要求,继续突出高速公路建设,大力推进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枢纽站场建设,积极推进内河航道和港口发展,加快“大通道、大枢纽、大路网、大港口”的建设步伐。
———全面完成灾后公路恢复重建。加快建设映秀至卧龙、雪山梁隧道、巴朗山隧道、黄土梁隧道、茂县至北川、绵竹至茂县等汶川地震灾后公路恢复重建续建工程,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有效促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集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投运。以进出川通道建设为重
点,加快建设全省高速公路网。继续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项目建设,加快对加强省际、区域和城际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的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连接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强重要城市过境高速公路建设,适时启动重要路段扩容建设,提高主要通道的通行能力。全力建成成都主枢纽11条放射线和2条环线,广元、遂宁等 14个次级枢纽(或节点)城市建成四个及以上方向(“十”字型交叉)高速公路射线,打通西北向 1条和东南向3条、北向3条和西南向 2条、东向 9条高速公路进出川大通道。
———全面加快干线公路建设。以提升等级、完善路网、改善路况、健全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干线公路建设。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着力提高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加强高等级路面改造,全面消除现有国省干线公路中无路面铺装路段。加大连接县级及以上行政节点的重要经济干线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完善路网。大力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干线公路建设与发展。实施干线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加快推进预防性养护,建立科学化养护管理体系。
———纵深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乡镇通畅和建制村通达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完善农村公路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已建成农村公路的等级改造、桥梁新改建工程、渡改桥和安保设施等,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抗灾水平。启动重点乡镇间联网路建设,推进省级示范的现代新村、新农村综合体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延伸通达通畅深度,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和服务水平。推进和创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标准适宜、设施完善、管养到位的农村公路网。
———大力推进内河水运建设。按照畅通水运出川通道的基本思路,加快“四江六港”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内河航运。加强以提升长江航道川境段通过能力为重点的航道整治,推进以岷江航电综合开发为重点的航道渠化工程,全面提升水运通道通过能力。加快主要港口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建设,更加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内河航运作用。深入开展全省水运资源调查和相关规划研究。全面推进农村渡口改造,基本完成具备条件的渡口改桥工程建设,完善公益性渡口设施,改善农村水上出行条件。
———加快运输枢纽站场建设。围绕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和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为重点,加快运输枢纽站场建设。加强与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重点建设一批集多种运输方式、便捷换乘、无缝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和综合运输港站枢纽。加强枢纽城市及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的公路水路集疏运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物流服务功能的综合货运枢纽站场。加强货运港站枢纽和物流园区的配套建设,重点抓好成都、泸州、宜宾、遂宁、达州等示范港站园区建设。完善市、县客货运输站场的布局,推进满足城乡公交化发展需要的县乡客运站建设。
2.加强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建设。
———优化客运组织。统筹规划建设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促进客运向集疏运综合型、网络型发展。完善公路快速客运系统,改进干线客运组织方式,逐步实现客运线网的跨市、跨区融合,大力发展精品线路班线、包车客运、旅游客运、机场快线、商务快客、短途驳载等运输效率高、通达度深,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特色客运服务。强化公路客运衔接铁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的集疏运功能,完善公路客运集疏运服务网络。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引导大中城市优先发展快速公交、轨道交通,规范并加强出租车市场管理,构建以大容量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县级以上城市公交,推进大中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创新城乡客运发展运营模式,鼓励开通城际或区间公交化班线,有效覆盖沿途乡镇,积极探索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客运有效衔接,积极支持农村客运公司化、公交化、区域化、网络化改造。
———促进现代物流发展。鼓励支持货运站场向物流站场转
型,引导支持运输企业拓展物流业务,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构建城际快速公路货物运输网络,开行城际货运专线班车。拓展小件快运网络,引导城市配送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发展。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江海直达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积极发展集装箱、甩挂、滚装船运输,努力拓展水路集装箱运输市场。培育发展农村物流运输市场,逐步发展农村物流。推进建设物流信息平台。
———提升运输装备水平。引导营运车船向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大中型高档客车和越野车、商务车等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小型客车,鼓励发展集装箱车辆、专用运输车辆、多轴重载大型车辆和物流标准化车辆。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推广运用安全、节能、环保船型,适当发展机动驳顶推船队。
———加强城市公共客运指导和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差别化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建立城市公共客运指导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城市客运管理制度,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考核评价机制、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安全服务质量考评标准和考核制度,保障城市公交特别是出租车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3.加强行业管理现代化建设。
———完善规划建设体系。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规划的主导作用,提升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科学制订规划的能力,突出规划的延续性、前瞻性、指导性和权威性。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施规划的主体责任,依据批准的规划,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扩大开放,多元主体,市场运作,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规范工程建设市场。围绕现代工程管理,完善建设市场管理体系,积极培育规范健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水路建设市场。严格建设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市场公平交易机制,加强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管,规范建设市场发包和承包行为,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建设市场环境。完善多元主体形势下的交通建设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项目业主的建设管理行为。完善工程分包管理制度,规范工程分包行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路、水路建设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评价工作,促进信用信息互联互享。
———加强管理创新、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为重点,深化交通运输行业相关领域的改革,推进建立与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开展高速公路管理、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管理等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立法工作。完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运行监管体系,推进实现建设规划和技术标准、规章制度、运行监控、应急指挥、联网收费、服务标准、执法监督和运输管理“八个统一”。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配套设施,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推进干线公路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好事权不清、责权不符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强化落实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做到责任、机构、资金三落实。
———加强公路和航道养护管理。以提高养护技术水平为重点,全面加强公路和航道的科学化养护管理。加快推进市州和区域性公路养护和应急保通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路况检测评价制度,加强路政管理和公路保护力度,逐步建立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科学决策体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航道养护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养护技术体系和养护服务体系。
———完善运输市场体系。加强运输市场环境建设,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优化道路运输经营主体结构,鼓励道路运输企业向大型化、集约化发展,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专业的道路运输企业的合并与兼并。加快航运市场体系培育和开拓,扩展港口集装箱运输市场。
4.加强交通科技信息化建设。
———加强交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深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统筹推进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运用和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交通人才培养,支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和队伍建设,构建交通行业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以电子政务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引领的交通出行服务系统,以传感和相关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交通运输监管和应急保障系统。深化跨区域运输、路网监测监控、交通数据采集、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航道和港口管理、出租车运行监管和信息服务等重点业务领域信息化应用。加快行业数据分中心建设进度。
5.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交通运输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生态公路和绿色港口建设。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提高公路建设用地和港口岸线使用效率。推广使用公路建设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推进发展交通循环经济。
———强化节能减排。加快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建立交通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大力发展环保低碳交通。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水运等低能耗运输方式,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引导城市私人小汽车的合理使用。
6.加强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与行业监管指导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强化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制订四川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规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交通运输企业、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加强交通运输工具安全管理,全面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加强交通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市州交通安全监管机构能力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交通重点项目安全监管能力。大力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强安全避险、监测监控等系统建设。加大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投入,加强客运车辆、客运船舶的动态监管,提高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技防水平。完善水上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以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高风险区域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强化客运源头安全监管工作,以预防预控为核心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车船和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完善分级监控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快建立安全评估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推进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省级应急领导小组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包括省级、市级、县级、企业等层面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加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投入,加大应急装备和应急平台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长效投入机制,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平台建设。完善水上安全应急预案,探索建立船舶互为救生船的应急机制。加强重点港口污染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船舶溢油防控和污水接收处理水平。
(二)建设重点。
1.高速公路。
(1)集中攻坚,加快推进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投运,变“历史性突破”为“历史性成效”。
———国家高速公路网项目。包括:京昆线陕西界至广元段、雅安荥经至石棉段,包茂线陕西界至达州段,兰海线甘肃界至广元、广元至南充段,厦蓉线川黔界至泸州纳溪段,成渝环线重庆界至泸州、泸州至宜宾、乐山至雅安、绵阳至遂宁界段等10个项目。
———省高速公路网项目。包括:内江至遂宁、映秀至汶川、成自泸赤成仁段、成自泸赤内自段、成自泸赤泸州段、成都至安岳至川渝界、巴中至达州、达州至万州、成都至南部、南部至巴中、巴中至川陕界、攀枝花至丽江、成都二绕东段、成都二绕西段、南充至大竹至川渝界、成都至绵阳复线、遂资眉遂资段、遂资眉眉山段、乐山至自贡、绵阳过境、广巴广南连接线等21个项目。
“十二五”时期共续建高速公路项目31个3212公里,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交通重点项目三年集中建设攻坚活动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0〕54号),上述项目大部分将在2012年底前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十二五”时期前三年实现每年上一个“千公里级”台阶;到“十二五”末,上述项目全部建成。
(2)加快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储备,推进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发展。
围绕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用好用足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革命老区和地震灾区发展等政策,有选择、有重点加快推进《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1年调整方案)》规划待建项目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
———连接甘孜、阿坝州府,支持藏区发展的高速公路:汶川至马尔康、雅安至康定等。
———进出川大通道:汶川经川主寺至川甘界、绵阳至九寨沟(川甘界)、西昌至昭通(川滇界)、宜宾至古蔺至习水(川黔界)、马尔康至阿坝至川青界、巴中至广安至重庆(川渝界)等。
———有利于完善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高速公路网的项目:成都经济区环线、宜宾至攀枝花、广安至潼南至荣县至泸州、蒲江至井研、内江至威远、自贡至隆昌等。
———有利于加强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之间联系的重要高速公路:广安至武胜至遂宁、绵阳至西充、仁寿至沐川至金沙江岸、遂宁至西充、乐山至汉源等。
———连接革命老区、秦巴山区的高速公路:绵阳至巴中至万源等。
———重要节点城市的过境高速公路:乐山、广元、宜宾等。
———已建成高速公路“瓶颈”路段的扩能改造项目:京昆线泸沽至西昌段等。
根据项目在国家、区域、全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国家支持政策落实情况及地方招商引资落实情况等,逐年新开工建设一批具备条件的项目。“十二五”时期,力争高速公路新开工项目超过2000公里,并争取建成 500公里以上,实现“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350公里的目标。2.国省干线。
“十二五”时期累计建设干线公路14162公里,其中建成二级及以上公路8300公里。
———灾后重建续建工程:加快建设映秀至卧龙等13个项目共计867公里干线公路及隧道续建工程,并在“十二五”时期内全面完成。
———专项改造工程:根据《四川省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实施方案(2009—2012年)》,加快建设尚未完成的3649公里规划项目,确保在2012年实现现有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达到80% 的阶段性目标。根据《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2009—2012年公路建设推进方案》,加快推进“两路一隧”(国道 318线东俄洛至海子山段、国道317线甘孜段和雀儿山隧道)、省道217线理塘县城至桑堆等尚未完成的 1107公里规划项目建设,推进甘孜州公路交通跨越发展。
———等级提升工程:以藏区、彝区、秦巴山区等地区的国省道为重点,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实施升级改造工程4106公里,确保到2015年底,现有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达到85% 。
———扩大覆盖工程:以连接县为重点,加强拟调整为国省道的干线公路建设,提高通往县城干线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共实施扩大覆盖工程4433公里。
3.农村公路。
“十二五”时期累计建设农村公路 9.3万公里,建设农村公路桥梁1万延米。
———通畅通达工程:以藏区、彝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实施通畅通达工程64600公里。其中,通乡油路4000公里、通村水泥路45000公里、通村公路15600公里。
———配套完善工程:建设农村断头公路大中桥180座、1万延米。继续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完善重要农村公路安保设施10000公里,加强公路防护栏等安全设施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全省县级以上公路安全隐患路段完成波形护栏或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建设。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为适应“两化”互动、“三化”统筹的发展需要,结合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新农村综合体及城镇规划布局,以完善网络、提升等级、推进农村公交和物流发展为重点,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县,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共6000公里。
———重点延伸工程:根据省级规划的现代新村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发展需要,重点实施一批县乡道、村道改造和连通工程,共22400公里。其中,实施重要乡镇间联网公路15600公里(含农村断头公路续建7300公里);改造新农村示范片县乡道、村道和农村产业园区公路6800公里。
4.公路运输站场。
———客运发展工程:建设国家公路枢纽客运站场21个,建设次级枢纽客运站场11个,建设县级客运站 52个,建设农村客运站1100个。
———货运发展工程:建设国家公路枢纽货运站场20个,建设次级枢纽货运站场6个,支持具备条件的县级货运站建设。
5.内河航道。
“十二五”时期,共渠化航道242公里,整治航道410公里。———持续推进长江川境段泸州至宜宾228公里航道通过能力提升,完成宜宾至水富30公里三级航道整治。
———全面实施岷江乐山至宜宾段航电综合开发工程,建成乐山至宜宾三级航道162公里。
———全面完成嘉陵江川境段 534公里航道渠化建设,建成苍溪、亭子口2个航电枢纽,完成嘉陵江航运配套工程建设。
———结合《四川省渠江流域防洪规划》的实施,统筹推进渠江流域航道工程建设,“十二五”时期完成渠江广安段航运工程建设,研究建设渠江风洞子航电枢纽。
6.港口码头。围绕“泸州—宜宾—乐山、广安—南充—广元”两大港口群,重点建设泸州港多用途码头二期续建工程、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乐山港老江坝作业区一期工程、广安港新东门作业区一期工程、南充港都京作业区一期工程、广元港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等项目,新增港口泊位28个(1000吨级泊位20个,500吨级泊位8个)。
7.渡改桥及公益性渡口。实施农村公路固定渡口(或涉水
点)改公路桥1272座、10.8万延米,改人行桥1000座、6.8万延米。建设公益性渡口1350个。
8.公路、航道养护工程。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主要包括路面大中修、标志标牌、安保设施等。
———国省干线公路。实施大中修工程 8000公里。整治安全隐患路段4000公里。完成灾害路段整治1000公里。实施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
———农村公路。实施农村公路养护专项工程5000公里。整治县乡公路中桥以上危桥500座、3.7万延米。
———公路养护设施。建设108个区域性公路养护和应急保通服务中心。建设乡镇养护管理站3000个,基本实现全省所有乡镇均有一个养护管理站。
———航道。嘉陵江、岷江、渠江航道养护工程。
9.交通运输支持保障、安全应急与信息化建设。
———重点建设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应急管理及运输服务信息平台,形成指挥、监控、抢险、救助、服务一体化的保障系统。(三)规划投资。按照规划目标和任务,“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一步加大交通建设投资力度,实现在“十一五”时期基础上翻番,完成投资4548亿元。资金来源为:政府财政投入 1852.4亿元(中央财政774.5亿元,省级财政 307.6亿元,“十一五”时期结转52.3亿元,整合省直部门资金30亿元,市、县两级财政 68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 40.7% ;市场主体筹集 2544.6亿元(高速公路2130亿元,干线公路 14.6亿元,汽车站点 59.5 亿元,水运项目340.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 56% ;农村公路等涉农项目农民群众自愿出资和其他方式筹集15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 3.3% 。其中,省级财政资金307.6亿元中,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220亿元,其余资金可通过地方债、政府信用融资等方式筹集。
表3 四川省“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建设规划投资构成表
序号 |
类别 |
规划投资(亿元) |
所占比例 |
1 |
高速公路 |
2400 |
52.77% |
2 |
国省干线 |
713 |
15.68% |
3 |
农村公路 |
695 |
15.28% |
4 |
公路运输站场 |
76 |
1.67% |
5 |
内河航道 |
333 |
7.32% |
6 |
港口码头 |
67 |
1.47% |
7 |
渡改桥及公益性渡口 |
71 |
1.56% |
8 |
公路、航道养护工程 |
180 |
3.96% |
9 |
交通运输支持保障、安全应急与信息 化建设 |
13 |
0.29% |
|
合计 |
4548 |
|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四川省“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指导,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加强规划衔接,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切实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贫困地区连片扶贫、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等政策,加强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及其他行业相关“十二五”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与交通运输部“十二五”规划的对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四川交通建设项目的支持,增加国债资金、车购税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对四川交通发展的投入;争取国家提高对四川农村公路和航运建设工程的中央补助标准。抓住交通运输部正在开展国家公路网规划研究的机遇,继续加强沟通和衔接,争取大幅提高我省国家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的规模,并在建设上给予支持。
(二)深化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继续坚持以“多个积极性、多元主体、多种方式”推进交通运输创新发展,坚持全面开放交通投资市场,鼓励支持市(州)人民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通过bot、股份合作、市企共建等多种方式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坚持以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进一步加强与国土资源等部门的配合,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强化土地等要素保障。进一步强化市县的主体责任,落实好征地拆迁补偿和建设环境保障工作。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等领域,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在科技和信息化、节能环保等领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引导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在运输服务等领域,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条款,充分行使交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调控职能。
(三)强化资金保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积极稳妥用好国家“十二五”发展政策和对西部地区、地震灾区等的特殊支持政策,积极应对财政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大规模利用省内外社会资金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发挥各级交通融资平台的作用,保障预定计划顺利执行。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信贷计划衔接,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足额到位。积极利用新型融资工具,更大规模地扩大运用资本市场和省内外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化融资结构。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交通运输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规范交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交通运输发展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四)全力开展集中建设攻坚,加大项目储备,加快推进交通建设。
按照川办函〔2010〕54号,实行项目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健全工作和责任体系;着力加强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投资和廉政“五大”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进度管理体系;加强投资控制和工程建设领域廉政建设;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考核,确保2011年巩固提高、重点突破,2012年决战决胜、实现目标。
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建立较为完善的项目储备制度。综合分析项目效益和群众需求等因素,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继续发挥交通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平台作用,加强与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协调,坚持全过程全因素管理,高效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攻克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项目规划设计的技术难题,提高技术经济水平,加快项目建设。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以“英才工程”、“双优工程”、“卓越工程”和“援助工程”等四大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交通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和造就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交通运输人才队伍,营造有利于人才积聚和成长的发展环境,确立四川交通运输人才在西部地区的横向比较优势和省内第三产业中不同行业的比较优势,为全省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行业发展软实力。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服务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设诚信交通,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部门的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行业内控制度体系。弘扬交通抗震救灾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文化建设。
四川省农村公路“十二五”建设规划
为加快我省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相关规划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两个加快”的部署,结合全省农村公路发展实际,编制《四川省农村公路“十二五”建设规划》。本规划实施年限为2011—2015年。一、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4.7万公里,较“十五”末增加 8.3万公里,其中,县道 4万公里,乡道 5万公里,村道15.2万公里,专用公路 0.5万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公路11万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45% ,较“十五”末增加8万公里;实现90.2% 的乡镇通油路(水泥路)、98.4% 的建制村通公路和 53.7% 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分别较“十五”末提高38、44.5和40个百分点,累计新增 1178个乡镇通油路、20955个建制村通公路、19500个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新增直接受益农民群众2500万人;有农村公路客运站3334个,较“十五”末增加2471个,覆盖我省农村75.6% 的乡镇;实施渡口改公路桥234座、3万延米,渡口改人行桥 408座、1.6万延米,建设乡镇客(货)渡码头1554个,渡口较“十五”末减少269个。
2.“十一五”发展情况。
———农村公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农村公路建设规模最大、工程质量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修路积极性空前高涨,我省农村公路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5年来,全省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投资 613.4亿元,是“十五”期的 4倍,无论建成规模还是完成投资均排名全国第一,创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我省启动实施农村断头公路建设,新改建农村断头公路1万公里,解决了一大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最迫切的断头公路问题,切实改善了边远山区老百姓的出行条件,完善了农村公路网络,丰富了农村公路的发展内容,成为我省“十一五”时期农村公路发展的一大亮点。通过“十一五”农村公路快速发展,全省农村公路通达深度显著提升,路面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公路树状网络基本形成,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出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我省城乡统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农村公路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
〔2006〕20号)为指导,在坚持民主、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省情的农村公路建设新路子,创造了以“四权模式”为核心的仪陇经验,建立健全了农村公路建设“四项机制”,规范了建设管理行为;通过加强基层干部技术培训和送技术下乡等形式,有效缓解了农村公路建设技术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以开展“农村公路质量年活动”为载体,以建立农村公路检测试验室为抓手,走专群结合的路子,逐步建立“政府监督、专业抽检、群众参与、施工自检”的农村公路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监督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公路快速、健康发展。
———公路管养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5〕49号)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06〕42号),确立了以县级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县、乡、村共同负责,专业养护和家庭、个人承包养护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格局,初步构建了“县为主体、省市补助、社会捐资”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得到逐步加强。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90% 的市(州)人民政府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有 80% 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有72个县(市、区)组建了 1426个农村公路乡镇管理站,有相当部分县级人民政府还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农村公路养护投入逐年增加,“十一五”省安排农村公路大中修4500公里。
———公路客运网络加快建设。随着农村公路网的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特别是农村公路通行条件的改善和站场设施的逐步配套,各地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公路建设等科学编制农村客运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性和调控作用,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明确公路建设与客运站点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的原则,使“路通”和“车通”得以有效衔接,我省农村客运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农民群众乘车难、候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农村客运站2471个、开通客运路线 6317条,客运班车总数达到2.94万辆,乡镇、行政村通达率分别达到93.7% 、74.4% ,惠及我省 4130个乡镇和35655个建制村的农村群众。
———公路安全水平得到提升。“十一五”期间,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围绕提高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开展桥梁、重要路段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整治、渡口改公路桥(人行桥)、农村小码头建设和安保工程,我省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整治251座、2.9万延米,整治改善重要农村公路安全隐患路段5900公里,实施农村渡口改公路桥 234座、3万延米,农村渡口改人行桥408座、1.6万延米,建设乡镇客(货)渡码头1554个。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尽管我省农村公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但由于我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村公路欠账多、基础薄弱、发展条件差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公路总体处于“温饱”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路网不完善。受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建设规模等因素制约,我省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低、覆盖人群不足、连通度差的问题依然存在。截至2010年底,全省还有 440个乡镇不通油路,部分通往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新农村综合体及示范片道路不畅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影响了路网整体效益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员往来和物资集散,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是我省农村公路发展的薄弱环节。
2.技术等级低。截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公路中等级公路仅占75.7% ,而且绝大部分为四级公路,路面铺装率44.9% ;农村公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县道公路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仅占26.5% ,仍有9.1% 为等外级公路,还有26.2% 的公路未铺装路面;已实现路面铺装的县乡公路,大多为沥青表处路面,路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大都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隐患多,抗灾能力弱;通村公路建设标准偏低,缺桥少涵,有路不畅,因灾受阻、断道等问题严重,全省农村公路总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3.发展不平衡。我省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以及发展基础差异大,农村公路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通过“十一五”农村公路加速发展,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基本实现了“油路到乡、公路到村”的目标,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出行问题;而我省藏区、彝区和秦巴山区三大连片贫困地区,由于公路建设成本高、经济基础差、建设资金筹措能力弱,农村公路发展相对滞后,农牧民群众“无路可走、有路难行”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瓶颈”制约严重。
4.养护管理薄弱。与“十一五”时期农村公路快速发展相比,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农村公路管养主体缺位,养护资金、机构不落实,养护管理制度不完善,农村公路缺养失养问题突出;二是公路养护机构人才流失严重、技术管理人才缺乏,多数县级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只有1—2名技术人员,管养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三是公路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弱,公路通而不畅,因灾断道频繁,进一步增大了养护管理的难度。
5.运输服务能力不足。一是农村客运发展不平衡,三州少数民族地区和部分边远山区农村客运通达率较低,农村客运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高;二是运输组织方式单一,与城市客运和长途班线缺乏有效衔接,还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群众方便快捷的出行需求;三是运力结构单一,以中小型普通车辆为主,车辆档次较低,服务质量不高;四是运输安全基础比较脆弱,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十二五”农村公路面临的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我省农村公路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落实中央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十二五”时期我省农村公路将面临以下四方面的发展需求:
一是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经济中心,以及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我省农村社会经济将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必将对农村公路发展质量、发展速度、服务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农村公路供给能力,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是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随着我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频繁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必将产生大量的运输需求,必然要求加快农村客货运输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质量标准和安全保障水平。因此,“十二五”时期有必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改造,加大安全保障工程投入,强化农村客运站点和公交路线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要。
三是农村公路差异化发展的需求。随着我省农村社会经济的
快速发展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加速形成,对农村公路差异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凸显。三州民族地区迫切需要通过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解决农牧民群众基本出行问题;内地则要求加快通村水泥路和乡镇联网路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满足发展需要;要发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客观上要求农村公路加快扩容改造,提高集散能力,并与干线公路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实现有效衔接。因此,“十二五”时期我省农村公路必须坚持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准确把握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发展需求,科学确定农村公路的发展目标、重点和建设标准,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是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我省公路建设和使用的周期看,“十二五”将进入公路养护高峰期。截至2010年底,全省需要养护管理的农村公路有24.7万公里,“十二五”期间,规模还将继续增大,公路养护任务将十分繁重。为保护好我省农村公路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亟需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加快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努力实现有路必养,全面提高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三、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需要,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围绕“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输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准确把握新时期各区域阶段性差异化需求,科学确定农村公路的发展目标、重点和建设标准。三州民族地区继续以“油路到乡、公路到村”为重点,围绕解决农牧民群众基本出行问题,加快推进通村公路和通乡油路建设;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在加快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的同时,启动并实施重要乡镇联网公路建设;平原地区重点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加大农村公路延伸工程建设,基本覆盖新农村示范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2.质量并举,提升水平。坚持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并重的原则,在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网化工程,加大安全保障工程投入,加快农村渡口改公路桥、人行桥步伐,着力解决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弱,连通度低、防护设施不足,安全隐患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农村公路质量,不断优化农村公路网结构。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区域不同的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公路发展内容、重点和阶段性目标;按照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各类公路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合理掌握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不盲目贪大求洋,鼓励就地取材和原路改造;紧密结合我省农村公路发展实际,分区域、分类别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各地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4.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巩固农村公路发展成果;牢固树立“建设养护管理为运输服务,运输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理念,坚持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方向,统筹协调农村客货运输与公路基础设施发展的关系,促进我省农村客货运输加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7.6万公里,公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受益农民群众占全省农村人口的95% 。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等级公路达到20.5万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 77% ;高级次高级路面达到18.4万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 69% 。农村公路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管养体制改革基本到位,农村客运加快发展,基本解决我省广大农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初步构建“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基本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2015年末全省基本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75% 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
2.安全保障能力逐步增强。2015年末,切实解决广大沿河、临水农民群众的渡河渡水交通问题,农村公益性渡口全面达标,渡运管理更加规范,重要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基本完善,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3.路网结构日趋优化。2015年末,内地具备建设条件的重要乡镇间基本实现油路(水泥路)铺装,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片和农业产业园区对外连接公路基本形成,初步构建“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络。
4.服务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末,全省农村公路管养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长期稳定的养护投入机制基本建立,管养制度基本完善,基层养护组织基本建立,基本实现“有路必养”目标;农村公路路况保持良好,基本消除县乡道中桥以上危桥;农村客运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客运班车通达深度明显提高,服务更加灵活,实现98% 的乡镇和80% 的建制村开通客车。成都、德阳、绵阳等平原地区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100% ,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0% ;山区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 85% ,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 65% ;其他地区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 98% ,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 82% ,具备条件的地区逐步向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农民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四、“十二五”农村公路发展主要任务
(一)规划规模。
根据“十二五”农村公路总体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省规划实施通畅通达工程、配套完善工程、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重要延伸工程、农村客运发展工程和公路养护发展工程六大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9.3万公里,其中,“十二五”新规划农村公路建设8.6万公里,《四川省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1年)》结转至“十二五”时期完成的项目有 0.7万公里,分别为省补助项目0.4万公里和亚行贷款项目0.3万公里。
1.通畅通达工程。
建设规模为6.46万公里,其中,通乡油路4000公里,通村水泥路45000公里,通村公路15600公里。
全省到2015年末基本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75% 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其中,内地全面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85% 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三州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油路(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20% 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
2.配套完善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大中桥2452座、18.6万延米,大幅缓解农村公路对大中桥建设的需求,其中,农村公路固定渡口改公路桥474座、4.6万延米,改人行桥700座、5万延米;重要涉水点改公路桥798座、6.2万延米,改人行桥300座、1.8万延米;农村断头公路大中桥180座、1万延米;建设农村公益性渡口1350处,全省乡镇渡口达标率达到 100% ;完善重要农村公路安保设施10000公里,全省县道和部分重要旅游公路危险路段完成波形护栏或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建设,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3.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按照“两化”互动、“三化”统筹的发展思路,结合城镇规划布局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选择部份具备条件的县,以提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两个网络为重点,以安全、通畅、便捷、长效为特征,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有力推动城乡交通运输均等化发展,服务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全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提供建设、养护、营运、管理方面的经验,示范工程共需改造农村公路6000公里。
4.重要延伸工程。建设重要乡镇联网路1.56万公里(含农村断头公路续建7300公里),基本实现内地重要乡镇间公路联网;改造新农村示范片乡道、村道及农村产业园区公路6800公里,基本改善省确定的60个新农村示范片和产业园区对外公路通行条件。
5.农村客运发展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客运站1100个,基本覆盖通油路的乡镇,其中,等级站 360个,简易站 140个,港湾车站600个。特别是要加快甘孜、阿坝、凉山等三州农村客运站建设,新建农村客运站447个,其中,等级站 99个,简易站 92个,港湾车站256个。到“十二五”末,全省乡镇客运站覆盖率达到98% ,实现通客车乡镇全覆盖。
6.公路养护发展工程。实施农村公路专项养护工程5000公里,建设乡镇管理站3000个,基本实现有路必养目标;整治县乡道公路中桥以上危桥500座、3.7万延米,基本消除县乡道公路中桥以上四、五类危桥。
(二)技术标准。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交通运输部《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农村公路建设实际,确定“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
1.通畅通达工程。
(1)通乡油路中属于县道的公路一般应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属于乡道的公路一般应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双车道路基宽度原则上不低于 6.5米,单车道路基宽度原则上不低于4.5米),特殊困难和交通量较小的路段可适当降低部分技术指标,重点实施路面工程、排水、桥涵、挡防和必要的安保工程,路面宜采用水泥或沥青路面。
(2)通村公路一般应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路基宽度不应低于4.5米,路面宽度不应低于 3.5米,特殊困难和交通量较小的路段可适当降低技术标准,但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重点实施路基工程、排水系统,鼓励就地取材建设低造价路面。
(3)通村公路路面硬化可采用符合省要求的多种路面结构类型实现,从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实际考虑,提倡采用水泥路面。
2.配套完善工程。
(1)农村公路大中桥中的公路桥应满足公路—ⅱ级汽车荷载等级,人行桥应满足3.5kn/m2的人群荷载标准。
(2)达到三、四级公路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应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有关要求,满足 d 级及以上水平,对视距不良、急弯、陡坡等路段设置路面标线以及必需的视线诱导标;路侧有悬崖、深谷、江河湖泊等路段应设置路侧护栏;平面交叉应设置标志和必需的交通安全设施。
(3)农村公路公益性渡口的渡口设施、候船设施、船舶和码头监控设施等应满足相应技术标准和要求。
3.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示范工程改造的公路路线覆盖的农村公路应达到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路基宽度不低于7.5米,路面宽度不低于 6.5米,采用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较为完善的排水、桥涵和挡防工程,以及标志、标牌、标线和必要的安全设施,全路段无危桥和灾害隐患路段,具有较为完善的公交化客运设施和开展养护生产工作的必要条件。
4.重要延伸工程。
(1)重要乡镇联网路、新农村示范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乡村道改造重点为实施路面工程,属于县乡道的应符合通乡油路技术标准,属于村道的应符合通村公路硬化有关技术标准。
(2)大型国有农林场公路一般应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重点实施路基路面工程,技术标准符合通乡油路有关要求。
5.农村客运发展工程。农村客运站建设应符合交通运输部《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 200—2004)标准。
6.公路养护管理。农村公路专项养护工程应满足《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2009)有关要求,经改造的危桥应符合一、二类桥梁有关技术要求。
(三)资金筹集。
1.投资总量。根据测算,2011年至2015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为811亿元(含农村断头公路建设结转至2011年的60亿元),其中,农村公路建设 695亿元,渡改桥及公益性渡口建设71亿元,农村客运站建设4亿元,农村公路养护工程41亿元。
2.补助政策。
参照交通运输部“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纳入“十二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按以下标准给予补助:
(1)通畅通达工程。
①争取交通运输部对通乡油路每公里补助60万元,省对三州地区的项目每公里配套补助10万元;
②争取交通运输部对通村水泥路平原地区和盆周山区每公里补助25万元,三州和少边穷地区每公里补助35万元;
③争取交通运输部对通村通达公路每公里补助20万元。
(2)配套完善工程。
①争取交通运输部对内地渡改公路桥和重要涉水点改公路桥建设每平方米补助2200元;
②省对农村断头公路大中桥建设按照《四川省农村断头公路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1年)》确定的标准,每延米补助 0.8万元;
③争取交通运输部对渡改人行桥和重要涉水点人行桥建设每延米补助0.6万元(桥长小于40米按25万元/座);
④争取交通运输部对小码头建设每处补助15万元,渡船改造5—12万元/艘(人力船5万元,机动船12万元);
⑤争取交通运输部对重要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每公里补助5万元。
(3)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
①平原丘陵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连接乡镇的公路改造40万元/公里、连接建制村的公路改造20万元/公里;
②盆周山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连接乡镇油路改造60万元/公里、连接建制村公路改造25万元/公里。
(4)重要延伸工程。
①省对重要乡镇联网路、新农村示范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县乡道改造平原丘陵区改造40万元/公里、盆周山区改造 60万元/公里;
②省对新农村示范片和农村产业园的村道改造平原丘陵区改造20万元/公里、盆周山区改造25万元/公里;
③争取交通运输部对大型国有农林场公路通畅工程每公里补助60万元。
(5)公路客运发展。争取交通运输部对每个等级站补助20万元。
(6)公路养护发展。争取交通运输部对县乡道中桥以上危桥改造中维修加固每平米补助1300元、重建每平米补助2200元,补助资金不超过项目投资的60% 。
3.资金平衡方案。
(1)争取中央和省投资 359亿元,其中:争取交通运输部安排215亿元;省级财政交通专项资金和省级相关部门安排144亿元。(2)市(州)、县(市、区)财政、农村群众志愿出资、社会捐助等资金投入452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政府主导和民主自愿原则。坚持地方人民政府在农村公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县级人民政府作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领导协调、资金平衡和政策保障的主导作用,并从满足群众需要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促进“十二五”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要继续坚持民主、自愿的原则,按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组织实施,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决策,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
(二)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各市(州)、县(市、区)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县(市、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农村公路管养格局,落实农村公路养护主体责任,建立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加强农村公路基层养护组织建设,逐步建立符合我省农村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三)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省、市、县交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强化行业指导,促进农村公路健康发展;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储备,促进农村公路快速发展;要进一步规范建设管理行为,加强建设过程监督和质量监管,努力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要加大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控制能力;要建立健全规划管理预警和调控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及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提出调整意见和建议。
(四)强化政策支持和管理创新。交通运输厅要充分用好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汶川地震灾区有关政策,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加大对我省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完善我省农村公路差异化发展需求的政策支持体系;市(州)和县(市、区)要进一步整合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片和三大连片扶贫地区的发展资金,创新管理方式,加大财政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实现中央支持政策、省发展政策、地方优惠政策资源的整合联动,支撑我省农村公路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五)加强资金保障。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拓展建设资金筹集渠道,逐步建立国家扶持,地方财政投入,群众自愿出资、投劳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运输发展资金筹集机制。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涉及农村公路和客运站建设的土地、林地、砂石材料等资源使用的优惠政策,统筹本地区砂石料场。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宣传力度,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为农村公路建设捐款捐材料。采取“一事一议”、“村规民约”等民主决策方式弥补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投入不足的问题。
(六)加快农村客运发展。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对农村客运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加大配套资金筹集力度,通过“以奖代补”方式,调动各方面发展农村客运的积极性;二是要积极推行“分片管理、一司统管、一站带动、功能区分、无缝链接”的农村汽车客运站经营管理模式,健全农村汽车客运站建养机制,保障建养资金来源,规范农村汽车客运站场的运营管理,减轻站场经营者的负担;三是要积极推行“公建民营,两站合一,多种经营、以站养站”的农村汽车客运站经营管理手段,确保农村汽车客运站用得好、效益好。
(七)强化目标考核。为保证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省政府将农村公路“十二五”建设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各市(州)民生工程年度目标考核;交通运输厅要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加强规划执行过程监督管理,将建设情况与补助资金安排比例挂钩;市(州)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目标责任落实到具体项目,加强规划项目的工程质量和进度管理,确保按期保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