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基础与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节水规划》等三个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1-12-09 生效日期: 2011-12-09
发布部门: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文号: 京经信委发[2011]143号
  各有关单位:

  为指导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科学发展,加强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节水工作,我委编制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基础与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节水规划》,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1.《北京市 “十二五”时期基础与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

  2.《北京市 “十二五”时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

  3.《北京市 “十二五”时期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节水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九日

  

  附件1: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

  

  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一、“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回顾

  二、“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形势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基础产业调整升级 

  (二)大力支持重点领域新材料发展 

  (三)合理布局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加快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五、政策措施 

  (一)完善产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

  (二)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三)培育核心企业,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 

  (四)加强园区建设,发展绿色制造 

  (五)凝聚高端人才,强化队伍建设 

  (六)推动对外交流合作,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序言

  


  “十一五”时期,北京基础产业调整升级,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北京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时期,是北京落实“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构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是北京工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为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必须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的研发配套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十二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5年。

  一、“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北京基础产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节能降耗成果显著。新材料产业渐成规模,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2010年全市基础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6%,实现工业增加值96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5%。

  (一)基础产业实施重大调整,新材料产业渐成规模

  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快。在冶金领域,顺义冷轧薄板生产线建成投产,2010年底首钢石景山厂区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石化领域,北京焦化厂、北京化工二厂等企业完成搬迁调整,燕山石化、北化集团等企业实现了技术升级改造及产品结构调整;在建材领域,淘汰区域内全部立窑水泥及平板玻璃平拉工艺生产线,建成投产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示范工程,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北京新材料产业涉及领域丰富,产品种类繁多,拥有上市企业15家。201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约为600亿元。产业布局集聚形态初显,初步形成了以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和北京永丰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核心的两大新材料产业发展集群。

  (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上升。在冶金领域,结合下游产业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汽车、家电、高档建筑装饰用冷轧薄板,加快研发高端金属深加工产品,推进非晶微晶带材、稀土功能材料、高温合金等产品生产线建设;在石化领域,积极发展清洁油品、高档润滑油、特种橡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等高端化工产品;在建材领域,绝热保温材料、高性能节能保温窗、多功能幕墙、自洁型洁具等新型建材产品得到快速发展。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通过一系列重大节能减排项目的完成,2010年北京基础产业总能耗2037万吨标准煤,其中冶金、石化、建材三大产业能耗1103万吨标准煤,较2005年下降40.3%,为北京工业节能降耗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推进了首钢石景山地区涉钢流程冶炼、热轧高耗能生产工艺退出,燕化废水、废气回收再利用,金隅集团北水、琉璃河、太行前景三个水泥厂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改等项目。

  (三)科技实力突出,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

  科技研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及国内领先的产业化项目。溴化丁基橡胶、乙烯-醋酸乙烯(eva树脂)等多个重大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非晶带材、新型钕铁氮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挤出成形粘结磁体、非线性光学晶体、红外光学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方面的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电子信息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节能环保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国内乃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基础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新材料所占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布局尚需优化;产学研用联系不够紧密,技术优势没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下游配套能力有待提高,产业链有待完善。

  二、“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北京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将面临调整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基础产业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下,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将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优惠的政策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创新环境,企业可以利用中关村现有的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公共科技资源,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合作研发、人才培训、技术交流等方式,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推进产业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

  下游产业快速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基础和新材料产业不断向高端化发展,尤其是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电气、建筑装饰、医疗器械、装备制造、国防军工等行业的发展,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材料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北京位于环渤海地区、京津冀核心区域的中心,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合理配置区域资源、产品市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十二五”期间,基础和新材料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面临着环境容量有限、资源日趋紧张、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等不利因素,要求产业必须加快优化升级,走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坚持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调整升级传统基础产业,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北京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北京基础和新材料产业整体保持平稳发展。到2015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500亿元,年均增长约5%。

  到2015年,在保持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规模以上企业总能耗控制在1840万吨标准煤左右,规模以上企业新鲜水用量控制在1.84亿立方米左右。通过推进高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设备退出,重点在石化、建材行业推进烟气脱硫脱硝改造,把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2010年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基础产业调整升级

  1.大力发展石化新材料产业,推进产业链向下延伸

  “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石化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推进石化新材料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加快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着重推进产业链向下延伸,加强上下游产品衔接,提高石化新材料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间协同发展;突出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2.继续推进冶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端金属材料

  “十二五”期间,冶金产业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加快推进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大力发展高端金属材料、汽车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替代产业。发挥北京地区的高端金属材料研发资源优势,围绕国家重大项目以及北京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推进稀土和稀有金属、高温合金等高端金属产业,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完善的高端金属材料研发和生产体系。

  3.加快发展新型建材,鼓励企业集群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建材产业要按照低碳、循环、绿色的发展理念,突出北京建材产业的比较优势,努力发展面向抗震、节能住宅的新型建筑材料,重点支持建筑保温节能防火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推动新型节能门窗及玻璃幕墙集群化发展,推进住宅产业化,鼓励利用水泥窑处置城市垃圾废弃物等项目的建设,发展总部经济、循环经济,进一步优化新型建材产业布局。

  4. 继续加强行业管理,加大调整力度

  加快退出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工艺和设备。进一步加大对炼油、水泥、沥青防水卷材和人造板等行业的调整力度。引导新建化工类项目进入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和大兴安定精细化工基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大力支持重点领域新材料发展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重点支持稀土磁性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的开发;鼓励发展高纯度钨窄带、宽幅钨板、钛锆钼合金等稀有金属材料;积极发展电子级多晶硅、砷化镓等新型半导体材料;推进微晶带材、高纯金属及靶材、形状记忆合金等功能合金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重点支持高强汽车板、高精度冷轧不锈钢带材等高品质特殊钢发展;积极推动核反应堆用不锈钢、核燃料包壳锆铌合金、高温合金等新型合金材料研究开发。

  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丁基橡胶、溴化丁基橡胶等特种橡胶;加快发展聚碳酸酯、聚酰胺等工程塑料,扩大eva树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附加值合成树脂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面向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高温绝缘陶瓷、压电陶瓷等先进陶瓷材料;支持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液晶平板显示器基板玻璃等特种玻璃产品;鼓励发展超硬材料、光学晶体、新型建筑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

  高性能复合材料。大力发展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支持风电叶片、高压容器、复合杆塔等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重点发展刹车片、高温紧固件等碳/碳复合材料制品;鼓励提升碳化硅、氧化铝等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工艺;积极发展金属基复合材料。

  (三)合理布局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重点引导北京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多点支撑、绿色安全的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中关村科学城新材料创新高地,建设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和北京永丰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大兴、顺义、昌平、怀柔等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

  1.构建中关村科学城新材料创新高地

  积极整合在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央属企业等资源,支持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发展,使中关村科学城成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重点支持中国钢研金属新材料创新园、中国中材非金属材料创新园、中国建材科技创新园、北科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设。

  2.打造千亿级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

  加快推进燕房合作,以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发挥燕山石化炼油、乙烯前端资源优势,拓展石化产品下游产业链,实现北京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式、高端化、纵深型发展。到2015年,以石化新材料为核心的基地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3.加快北京永丰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

  支持基地建设成为北京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高端产品,创新设计、评价、表征与规模制备加工技术,加快中关村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4.培育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

  积极培育大兴新能源材料、顺义高性能金属和新型建筑材料、昌平先进电池和高端金属材料、怀柔特种金属功能和纳米材料等特色材料产业聚集区。加快非晶微晶带材企业集群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玻璃幕墙研发创新基地。推进大兴安定精细化工基地建设。
(四)加快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十二五”期间,以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和新材料产业两化融合的重要方向,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鼓励生产过程自动化,加快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支持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

  

  五、政策措施

  (一)完善产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

  加强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行业指导,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健全行业专业化支撑体系。

  (二)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统筹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央属科技资源优势,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思路,建立从材料到设备,从技术到工艺,从研发到应用,从关键设备及配套材料到整条生产线及供应链的产业联合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基础性、公共性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三)培育核心企业,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

  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大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针对产业链缺失或薄弱环节,积极引进关键项目和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以下游应用为导向,推进基础和新材料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紧密衔接。

  (四)加强园区建设,发展绿色制造

  支持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引导企业合理布局。鼓励产业基地及特色聚集区创建生态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制造。鼓励园区吸引社会资金及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设施。

  (五)凝聚高端人才,强化队伍建设

  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契机,鼓励引进一批拥有先进科技成果的杰出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支持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熟悉市场、拥有优秀科研实力的产业人才和创业团队。引导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理流动,支持优秀人才进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

  (六)推动对外交流合作,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技术联盟,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经营。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京设立研发机构。

  

  附件2: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成效 

  1.核心能力增强,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 

  2.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条快速延伸

  3.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水平稳步升级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布局分散,产业聚集度不高

  2.产业项目规模偏小,标志性工程落户少 

  3.产业辐射作用低,融合带动效应不足

  4.产业资源共享不足,产业选择受限 

  (三)面临形势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建设世界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空天技术发展迅猛、未来市场规模爆发性增长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发展原则 

  (二)指导思想 

  (三)奋斗目标

  1.产业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2.高端制造能力显著增强 

  3.核心研发能力高度聚集 

  4.产业结构形态优化升级 

  (四)远景展望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重点 

  1.航空领域发展重点

  2.航天领域发展重点 

  (二)主要任务 

  1.军民统筹、巩固提升基础,保障核心能力任务

  2.优化存量、集聚增量,合理布局、集约发展 

  3.调整结构、丰富形态,强化产业资源控制能力 

  4.重点扶持、培育产业集群,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5.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

  (三)着力推动实施一批关键领域重点项目

  1.航空发动机领域 

  2.航空电子系统领域 

  3.无人机领域

  4.遥感测绘领域

  5.通用航空领域

  6.卫星通信应用领域

  7.卫星导航领域 

  8.卫星综合应用领域 

  9.航空航天材料领域 

  10.航空航天技术转化及应用领域 
四、推进措施 

  (一)建立产业协调机制,促进产业体系优化

  (二)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三)制定优惠扶植政策,增强产业发展吸引力 

  

  
序 言

  


  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国家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一支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产业。其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产业要素高度集约等特点,技术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多、产品附加值高、集群效应大,能够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大力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以重大产业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依托,积极发挥地方配套产业的作用,基本形成了有序的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得到一定优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产业布局分散、集聚度不高、产业辐射效应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未来5-15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转型期和重大机遇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首都经济圈、建设世界城市、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军民融合、二三产融合式发展,都为北京市发展航天航空产业带来了难得机遇。

  本规划中的航空航天产业指产业主体参与实施的与航空航天技术产品相关的研发、制造、服务和技术转化应用等产业活动的总和。本规划依据《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指导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成效

  1.核心能力增强,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

  北京现有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含核心配套)产业集团总部、国家级研究机构、著名高等院校等20余户,涉及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单位百余户,航空航天专业核心能力单位占全国50%以上。航空领域,北京市在基础材料、航空动力研究、航空工艺、机载设备与系统等方面占有优势。航天领域,北京市汇集了全国星、箭、弹、船总体设计、核心研发和总装测试的绝大部分核心单位,在全国占据绝对优势;集聚了一批核心配套单位,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能力。

  经过60多年发展和建设,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核心能力不断增强,载人航天、卫星应用、空间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发展成效突出,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条快速延伸

  “十一五”期间,航空航天产业主体加快在京设立高端研发机构、扩大研发规模、延伸研发范围。以航空电子设备与系统、航天动力与材料、航天应用为代表的研发核心力量逐步集聚北京。以航天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为特色的产业链条快速延伸,在信息安全、安防安保、空间生物、节能环保、物联网、新能源、软件、气象工程、特种装备等民用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

  3.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水平稳步升级

  “十五”以来,全国航空航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产业布局调整迅速,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在全国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较大变化。一般制造业和配套能力逐步向全国扩散,高端研发能力逐步向北京集中,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结构呈现以创新驱动为特点的科技产业化特征,产业总部资源更加集中,高端研发和核心制造能力更加突出,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对全国产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布局分散,产业聚集度不高

  北京市航空航天企业空间布局较分散,企业间的协同协作、专业板块间的融合发展程度一般;产业整体布局缺乏统筹规划,产业聚集度较低,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相对其它产业,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2.产业项目规模偏小,标志性工程落户少

  近年来,大型飞机、新一代运载火箭等航空航天标志性项目在全国布局,落户北京的重大项目单体规模偏小、标志性工程少,行业带动性不足。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基础面临巨大挑战。

  3.产业辐射作用低,融合带动效应不足

  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主体技术优势明显、技术成果丰富,但产学研用环节衔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慢、技术辐射效应发挥有限;与其它民用产业融合发展成效不明显,带动效应不足。
4.产业资源共享不足,产业选择受限

  航空航天产业存在资源共享困难、军民技术标准互通性不足、技术和人才流动性较差等问题,产业选择受限,造成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链不够完整,关键和基础领域仍存在薄弱环节,产业融合发展能力不足,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发展面临挑战。

  (三)面临形势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将航空航天产业列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领域之一,提出航空航天产业要实现集群发展、集约化发展。加快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是推动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

  2. 建设世界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航空航天产业是建设世界城市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保持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带动首都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航空航天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动力,“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3. 空天技术发展迅猛、未来市场规模爆发性增长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和巨大市场空间。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带动航空航天技术迅猛发展。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预计未来20年中国民航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民用飞机市场。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航天器制造、发射、地面设备设施及航天应用服务产业市场需求巨大。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发展原则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合理布局满足世界城市条件的高端产业要素,重点推进高端产业引领能力、军民两用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要素互动能力建设;按照国家“十二五”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航空航天产业。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世界城市要求,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抓住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坚持“统筹规划、军民融合、优化集聚、重点带动”,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为契机,结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航空航天高端研发、先进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航空航天技术转化与应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

  (三)奋斗目标

  1.产业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十二五”末,航空航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4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

  2.高端制造能力显著增强

  保持航天“星、箭、弹、船”总装和集成测试优势基础,在航天地面应用系统成套设备领域形成全国领先优势;实现航空电子设备与系统、航空发动机整机的制造能力,在航空航天高端材料、关键系统、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形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端制造能力;在高端通用航空飞行器整机制造领域实现突破。

  3.核心研发能力高度聚集

  依托现有的航空航天科研生产机构,打造我国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国家级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主体;引导航空航天领域相关机构在京扩大研发规模,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产业化基地,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吸引航空航天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在京设立研发中心。在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建设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代表国际水平的航天器载荷及地面应用系统研发基地,建成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用航空等领域的一批高端研发中心,形成国际航空航天合作产业联盟。

  4.产业结构形态优化升级

  集中发展航空航天领域高端优势产业,形成“两区一带”的空间布局,即:以中关村科学城为核心的北部高端研发集聚区、以大兴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为重点的南部高端制造集聚区、顺义航空航天产业园为代表的航空航天技术应用经济带;重点发展10个新兴产业集群;“十二五”末,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基本形成以高端研发为主体、先进制造为核心、总部经济为引领、航空航天技术应用和服务为支撑的航空航天产业体系。
(四)远景展望

  通过10到15年的发展,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年总收入过万亿,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形成体系完善、创新引领、高端集聚、高效增长的航空航天高端产业形态,成为全国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高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和辐射全球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高地。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重点

  1.航空领域发展重点

  航空领域重点发展一个核心系统、两项产业基础、四种制造能力、五项关键技术。

  一个核心系统:航空电子设备与系统;

  两项产业基础:新一代航空动力领域、航空材料领域;

  四种制造能力:航空电子设备与系统制造、通用航空器制造、通用航空发动机制造、空中与地面保障设备制造;

  五项关键技术:航空电子设备与系统技术、通用航空器总体设计和集成技术、航空发动机技术、通航适航取证技术、航空共性支撑技术。

  以大型飞机、通用航空飞行器、支线飞机、无人机研制生产需求为牵引,集中发展关键配套技术与产品,在航空动力、机载电子设备与系统上实现自主配套;开展国际合作和航空转包生产,积极参与军贸出口;重点拓展民用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飞机与发动机维修服务业、航空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

  2.航天领域发展重点

  航天领域重点发展一个总体、四大专项、六项产业。

  一个总体:航天“星、箭、弹、船”的总体研发和总装;

  四大专项: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

  六项产业: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综合应用、航天材料、卫星遥感测绘、航天技术转化及应用。

  推进重大专项实施。通过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专项的实施,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带动基础和前沿领域的发展,促进航天科技水平的整体跃升。

  着力发展民用航天。围绕国家对地观测卫星体系建设,重点发展航天运载器、民用卫星及其应用、先进有效载荷与仪器,支持陆地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环境与灾害卫星的研发与建设。支持卫星通信领域中的应急通信、广播宣传、安全生产、农村信息化、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的产业化发展。

  积极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重点发展信息安全、安防安保、软件、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空间生物、气象工程、智能交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电力和石油装备、特种装备等领域。

  (二)主要任务

  1. 军民统筹、巩固提升基础,保障核心能力任务

  国防科技工业主体单位是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依托军工基础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十一五”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十二五”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在京立项论证和规划实施,保障基础研究能力、核心研发能力和高端制造能力持续稳固提升,确保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基础稳固、技术产品竞争能力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充分体现。

  2.优化存量、集聚增量,合理布局、集约发展

  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优化存量、集聚增量,实现集约式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引导资源要素在现有空间区域内合理布局,协调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工程建设,保障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重点发展以中关村科学城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基地为核心的北部高端研发集聚区,以大兴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为基础的南部高端制造集聚区,以顺义航空航天产业园为代表的航空航天技术应用经济带。

  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部高技术制造带,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条件,重点打造北部通用航空技术研发集聚区和南部通用航空高端制造承载区;依托首都金融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功能区,重点打造通航运营服务基地和通航现代服务集聚区。

  3. 调整结构、丰富业态,强化产业资源控制能力

  鼓励产业主体统筹规划北京地区的资源要素,打造特色产业基地;鼓励在京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项目,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产业主体总部在京落户,打造航空航天总部经济中心区,强化对全国的决策指导、资源配置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北京服务业资源集聚、市场地位重要和辐射能力强的特点,发展航空航天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实现价值最大化。
4. 重点扶持、培育产业集群,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重点扶持航空航天产业领域中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团和重点企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实施卫星产业快速成长工程、通用航空产业培育壮大工程、航空关键系统重点突破工程和航天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工程,在卫星应用与服务、北斗卫星产业化、空天信息技术应用、航空动力与航空电子、通用航空高端研发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吸引一大批产业链关键环节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5. 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引导建立航空航天军民两用技术输出渠道,建立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推动军用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的转化;支持各类中介机构参与航空航天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建立产业技术成果交易和信息交流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积极推进军民通用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促进军民通用设计、制造等先进工业技术的合作开发、双向服务与成果共享。

  (三)着力推动实施一批关键领域重点项目

  1.航空发动机领域

  建设航空发动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开展航空重油发动机、活塞发动机、涡扇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

  2.航空电子系统领域

  建设航空电子系统与设备的研发、集成和产业化园区;重点发展真空器件、光电探测器件、机载任务电子系统的研发与制造。

  3.无人机领域

  重点发展无人机总体研发、系统集成及关键设备制造;集中建设无人机研发中心、发展总装测试能力。

  4.遥感测绘领域

  建设遥感应用产业基地;发展航空遥感测绘新型载荷研制和产业化;建设无人机飞行器遥感测绘产业化项目。

  5.通用航空领域

  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器总体优化和集成、通用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发、通用航空适航取证技术及服务等;建设通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园区;建设直升机、公务机等通用航空整机制造基地。

  6.卫星通信应用领域

  建设卫星资源测控体系和卫星通信应用支撑平台,重点发展数字发行系统、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卫星应急通信系统等产业化项目。

  7.卫星导航领域

  重点发展卫星导航设备与系统、导航电子地图、应用终端、质量检测平台等的研发和产业化。

  8.卫星综合应用领域

  建设卫星综合应用总部基地,发展卫星综合应用装备的研发制造、系统集成与测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打造卫星综合应用服务示范推广基地。

  9.航空航天材料领域

  重点发展航空复合材料及构件、先进钛合金精密成型件、航空发动机粉末盘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航空航天专用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10.航空航天技术转化及应用领域

  重点发展信息安全、安防安保、软件、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空间生物、气象工程、智能交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电力和石油装备、特种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化项目。

  四、推进措施

  (一)建立产业协调机制,促进产业体系优化

  立足环渤海经济区域、依托首都经济圈,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和配套资源布局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要素;加强与天津河北辽宁等省市的联合合作,建立区域性的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项目协调,引导产业资源合理配置,不断优化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二)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支持产学研用联合,鼓励与国外优势企业合作,引导建立高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多元化产业实体;支持培育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牵引的创新驱动型产业集群。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在京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支持民口企业参与航空航天领域的重组、改造,扩大横向联合基础;引导产业资源整合、重组、改制,持续壮大产业基础、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环境。

  (三)制定优惠扶植政策,增强产业发展吸引力

  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充分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积极组织协调,在产业扶持、科技创新、财政支持、人才引进、土地利用等方面加大对重点单位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在行政审批、政府采购、信息交流、金融服务、资质认定、综合配套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附件3: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节水规划
  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一、工作回顾 

  (一)工业能效、水效水平全国领先

  (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保持低能耗快速发展

  (三)结构调整促进节能节水成效显著 

  (四)节能减排促进政策不断完善 

  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国家和北京市对节能节水工作提出新要求

  (二)“内涵促降”对节能节水工作提出新要求 

  (三)“做强二产”对节能节水提出新要求 

  三、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标准引导,深入推进产业升级 

  (二)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用能用水效率

  (三)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主动降耗

  (四)完善服务体系,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目标责任制度

  (二)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三)完善计量统计体系 

  (四)增强融资服务保障

  (五)加强宣传培训服务 

  

  
序 言

  


  “十二五”时期,面对北京市能源、水资源紧张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注1:本规划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g大类,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节能节水工作,以适应全面建设“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需要,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本规划充分总结“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节水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节能节水面临的新形势,立足北京市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确定“十二五”时期节能节水工作的目标与思路,统筹把握约束与发展、存量与增量、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密切结合北京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

  本规划以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为编制依据。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一、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创新工作机制与模式,工业节能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2%,而能源消费量、水资源消费量分别下降1.5%和25%;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8.7%和51.5%,超额完成“十一五”下降30%的目标任务,为全市节能节水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工业能效、水效水平全国领先

  2010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764亿元,消费能源2559.7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93吨标准煤,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年工业用水5.1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18.45立方米(含再生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左右。

  (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保持低能耗快速发展

  2010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14.1亿元,与2005年相比累计增长107%;能源消费量107.5万吨标准煤,与2005年相比累计增长106%;万元增加值能耗0.09吨标准煤。

  (三)结构调整促进节能节水成效显著

  抓紧落实高端引入和落后退出,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能耗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北京现代汽车第二工厂等一批重大高端项目的建设投产,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现代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9%,较2005年增加3.8个百分点,万元增加值能耗约为0.25吨标准煤。二是首钢石景山地区涉钢主流程等一批耗能较高的产能实现了搬迁调整,节约能源300余万吨标准煤;18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相继退出,节约能源30余万吨标准煤,节约新鲜水980万立方米。三是推进天竺空港开发区等8个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建设,有效推动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

  专栏1:现代制造业

  现代制造业是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指采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现代制造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因素,即应用现代制造技术、现代生产组织系统和现代管理理念所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制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制造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2005年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了《关于印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试行)的通知》(京统发〔2005〕81号),通知中指出现代制造业包括电子、机电、交通、医药及其他5大类,涉及制造业中的95个行业小类。
(四)节能减排促进政策不断完善

  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北京市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北京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第一批、第二批)》等一系列节能节水指导性政策文件。编制并实施电力、石化、水泥三个行业的节水方案。积极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进水泥等行业企业开展能效对标。实现了87家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用电在线监测。统筹利用工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主动退出的“三高”企业予以奖励,对开展节能节水技术改造的企业给予支持。

  “十一五”时期,工业节能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实现“做强二产”目标要求相比,节能节水工作仍需要突破一些瓶颈问题和难题。一是从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看,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石油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等保障城市运行的行业能耗水耗较高,统筹协调城市运行与节能节水工作难度较大;三是节能节水的标准、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仍有待加强,推动企业自主节约的综合性激励政策和约束手段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全力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深层次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面对国家和北京市关于节能节水的目标要求,全市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节水工作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一)国家和北京市对节能节水工作提出新要求

  国家要求把资源节约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对我市节能节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市委市政府对“十二五”期间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能源消费总量、水资源消耗总量等节能节水指标进行了明确。在能源、水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节能节水工作。

  (二)“内涵促降”对节能节水工作提出新要求

  过去五年,工业结构节能、“以退促降”取得了显著成绩,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搬迁调整。“十二五”时期,工业进入深度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节能节水工作重点将向“内涵促降”转移,在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管理手段、开展生产全过程节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专栏2:以退促降和内涵促降

  以退促降是指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退出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企业,以实现节约资源。

  内涵促降是指通过开展设备更新、工艺改进等节能节水技术改造以及管理水平提升等途径,提高生产过程资源利用效率。

  (三)“做强二产”对节能节水提出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保持相对稳定,要求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布局推进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实现这些目标,要求能耗水耗在现有水平上还要有显著提高,节能节水工作难度大、任务重。

  同时,北京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能耗水耗强度相对较低,已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与其它省市相比,以传统手段推进我市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节水工作的潜力有限。在较高的起点上推进节能节水工作,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和工作手段,研发应用先进技术,深入挖掘节约潜力,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水资源消耗,保障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保障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的,坚持存量节约与增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大力推动节能节水技术改造,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企业自主、政府引导和市场拉动的节能节水工作机制。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北京市工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能耗、水耗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1、能耗、水耗总量目标

   工业能源消费量力争控制在2800万吨标准煤左右;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能源消费量力争控制在210万吨标准煤左右;

   工业新鲜水用量(注2:工业新鲜水用量指供应工业行业用新鲜水量。)力争实现零增长(保持在2009年4亿立方米的水平)。
2、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目标

   与2010年相比,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2%(约束性指标);

   与2010年相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10%(约束性指标);

   与2010年相比,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降低15%。

  3、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

   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2010年水平。

  四、主要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发展,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大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做强二产。强化政府监管,利用市场机制,依靠先进技术,推动企业开展节能节水改造,提高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一)强化标准引导,深入推进产业升级

  1、完善产业能耗水耗标准体系

  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修订我市工业行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制定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水耗指导指标,提高用能用水效率准入标准。编制工业重点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标准,研究制定工业行业用水定额。探索工业低碳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低碳发展指导指标研究工作。

  专栏3:能耗限额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是指生产合格产品时,每单位产品所允许消耗能源的限定值,简称单位产品能耗限额。

  截至2010年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粗钢、水泥等22项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标准规定了三类能耗限额指标:现有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新建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准入值和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先进值。其中,现有企业能耗限额限定值指标和新建企业能耗限额准入值指标是强制性指标。

  2、严格建设项目节能节水评估

  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落实国家及北京市重点行业企业用水定额制度。探索开展企业节能、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估,切实提升企业能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继续推进落后产能退出

  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性工作方案》,推进水泥、石化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引导一批小化工、小铸造、电镀等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行业企业退出。

  (二)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用能用水效率

  1、鼓励企业研发节能节水新技术

  充分利用北京地区科技资源优势,积极为产学研机构创造条件,鼓励研发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围绕重点行业,遴选一批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节能、节水和减少碳排放的重大技术。搭建服务平台,为研发机构、产品技术供应商和应用企业提供对接服务。

  2、推进企业节能节水技术改造

  推进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在节能节水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加强生产过程能源、水资源消耗监测和精细化管理。引导企业在招标采购设备时,优先选用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重点加强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照明、电机、变压器、空调等耗能设备的更新改造。在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融合发展过程中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组织重点企业开展基站、机房、数据中心等重点耗能环节的节能改造。

  3、加快推进使用新能源和再生水

  推进园区不断完善能源、水资源集约供应体系,探索工业园区层面新能源和再生水利用新模式,实现规模化节能、节水效果。鼓励企业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重点在石化、建材、热力电力生产等行业推广再生水利用新技术和再生水生产工艺。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立污水再生处理设施、对接市政再生水管网、建设雨洪利用工程等,大力推广再生水利用。鼓励新建项目在冷却用水、洗涤用水、工艺用水等生产环节利用再生水,推进再生水成为工业发展的第二水源或辅助水源。

  (三)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主动降耗

  1、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继续组织备案节能服务机构,强化合同能源管理培训,建立节能节水服务体系。组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供需对接,推进工业企业与节能服务机构合作,开展生产过程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在石化、建材、热力电力生产等行业企业试点推行节能、节水自愿协议,培育一批节能、节水标杆企业。

  专栏4:企业节能自愿协议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企业节能自愿协议是指政府(或授权机构)与企业间达成的一种协议。在协议中,企业主动承诺达到一定的节能或环保目标,政府则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措施。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是基于市场的节能机制,由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合同,向客户承诺实现一定的节能量,并首先出钱进行节能改造,项目实施后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及投资回报。其实质是用未来减少的能源费用支付节能改造的全部成本。

  2、探索开展企业节能量交易

  结合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研究制定节能量交易方案,建立节能量交易市场,试点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量交易。培育节能量和碳排放第三方核证机构,完善交易市场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节能量交易和碳交易,推进节能市场化。

  专栏5:节能量交易和碳交易

  节能量交易:是指各类用能单位(或政府)在其具体节能目标下,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而采取的买入或卖出节能量(或能源消费权)的市场交易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能源消费权(能源消费指标)的交易。政府制定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并将其分解到各类用能单位或政府。各单位根据其持有能源消费指标数量和实际能源消费量决定购买或者出售能源消费指标。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项目业主实施节能项目经核证产生的节能量可参与市场交易。

  碳交易:碳交易市场是在《京都议定书》的温室气体排放约束及其所确立的国际排放贸易(简称et:发达国家之间的指标交易)、联合履约(简称ji,发达国家之间的项目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项目交易)三种市场交易逐步产生的。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场按属性可划分为自愿减排市场和法定(强制)减排市场。法定(强制)减排市场是采取行政手段管辖下的交易市场,一般指京都议定书下的三种交易合约、美国rggi和澳洲nsw减排计划。自愿减排主要是一些大公司或机构,由于自身宣传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购买一些减排量来抵消其日常经营和活动的排放。

  3、鼓励企业开展能效标识认证

  落实节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认证制度,加大能效标识宣传力度,鼓励企业主动开展产品节能和节水标识的认证工作。

  专栏6:能效标识制度

  能效标识制度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的一项节能管理制度,即由国家制定并公布统一的产品目录、产品能效标准、能效标识实施规则、能效标识样式和规格。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制定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要求指定的用能产品必须加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信息标签,明示产品的能效等级、能源消耗量等能效性能指标。

  (四)完善服务体系,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1、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管理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行业能效水效对标活动,进一步挖掘企业节能节水潜力。推动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年水耗20万立方米以上的重点用水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用水平衡分析,统筹实施节能节水改造。推进重点用能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统筹企业全过程、全系统节能。编制工业企业节能管理制度规范,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节能规章制度。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岗位备案制度,加强能源管理负责人和岗位管理人员培训。在重点耗能行业企业试点开展能源管理师制度。

  2、加快企业用能在线监测平台建设

  进一步扩大重点用能企业在线监测平台功能,增加监测企业范围和监测能源品种,推动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重点用能企业全能源在线监测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重点用水企业在线监测。

  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加强对重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实施中、高费项目。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服务机构管理,探索开展清洁生产后评价工作。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包括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标志认证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目标责任制度

  科学分解节能、节水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年度目标落实计划,充分发挥区县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把节能节水目标任务分解到区县,以及产业和重点用能企业。

  (二)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节能节水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定期会商节能节水工作,及时研判节能节水减排形势,提出工作建议和对策。发挥各区县工业主管部门、控股公司的作用,加强对能源、水资源运行形势的跟踪监测和预警,建立区县和控股公司节能节水工作报告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业节能节水监督管理机制。
(三)完善计量统计体系

  落实国家《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要求,不断细化能源、水资源计量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企业计量器具规范化、标准化配置的监督管理。落实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探索建立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水资源月度报告制度,不断提高节能节水工作管理水平。

  (四)增强融资服务保障

  继续实施调整搬迁、淘汰退出有关鼓励政策,统筹利用工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北京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北京市重大科技和产业化项目统筹资金等政策资金,支持企业节能、节水和减碳技术改造。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活动,为企业提供节能减排项目融资等金融服务。通过市场化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支持企业节能减排。

  (五)加强宣传培训服务

  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宣传引导节能节水工作。通过举办推广会等形式,推介节能节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节能节水技术研讨等,定期组织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有关人员学习培训,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49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