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豫政办[2011]4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五月九日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为全面提升我省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茶农增收、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振兴茶叶经济,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省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之一。近年来,茶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总体上呈良好发展态势。
(一)区域格局初步形成。我省初步形成了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及汉水流域等四大茶区,信阳、南阳和驻马店等地茶园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98%以上,信阳毛尖、桐柏玉叶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名茶逐步扩大规模,形成了区域化、集聚化发展的格局。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97.7万亩,采摘面积89.9万亩,居全国第10位;茶叶总产量4.2万吨,居全国第11位,茶叶总产值81亿元;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能力4万吨以上,其中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
(三)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日趋优化,名优绿茶、优质炒青烘青茶生产初具规模,茶树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信阳毛尖、桐柏玉叶、金刚碧绿等名优绿茶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夏秋茶综合开发进展明显,红茶、黑茶、乌龙茶及茶饮料、茶食品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信阳红”、“桐柏红”产量达到100万千克以上。
(四)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制定发布了桐柏玉叶茶、无公害桐柏玉叶茶省级地方标准,初步建立了河南省特色农产品(茶叶)标准体系。标准化茶园建设稳步推进,全省通过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定的面积达40万亩,通过有机茶生产基地认证的面积达10万亩。现代化加工水平、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机械加工率达到70%以上。
(五)品牌效益日趋凸显。全省知名茶叶品牌达50多个,其中“龙潭”、“文新”、“蓝天玉叶”、“九华山”为中国驰名商标,“五云山”、“淮源”、“佛灵山”、“光州”、“仙灵”、“新林玉露”等11个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仰天雪绿”、“其鹏”、“申林”、“桐柏玉叶”等为河南省十大茶叶品牌。茶叶销售品牌贡献率不断提高,据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2010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到41.39亿元,居全国第3位。
(六)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茶产业已逐步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成为南部大别山区、桐柏山区等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9年,信阳市茶叶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达20%以上,茶叶合作社发展到480多家,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近2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已成为信阳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趋势及竞争力和市场前景分析
(一)发展趋势。
1.茶叶产销持续稳定增长。世界茶叶主要产区在亚洲。近年来,世界茶叶生产发展迅速,茶叶产量从1990年的252.3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395万吨,增幅达56.6%;贸易量从1990年的113.4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155.7万吨,增幅达37.3%。从主要出口大国的出口走势看,近五年来,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3国的出口持续扩大。
2.绿茶、红茶需求增长强劲。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绿茶、红茶销量不断增长,正在成为世界茶饮料的主导产品。2009年我国绿茶出口量达到22.93万吨,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茶市场需求仍在进一步扩大。红茶因其特殊的保健功效,消费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国际市场红茶份额已占到80%以上,我国福建、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出现了“绿改红”的趋势,仅2009年国内红茶品牌数量增加了近百种。
3.质量安全要求日益严格。近年来,随着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检测标准越来越严格。我国专门制定实施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国家标准,欧盟茶叶检验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0多项,日本设限的茶叶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144种。
4.茶叶综合利用明显增加。茶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多年保持在10%以上。同时,随着茶皂素、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的广泛开发利用,茶叶深加工进一步发展,茶叶原料需求量也将同步增加。
5.“南茶北移”趋势明显。由于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我国茶叶生产一直局限于长江流域以及云贵川等地。近年来,随着引种技术的成熟,已经突破了北纬38°不能种植茶叶的界限,山东的青岛、日照、莒南、临沂及河北的灵寿、山西的临汾等地绿茶生产均获得成功,种植规模、产量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实践证明,“南茶北移”趋势明显。
(二)竞争力分析。
1.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我省茶区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和汉水流域,年均温度在15摄氏度以上,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70-80%,年有效积温在4800-5100摄氏度,土壤呈酸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种茶面积约400万亩,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适宜区之一。目前,全省尚有300多万亩宜茶荒山坡地可以利用,而且这些区域污染和病虫害较少,是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理想地区,发展空间大。
(2)茶叶内在品质佳。我省茶区属高纬度茶区,茶叶芽肥叶嫩,具有持嫩性好、芽叶肥壮、水浸出物丰富、耐冲泡等品质特色,特别是影响香气和滋味的芳香物质、氨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奠定了生产优质绿茶的良好基础。“信阳毛尖”、“赛山玉莲”、“仰天雪绿”等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豫炒青茶已成为出口眉茶提升品质必不可少的拼配成分。
(3)区位优势明显。一方面,我省地处中原,南接我国茶叶优势主产区,北连广大北方主销区,与周边大中城市距离均在600-800公里以内;另一方面,我省交通优势明显,京广、京九、陇海铁路交汇,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加之近年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这些都为我省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茶文化底蕴深厚。我省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唐煮”、“宋斗”、“明冲泡”等独特的中原茶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内涵。随着我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地位的确立,茶文化已渗透到我省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信阳茶文化节、郑州茶博会、禅茶文化等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茶文化对茶产业的促进作用更大,饮茶、品茶的消费群体更加广泛。
2.劣势分析。
(1)茶园基础相对薄弱。全省30%左右的茶园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园基础差,建设标准低,产出水平低。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不足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50-60%的推广率差距更大。
(2)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我省茶产品结构单一,仍以散形茶为主,普遍重视春茶生产、轻夏秋茶生产,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中低档茶叶数量少。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具、茶旅游等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3)组织化程度偏低。我省茶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和小茶厂加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
(4)流通体系不健全。我省茶叶产地市场多是地头、马路市场,基础设施差,档次偏低,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销区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总体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覆盖面广的综合性批发市场。销售渠道开拓不够,以本省消费为主,省外、国外销地仅在北京、石家庄、西安等少数城市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出口依赖浙江等省转口,农村销售市场延伸不够。
(5)省内消费水平低。目前,我省人均年消费茶叶0.26千克,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的1/3强,特别是农村人口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豫东、豫北及豫西的多数农村居民和城镇中的低收入居民尚无饮茶习惯。省内茶产品消费市场不足以支撑茶产业大跨度发展,有待开发。
(6)政策支持有待加强。与茶产业发展形势相比,各级政府对茶产业的扶持、引导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急需解决的科研、科技推广、良种补贴等方面扶持不足,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新技术引进推广、企业的做大做强和茶产业的发展及整体水平提升。
(三)市场前景分析。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对茶叶认知度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程度的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2009年我国出口茶叶30.29万吨,金额达到7.05亿美元,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02%和3.3%。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向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无公害茶、有机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仅为0.7千克,潜在的国内市场规模使茶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省内市场看,我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随着经济的崛起,茶叶消费将呈刚性增长。如果年人均茶叶消费量由现在的0.26千克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7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达2.8万吨以上;如果提高到广州、上海等地年人均消费茶叶1千克的水平,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5.8万吨以上。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省茶产业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我省茶叶生产和消费潜力优势,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开发省内茶叶消费群体为基础,以“建设基地、调整结构、创建品牌、培育龙头、文化带动”为重点,不断完善科技支撑、良种繁育、标准生产、市场流通、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提高茶产品的消费水平,增强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推动我省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原则。
1.统筹规划原则。把茶叶生产结构的调整、流通渠道的完善和消费群体的培育相结合,统筹考虑生产、销售和消费问题,把产业建立在有效消费基础上,形成茶产业科学发展的关联链条。
2.市场导向原则。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占领传统消费市场和努力发掘我省潜在的茶产品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广阔、有特色的茶叶产品,重点发展适合我省乡村居民和中低收入居民的茶叶产品。 3.比较优势原则。综合考虑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突出重点,相对集中,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4.科技支撑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茶产业发展,提高茶产业整体素质,完善茶产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
5.集聚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茶产业区域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6.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速度与质量相统一,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加快茶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省茶产业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茶园种植的良种化、生态化、规模化和茶叶加工的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茶产业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品牌效益进一步凸显,市场份额大幅提高,中原茶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把郑州、信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交易批发、信息发布中心;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基地、茶叶流通集散地、茶树“南茶北移”驯化基地和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休闲区,建设中国北方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2.具体目标。
---茶叶种植规模。到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80万亩;采摘面积达到160万亩;茶叶总产量9.6万吨,其中春茶、夏秋茶产量比达到7∶3。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3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0万亩;采摘面积达到260万亩;茶叶总产量18.2万吨,其中春茶、夏秋茶产量比达到6∶4。
---茶产业产值结构。到2015年,亩产值达到6500元,茶叶总产值104亿元,流通业增加值40亿元,精深加工业增加值10亿元。到2020年,亩产值达到9000元,茶叶总产值234亿元,流通业增加值90亿元,精深加工业增加值20亿元。
---茶产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5个,销售额超0.5亿元的龙头企业10-15个,上市公司1-2个;新创建国内知名品牌2-3个,省内知名品牌5-8个。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6-10个、销售额超0.5亿元的龙头企业20-25个,上市公司2-3个;新创建国内知名品牌4-6个、省内知名品牌10-15个。
---茶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到2015年,建成年交易额超5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1-2个,建成年交易额超3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2-3个。到2020年,建成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1-2个,建成交易额超5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2-3个,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茶叶交易平台和网络交易系统1个。
---茶产品消费市场培育。到2015年,全省年人均茶叶消费量由0.26千克提高到0.5千克,人均增加消费0.24千克,茶叶消费总量达到5万吨。到2020年,全省年人均茶叶消费量提高到1千克,比2015年增加0.5千克,茶叶消费总量达到10万吨。
---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到2015年,涉茶农户达到50万户,茶农从事茶产业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占其纯收入的60%以上。到2020年,涉茶农户达到75万户,茶农从事茶产业人均收入8000元,占其纯收入的65%以上。
四、产业规划布局
按照我省气候、土壤条件、资源优势及茶产业现状,全省茶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为“三带三区二网一线”。
(一)三带。即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带和茶叶生产加工辐射带,涉及7个省辖市、35个县(市、区)。1.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该区域地处淮河和汉水流域,属大别山北和桐柏山区,现有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占全省的95%以上,主要包括信阳市浉河区、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桐柏县、西峡县10个县(区)。2011-2020年,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大力发展“信阳毛尖”、“信阳红”、“桐柏玉叶”、“桐柏红”等名优茶,着力提高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和生态茶园比重,建设大型茶叶出口基地,加快发展茶叶精制、精深加工,打造茶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15年茶园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到2020年茶园面积发展到260万亩。
2.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带。该区域地处伏牛山以南和汉水流域、淮河北的浅山丘陵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基础,现有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约占全省的4%,主要包括卢氏县、内乡县、唐河县、淅川县、镇平县、邓州市、南阳市卧龙区、南阳市宛城区、新野县、南召县、方城县、社旗县、确山县、泌阳县、遂平县、西平县、息县、淮滨县18个县(市、区)。2011-2020年,以恢复茶叶种植为重点,积极扩大种植面积,改造现有低产低效茶园,发展茶叶初、精加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效益,力争到2015年茶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到2020年茶园面积发展到40万亩。
3.茶叶生产加工辐射带。该区域以浅山丘陵为主,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具备茶树的生长条件,现有零星或少量种植,主要包括济源市和巩义市、登封市、嵩县、叶县、鲁山县、正阳县、新蔡县7个县(市)。2011-2020年,以开展茶叶品种试种为重点,积极进行“南茶北移”试验、示范,并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发展茶叶初制加工,力争到2015年“南茶北移”等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到2020年茶叶种植有较大发展。
(二)三区。即根据我省人均茶叶消费现状及潜力,将我省的茶叶消费区规划为传统消费区、城镇消费区和农村消费区,涉及全省各县(市、区)。
1.传统消费区。该区域为我省的茶叶主要产区,主要包括南阳、驻马店和信阳等豫南和豫西南等区域,现有茶叶消费基础好,人均茶叶消费水平高、消费量大,消费的茶叶涵盖高、中、低档。2011-2020年,继续稳固、提高茶叶消费水平,形成我省茶叶的核心消费区。2.城镇消费区。该区域为我省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乡镇等,现有茶叶消费基础较好,人均茶叶消费水平较高、消费量较大,消费的茶叶以高、中档为主。2011-2020年,在不断提高区域内高收入者人均茶叶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加快提高中、低收入者人均茶叶消费水平,形成我省茶叶的重要消费区。
3.农村消费区。该区域为我省的广大农村地区,主要包括我省豫西、豫东和豫北的农村地区,现有茶叶消费基础差,人均茶叶消费水平低、消费量少,消费的茶叶以中、低档为主。2011-2020年,以销售中、低档茶为重点,加大引导力度,培养区域内消费者的喝茶习惯,深入挖掘茶叶消费潜力,形成我省茶叶的主要消费区。
(三)二网。即规划建设茶叶产地交易网络和茶叶销地交易网络,涉及4个省辖市、10个县(区)。
1.茶叶产地交易网络。根据我省茶叶生产区域布局和产量,在信阳、南阳和驻马店等茶叶主产市各建设1个综合性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在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的10个县(区)建设一批销售市场,形成较为完善的茶叶产地交易网络。
2.茶叶销地交易网络。依托郑州及周边城市的交通、区位等优势,在茶叶主销区建设1-2个综合性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茶叶销地交易网络。
(四)一线。即规划建设一批茶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涉及2个省辖市、11个县(区)。
依托现有茶叶主产区的生态风景旅游资源,整理开发信阳鸡公山、浉河区环南湾湖、平桥震雷山、光山净居寺、罗山灵山寺、固始妙高寺、商城金刚台、新县香山湖、桐柏淮源、内乡宝天曼、西峡伏牛山、丹江库区等地的茶文化,建设茶文化设施,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禅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茶经济发展,提高中原茶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发展重点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我省茶叶生产三大区域的现有基础、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重点建设“六大工程、五大体系”。六大工程包括:生产基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创建、茶文化与茶旅游开发、消费群体培育。五大体系包括:科技支撑体系、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体系、市场流通体系、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
(一)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坚持改造老茶园与新建良种茶园相结合,抓好60万亩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建设200万亩新茶园,支持茶园采用无性系茶树良种。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组织等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在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带和辐射带建设标准茶园。支持茶叶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开发,加快形成以信阳市浉河区、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新县、光山县、潢川县、商城县、固始县等为主的“信阳毛尖”、“信阳红”集中茶区,以桐柏县等为主的“桐柏玉叶”、“桐柏红”集中茶区,以信阳市浉河区、商城县、新县、光山县、固始县南部、罗山县南部等为主的有机茶集中茶区,打造一批茶叶专业县(市、区)、乡镇和村。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万亩示范基地、千亩示范方、百亩示范点,建成2个千吨级边销、出口茶生产基地。强化投产茶园管理,推广生态有机茶园管理新技术,规范栽培技术,推动茶园机采、机修和机耕水平明显提升。
(二)产业结构调整工程。坚持春茶、夏秋茶并重原则,着力开发夏秋茶,到2020年夏秋茶产量比重提高至40%以上。实施高、中、低茶产品协调发展战略,稳步提高高档茶产量,积极提升中低档茶比重,支持企业开展夏秋茶生产示范。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步伐,不断提高茶叶的综合利用率,鼓励支持企业开发红茶、乌龙茶、紧压茶、速溶茶、袋泡茶、花草茶及蒸青茶等茶叶新产品。实施新产品开发计划,重点支持五云、文新、卢氏、灵山、桐柏茶种场等茶叶龙头企业开发茶食品、茶日化用品、茶药品、茶保健品、茶饮料、茶多酚等。加快茶叶初制企业改造和优化,支持企业开展清洁化生产示范,力争到2015年全省60%以上的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到2020年全省90%以上的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
(三)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按照扶优扶强原则,支持信阳五云、文新、卢氏、新林、申林、九华山、德茗、淮源等茶企业,采取联合、参股、兼并和租赁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推动全省茶产业不断升级。优先扶持以经营名优茶或大宗茶为主、拥有注册商标、建有基地、获得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向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及开发带集中,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核心龙头企业,发挥规模效益,打造茶产业聚集区。
(四)知名品牌创建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实施茶叶品牌带动工程,做大做强“信阳毛尖”、“信阳红”、“桐柏玉叶”等品牌,提升我省茶叶的影响力。加大对“信阳毛尖”、“信阳红”、“桐柏玉叶”等公用品牌的保护力度,实行公用茶叶品牌市场准入制,加强知名商标管理。鼓励支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河南著名商标等,力争打造4-6个国内知名品牌、10-15个省内知名品牌。支持开展茶产业示范县建设,创新机制,强化支持,着力打造1-2个全国茶产业品牌县,探索特色农业引领经济发展的路子。
(五)茶文化与茶旅游开发工程。依托我省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整理、开发信阳毛尖茶、洛阳唐茶、开封宋茶、南阳孔明茶、济源卢仝家茶、少林禅茶等传统茶文化,不断提升中原茶文化的影响力。坚持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在茶叶主产区和文化旅游城市,积极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研究开发茶旅游产品,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禅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鼓励支持建设一批茶文化休闲农庄,引导建设茶博馆、观光茶园和各种档次的茶楼、茶馆等,增强旅游对茶产业的带动作用。充分运用载体,组织开展展示展销、品茶、斗茶等活动,定期举办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茶产业论坛等活动,支持信阳茶文化节等提升档次和规模。鼓励支持茶企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开展茶文化推广宣传活动。
(六)消费群体培育工程。坚持以省内消费支撑茶产业发展战略,深入挖掘省内茶产品消费潜力,不断扩大省内茶产品消费人群,形成我省茶叶产销区统一的产业格局。积极实施饮茶文化宣传和氛围营造计划,以城镇消费区的中小城镇居民及低收入群体等为重点,培养广大城镇居民饮茶兴趣和习惯。积极挖掘开发农村潜在的茶叶消费市场,以销售中、低端茶产品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村消费区居民的茶消费水平,引导农村居民健康消费、健康休闲,让农民想饮茶、饮得起茶、有地方休闲品茶。广泛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鼓励开展“茶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在中小学及高等院校等开设茶艺、茶知识、茶文化等课程,举行各种形式的茶文化知识活动,推动茶文化知识普及。
(七)完善科技支撑体系。依托信阳市现有科技机构,整合科研力量,创建省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着力研究解决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以现有茶学专业为基础,组建茶学院(系),为全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结合国家茶叶技术产业体系的建立,建设2-3个茶叶重点实验站,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茶企业建立茶叶科技研发中心,承担新技术、新品种及“南茶北移”的试验、示范工作。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支持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的县(市、区)、乡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省辖市、县(市、区)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专业人才到茶叶基地工作。积极开展茶艺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多渠道、多手段对茶农和企业人员开展培训。
(八)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坚持外引与自繁自育相结合的原则,依托现有设施条件好、技术优势明显的生产场、科研教学单位和龙头企业等,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改扩建20个面积500亩以上的茶树无性系良种母本园,改扩建30个年产1000-2000万株的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圃,建设1-2个“南茶北移”试验、示范点,加大对良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提高我省茶树育种水平和良种覆盖率,满足我省及我国北方茶区用种需求。
(九)完善标准化体系。在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国家标准和桐柏玉叶茶省级地方标准等基础上,按照国家茶叶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建立完善全省茶叶标准化体系,推行茶叶标准化采摘与制作,规范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藏等,加快推进信阳红茶、桐柏红茶生产工艺标准化,逐步实现我省茶产品标准化。建立和完善茶业标准化推广、检测、评价、信息服务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和qs(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等认证。
(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坚持立足本省、拓展中西部和北部省份市场及巩固欧洲、开发非洲和北美洲市场的原则,积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充分发挥郑州等地的市场辐射能力,优化整合市场资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打造辐射全国的茶叶集散中心。整合南阳、驻马店、信阳等地现有市场资源,打造一批功能齐全、辐射面广的茶叶产地交易集散中心。支持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的10个县(区)及乡镇建设一批茶叶产地市场。支持提升茶叶储藏保鲜能力等,在茶叶重点产销区改扩建一批储藏能力达50吨以上的保鲜库。鼓励龙头企业在销区设立专卖店、直营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中城市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借助大型连锁商业超市或网络系统,扩大我省茶叶市场的覆盖面。积极采取茶叶连锁经营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茶叶流通、服务中介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不断促进我省茶叶销售规模扩大。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打造出口品牌,支持建立茶产品出口质量可追溯体系,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十一)完善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依托现有的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充实检测力量,在郑州、信阳和南阳等地改扩建2-3个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支持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的10个县(区)依托现有机构和条件,设立县级茶叶质量安全及茶树病虫草害防治预测预报站。支持茶园面积达万亩以上的乡镇设立预测预报点,逐步完善茶叶质量安全及茶树病虫草害防治监控与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全面质量管理,实现茶叶质量全程可监控、可溯源。强化农药和肥料等投入品管理,建立健全投入品使用登记制度。引导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立植保专业队,实行统防统治。
六、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
(一)投资概算。“六大工程、五大体系”初步估算总投资98.6亿元,其中:2011-2015年投资50.35亿元,2016-2020年投资48.25亿元。
1.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投资。投资49亿元,占总投资的49.70%。其中:改造低产低效茶园60万亩,投资9亿元;新建标准茶园200万亩和建设万亩、千亩和百亩高效示范茶园,投资39.8亿元;建成2个千吨级边销、出口茶生产基地,投资0.2亿元。2011-2015年投资25亿元,2016-2020年投资24亿元。
2.产业结构调整工程投资。投资9.5亿元,占总投资的9.63%。其中:研究开发夏秋茶、企业开展夏秋茶生产示范、加快调整产品档次结构,投资3.2亿元;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开展清洁化生产示范,投资2.8亿元;实施新产品开发计划,投资3.5亿元。2011-2015年投资5.2亿元,2016-2020年投资4.3亿元。
3.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投资。投资6.1亿元,占总投资的6.19%。其中:培育上市公司、国家级龙头企业,投资4亿元;培育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投资2.1亿元。2011-2015年投资2.1亿元,2016-2020年投资4亿元。
4.知名品牌创建工程投资。投资1.4亿元,占总投资的1.42%。其中:实施茶叶品牌带动工程,打造6个国内知名品牌、15个省内知名品牌,投资1亿元;保护公用品牌,投资0.4亿元。2011-2015年投资0.8亿元,2016-2020年投资0.6亿元。
5.茶文化与茶旅游开发工程投资。投资11亿元,占总投资的11.16%。其中:开展茶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宣传,投资0.5亿元;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投资9亿元;举办茶业博览会、茶文化节、茶叶论坛等活动,投资1.5亿元。2011-2015年投资6亿元,2016-2020年投资5亿元。
6.消费群体培育工程投资。投资2.5亿元,开展饮茶文化宣传和氛围营造,占总投资的2.54%。2011-2015年投资1.5亿元,2016-2020年投资1亿元。
7.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投资。投资3.8亿元,占总投资的3.85%。其中:创建省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组建茶学院(系)、建设3个茶叶重点试验站,投资2亿元;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加强人员培训,投资1.8亿元。2011-2015年投资2.2亿元,2016-2020年投资1.6亿元。
8.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投资。投资2.15亿元,占总投资的2.18%。其中:改扩建20个茶树无性系良种母本园,投资0.6亿元;改扩建30个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圃,投资1.2亿元;建设2个“南茶北移”试验、示范点,投资0.35亿元。2011-2015年投资1.5亿元,2016-2020年投资0.65亿元。
9.完善标准化体系投资。投资1亿元,占总投资的1.01%。其中:建立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投资0.3亿元;推动茶产品标准化,投资0.3亿元;开展质量体系认证,投资0.4亿元。2011-2015年投资0.4亿元,2016-2020年投资0.6亿元。
10.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投资。投资11亿元,占总投资的11.16%。其中:建设郑州等茶叶主销区批发交易市场,投资3亿元;建设信阳、南阳和驻马店等茶叶主产区批发交易市场,投资4亿元;建设茶叶生产重点县(市、区)产地销售市场,投资4亿元。2011-2015年投资5亿元,2016-2020年投资6亿元。
11.完善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投资。投资1.15亿元,占总投资的1.17%。其中:改扩建2-3个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投资0.5亿元;建设重点县(市、区)、乡镇茶叶质量安全及茶树病虫草害防治预测预报站(点),投资0.65亿元。2011-2015年投资0.65亿元,2016-2020年投资0.5亿元。
(二)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通过规划的实施,将使我省茶叶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茶叶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茶文化更加浓厚,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我省将实现由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的跨越。到2020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将达到300万亩,较2010年增加2倍多,按实际采摘面积260万亩计算,全省茶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81亿元增加到234亿元。扣除50%的生产成本,全省年茶产业纯收入将由2010年的40.5亿元增加到117亿元。
2.社会效益。通过规划的实施,可充分发挥茶产业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社会效益显著。到2020年,我省茶农数量将由2010年的25万多户增加到75万户左右,按照每户种植4亩茶园计算,户均每年增加收入3.6万元以上,对增加农民收入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茶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叶流通、精深加工、文化娱乐、观光旅游等领域也将逐渐发展壮大,按照茶叶生产环节可吸纳150万个农村劳动力、加工和流通环节可提供约80万个就业岗位计算,整个茶产业可提供约230万个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用明显。因此,我省茶产业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茶产业既是高效农业,又是环保产业。通过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采用先进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可大大降低茶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建设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利于提高森林覆盖率,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建设茶叶生态旅游观光茶园等,可达到美化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河南省茶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委农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文化厅、旅游局、省政府金融办、省供销社、农信社、农业银行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负责全省茶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管理等工作。茶叶主要产销区的省辖市、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本地茶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
(二)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茶产业加快发展。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扶持方式,由无偿支持为主转为有偿支持为主,通过财政资金参股、控股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以及科技研发等资金按照项目适宜原则向茶产业倾斜。将发展茶产业纳入退耕还林和生态林、防护林建设等范畴,在种苗培育、更新改造、病虫害防控和生态补偿方面享受与林业同等的政策。落实茶产业税收减免政策,制定土地利用、工商注册等组合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茶产业,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
(三)优化投融资环境。积极探索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强化金融机构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协调引导农信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向茶叶生产大中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大力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茶叶市场流通体系等建设;鼓励保险公司开展茶叶保险业务,降低茶叶企业和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的生产经营风险。采取联合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发行债券等多样化融资方式,实现茶产业投资快速增加。围绕茶产业的销售、加工、种植等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合作者,与国内外大茶叶生产经营商联合,提升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通过返租倒包、合作社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回乡创业人员、种茶大户和广大茶农自筹资金建设茶叶生产基地。
(四)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大对茶产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与培育力度,重点支持省级和跨地区、辐射范围较大的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销联合体等。大力培育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农等产业经营主体,优化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标准+茶农”等模式,推行农户生产鲜叶、加工厂(专业合作社)加工成品、公司品牌化经营的模式,建设一批与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扩大产业覆盖面和提升产业带动力。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技术服务机构在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药源头控制和茶叶初制加工等过程中的服务和监督作用,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五)树立我省茶叶品牌形象。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普及茶叶消费知识,促进茶叶大众消费市场逐步成为主体市场。以信阳茶文化节、郑州茶叶博览会等会展为平台,不定期举办综合性、专题性的国际国内茶叶博览、展示、技术洽谈会等,扩大我省茶产业的影响。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茶叶博览会、学术研讨会及各种宣传活动,塑造我省茶叶品牌形象。
附件:1.河南省茶产业规划布局
2.河南省茶产业分阶段发展目标
3.河南省茶产业发展重点
4.河南省茶产业投资概算
5.河南省茶产业建设项目规划表
附件1
河南省茶产业规划布局
名称 |
具 体 地 点 |
工 作 重 点 |
目 标 |
三 带 |
生产加工核心带:信阳市浉河区、 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 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 桐柏县、西峡县 |
以发展名优茶为主, 不断扩大基地规模, 着力提高无公害茶 园、有机茶园和生态 茶园等的比重,加快 发展茶叶精制、精深 加工,打造茶产业集 聚区。 |
到2015年,茶 园面积达到180 万亩;到 2020 年,茶园面积达 到260万亩。 |
生产加工开发带:卢氏县、内乡 县、唐河县、淅川县、镇平县、邓 州市、南阳市卧龙区、南阳市宛城 区、新野县、南召县、方城县、社 旗县、确山县、泌阳县、遂平县、 西平县、息县、淮滨县 |
恢复挖掘茶叶种植, 扩大种植面积,更新 改造现有低产茶园, 发展茶叶初精加工。 |
到2015年,茶 园面达到20万 亩;到2020年, 茶园面积达到 40万亩。 | |
生产加工辐射带:济源市、巩义 市、登封市、嵩县、叶县、鲁山 县、正阳县、新蔡县 |
开展茶叶品种试种, 扩大“南茶北移”试 验、示范面积,发展 茶初制加工。 |
到2015年,“南 茶北移”获得成 功;到2020年, 茶叶种植有较大 发展。 | |
三 区 |
传统消费区:豫南、豫西南等区域 |
继续稳固、提高茶叶 消费水平。 |
形成我省茶叶的 核心消费区。 |
城镇消费区:大、中城市和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县、乡镇等 |
继续提高高收入者的 人均茶叶消费水平, 加快提高中、低收入 者的茶叶消费水平。 |
形成我省茶叶的 重要消费区。 | |
农村消费区:豫西、豫东和豫北等 的农村地区 |
以销售中、低档茶为 重点,培养消费者喝 茶习惯,深入挖掘茶 叶消费潜力。 |
形成我省茶叶的 主要消费区。 | |
二 网 |
茶叶产地交易网络:在信阳、南阳 和驻马店等市,及生产加工核心带 的10个县(区) |
在信阳、南阳和驻马 店等地各建设1个综 合性茶叶批发交易市 场;10个县(区) 建设一批销售市场。 |
形成较为完善的 茶叶产地交易网 络。 |
茶叶销地交易网络:郑州及周边城 市 |
在郑州等茶叶主销区 建设1-2个综合性 茶叶批发交易市场。 |
形成覆盖全省、 辐射全国的茶叶 销地交易网络。 | |
一 线 |
一批茶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信 阳市、南阳市的11个县(区) |
整理开发信阳鸡公 山、浉河区环南湾 湖、平桥震雷山、光 山净居寺、罗山灵山 寺、固始妙高寺、商 城金刚台、新县香山 湖、桐柏淮源、内乡 宝天曼、西峡伏牛 山、丹江库区等地的 茶文化,建设茶文化 设施。 |
打造一批融茶文 化、民俗文化、 禅文化及休闲度 假为一体的精品 旅游线路,带动 当地茶经济。 |
附件2
河南省茶产业分阶段发展目标
项 目 |
2015年 |
2020年 | |
茶叶种植规 模 |
总面积(万亩) |
200 |
300 |
采摘面积达(万亩) |
160 |
260 | |
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万亩) |
80 |
150 | |
总产量(万吨) |
9﹒6 |
18﹒2 | |
茶产业产值 结构 |
总产值(亿元) |
104 |
234 |
亩产值(元) |
6500 |
9000 | |
流通业增加值(亿元) |
40 |
90 | |
精深加工业增加值(亿元) |
10 |
20 | |
茶产业龙头 企业和品牌 建设 |
销售额超亿元龙头企业(个) |
3-5 |
6-10 |
销售额超0﹒5亿元龙头企业(个) |
10-15 |
20-25 | |
上市公司(个) |
1-2 |
2-3 | |
国内知名品牌(个) |
2-3 |
4-6 | |
省内知名品牌(个) |
5-8 |
10-15 | |
茶产品交易 市场建设 |
交易额超3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个) |
2-3 |
--- |
交易额超5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个) |
1-2 |
2-3 | |
交易额超10亿元茶叶批发交易市场(个) |
--- |
1-2 | |
投资额超亿元茶文化旅游项目(个) |
1-2 |
2-3 | |
茶产品消费 市场 |
年人均消费水平(千克) |
0﹒5 |
1 |
全省茶叶消费总量(万吨) |
5 |
10 | |
茶产业带动 增收能力 |
涉茶农户(万户) |
50 |
75 |
茶农人均茶叶收入(元) |
5000 |
8000 | |
茶叶收入占茶农纯收入比重 |
60%以上 |
65%以上 |
附件3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重点
分 类 |
发 展 重 点 |
生产基地建 设工程 |
1﹒抓好60万亩低产低效茶园改造。 2﹒建设200万亩新茶园,建设一批万亩示范基地、千亩示范方、 百亩示范点,建成2个千吨级边销、出口茶生产基地。 |
产业结构调 整工程 |
1﹒研究开发夏秋茶,到2020年夏秋茶产量比重提高至40%以上。 2﹒稳步提高高档茶产量,积极扩大中低档茶比例。 3﹒支持企业开展夏秋茶生产示范。 4﹒支持企业开展清洁化生产示范,力争到2015年全省60%以上的 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到2020年全省90%以上的企业实现清洁 化生产。 5﹒实施新产品开发计划,支持企业开发红茶、紧压茶、速溶茶等 茶叶新产品。 6﹒优先支持研制开发茶食品、茶日化用品、茶药品、茶饮料、茶 多酚等产品。 |
龙头企业培 育工程 |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支持茶叶企业做大、做强。 |
知名品牌创 建工程 |
1﹒大力实施品牌带动工程。 2﹒加大公用品牌保护力度。 3﹒支持开展茶产业示范县建设。 |
茶文化与茶 旅游开发工 程 |
1﹒整理开发传统茶文化。 2﹒开发“茶之旅”旅游项目。 3﹒定期举办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茶产业论坛等活动。 |
消费群体培 育工程 |
1﹒培养城镇居民饮茶兴趣和习惯。 2﹒挖掘农村茶叶消费市场。 3﹒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 |
完善科技支 撑体系 |
1﹒创建省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 2﹒组建茶学院(系)。 3﹒建设2-3个茶叶重点实验站。 4﹒完善茶叶科技服务体系。 5﹒引进茶叶专业人才。 6﹒开展对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 |
完善良种繁 育体系 |
1﹒改扩建20个面积500亩以上的茶树无性系良种母本园。 2﹒改扩建30个年产1000-2000万株的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圃; 3﹒建设1-2个“南茶北移”试验、示范点。 |
完善标准化 体系 |
1﹒建立完善全省茶叶标准化体系。 2﹒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和qs(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认 证。 |
完善市场流 通体系 |
1﹒建设完善郑州等销地茶叶批发市场,完善信阳、南阳市和驻马 店市等茶叶主产区茶叶批发交易市场。 2﹒在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的10个县(区)及乡镇建设一批茶叶产 地市场。 3﹒鼓励设立专卖店、直营店,支持开展“农超对接”。 4﹒发展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推广现代流通方式。 |
完善质量监 控与预警体 系 |
1﹒在郑州、信阳和南阳等地改扩建2-3个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检验 检测机构。 2﹒在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的10个县(区)设立县级茶叶质量安全 及茶树病虫草害防治预测预报站。 3﹒在茶园面积达万亩以上的乡镇设立茶叶质量安全及茶树病虫草 害防治预测预报点。 |
附件4
河南省茶产业投资概算
投资(亿元) |
占总投资 比例(%) |
2011-2015年 投资(亿元) |
2016-2020年 投资(亿元) | |
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
49﹒0 |
49﹒70 |
25﹒0 |
24﹒0 |
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
9﹒5 |
9﹒63 |
5﹒2 |
4﹒3 |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
6﹒1 |
6﹒19 |
2﹒1 |
4﹒0 |
知名品牌创建工程 |
1﹒4 |
1﹒42 |
0﹒8 |
0﹒6 |
茶文化与茶旅游开发工程 |
11﹒0 |
11﹒16 |
6﹒0 |
5﹒0 |
消费群体培育工程 |
2﹒5 |
2﹒54 |
1﹒5 |
1﹒0 |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
3﹒8 |
3﹒85 |
2﹒2 |
1﹒6 |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
2﹒15 |
2﹒18 |
1﹒5 |
0﹒65 |
完善标准化体系 |
1﹒0 |
1﹒01 |
0﹒4 |
0﹒6 |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
11﹒0 |
11﹒16 |
5﹒0 |
6﹒0 |
完善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 |
1﹒15 |
1﹒17 |
0﹒65 |
0﹒5 |
总计 |
98﹒6 |
100﹒00 |
50﹒35 |
48﹒25 |
附件5
河南省茶产业建设项目规划表
项目名称 |
县(市、区) |
建 设 地 点 及 内 容 |
生产基地 建设项目 |
南阳市各县 (市、区) |
1﹒卧龙区新建标准茶园1﹒2万亩。 2﹒宛城区建设标准茶园3000亩。 3﹒桐柏县新建标准茶园22﹒2万亩、优质有机茶园3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3万亩。 4﹒内乡县新建标准茶园3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2万亩。 5﹒西峡县新建标准茶园6000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4000亩。 6﹒淅川县新建标准茶园1000亩。 7﹒唐河县新建标准茶园2万亩。 8﹒南召县新建标准茶园3000亩。 9﹒新野县新建标准茶园2000亩。 10﹒镇平县新建标准茶园2000亩。 11﹒方城县改造低产低效茶园2000亩。 |
驻马店市各县 (市、区) |
1﹒确山县新建茶园7000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1000亩。 2﹒泌阳县新建标准茶园1﹒2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2000亩。 3﹒遂平县新建标准茶园3700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300亩。 4﹒西平县新建标准茶园3800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200亩。 | |
信阳市各县 (市、区) |
1﹒浉河区新建生态有机茶园32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30万亩。 2﹒平桥区新建标准茶园5﹒7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2000亩。 3﹒罗山县新建标准茶园1万亩、有机茶园2万亩、生态茶园3万亩、薮北茶园3万亩,改造低产茶 园3000亩。 4﹒光山县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000亩、有机茶园1200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8000亩。 5﹒新县新建标准茶园2万亩。 6﹒商城县新建标准茶园1﹒7万亩。 7﹒固始县新建有机茶园1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1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6万亩。 8﹒潢川县新建标准茶园6万亩。 | |
产业结构 调整和龙 头企业培 育项目 |
南阳市各县 (市、区) |
1﹒宛城区新建、扩建标准茶叶加工厂1个。 2﹒桐柏县新建、扩建桐柏玉叶清洁化流水线2条,改扩建年产20万千克高档绿茶清洁化生产线 和年产10万千克高档红茶清洁化生产线,新建、扩建200吨砖茶、紧压茶生产线和300吨北方 乌龙茶(铁观音)生产线。 3﹒内乡县新建“伏牛绿芽”茶自动化生产线4条。 |
信阳市各县 (市、区) |
1﹒浉河区改扩建高标准“信阳红”生产线1条;新建、扩建出口型红碎茶生产线18条;新建年产 5000吨红茶的生产线10条;改扩建40万千克信阳毛尖茶精制加工生产线2条及茶食品生产 线4条、茶保健日用品生产线4条;新建、扩建年产5000吨名优茶的茶叶加工厂2个、信阳毛 尖名优茶机械化生产线10条、年产蒸青茶1000吨的机械化生产线4条,新建、扩建年产100 万吨茶饮料的生产线10条,新建年产5000吨茶食品的加工厂3个;新建清洁化加工生产线2 条,新建年产1500吨红茶清洁化生产线1条。 2﹒平桥区新建年产2000吨茶多酚提取生产线10条;新建年产20万千克红茶加工厂;新建年产 茶籽油1200吨、茶色素5吨的茶叶精深加工企业。 3﹒罗山县购置引进多功能茶食品加工设备及相关技术,扩建年产红茶100吨的红茶加工基地, 引进茶多酚系列产品和茶保健食品的加工生产线。 4﹒光山县新建茶砖流水生产线2条。 5﹒潢川县改扩建名茶精制加工厂1个,新建茶叶初加工生产线2条、红茶加工生产线1条,新建 乌龙茶、速溶茶、袋泡茶、茶食品、茶日用品、茶药品等深加工生产线1条。 6﹒新县优化“新林玉露”蒸青茶生产线。 7﹒固始县新建高标准“信阳红”茶叶加工厂2个,新建年产2500吨精制茶精制厂1个,新建年产 1000-2000吨夏秋茶清洁化生产加工厂2个。 8﹒商城县新建年生产能力1000吨的红茶生产线1条。 | |
茶文化和 旅游开发 工程项目 |
南阳市各县 市、区) |
桐柏县新建生态观光休闲茶园5000亩。 |
(信阳市各县 (市、区) |
1﹒浉河区建设完善环南湾湖百里茶叶生态观光景区。 2﹒平桥区依托陆庙万亩茶园建设生态旅游区。 3﹒罗山县建设完善灵山禅茶文化生态观光园。 4﹒光山县建设完善净居寺茶文化生态旅游区。 5﹒商城县建设完善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观光茶园。 6﹒固始县建设完善九华山-妙高寺生态茶园旅游观光区。 7﹒新县建设完善香山湖万亩生态休闲观光茶园。 | |
科技支撑 体系建设 项目 |
南阳市各县 (市、区) |
桐柏县、西峡县等县(区)建设完善县、乡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
信阳市各县 (市、区) |
1﹒信阳市创建省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 2﹒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等县(区)建设完善县、乡级茶 叶科技服务体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 |
市场流通 体系项目 |
郑州市各县 (市、区) |
郑州市优化整合市场资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全国的茶叶集散中心。 |
南阳市各县 (市、区) |
1﹒南阳市改扩建茶叶综合批发交易市场。 2﹒桐柏县、西峡县及部分乡镇新建、扩建茶叶产地交易市场。 | |
信阳市各县 (市、区) |
1﹒信阳市改扩建茶叶综合批发交易市场。 2﹒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等县(区)及部分乡镇新建、扩 建茶叶产地交易市场。 | |
良种繁育 体系项目 |
南阳市各县 (市、区) |
1﹒桐柏县改扩建茶树无性系良种母本园500亩,扩建1000亩的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苗圃园2 个,新建“南茶北移”试验、示范点100亩。 2﹒内乡县新建200亩的茶树无性系良种母本园1个,新建年产2000万株的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 苗圃园2个。 |
信阳市各县 (市、区) |
1﹒浉河区新建3000亩新品种引进繁育圃1个、200亩新品种选育圃、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 1000亩;新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改扩建茶树无性系良种母本园2300亩、10个单产 2000万株茶树无性系繁育苗圃共1﹒5万亩。 2﹒平桥区建设完善无土快繁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1个;改扩建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母本园1﹒5 万亩。 3﹒罗山县新建茶树无性系繁育基地200亩。 4﹒新县改扩建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母本园200亩。 5﹒商城县新建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母本园500亩、良种繁育苗圃园100亩。 6﹒潢川县新建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母本园500亩、苗圃园200亩。 7﹒光山县新建、改造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1万亩。 | |
质量监控 与预警体 系项目 |
南阳市各县 (市、区) |
1﹒桐柏县、西峡县各建设1个县级茶叶质量安全及茶树病虫草害防治预测预报站。 2﹒桐柏县、西峡县等县(区)的茶园面积达万亩以上的乡镇各设立1个茶叶质量安全及茶树病虫 草害防治预测预报点。 |
信阳市各县 (市、区) |
1﹒信阳市改扩建市级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 2﹒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等县(区)各建设1个县级茶叶 质量安全及茶树病虫草害防治预测预报站。 3﹒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等县(区)的茶园面积达万亩以 上的乡镇各设立1个茶叶质量安全及茶树病虫草害防治预测预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