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皖政办[2011]2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农委制定的《2011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1年玉米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四月八日
2011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点的通知》(皖发〔2011〕3号)精神,加快推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提升水稻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现提出2011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1.总体要求。依靠科技支撑,加大政策支持,改善基础条件,强化核心示范区和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扩大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实施范围,稳定双季稻面积,加快粳稻生产发展,进一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优化布局,创建品牌,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力争全省水稻单产较上年提高2%,优质率增加5个百分点,粳稻比例达到30%以上。
2.生产结构。立足资源条件,发挥区域优势,顺应市场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在品种结构上,加快优质稻生产发展,突出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粳稻品种;在种植结构上,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稳定双季稻生产,扩大中迟熟一季稻品种比例,挖掘增产潜力;在区域结构上,着力构建沿江早籼和晚粳、江淮优质中籼和中粳、沿淮优质粳稻以及山区绿色、有机稻四大优势产业带,提升产业竞争力。
3.主要抓手。围绕实现水稻单产、质量、效益等基本目标,以大县、大片和大户为重点,扎实推进1500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建设,统筹布局,滚动发展,连片推进,扩大辐射带动效应。大规模推进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技术和生产要素,创建一批单季稻亩产超700公斤,双季稻亩产超900公斤的高产典型,全面提升稻作水平。以单季稻和双季晚稻为主体,选择10个水稻主产县(市、区)整建制开展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改善品种多乱杂格局,提升稻米品质和效益。
4.产业发展。培育稻米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动水稻规模化经营和统一服务,提高水稻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保障粮食加工原料需求。引导水稻加工企业集群发展,推进水稻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实现水稻增值增效。发展会展经济,对接长三角的稻米需求,抓好知名品牌创建和开发,提高我省稻米市场占有率。
二、主要技术
重点解决水稻生产中存在的种植管理过度轻简粗放、技术集成配套不够、避灾减灾技术不到位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技术路线,着力构建高产集成、轻型高效和避灾减灾技术模式,增强科技对水稻增产增收的支撑作用。
1.集成推广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以旱育秧为主体的培育壮秧技术,以栽足基本苗为基础的增穗技术,以增施穗粒肥为核心的精确定量施肥技术,以浅湿交替为重点的水管防倒延衰技术,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等病虫草害为重点的统防统治技术,进一步扩大技术覆盖面和推广质量。
2.科学推广轻型高效生产技术。要科学调优水稻轻型种植方式,大力推广抛秧栽培和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坚决控制不利于产量潜力发挥且生产风险较大的直播稻盲目发展。直播稻面积较大的地区,在有效控制的同时,要配套完善直播稻生产技术,选用生育期短、苗期或后期抗寒耐低温性强的品种,正确把握一播全苗、草害防除和防倒伏等关键技术环节,避免或减轻直播稻生产中存在的生产风险。
3.配套推广避灾减灾生产技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着力推广水稻避灾减灾生产技术。针对水稻夏季高温热害,要通过双向调整播期、更换品种和灌水调温等技术措施,减轻高温天气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针对江淮分水岭地区因旱“秧等田”,要实行旱育秧超稀播、长秧龄大苗迟栽,提高成穗率。针对低温冷害,要通过改变播种方式,调换早熟品种,促进早发栽培和喷施肥料等措施,减轻灾害影响,努力实现避灾减灾夺丰收。
三、保障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水稻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力度,在种子供应、培育壮秧、机械栽植、配方肥使用、病虫防治等水稻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开展政策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和应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工作,完善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强化配套服务,严明工作纪律,确保取得新的成效。精心组织水稻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推进水稻生产政策性保险,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保障水稻产业提升顺利推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契机,以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为支撑,集聚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土地复垦整理等项目建设合力,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加强稻田整理和机耕道路建设,加快中低产稻田改造,改善稻田灌排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稻田,提高水稻产出能力。加强稻田灌溉水质保护,严格控制污染源,切实保护稻田生态环境,提高稻米质量安全水平。优化水稻生产农机装备结构,提高水稻栽植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
3.加强生产指导服务。加强水稻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动态监测,开展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技术试验示范,组织示范片观摩考察,提高基础服务能力。依托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以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强化水稻主推技术培训。建立技术人员驻点包片服务制度,开展现场指导和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加快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服务,多形式推行良种统繁统供、秧苗统育统插、肥料统测统配、病虫统防统治、稻谷统收统储等服务模式,提高统一经营服务水平。
4.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做到有方案、有政策、有措施、有落实。要通过督促指导、跟踪检查、信息交流、媒体宣传、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增温加压,形成氛围。农业、财政、科技、粮食、统计、气象、科研教学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目标任务实现。
2011年玉米振兴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点的通知》(皖发〔2011〕3号)精神,深入推进玉米振兴计划,促进玉米加快发展,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特提出2011年玉米振兴计划实施方案。
一、基本要求
1.主要目标。按照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总体要求,2011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1400万亩,单产提高5%。
2.区域布局。坚持主攻淮北、发展江淮和兼顾皖南的思路,推动籽粒玉米、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协调发展。淮北地区主攻籽粒玉米,适当发展青贮玉米,适应畜牧业和加工业发展需要。江淮地区大力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玉米和鲜食玉米,顺应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皖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鲜食玉米,满足消费多样化需求。
3.主要抓手。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生产是关键,示范区建设是重点,轻型化栽培是方向。围绕提高单产和节本增效,切实加强500万亩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建设,着力实施三项重点工程,不断提升核心示范区建设水平。一是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依托玉米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示范片,配备播种、中耕、植保、施肥、收获和秸秆还田等机械,开展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二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程。在抓好500万亩核心示范区的基础上,重点建设100万亩规模化、标准化高产高效玉米生产示范区,推广关键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打造引领全省玉米生产发展的先行区。三是轻型栽培示范推广工程。依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一批玉米轻型栽培示范片,开展控释肥(基肥-苗肥-大喇叭口肥)和热雾机防治病虫害技术示范推广。
二、主要技术
推进玉米振兴计划的核心是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围绕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强化技术集成,优化技术路线,逐步形成轻型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1.机播一体化壮苗技术。以良种为基础,以机播为手段,以壮苗为目标,大力推广机播一体化壮苗技术。淮北中北部地区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沿淮地区推广半紧凑大穗型品种。全面推广机播,实行合理密植,淮北地区推广免耕铁茬播种,江淮地区推广大垄双行和起台种植,着力提升播种质量。施足基肥,重施有机肥,促根壮苗。2011年,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95%,机播比例达到75%,一播全苗壮苗比例达到50%。
2.机收一体化增产技术。大力发展小麦玉米兼用型收获机械,提高玉米生产效率。积极推广玉米机收秸秆切割抛撒技术,推进秸秆还田。大力推广适期晚收技术,提高玉米单产和品质。2011年,玉米机收比例达到35%,适时晚收比例达到40%。
3.田管轻型化栽培技术。针对玉米田管难度大的特点,重点抓好“一次肥、一遍药”,即大喇叭口期重施氮肥和中后期病虫害总体防治。加大控释肥和热雾机示范推广力度,减少作业次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2011年,玉米追肥比例达到50%,病虫害总体防治率达到35%。
三、保障措施
1.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提高玉米(小麦)播种机、大马力玉米收获机械的补贴标准,提升玉米机械化装备水平。继续实施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对500万亩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继续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选择有条件的县,开展肥料、药械等物化补贴试点,促进政策和技术同步落实。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机收秸秆还田等作业服务补贴,提高技术到位率。认真落实玉米良种补贴,积极推进玉米政策性保险。
2.强化机制创新。在壮大玉米技术推广队伍,加强基础性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扶持和培育玉米生产合作社、种植大户和专业化服务队,提高生产组织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按照“整建制、大协作、新机制、标准化”的要求,扎实推进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玉米产业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玉米生产基地,推进玉米加工转化,提高玉米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玉米产业,形成多元化的玉米生产投入机制。
3.强化基础建设。突出抓好小麦和玉米两季秸秆还田,提高土肥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耕地质量。以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为契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排灌条件,推进淮北砂姜黑土等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结合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以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加大玉米技术培训力度。着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开展农机使用等技能培训,提升农机手操作服务水平。完善苗情、墒情、病虫情和灾情监测预警,开展新品种展示和新技术示范,强化主推技术培训,提升基础服务能力。
4.强化行政推动。把实施玉米振兴计划作为各级特别是主产区政府一项重点工作,切实摆上议事日程,真正做到有规划、有政策、有领导、有落实。要建立健全玉米振兴计划目标考核机制,实现表彰奖励与责任追究相结合,激发各地发展玉米生产的责任感。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玉米振兴计划的投入,确保玉米振兴计划重大工程和重要活动顺利开展。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合力推进玉米振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