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现代工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1-03-28 生效日期: 2011-03-28
发布部门: 杭州市政府
发布文号: 杭政办[2011]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我市现代工业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17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以建设现代产业集群为抓手,以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努力形成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区域优势、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技术持续进步的创新优势、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环境优势、市场资源共享的网络优势,推动杭州区、县(市)工业联动发展,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步伐。

  二、工作目标

  (一)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富阳、临安、建德、桐庐、淳安等五县(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左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年增速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显著改善。“十二五”期末,五县(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比“十一五”期末提高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骨干企业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五县(市)块状经济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到“十二五”期末,培育形成一批总量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中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1个、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2个、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7个。

  (四)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二五”期间,在五县(市)建成一批以发电设备、制笔、光通信、有机硅、水饮料、装备制造、电线电缆和绿色照明等各类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三、主要任务

  按照“优化结构、高端高新、集聚集群、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一)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集聚。推进城乡工业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对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五县(市)辖区内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强化规划引导,拓展发展空间,明确发展重点,提升承载能力。支持五县(市)重点培育的工业功能区强化产业集聚功能,实现差异化发展,引导有条件的重点工业功能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园转型。推动区、县(市)共建产业园区,鼓励市区先进制造业向五县(市)梯度转移。“十二五”期间,区、县(市)共建10个协作产业集聚平台,城区向对口县(市)转移产业项目总投资达到20亿元以上。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富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光通信、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2.临安经济开发区。以省科技创新基地为核心,打造科技研发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产业。

  3.桐庐经济开发区。大力抓好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桐庐园区和杭州拱墅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桐庐园区的建设。重点发展水电装备、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针织服装等传统产业。

  4.建德经济开发区。杭州经济开发区和建德市要共同抓好寿昌工业区的共建工作。按照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原则进行开发布局,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推动横钢工业区进行整体转型升级,加快启动温泉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工业区与温泉资源之间的生态景观带。

  5.淳安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加大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改造力度,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以珍珠半岛高新技术区块为承载地,加快孵化器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引进力度。积极推进多层高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率。
(二)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需要和实现五县(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坚持以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应用为基础,以满足市场需要和培育产业发展为核心,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努力使五县(市)成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强创新能力、较大产业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基地。

  1.依托桐庐县医疗器械生产优势。把握医疗器械高技术化、智能化、小型化、精确化、家庭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加工技术和医疗技术的融合,重点发展新型智能化、光机电一体化的医疗诊断、治疗设备,体外临床诊断设备、检测仪器、医用消毒设备和医用软件等高新技术产品。以“新药港”建设为重点,围绕生物制药、检测试剂、化学新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生命信息等领域,在关键性技术和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实现新型医药产业跨越发展。

  2.依托临安市装备企业聚集优势。抓住国家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机遇,重点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把五县(市)打造成长三角重要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的优势,重点发展大型空分成套设备、深冷成套设备、大中型化工成套设备,大力发展大型、精密、高速、专用数控机床和发电设备。

  3.依托富阳市游艇生产优势。大力发展特种船舶制造,积极发展船舶配套产品,重点开发运动艇、游艇等船艇。加快发展船舶机械产业、港口机械设备制造业等延伸产业。加大水资源再利用技术和特种分离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研发制造大中型海水淡化装备。

  4.依托建德市有机硅单体生产优势。进一步扩大有机硅单体生产规模,完善配合技术和添加技术,提高通用型硅橡胶、硅树脂、硅油的长期耐高温性能和力学性能,拓展应用领域。应用交联、改性、共聚共混等加工技术,开发生产硅橡胶和有机硅改性高分子材料。积极发展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重点开发附加值高、应用广泛的含硅新材料,构筑有机硅产品产业链,建设国内有机硅产品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

  (三)加快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坚持以高新化、品牌化为导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丝绸、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五县(市)企业由以生产环节为主的“橄榄型”发展模式向侧重于研发和销售环节的“哑铃型”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传统优势工业向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拓展延伸,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生产基地。

  1.纺织服装产业。以打造“丝绸之府”、“女装之都”为主线,重点发展高档丝绸、新一代化纤产品、名牌女装、服饰用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将桐庐县建设成为重要的针织品出口基地。整合现有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丝绸与多种纤维混纺的新颖、特色面料,大力发展“高、精、尖”的多功能丝绸产品。

  2.食品饮料产业。大力提升优势、特色食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型产品。巩固新安江、千岛湖水饮料等优势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积极发展果蔬汁饮料、啤酒、植物蛋白饮料、茶饮料以及营养保健饮料。巩固优化优势产品,着力发展肉类加工、果蔬加工、方便食品生产、水产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旅游休闲食品生产、食品添加剂生产等优势产业。挖潜、提升五县(市)特色食品,推进传统食品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开发具有杭州特色的水产品、果蔬等深加工产品和餐桌食品。大力发展功能性食品,开发桐庐蜂产品、维生素与矿物质营养剂、临安铁皮石斛、建德保健酒等药食同源滋补品。

  3.包装制品。依托富阳中国白板纸生产基地,大力推动造纸行业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原料基地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过程循环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特种用纸,促进高档包装用纸和包装装潢印刷用纸发展。积极支持骨干企业发展资源节约型的高新技术包装制品。

  4.精细化工产业。以低污染、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加工为发展方向,做强做大精细化工产业,有选择地发展有机化工原料和新型合成材料生产。依托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重点发展生物化工、有机化工原料和新型合成材料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的精细化工产品。
5.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环保、绿色、节能的建筑陶瓷、玻璃、钢结构、新型墙体材料。推进高标号水泥发展。以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效率为导向,重点支持和鼓励熟料企业利用国际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以新型干法窑处置工业废弃物、污泥和城市垃圾的试点与应用。

  6.特种冶金产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性能的优质金属板材,实现薄钢板行业应用由建筑领域向汽车、家电行业领域的转型跨越。以铜精矿和再生铜的回收冶炼为重点,不断提高铜冶炼业的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水平。

  (四)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根据五县(市)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总集成总承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服务、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业务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生产服务集聚区,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积极支持五县(市)建立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重点支持块状经济建立行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搭建公益性、开放性、基础性的科技服务平台,为五县(市)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扶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体系。按照推进现代工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对列入省、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资源要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重点用于扶持五县(市)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产业联盟与技术标准制定、品牌建设、集群内企业联合重组、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内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与发展等。优化工业扶持政策,支持五县(市)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五县(市)重点(工业)产业的财政扶持资金市县配套比例从原来的25%:75%调整为50%:50%。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与投资机构优先支持重点培育提升的块状经济和行业重点企业。

  (二)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不同产业特征,积极推进以技术研发、知识产权、质量检测、人才培训、营销展示、信息服务和创业孵化等内容为重点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民营资本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向公共服务平台集聚,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区域内企业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块状经济集聚区建设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合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现代工业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各方参与、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人才培训体系,切实提升企业经营者素质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培养一批高技能劳动者,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对多层次、多形式人才的需求。引导企业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与国家级行业协(学)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搭建产业集群建设所需的人才技术支撑体系。

  (四)完善长效服务机制。继续深化“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完善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产业规划、空间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认真抓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坚决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涉企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77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