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农业部关于印发2011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1-03-10 生效日期: 2011-03-10
发布部门: 农业部
发布文号: 农技办[2011]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植保植检)站(局)、农技推广总站(中心):

  

  为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切实做好2011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我中心会同各有关省研究制定了2011年小麦、水稻、玉米重大病虫害以及蝗虫、草地螟和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方案。现将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技术措施,降低病虫危害损失,为确保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附件:1. 2011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 2011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3. 2011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4. 2011年农区蝗虫防控技术方案

  

  5. 2011年草地螟防控技术方案

  

  6. 2011年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方案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日

  


  附件1:

  
2011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1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约10亿亩次。为做好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确保小麦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小麦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占防治面积的15%以上,其中高产创建示范片、病虫防控示范区实现全覆盖;扩大生态治理示范与推广面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二、防控策略

  针对“两病三虫”重点发生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关键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种子包衣、生态治理等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做好小麦条锈病菌源区治理和暴发性、突发性病虫应急防治,确保全年防控目标的实现。

  三、防治技术措施

  (一)防控重点对象

  重点防控“两病三虫”,即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和吸浆虫。

  不同区域重点防控对象:华北、黄淮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为主,局部地区兼顾条锈病和赤霉病。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麦蚜为主,兼顾麦蜘蛛。西北麦区重点针对条锈病、麦蚜、麦蜘蛛,兼顾吸浆虫。西南麦区重点针对条锈病、麦蚜和麦蜘蛛,兼顾赤霉病。

  小麦不同生育期重点防控对象:苗期至拔节期重点查治条锈病和麦蜘蛛,挑治麦蚜;穗期华北麦区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长江流域和黄淮麦区重点预防赤霉病和防治麦蚜,西南麦区以防治条锈病和麦蚜为主,预防赤霉病,西北麦区以防治条锈病、吸浆虫和麦蚜为主。

  (二)主要技术措施

  小麦条锈病:采取分区治理,重点抓住播前、秋苗和春季三个关键时期,推行生态治理、药剂拌种、抗性品种、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综合技术措施。越夏区重点推广退麦改种、铲除自生麦苗、适期晚播、多样性控害等生态治理技术。冬繁区重点做好抗性品种推广,选用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拌种;秋苗和早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策略,封锁发病中心;春季采取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可选用三唑酮、丙环唑或烯唑醇类药剂按要求的剂量喷雾已发病田,并及时查漏补喷,重病田和感病品种上要视病情进行二次喷药防治。春季流行区穗期结合蚜虫防治,采取“一喷三防”,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选用三唑酮、丙环唑或烯唑醇类药剂喷雾防治。

  小麦赤霉病:抽穗扬花期喷药预防为主。密切关注天气趋势,西南麦区和黄淮麦区小麦抽穗扬花初期,遇三天以上连阴雨日,抢晴喷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等喷雾,施药3小时内如遇降雨,还需抢晴补喷一次。长江流域麦区如果出现连阴雨天气,小麦生育期不整齐、扬花期持续7天以上,第一次用药后隔5~7天还需再用药一次,确保防治效果。

  麦蚜:各麦区以穗蚜为主,西南麦区兼顾挑治苗蚜。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头、益害比大于1:500时,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按要求剂量喷雾防治。麦蚜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抗药性的麦区不宜单一使用药剂,可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麦蜘蛛:西北麦区于返青至拔节期,西南麦区于苗期、早春拔节期,华北麦区于返青至抽穗期防治。可采取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振动麦株等农业防治措施。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按要求的剂量喷雾防治,把握好首次用药时间并喷匀打透。
吸浆虫:蛹期与成虫期防治相结合。蛹期防治:对每10×10×20cm3虫量2头以上麦田,当幼虫上升到土表化蛹后,选用毒死蜱、甲基异柳磷等按要求的剂量拌细土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或用毒死蜱、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拌细土,均匀撒施于土表,药后浇水可提高药效。成虫期防治:当成虫羽化初期10网复次捕到成虫10~25头,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选用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乐果等按剂量喷雾;也可用敌敌畏拌适量麦麸或细土在傍晚均匀撒于田间熏蒸。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药剂拌种技术

  播前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药剂、统一技术、统一拌种”,拌种器与人工拌种相结合,群众拌种与专业拌种相结合,大力推广应用药剂拌种技术。

  (二)“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

  专业化防治组织带药侦查病情,针对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和发病田块实施“发现一点、防治一片”。

  (三)赤霉病预防技术

  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形势,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统一组织喷药预防赤霉病。

  (四)一喷三防技术

  当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时,突出主要病虫、重点田块,在灌浆期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混用防治病虫和预防干热风为害,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附件2:

  
2011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

  


  我国水稻病虫暴发频繁,危害严重,防控压力大,及时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对确保水稻生产和粮食生产安全意义重大。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1年水稻病虫害继续呈严重发生态势,程度重于2010年,预计发生面积13.9亿亩次。为做好2011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危害损失,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30%以上,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15%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稻田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杜绝使用高毒农药和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品种。

  二、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重大病虫为主攻对象,抓住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期,做好害虫主害代和病害流行关键期的防控,主推绿色防控技术,注重合理用药,推进专业化防治,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水稻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三、防控技术措施

  (一)防治重点区域和对象

  华南稻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双季稻种植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为主攻对象。

  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河南中南部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单季稻种植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江淮和黄淮稻区主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为主攻对象。

  西南稻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北部单季稻种植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主攻对象。

  北方稻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单季稻种植区,以稻瘟病、二化螟和条纹叶枯病为主攻对象。

  (二)主要技术措施

  稻飞虱:重点做好水稻生长中后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防治,西南稻区要注重防治水稻前期的迁入代。水稻孕穗前要发挥天敌自然控害和植株补偿作用,减少用药。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杂交稻穗期防治指标可放宽到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于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防治,优先选择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对天敌相对安全的药剂品种,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江南、江淮、环渤海湾稻区做好秧田期、移栽分蘖期的灰飞虱防治,控制灰飞虱传播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区,抓好中晚稻药剂浸种或拌种和秧苗期稻飞虱防治,打好秧田送嫁药,分蘖初期及早防治,预防白背飞虱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稻纵卷叶螟:重点做好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的防治,卵期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压低种群数量,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优先选用bt.等生物农药防治,防治指标百丛50个束尖。

  螟虫:水稻分蘖期防枯心,破口抽穗期防白穗。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翻耕沤田,压低虫源基数。各代蛾期应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卵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应用bt防治。坚持按防治指标开展化学防治,二化螟分蘖期枯鞘株率达到3%、孕穗后期至抽穗期每亩卵块数达到50块的稻田,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防治。三化螟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防治。
稻瘟病:重点在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抽穗期做好叶瘟和穗瘟的预防。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避免过量和过迟施用氮肥。早稻和单季稻秧田打好送嫁药,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实施药剂防治,破口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农药,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纹枯病:重点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防治。加强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蘖末期晒好田,当田间病丛率达到20%时进行药剂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采取“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后期”的“治虫防病”策略,做好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稻飞虱的防治。重点抓好药剂拌种或浸种及带药移栽,秧田和本田初期带毒白背飞虱迁入时,选用速效和持效药剂并配合抗病毒剂防治。华南和长江中游单季稻区,可适当调整栽插期,使水稻感病敏感期避开白背飞虱迁入期。秧田应远离感病早稻田和玉米田,采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保护或集中保护育秧,弃用感病秧苗。常发区增加移栽密度,预留备用秧苗。田间发现感病植株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中,减少本地毒源,并从健丛(株)上掰蘖补苗,重病田应及时翻耕改种。

  稻曲病:选用抗性品种,避免过量和迟施氮肥,提高水稻抗病性。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开展预防,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前7-10天施药,如遇适宜发病天气,7天后需要第2次施药。

  四、专业化防治主推技术

  (一)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

  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沤,浸没稻桩7-10天,可杀死70%-80%的螟蛹,有效降低虫源基数。冬种田在收获后及时耕沤,也有一定灭螟效果。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淹没稻桩,可杀死90%以上的螟虫。

  (二)选用抗病品种防病技术

  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淘汰抗性差、易感病品种,及时轮换种植年限长的品种,是预防病害的根本措施。

  (三)昆虫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技术

  在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开始,田间设置二化螟性信息素,每亩放一个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高出水稻植株顶端30厘米。集中连片使用,可诱杀二化螟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和种群数量。

  (四)种子消毒和带药移栽预防病虫技术

  早稻用咪酰胺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用吡虫啉拌种或浸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和稻蓟马。秧苗移栽前3-5天喷施送嫁药,预防或减轻大田病虫的发生为害。双季早稻施用送嫁药,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单季稻和双季晚稻施用送嫁药,预防稻蓟马、螟虫、稻飞虱及传播的病毒病。

  (五)生物农药防治病虫技术

  1.苏云金杆菌(bt)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技术。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bt防治,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注意bt对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2.井?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技术。在叶(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破口抽穗期遇阴雨天气时,采用井?蜡质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均匀喷雾,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不污染环境,对水稻安全。

  3.井?蜡质芽孢杆菌防治稻曲病技术。于水稻孕穗期破口抽穗前7-10天,施用井?蜡质芽孢杆菌,可有效预防稻曲病,并兼治纹枯病。

  (六)保护利用天敌治虫技术

  常用措施有: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利用蜘蛛、寄生蜂、瓢虫、草蛉、青蛙等天敌;释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

  (七)灯光诱杀害虫技术

  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于害虫成虫发生期天黑后开灯,天亮后关灯,可诱杀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黑蝽等多种害虫。

  (八)稻鸭共育治虫控草技术

  水稻移栽后7~10天扎根返青、开始分蘖时,将15天左右的雏鸭放入稻田饲养,每亩稻田放鸭10-20只,破口抽穗前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可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为害。

  (九)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治病虫技术

  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醚菊酯防治褐飞虱,噻虫嗪、烯啶虫胺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丙溴磷、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防治稻纵卷叶螟,三环唑、咪鲜胺、稻瘟灵防治稻瘟病,宁南霉素等抗病毒剂与杀虫剂协调使用预防条纹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防治稻曲病。


  附件3:

  
2011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1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常年,预计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10.5亿亩次。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病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比上年提高10%以上,扩大绿色防控示范与推广面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二、防控策略

  根据不同生态区域,针对重点病虫,以保障玉米生产安全为核心,以专业化防治为手段,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导、化学和物理防治为补充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三、防控技术措施

  (一)防控重点

  不同区域的防控重点:北方春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和大、小斑病,制种田注意防控矮花叶病毒病;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小斑病和玉米叶螨,山东河北河南还要兼顾玉米粗缩病毒病;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和大、小斑病;西北地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和玉米叶螨。

  不同生育期的防控重点:播种期做好药剂拌种,预防病虫发生;苗期至大喇叭口期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重点防控病毒病、玉米叶螨、玉米螟和大、小斑病,西南、西北地区重点防控玉米螟;灌浆期前后西北地区重点防控玉米叶螨,其它地区重点防控玉米螟。

  (二)主要防治技术

  玉米螟:黄淮海流域夏玉米区进行秸秆还田,北方春玉米区于化蛹前15天进行白僵菌封垛,降低玉米螟越冬幼虫基数。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初期使用性诱剂诱杀,羽化高峰期开灯诱杀。在玉米螟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卵孵化率达到30%时喷洒bt制剂。心叶末期撒施bt或辛硫磷颗粒剂灌心,或使用氯氟氰菊酯喷雾,西北和华北北部可用杀虫单兑水灌心。玉米授粉后剪去果穗顶部花丝和苞叶,可用敌敌畏滴灌花丝。可推广高杆喷雾器喷洒bt制剂防治玉米螟技术。

  玉米大、小斑病:选用抗病品种。玉米收获后及时将病株残体翻入土壤,用秸杆沤肥时要经过高温发酵腐熟后再用,未经处理的秸杆要用泥封起来。适时早播,重病区实行秋翻和轮作,东北、西南地区提倡玉米与矮秆作物,如花生、豆类间作。增施基肥,适时分批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密植,增强田间通透度,降低发病程度或推迟发生期。在心叶至抽丝期的发病初期,可叶面喷施多菌灵、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百菌清、烯唑醇、戊唑醇等药剂,视发病情况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玉米叶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水旱轮作,及时除草,消灭早期叶螨栖息场所。叶螨点片发生时,应立即进行防治,可选用阿维菌素、炔螨特、哒螨灵等喷雾或相互进行合理混配喷施,同时加入1%尿素水,可起到恢复叶片、提高防效的作用。可推广高杆喷雾器或烟雾机高效治螨技术。

  玉米病毒病:包括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和玉米粗缩病毒病两种。可用70%吡虫啉拌种或70%吡虫啉与40%甲基异柳磷合剂拌种。东北、华北春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发生区,抓好传毒媒介蚜虫的早期防治,重点防治制种田,在发生初期可喷施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视发生情况掌握喷药次数,一般7-10天喷一次。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实施化学除草,消灭粗缩病毒病传毒媒介灰飞虱栖息地。玉米齐苗期可用啶虫脒、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等低毒低残留农药喷雾防治,同时可加入抗病毒制剂提高植株抵抗病毒的能力。对早期发病植株要及时拔出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消灭早期毒源株。

  四、专业化防治主推技术

  (一)释放赤眼蜂技术

  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统一组织农民科学释放赤眼蜂,每亩地设置1~3个释放点,将放蜂器具别或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

  (二)秸秆还田技术

  组织农民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压低虫源。

  (三)白僵菌封垛技术

  在玉米螟化蛹15天以前,组织农民进行统一封垛,每立方米秸秆垛用白僵菌粉100克。

  (四)药剂灌心技术

  在玉米喇叭口期,组织农民统一采用bt、白僵菌、辛硫磷等实施灌心技术。

  (五)物理诱杀技术

  在玉米螟成虫羽化期,统一组织农民使用灯光诱杀各代成虫,对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

  

  附件4:

  
2011年农区蝗虫防控技术方案


  蝗虫是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生物灾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1年东亚飞蝗夏蝗在天津北大港,山东东营、滨州,河北沧州,河南新乡、濮阳,山西运城和陕西渭南等地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亚洲飞蝗在北疆阿勒泰和塔城边境区域局部中度发生;西藏飞蝗在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在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新疆北部,黑龙江西部、吉林辽宁西部局部呈大发生态势。为有效控制蝗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农区飞蝗处置率达90%以上,生物防治占2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土蝗处置率达60%以上,生物防治占10%以上。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边境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的目标。

  二、防控策略

  飞蝗的防控策略为“狠治夏蝗、控制秋蝗”;土蝗的防控策略为“挑治为主,普治为辅,巧治低龄,控制在扩散危害前”。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水源区和自然保护区,重点实施生物防治;高密度发生区,实施专业化应急防治。

  三、防控技术措施

  (一)防控重点区域

  东亚飞蝗:重点防治区域为环渤海湾大部蝗区、黄河中下游部分滩区、华南局部蝗区和沿淮部分蝗区。

  亚洲飞蝗:重点防治区域为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州和阿克苏等地农区以及中哈边境地区。

  西藏飞蝗:重点防治区域为四川甘孜金沙江、雅砻江河谷地带农区,青海玉树金沙江河谷地带农区,西藏昌都、山南、拉萨、日喀则地区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河谷地带农区。

  农区土蝗:重点防治区域为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辽宁西部、黑龙江中西部、新疆天山北部和东部、广东北部等地区。

  (二)主要防控技术

  1.防治适期与指标

  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下的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水源区和自然保护区,重点实施生物防治;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上和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上的发生区,重点实施化学应急防治。飞蝗防治适期为3龄和4龄盛期,防治指标为0.5头/m2;土蝗防治适期为3龄和4龄盛期,防治指标为5-10头/m2。

  2.主要防治技术

  生态控制技术:沿海蝗区主要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采取蓄水育苇和种植苜蓿、紫穗槐、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改造蝗虫孳生地,压缩发生面积;滨湖和内涝蝗区结合水位调节,造塘养鱼、养鸭,改造植被条件,抑制蝗虫发生;河泛蝗区主要在嫩滩和二滩区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减少蝗虫孳生环境,降低其暴发频率。在土蝗常年重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耕深10~20cm)等措施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压低虫源基数,减轻发生程度。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及水源区、自然保护区,使用杀蝗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等微生物农药和其他植物源农药防治。使用杀蝗绿僵菌防治蝗虫时,喷施量为20%绿僵菌油悬浮剂50-80g/亩,使用前将绿僵菌油悬浮剂用搅拌器搅拌均匀,可进行飞机或使用背负式机动喷雾机进行超低容量喷雾。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蝗虫时,可单独使用蝗虫微孢子虫或与昆虫蜕皮抑制剂混合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技术:在飞蝗平均密度5头/m2以上、土蝗平均密度20头/m2以上的区域使用化学防治技术,蝗虫应急防治常用的农药品种主要有90%马拉硫磷油剂,75%马拉硫磷油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有机磷或菊酯类农药。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00hm2以上的区域,提倡推广gps飞机导航精准施药技术,可采取普治和隔带式防治,主要使用油剂防治。集中连片面积低于500hm2的区域,可组织植保专业队开展地面应急防治。地面应急防治应重点推广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芦苇、甘蔗、玉米等高杆作物田以及环境复杂发生区,为减轻劳动强度,应推广烟雾机防治新技术。使用烟雾机开展防治时,应选在清晨或傍晚等低气压的情况下进行。

  

  附件5:

  
2011年草地螟防控技术方案

  


  草地螟是具有突发性、迁移性和毁灭性的重大害虫,严重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农牧业生产安全。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1年草地螟一代幼虫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农牧交错区局部有偏重以上发生的态势。为做好草地螟防控工作,及时控制其大规模暴发成灾,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确保常发区农田不成灾、不扩散,偶发区农田不造成严重危害。重发生区控制幼虫大规模群集迁移危害,应急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防治效果达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中低密度区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下。

  二、防控策略

  密切监测虫源地发生发展态势,抓住防治关键期,实行分区治理。以幼虫防治为重点,成虫诱杀为补充;加强农田周边公共地带应急防治,打好“阻击外地虫源、控制本地虫源和及时围歼暴发区”三个战役。

  三、防控技术措施

  (一)防控重点区域

  越冬代成虫重点防控区域:内蒙古西部、河北山西北部,辽宁吉林西部和黑龙江西部等北方部分农区及农牧交错区。

  幼虫重点防控区域:内蒙古东部和中西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西部等区域。

  (二)主要防治技术

  生态调控持续治理技术:对越冬区,实行秋耕冬灌春耙,破坏越冬场所。种植乔麦、糜、黍等非喜食作物实行生态控制,达到可持续治理。

  灯光诱杀成虫技术:在草地螟越冬代成虫重点发生区和外来虫源降落地,提前安装杀虫灯等物理诱杀工具,及时诱杀草地螟成虫,减少虫源基数。灯应安置在视线开阔,周围无遮挡物,种植玉米、豆类、向日葵、苜蓿等蜜源植物较丰富的场所。安灯高度以灯底高出周围主要作物顶部20cm为宜。

  开渠挖沟和喷施药带阻止幼虫迁移技术:草地螟严重发生区域,防止幼虫从草原、荒地、林带等交界处以及退化草场向农田迁移,在未受害或田内幼虫量少的地块和某些幼虫龄期较大虫量集中危害的地块,实行挖沟、打药带、立膜阻隔的方法,防止扩散危害。

  中耕除草灭卵控害技术:对非喜食作物如禾本科作物、马铃薯等,于产卵前除净田间杂草。对于喜食性作物如麻类、豆类、向日葵等于产卵盛期,结合中耕除草灭卵,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集中处理。要注意清除藜科和蓼科等主要杂草,同时要注意清除田边地埂和夹荒地的杂草,以免幼虫迁入农田危害。在幼虫已孵化的田块,一定要先打药,后除草,避免幼虫集中向农作物转移为害。

  四、专业化防治主推技术

  掌握在幼虫3龄前关键防治期(卵始盛期后10天左右),组织专业防治队开展统防统治。对严重发生区要采取药带隔离和应急防治集中歼灭;对幼虫分布不均匀的地块,及时进行挑治。同时,要注意对田边、地头、撂荒地幼虫的防治。宜选用高效氯氰菊酯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或苦参碱等生物源农药喷雾防治。

  

  附件6:

  
2011年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方案

  


  马铃薯晚疫病是流行性、毁灭性病害,已成为制约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1年马铃薯晚疫病在西南、西北北部、东北北部主产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预计3600万亩。为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和目标

  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脱毒种薯为基础,以种薯处理和化学药剂应急防控为重点,以健身栽培为补充的全程综合防控技术。将马铃薯晚疫病为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

  二、主要防控技术

  (一)脱毒抗病品种技术

  健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留种田要与大田相距2.5千米以上,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单打单收。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抗、耐性相对较强的品种。

  (二)种薯处理技术

  提倡小整薯播种。种薯切块播种时,切刀用75%酒精、0.1%高锰酸钾液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拌种可选用68%精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按种薯重量的0.3%加适量草木灰或石膏粉混合均匀后拌种。

  (三)高垄栽培技术

  推广高垄栽培,尤其在雨水多、墒情好的地区。可采取垄上播及平播后起垄等方式,降低薯块带菌率。

  (四)栽培防病技术

  合理密植,现蕾期控制徒长。适时播种,合理轮作,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连作或套种,禁止与番茄连作。

  (五)化学应急防治技术

  马铃薯现蕾前或降水(阴天湿度大)时,开展中心病株调查、定点系统调查和田间大面积普查,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并带出田块销毁,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药剂进行封锁控制,每隔7-10天喷施 1次,连喷3-4次。进入现蕾期后开展大田普查,发现中心病株的田块可选用内吸性杀菌剂,如精甲霜灵、霜霉威、烯酰吗啉锰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喷药防治,坚持药剂交替轮换使用。现蕾至开花初期,在连阴雨来临之前喷施2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丙森锌、双炔酰菌胺、百菌清等等进行预防。

  (六)收获与贮藏期病害预防技术

  马铃薯收获前一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地块外集中处理。选择晴天收获,避免表皮受伤。入窖前剔除病薯和有伤口的薯块,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贮藏前用硫磺熏蒸消毒贮窖,也可用15%腐霉利?百菌清复合烟剂或45%消菌清烟剂。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不低于4℃,湿度不高于75%。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73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