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黑农委发[2011]12号
各市(地)、县(市、区)农委(农业局)、委机关各处(室、办、局)、直属各单位:
现将《2011年全省农业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2011年全省农业工作要点
(2011年1月)
2010年,全省农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主线,以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工程为载体,突出抓好“三二一”工程,开创了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目标划上了圆满句号。全省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登上1000亿斤新台阶,总产达1002.6亿斤,比上年增加132亿斤,占全国粮食增量的42.3%,粮食商品量达780亿斤,比上年增加130多亿斤,是历史上为国家贡献最多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大关,达到6210.72元,比上年增加1003.96元,增长19.28%,增幅比全国高4.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量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是历史上发展变化最大的一年。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省农业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在推进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商品化、产业化、城镇化“六化”上下功夫,确保粮食生产、农机化、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取得新发展,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步伐,实现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农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目标,为“十二五”全省农业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突出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一是扩大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加快建设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开展盐碱地种稻试点,在第四、五积温带大力发展早熟玉米生产,扩大高产高效粮食作物面积。全省两大高产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33亿亩,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其中玉米8500万亩、水稻4800万亩。在北部大豆主产区开展麦豆轮作试点,扩大小麦种植面积,用小麦置换大豆。继续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组装集成五大粮食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增加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单产水平。二是积极发展蔬菜生产。依据各地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城郊型、出口型、特色型、外销型蔬菜生产基地,提高保供给促增收能力。全省蔬菜面积发展到630万亩,比上年增加21.2万亩。三是大力发展牧草种植。在畜牧业发展基础好的县市开展紫花苜蓿种植试点,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提高优质牧草生产能力,全省饲草饲料作物面积发展到470万亩,比上年增加58万亩。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水产养殖、劳务产业、外向型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省渔业放养面积达到615万亩,比上年增长5.4%;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万吨,比上年增长6%。全年转移劳动力53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80亿元。全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实现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亚麻、蚕蜂、花卉、蓝莓等特色产业。全省“一品村”发展到2000个。
(二)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一是建设绿色基地。发挥生态良好优势,在实现全面积无公害化生产基础上,不断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省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总面积力争突破5000万亩。二是发展精深加工。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生猪、乳品等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飞鹤乳业、北大荒米业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创新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全省新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大项目150个。三是打造知名品牌。制定《黑龙江省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意见》,发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平台作用,加快整合农产品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叫响全省农产品生态、有机、安全牌,创出一批国际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00户,其中10亿元以上25户、50亿元以上3户、100亿元以上2户;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
(三)加快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一是提升生产加工能力。协调落实好全省扶持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各项政策,完善六大农机产业园区功能,加快引进的大企业、大项目建设进度,新引进建设投资1亿元以上的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大项目2个以上,确保早日投产达效。二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重点开发180马力至385马力的轮式拖拉机和半喂入水稻收获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等农业生产急需、市场需求量大的农机产品,提高农机整机产品本地配套率。三是提升市场开拓能力。组建大型农机企业集团,加大农机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完善销售服务体系,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叫响全省农机制造品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年内全省组建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集团5个,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全省农机制造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0亿元。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机化建设。在继续组建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提高现代大农机装备水平的同时,加大扶持、引导、规范、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农机作业合作社作用,加快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全省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加强地力培肥建设。继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扩大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以及耕地地力监测与建设试点,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和实施秸秆根茬还田,建立更加完善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恢复和提高耕地质量。全省农村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00万亩,秸秆根茬还田6500万亩,施用有机肥7500万吨。三是加强水稻大棚建设。对近年来新建设的水稻育苗大棚小区,抓好基础设施配套,提高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育苗水平。继续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水稻育苗大棚建设,提高育苗大棚化比例,全省农村新建大棚10万栋,大棚育秧比例新提高6个百分点。
(五)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不规范等问题,重点推进“三化”建设,增强合作社服务、经营和谈判能力。一是规模化。扶持具备一定发展潜力、带动能力较强、经营效益较好的合作社尽快发展壮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地域界限,组建联合社。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万个以上,达到每个村至少有1个合作社。适应农机化和农民非农化发展的大趋势,发挥农机装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科技的推动作用,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全省规模经营面积达到7000万亩以上。二是实体化。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实体,由种养环节向加工、流通、营销等多领域发展,不断增强合作社实力,全省至少新增1000个有实体的合作社。三是规范化。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边发展边规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依章办事、规范发展。重点规范专业合作组织的注册登记、建立章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使农民真正成为合作社的主体,并从合作中获得更大收益。
(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要效益。一是培育使用良种。加大优质、高产、抗逆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力度,力争逐步培育出品性达到郑单958、先玉335和空育131水平的优良品种。积极引导农民推广使用耐旱、耐寒、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力推广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全省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二是加快科技推广。集成配套推广五大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扩大模式化栽培面积。组织农业科技专家与农户结对子,在农业生产各个关键时段开展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到田率。加强农业植保服务体系建设,全省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20%以上。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步伐,完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网络覆盖率达到98%。完成省级检测中心建设,抓好43个(市)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年底前确保完成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进一步提升农业推广服务功能。三是培训实用人才。落实《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突出抓好农村科技明白人、新型农机操作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等5支队伍的培养,尤其是要把每个行政村培育一个科技中心户任务落到实处,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七)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巩固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果。一是实施整体推进。全省重点建设50个高标准的示范村,突出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引带作用。坚持点面结合,不断扩大非试点村建设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实施整乡整县推进。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的弱势村新农村建设,缩小差距,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二是开展星级评定。出台《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星级村评定办法》,按照“五星级”的分类标准,在全省范围开展新农村建设星级村评定活动,评星授牌,达标晋级,实施星级评定、动态管理,并把评定结果作为表彰奖励的基本依据。三是实施以奖代投。出台《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以奖代投”办法》,提高奖励额度,减少奖励村数,真正发挥以奖代投的撬动作用。对达到四星级(含四星级)以上标准的村给予奖励,对老少边穷地区弱势村给予适当照顾。四是形成共建合力。继续组织开展中省直单位对口帮建活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新农村制度。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探索用市场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推广用宅基地置换、“四证”抵押贷款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鼓励引导名人、企业家等采取捐款、捐助等形式,支援家乡开展新农村建设,尽快形成多元投入、多方共建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八)深入开展场县共建。一是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场县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了解情况,研究推进措施,搞好协调服务,帮助解决共建双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搞好合作对接。与农场加强以代育、代耕、代种、代灌、代管、代收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小城镇共建等对接。农垦大机械到农村作业面积要达到3400万亩,垦区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辐射地方3500万亩,垦区龙头企业拉动农村种植基地3200万亩。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做好群众组织发动工作,使更多的农民自觉参与到场县合作共建中来,尤其是做好农机跨区作业土地连片、价格议定、作业费收缴等服务,为农场大机械作业创造条件。
(九)加强机关作风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力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农业系统干部队伍,进一步提升“三农”工作执行力。一是加强自身学习。省农委深入开展“读书学习年”活动。各级农业部门以学习炳轩书记《关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问题》和《关于农村工作及其方法问题》讲话为开篇,结合工作业务,广泛开展讨论活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高干部政治修养、业务素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强化指导服务。按照炳轩书记提出的“抓规划指导、抓组织协调、抓工程项目、抓典型示范”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一项重点工作,尤其是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农村改革制定专项规划,明确任务目标、主攻重点和推进措施。采取行政推动、政策激励、市场引导等办法,发挥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最大限度争取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把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点工作作为工程和项目来抓,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实施专题推进。每个单位在本部门业务领域总结培育至少1个在全省有借鉴推广意义的典型。三是狠抓工作落实。农业干部要全面准确掌握本行业、本部门及基层情况,农村改革发展的各种数字、各类典型、历史沿革等,清楚自身工作在全省、全国的位置,对优势与不足有准确的分析。要精通业务,对新形势和新情况能够科学判断,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和信息化手段做到熟练应用。各级农业部门对重大改革、重要产业发展组建专门班子,实施专题推进,实施目标管理,全程跟踪问效,严格考评奖惩。省农委继续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抓三农、促发展”活动,积极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四是转变政风行风。继续深入开展以“讲党性、树新风、优环境、促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以学习落实《廉政准则》为重点,开展“对照准则找差距,遵守准则做模范”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增强拒腐防变的政治自觉。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严格执行省农委60项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行政。继续开展“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满意单位评议活动,做好“行风热线”和农村信访工作,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依法调处土地承包纠纷,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继续开展减轻农民负担综合治理工作,坚决纠正涉农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摊派和截留抵扣惠农补贴资金等问题。加强对农资生产、流通环节监管,深入开展打假行动,严肃查处制售假劣农资和哄抬价格坑农害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