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安徽省粮食局关于印发《2011年全省粮食工作要点》的通知
市、县粮食局:
现将《2011年全省粮食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粮食局
二○一一年一月十三日
2011年全省粮食工作要点
2011年全省粮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 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政策机遇,突出抓好保供稳价、促农增收、产业升级、储备管理、市场监管和行业建设,积 极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切实保障全省粮食安全。重点开展“粮食质量效益提升年”和“两千亿跨越工程启动年”活动,全面实施“332行 动计划”,努力开创安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主要目标:正常年景全社会粮食收购量900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 500万吨,保持粮食购销总量基本平衡;地方粮油储备全部落实到位;粮油订单面积稳定在3200万亩以上,粮油加工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推进粮食产业 园区转型升级,实现全行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持续稳步提升。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着重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着力增强粮食有效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坚决服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粮食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落实“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继续坚持把保供稳价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加快充实省级粮食储备,建立市、县级粮食储备长 效机制,进一步落实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建立健全储备粮动态管理机制;启动省级储备粮信息管理工程,加快推进储备粮远程监管信息化。进一步提升合肥国家粮食 交易中心稳盘功能,发挥合肥粮食价格综合指数服务宏观调控的权威导向作用;引导全省粮油大型骨干企业积极参与粮食调控,进一步规范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 存量标准;强化粮油市场价格监测,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健全应急加工、供应、运输网络,抓好全省粮食应急示范点建设;抓住合肥等五市率先成为长三角粮食 发展和合作会议成员的契机,进一步拓展产销协作新领域,完善产销协作新机制,形成产销长期稳定多赢新格局。以创建全国“百强军供站”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军 供保障水平。切实做好大中专院校、低保对象、困难群体和灾区、贫困地区缺粮人口的粮食供应工作。
二、着力增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确保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主动跟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积极引导粮食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加快拓展优质粮基地;及时向种粮农民提供市场适销对路的优 质品种和价格信息,大力引导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积极开展订单收购,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大力宣传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认真落实油菜籽临时收储工作,真正做到理解政策无偏差,落实政策不走样,最大限度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 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坚持收购质价政策,严禁压级压价,确保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坚持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经营双轮驱动,不断创新经营方式,主动掌控 粮源,做大购销总量。发挥主产区的粮食资源优势,注重加强与加工企业、销区用粮企业联合收购,搞活流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饱含情感优化 收购服务,全面践行“八坚持、八不准”服务承诺制,千方百计方便农民售粮,让农民卖舒心粮、满意粮。
三、着力增强粮食产业辐射能力, 全面启动产业化“两千亿跨越工程”。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全面实施“332行动计划”为核心,积极推动现代粮食产业发 展,提升粮食产业化发展整体水平。发挥自身粮油资源和市场优势,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惠政策,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分工合作,主动走出去,开放请 进来,大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推动我省粮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粮食产业化“五大对接”成果,大力推进“六大转型”,重点布局和支持建设30个 现代化、多功能大型粮食产业园区,特别是列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的产业园区建设,加速形成粮食园区产业集群。通过品牌培育、产业链延伸、多元发展等 途径,重点做强30家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粮食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加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 力向高科技含量的粮油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努力推动主食品工业化。引导龙头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产业层次,推动产业升级,到“十二五”末实现粮油 加工产值2000亿元目标。不断拓宽粮食产业化经营网络和服务领域,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促进放开搞活农村经济,更好服务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 局。
四、着力增强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能力,夯实支撑跨越发展的基础。抓住国家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特别是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等利好政 策,主动争取财政等部门支持,着力加大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企业经营硬件设施和环境。围绕建设沿江、沿淮粮食物流通道,科学规划粮食仓储 物流布局,优先扶持大型粮食物流节点项目建设,提升骨干中心粮库功能,配置散进散出设备,大力推进“四散化”,提高粮食物流效能,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粮食 仓储物流体系。加快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合肥、安庆等十大成品粮批发市场建设。积极争取重点项目资金补助,抓好在建项目管理,开展专项监督检 查,确保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扩容第六期新农村科学储粮示范工程,提升全社会科学储粮水平。扎实开展全省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三年提升行动,全面提高 仓储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粮食储存生产安全。
五、着力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国有 粮食企业市场竞争实力和水平。坚持优化布局、集约发展,围绕扩大经营规模、衔接产业链条、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培育地方国有粮食龙头企业 和特色企业。继续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实现形式,以优势国有粮食企业为主体,通过资产重组,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整合、并购,组建若干地域性国有或国有控股 骨干粮食企业,做大体量,做强实力,作为承担政策性业务和市场调控的主要载体。通过横向兼并重组和纵向产业链延伸,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企业经营管 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实力。加大化解企业历史债务力度,力求全省经营性挂帐消化完毕。在巩固“粮食质量效益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内涵,提高标杆,深入推 进“粮食质量效益提升年”活动,着力提高国有粮食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创新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与绩效挂钩的激励 约束、收入分配机制,不断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妥善解决好国有粮食企业改制中的民生问题。
六、着力增强依法监管和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环境。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积极推进粮食部门依法行政,全面落实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职责。坚持完善监督检查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始终不放松粮食库存监管,重点强化储备粮油管理和政 策性粮食出库监管。借鉴清仓查库工作经验,精心组织好全国首次食用植物油库存大检查。强化统计基础,扩大全社会粮食统计覆盖面,提高粮食统计公信力。坚持 监管与服务并重,寓监管于服务中,不断创新监管方式,重点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完善粮 食质检体系建设,构建以省粮油质检站为龙头、以区域粮油质检站为骨干、县级粮油质检站为基础的质检网络,大力提升粮油质检能力,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坚持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服务宗旨,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安徽粮食行业服务品牌。
七、着力增强粮 食行政管理能力,提升全行业文明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面向全社会粮食行业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巩固和完善效能建设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把 机关效能建设向处室、向基层延伸。大力实施人才兴粮战略,切实加大全省粮食行业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高技能人才四支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粮食工作的能力。大力宣传全国粮食系统“双先”模范事迹,开展第三届全省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 营造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扩大和规范政务、党务公开,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提升“安徽粮食政务网”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电子政务 应用和粮食信息化建设。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粮食行业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年活动成果,继续深入持久地 开展“三反三正”活动,重点做好粮食行业重大投资、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工作,打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继续推动学习型、服务型、节 约型机关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团结和谐、高效务实、勤政廉洁的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