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遂气发[2010]117号
遂宁市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遂宁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遂宁市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遂宁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遂气发〔2010〕117号)
各县气象局,市局各科室、直属单位:
为加强我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市局制定了《遂宁宁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贯彻实施。
附件:遂宁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九日
附件:
遂宁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建设实施方案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是关系我市农业生产、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是气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四川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加强我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政 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以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民农村满意为出发点,以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 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统筹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发布、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农村趋利避害水 平,切实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公共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要按照公益性服务的要求,以基层农村为重点,以农民受益为核心,以满足农民需求和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为前提。
(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争取政府及各部门的支持,组织和引导农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基层力量参与。
(三)坚持部门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按照集约化思路,与相关部门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设备设施,把气象防灾减灾与农业生产、科技、文化、教育等信息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服务的集约化,实现多站合一。
(四)坚持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气象灾害发生情况,选择有条件及典型地域进行示范建设,做到试点先行、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和全面推广。
(五)坚持统筹规划、高效集约的原则。要围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多方争取项目,统一进行结构设计,并研究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充分发挥利用已有资源,减少重复建设。
三、工作目标
用3 - 5年的时间,形成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成广覆盖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健全预防为主的农村气 象灾害防御机制,实现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到乡、精细预报到乡、自动观测到乡、气象服务站到乡、应急预案到村、风险调查到村、科普宣传进村、气象信息员 到村、预警信息发布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灾情收集到人,发展适合我市农村基本情况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
四、主要任务、进度要求和责任单位
(一)形成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
1.构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
(1)建设和完善自动气象站观测网
业务科技科组织和规划,市气象台和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在现有乡镇自动气象站的基础上,对其余的每个乡镇建设1套2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并以每年20%的比例推进,到2014年建成全覆盖的乡镇自动气象站观测网,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观测。
(2)建成农村自动雨量监测网
业务科技科组织和规划,各县气象局和市气象台组织实施,2014年前在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设1套2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实现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崩塌等灾害的暴雨、连雨的自动监测和报警。
(3)县级气象观测站实现地面天气观测自动化
业务科技科组织协调,各县气象局、市局直属站具体组织实施,2014年前在县级气象观测站实现地面天气观测自动化,推进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和固态降水、电线积冰等人工观测项目向自动观测转变。
(4)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
业务科技科组织,市防雷中心规划,各县气象局配合协作实施,2014年前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观测,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并在农村雷电多发易发区、农村中小学等公共场所组织开展雷电防护工程建设。
2.建成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预报系统
业务科技科组织并制定实施建设规划,市气象台为主开发以中、小尺度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为基础,在2014年前逐步建立和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发布空间 分辨率到乡镇的预报产品,并利用上级指导预报产品开展补充、订正和解释应用,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县气象站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监视,并利 用上级预报产品开展临近预报订正和跟踪服务。
(二)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1.建成覆盖广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网络
(1)建成覆盖广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网络。
业务科技科牵头,市科技服务中心、市气象台和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力争在2010年前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预警信息送达农村每一个地区,农村气象信息覆盖面达到90%以上。到2014年建成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的、进村入户的广覆盖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2)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网络媒体信息发布资源
业务科技科牵头,市科技服务中心和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在2014年前建成中国天气网县级站和兴农网县级网站,并充分利用其信息发布资源,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3)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媒体和外部门信息发布资源
业务科技科牵头,科技服务中心和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在2010至2011年期间,完成利用社会公共媒体和外部门信息发布资源(公共电台和电视台、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宣传车、电子显示屏等)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任务。
2.建立农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1)县级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业务科技科牵头,市科技服务中心和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各县气象局要在2010年底前建立气象部门和乡镇、行政村、中小学校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完善手机短信和电话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2)乡镇级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业务科技科牵头,市科技服务中心和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在2011年底前,乡镇要建立通知到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通过固定电、手机等通知到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并通过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等方式向居民广播气象预警信息。
(3)村级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业务科技科牵头,市科技服务中心和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在2011年底前,村级要建立通知到户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通过高音广播、锣、鼓、信息专栏等方式向居民广播气象预警信息。
(三)构建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1.建立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业务科技科、应急办公室牵头,市科技服务中心和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2011年之前,在四川农村信息网乡镇信息服务站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中国气象局 制定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规范,建立健全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承担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气象灾害防御信息服务双重任务。对未建立四川农村信息网乡 (镇)信息服务站的乡(镇),由各县(区)政府在2010年做出统一部署,建立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确定乡(镇)、村(社)和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和 单位的气象信息员,实现乡镇均有四川农村信息网乡(镇)信息服务站或气象信息服务站,村级气象信息员覆盖率达75%的目标,2012年村级气象信息员覆盖 率达100%。
2.建立农村应急减灾组织领导体系
(1)建立县级农村应急减灾组织领导机构
应急办牵头,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2011年前,县级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县长任总指挥长,气象、民政、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 组,建立和完善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县级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各单位预案联动、信息联动、措施联动,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 的“消息树”作用。
(2)乡村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和气象信息员的职责
应急办牵头,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2011年前,乡级人民政府有分管乡长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乡镇有干部担任气象信息员负责日常工作。行政村村长为本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负责确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并设立警示牌,清楚标明转移路线。
(3)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应急办牵头,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县、乡、村2011年开始,每年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通过演练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在灾害多发易发的乡、村设定避难场所,定期对避难场所进行安全评估。
(4)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应急办牵头,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活动,按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建设规范,在乡镇中逐步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通过抓试点工作,努力推进预案到村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要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012年前至少有一个县开展社区(村)气象灾 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四)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1.编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业务科、应急办牵头,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县级要编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年,开展试点工作,力争有一个县编制出台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从2011年起,用4年时间完成全其余全部县(区)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制定出台县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业务科、应急办牵头,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2010年,要力争有一个县完成县级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建立以村为单元的农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从2011年起,用4年时间完成其余全部县(区)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编制工作。
3.制定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范性文件
法规科牵头、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力争在2012年前制定出台县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等实施办法地方规范性文件,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风险灾害评估制度,推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
4.建立两卡发放制度
应急办、业务科技科牵头,市科技服务中心和各县局组织实施,2010年前县级统一制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由乡镇发放给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由村发放给全村村民。
5.建立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制度
应急办、业务科技科牵头、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把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列入政府组织的范畴,制定以村为单位组织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的范围、方法和 发现隐患后的处理措施等。县级气象部门在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下,从2010年开始用5年时间以村为单位查明农村主要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建立以村为单元的农 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图。
6.建立气象灾情调查上报网络
业务科技科、应急办牵头,市农气 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2014年前逐步建成以市、县为骨干,街道社区、乡镇村庄为基础的气象灾情调查上报网络。市、县级气象局建立灾 情上报系统,建立气象灾情收集热线,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各村气象灾害隐患点、各级应急预案等信息纳入管理系统,实 现动态管理和共享。要组织志愿者和乡镇、村气象信息员做好气象灾害收集上报工作。
7.建立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
业务科技科、办公室牵头,市科技服务中心、农气中心、防雷中心和各县气象局组织实施,2014年前,逐步建立一馆、一站、一栏、一员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 科普宣传体系。“一馆”指建立专门的气象科普馆,不具备条件的,在当地综合科普管中增设气象防灾减灾展区,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列入到综合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中。“一站”指把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成为农村气象科普活动站,定期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一栏”指每个村设立气象科普宣传栏,定期张贴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一员”指将乡镇和村气象信息员作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员,向广大乡、村居民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市县各级气象部门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充分汇报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纳入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纳入地 方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运行和维护的财务投入渠道中,保障体系建设中所需的人员编制。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工作小 组,及时研究解决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二)加大投入,统筹规划
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争取支持,建立持续稳定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合理布局重点 建设项目,统筹规划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到向地方申报的十二五规划中,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积极寻求相关部门对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 作的帮助和支持。
(三)加强合作,健全制度
加强与防灾减灾部门、科研单位、高校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推动农村气象 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深入贯彻落实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法规、规划,加大配套政 策、制度规划的建设力度,做到政策健全、制度、机制保障有力。
(四)加强组织,严格考核
要结合实际促成政府主管部门下发相关政策保障性文件,并成立专门的防灾减灾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各有关部门,逐步和扎实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将规划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目标、进度要求纳入每年对各县局、市局各单位的目标考核,严格督查督办。
(五)完善队伍,狠抓人才
开展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任重道远,需要配置强大力量和队伍,要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加强引进和培养,切实抓好相关人员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建设一支组织 领导和管理能力强、业务素质高、作风过硬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人才队伍,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顺利、扎实、高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