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院士专家建议分解落实方案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0-11-03 生效日期: 1970-01-01
发布部门: 福建省政府
发布文号: 闽政办[2010]270号

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院士专家建议分解落实方案


  

  一、曲久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关于促进平潭综合实验区绿色发展的建议。

  

   主要内容:(1)在产业布局上要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工业发展应在适当控制规模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技术等 行业,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进入;着力开发风能、潮汐能,做大做强平潭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鼓励发展海水淡化、海盐及盐化工等多种产业关联的循环经济模 式。农业要走观光、休闲等特色发展模式,加大对传统海洋渔业的升级改造力度。大力促进以旅游休闲、商务洽谈、文化交流、港口经贸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发 展。(2)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凸显低碳环保特点。由于基础设施的使用年限可达数十年,为避免形成“锁定效应”,当前要把节能建筑、节能/新能源交通等放在 城市发展的优先位置。在新建大型基础设施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地方民俗特点,尽量避免采用传统的“三通一平”发展模式。(3)依据资源环境承载 力引导经济社会有序发展。要认真研究分析平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计算不同发展情景下的生态足迹,使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避免出现先破坏、污染, 再治理、恢复的老路。要积极发展废弃物、污染物再生利用产业,尤其是生活垃圾再利用、中水回用要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教育等措 施,引导形成绿色人居模式,构建绿色消费理念。

  

  分管领导:陈桦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政府办公厅

  

  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交通运输厅、环保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海洋与渔业厅

  

  二、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关于促进平潭综合实验区低碳发展的建议。

  

   主要内容:(1)超前部署低碳产业体系,实现发展方式的跨越式变革。要控制工业发展规模,形成以旅游休闲、商务洽谈、文化交流、港口经贸等第三产业为主 导的经济结构;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凸显节能低碳特点,把节能建筑、节能/新能源交通放在城市发展的优先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实施 从陆地走向海洋的风能开发战略,多措并举,突破技术瓶颈,着力开发海上风能资源。(2)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集约用海, 可持续开发利用海域、岸线、渔业、港湾等海洋资源;高起点布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海洋产业,提高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能力和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切实落实中国鲎特别保护区管理范围和保护内容。(3)合理调配、严格管理水资源,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道路。包括:严格水资源利 用的市场准入标准,合理调配海岛水资源及其他水源,建设水资源监测与自动控制体系,建设国际先进的水务管理体系,建设水生态与水环境保障体系,建设水安全 保障应急体系。(4)转变农业发展路径,走特色集约发展模式。从休闲的观点,农业的视角,适度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发挥台湾高科技农业产业优势,在平潭与 台湾联合建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对农民进行产业转型技能培训。(5)高度重视新增人口和新城建设的发展质量,实现平潭的低碳发展。既要重视高速增长的新 增人口过程,更要重视引进人口的质量。要按照“低排放、无污染”的要求建设岛上的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逐步实现垃圾分类回收,污水全部得到处理,各类 资源能够循环利用。(6)抓住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五个“共同”。从实地规划的始端就要热情邀请台湾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意见,参与讨论,只有这样才有 可能在后端实现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

  

  分管领导:陈桦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政府办公厅

  

  配合单位:省台办、发展改革委、经贸委、交通运输厅、环保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海洋与渔业厅

  

  三、朱森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兼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顾问):关于打造海峡西岸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议。

  主要内容:(1)打造海西装备制造基地,要符合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并顺应世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 趋势:市场的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的高效低耗、大容量、高参数化;服务在价值链中的增值化;生产过程及设备的柔性化;产品和制造过程的绿色化;企业的“虚 拟化”和制造的网络化;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的数字化。(2)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要成为海西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重点。总体战略思路要从注重招商引资转向注重内生发展,由“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转 而“不求所在,但求所有”,从“逆向发展”思路的回归中,着力发展关键零部件,对于高校有待产业化的科研成果,采取“第二个吃螃蟹”的战略;与海峡对岸各 自发挥优势,互补互利,形成经济共同体。(3)海西装备制造业基地采取内生发展为主的战略,其路径为:上下延伸,即从整机延伸到零件,延伸到材料,或相 反;工程总包,即从单机销售到成线提供,到工程总承包,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循环经济,如龙净公司从事除尘设备的生产,同时利用煤灰制砖,还可带动海源的 制砖机生产和销售;系统集成,即从应用入手,采取技术集成路线,像厦门思尔特公司那样,向用户提供系统,逐渐进入核心设备的研制;整合资源,即企业间合作 互利,共建、共用通用平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政策扶持,即通过普适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制定入市门槛,制止过度竞争,政府 各部门形成合力,避免行政资源的滥用和作用力抵消。(4)福建装备制造企业要关注国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培养人才,打造自己品牌,推进专业生产,注 重行业协同,加强企业管理。(5)海西装备制造业基地要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效节能电机、智能仪表及执行器、高压液压元件、精密功能部件、大型精密铸锻 件、特种船舶、精密数控刀具、旋转模切刀辊、高端纺织机械、数控石材设备、直驱式风机电机、特种电缆、节能清洁水泥设备、智能工程机械、城市垃圾处理设 备、智能电网设备、燃料电池。

  

  分管领导:李川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经贸委

  

  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四、邹德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关于推进福建省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主要内容:(1)做大做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能起到核心城市功能。要积极创建城市大事件,制造城市亮点,塑造城市品牌效应。(2)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做 精中等城市的产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定位准确的发展格局,确保中等城市具有各自特色的优势,并能在城市联盟中起到中间节点的作用。(3)稳妥推进小城市 和中心镇的发展。对县以下小城镇大胆放权,利用现有的基础与优势进行招商引资,使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极具活力。(4)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 旅游城市先天优势,大力开发现代服务业,保障重点产业发展空间,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高新技术行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5) 扶持高新产业园区的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的硬件与软件质量,筑巢引凤、吸引知名外企入驻,提升经济与品牌效应。提升海峡西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 产业协调发展,推进跨省域产业协作。(6)加强农村的发展应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进行新农村规划,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营造投资环境,提 供农民工的专业技术培训。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基地,依托农村现有的生态环境、风土人情优势、开发农村旅游业。(7)有重点、保 重点的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集中投资辐射面广、影响大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这些地区的交通枢纽与交通接驳。综合规划这 些地区的轨道公共交通设施,促进大交通与都市区紧密相连。(8)城市开发与建设不能搞平均主义,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的进行发展。充分发挥特大城市、大城市 的优势地位。塑造知名城市品牌,先点后面的进行规划和开发,最终促进城市联盟体共同繁荣。要避免单个城市盲目壮大,应在区域协调基础上,推动都市群整体发 展壮大。(9)要建立相应的实体机构,出台相关政策,从上到下推动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

  分管领导:张志南副省长、洪捷序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省农办、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业厅、交通运输厅

  

  五、曹菁(中国铁道学会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京沪高速铁路有限公司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第六届专家委员会交通运输组专家):关于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议。

  

   主要内容:(1)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须以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运输系统为目标。一是与相邻区域直接连接的运输网络,要纳入国家综合运输网络规 划,与相邻区域综合运输网络同步建设方能发挥作用。在规划满足长距离、大运量、高速度运输需求时,宜以铁路为骨干。二是区域内部交流功能综合运输网络。宜 以高覆盖、广通达、与城镇化和产业布局规划配套为目标,综合发挥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优势,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有序实施。(2)构建有福建特色的综合交通 运输网络。一是发挥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优势,围绕构建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展开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发挥水运优势,把它作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其他 交通运输方式线网衔接、配套的着眼点。二是从紧密衔接着手,整合既有运输资源优势形成特色。更好发挥既有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作用,提高整体功能和效益,并 促进福建未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科学布局、有序实施。三是针对交通运输设施特点,超前长远谋划。要着眼于区域交通运输既有资源和规划情况,有条件针对交通 运输设施特点,研究更加长远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四是着力打造有特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通道和枢纽规划。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通道规划的研究深度, 枢纽建设要在选址、综合程度、建设规模、换乘换装便捷等方面提出总体及分类指导要求。五是从构筑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入手,探索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评价体 系、运营评价体系和统计体系。六是统筹规划区域轨道交通布局,区域内铁路网(尤其是快速客运网)、城际轨道交通、市域轨道交通(地下铁道、城市轻轨、市郊 铁路),要全面统筹。(3)加强建设前期工作、建立协调机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建设项目,凡相关程度高的,宜从前期工作开始即建立协调机制,主要可考虑 安排同步、资金统筹、信息沟通、联席评审、服务监督等。

  

  分管领导:张志南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省交通运输厅

  

  六、赵儒玉(高级工程师,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专业副总工程师):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发展的建议。

  

   主要内容:(1)加快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是重点。要强化三个层次:一是构筑对外高速公路通道,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联系。二是构筑沿海与南平、三明、龙岩 内陆地市等山林特色经济和绿色生态旅游产业带的高速公路通道,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及沿海发达地区对山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山海联动”格局。三是形成沿海 地区城市密集区高速公路网络,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繁荣。(2)提高运输服务水平。首先要加快运输枢纽建设,形成依托经济中心城市和区域高速公路网,与其他方 式有机衔接,具有运输组织衔接、信息服务等相关服务功能的公路客货站场体系,覆盖区域所有大中城市、旅游城市、重要口岸、主要港口及地区性重要港口、机 场、铁路枢纽。同时,要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主动对接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交通网络、信息,降低物流成本,发挥对台优势,加强与台湾 地区运输、物流合作,探索海峡两岸综合运输、物流一体化发展的路子。(3)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重点是:在有条件的平原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实施农村公路联网 工程,加快山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同大自然村的连通工程。

  

  分管领导:张志南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省交通运输厅

  

  七、伍新木(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于创新海西区域合作体制与机制的建议。

  

   主要内容:(1)向西拓展区域合作的空间。在巩固与东、南、北周边区域合作的同时,应该向西向大西挺进,延伸至内地中部、大西部。加快打通大西西通道, 打开通皖、通赣、通湘、通鄂、通成渝的通道。(2)更新观念,以富福建人为本,正确对待“守土、归土、留根、返乡”,不要担心“空心化”。福建人,在哪里 富都好,在哪里创业都欢迎,在哪里成功都表彰。(3)要改政府主体为政府主导、引导、服务,改政府主体为市场主体、企业主体、闽商主体。重视对异地闽商商 会的管理与建设,切实发挥闽商的中介、桥梁、纽带作用。

  分管领导:叶双瑜副省长、李川副省长、张志南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省经贸委、交通运输厅、工商联

  

  八、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关于促进福建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主要内容:(1)进一步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给予重点倾斜,扶持一批茶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把农业、林业、扶贫、以工代赈 等方面可用于茶业发展的资金打捆使用,发挥整体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大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茶产业。积极争取金融方面的支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加强 对茶叶科技的投入。(2)进一步提升茶产业创新能力。一是明确创新方向,主要是加大茶树种质资源利用、新品种选育、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连续化加工、 有害物质含量控制、茶叶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二是建立创新机制,主要是加强农、科、教三方合作,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探索 与产业化发展相配套的区域性专业技术推广部门与科技示范场、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3)进一步强化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强化标准意识,把标准 化生产变化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居行动。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加快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茶产业质量安全预警体系。对茶 产业上应用的部分农药进行更新替代,从根本上解决福建茶产业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加强对企业和农民的示范、培训,逐步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

  

  分管领导:张昌平常务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农业厅

  

  配合单位:省财政厅

  

  九、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小流域治理首席专家):关于加强福建省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建议。

  

   主要内容:(1)建设森林生态保障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在森林福建建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目的营造不同的森林。应对不同自然灾害,就 建设不同的生态类型森林,采取不同的森林培育和经营措施。(2)探索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模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森林保护要从简单的、被动的、封禁式 的保护转变成科学、合理和积极的保育。二是加快次生低效林改造,加快对天然次生林、退化林地、残次林地的补植和经营,加强对飞播林区的中幼林的抚育经营, 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三是开展森林分类经营,根据森林所处的地理区位、经营目的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林分本身的特点开发不同的经营模式,有所侧重扶持林产业。 四是进行农林复合经营,发展循环经济。(3)加强科学研究,为森林福建提供支撑。一是科学核算森林价值,进行生态补偿试点。二是开展林木种苗管理与林产业 模式研究。三是加强森林资源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分管领导:张昌平常务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林业厅

  

  十、江泽慧(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中国林学会理事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关于森林福建与可持续经营的建议。

  

   主要内容:(1)“森林福建”之林业低碳绿色发展战略的“345”战略构想。三步走战略围绕区域、全省、全国三大范围提出分别在2012年、2015 年、2020年的战略方向;提出人才、科技、资金、政策四项保障措施;确定“生态、安全、产业、文化、管理”五大战略重点。(2)“森林福建”之“福建天 然商品林可持续经营战略”。尽快启动“天然阔叶林保护、恢复与经营工程”,有效保护、恢复和经营好全省893万亩天然阔叶用材林和1239万亩天然马尾松 用材林。将2132万亩天然马尾松和天然阔叶用材林全部纳入“特别公益林”,按现有公益林对待(按目前福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12元/亩/年,每年 需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2.4亿元)。对2132万亩天然马尾松和天然阔叶用材林封禁3年,以休养生息。目前福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为12元/亩 /年,相对偏低,要尽快提高补偿标准。(3)“森林福建”之“福建城乡人居林建设发展战略”。科学建设、经营城市森林及理念宣传;加强城乡人居林建设的专 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乡村绿化建设的系统科学规划;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加大乡村绿化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城乡人居林建设体制。(4)“森林福建”之“福建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发展战略”。一要注重建设森林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提高森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探索保 护与发展双赢模式,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三要尽快开展探索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价值核算并进行生态资产管理。四要重视杉木等良种培育产业发 展,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全面调研发展林下产业和农林复合经营类型、模式和可持续经营的途径。

  分管领导:张昌平常务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林业厅

  

  十一、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关于加快福建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主要内容:(1)加大投入,夯实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建立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为网底的三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转变模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转变服务功能,从单纯的医疗服务转向以公共卫生加基本医疗的社区卫生服务;转 变服务模式,从坐等病人转向进村入户,上门服务,从间断的服务转向综合、连续的健康服务;转变医务人员知识结构,从掌握单科医学知识向全科医学知识转变; 转变运行机制,实行定岗定编、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方式;转变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补偿机制,从“以药补医、以医养防”转向由政府保障 社区卫生服务经费。(3)强化培训,加快全科医师队伍发展。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 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完善全科医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全科医师岗位待遇。(4)整合资源,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 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分管领导:陈桦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卫生厅

  

  十二、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关于福建与海西经济区发展的建议。

  

   主要内容:(1)发挥海峡西岸的区位优势,做好海峡两岸产业对接和文化交流,促进人口流动和经济、商贸、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和往来。(2)保住绿水青 山,一定要做好主体功能区划,构筑有序的区域发展和城镇化格局,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3)提升科技水平,加强区域人才教育,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建立产学 研共建合作体制机制。

  

  分管领导:陈桦副省长、李川副省长、张志南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省台办、教育厅、科技厅、文化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十三、黄硕琳(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法学会副会长):关于加强两岸合作、加快福建渔业发展的建议。

  

   主要内容:(1)在台湾海峡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上,与台湾方面订立渔业资源养护共同行动方案,商定采取共同的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措施,建立有效的渔业 监测、管制、监督和实施机制,有效地管理共同的台湾海峡渔业资源。(2)给予台商在大陆投资的远洋渔业企业以“国民”待遇,设立远洋渔业专项补助资 金。(3)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改善现有的投资和进出口的软环境,扶持水产品进出口保税区的运作与发展,切实推进闽台渔业的合作与发 展。(4)制定、出台鼓励休闲渔业发展的政策。

  

  分管领导:张昌平常务副省长、叶双瑜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海洋与渔业厅

  

  配合单位:省台办、财政厅、外经贸厅、福州海关、厦门海关、福建检验检疫局、厦门检验检疫局

  

  十四、陈滢(ibm研究院在中国推广服务科学、智慧地球和云计算的主要负责人):关于促进福建物联网产业的建议。

  

   主要内容:福建的企业,对物联网产业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坚持以新应用和新市场为导向,发展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以一系列实 际的研发与市场投入,为推动物联网的标准化和智慧化作出了贡献。依托地域优势,闽台企业在电子和信息行业有着非常密切的交流,这将有力推动福建物联网产业 发展。当前,可以由政府牵头,由当地骨干企业或高校承建一个物联网技术中心或物联网实验室,并赋予三个方面的功能:作为孵化中心,帮助中小企业测试和验证 物联网技术,并在商业模式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指导;作为认证中心,规范各行各业物联网建设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并为物联网相关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作为 创新中心,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新技术,为当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分管领导:李川副省长、郑松岩省长助理

  

  牵头单位:省经贸委

  

  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信息化局、教育厅、科技厅

  

  十五、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工程地质及岩溶地质学家,国际地理学会岩溶委员会通讯会员,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关于做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的建议。

  

   主要内容:目前,福建的海岸带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尚未建立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海岸大型工程建设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影响缺乏预测评价,一些大 型工程的设计理念相对滞后,三大港口存在水污染、软土地基、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等水文地质问题。为此,要重视水文地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 予以加强。(1)开展大比例尺精度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以1:5万为主要比例尺精度,开展调查工作,详细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问题。(2) 加强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海岸带地质环境长期动态监测站网,把握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趋势。(3)开展港口应急水源地建设。(4)加强地表水与 地下水的联合利用。(5)加强活动断裂的调查工作。(6)加强台风-地灾灾害链的预防体系建设。(7)开展一些海岸带重大地质环境问题专项研究。包括海岸 带区域地质环境演化及系统协调性研究,重大地质灾害及环境问题成因、预防、应急处置,海岸带大型建设地面-地下立体开发的地质环境的适宜性评价等。

  

  分管领导:张志南副省长

  

  牵头单位:省海洋与渔业厅

  

  配合单位:省国土资源厅、交通运输厅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07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