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九届市委第95次常委会议、市十二届政府第135次常务会议精神,促进昆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价值提升与农业空间优化,构筑昆明市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现就全市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4210'工程“,即:打造四大中心、建设两个平台、实施十项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长期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保障城市供给,贯彻执行“依托城市、发展农村,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城郊型农业发展方针,大力加强“三农“工作,形成了以实施“菜篮子“工程为主的“农业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和以“粮、烟、畜、菜、花、果“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郊区型农业产业结构及近郊、中远郊优化布局的产业格局。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市把建设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思路,在发展中导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农业现代化理念,着力实施现代农业“六抓“工程,推进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多功能农业加速转型时期,资源型农业向模式农业与山地经济、滇池流域经济融合转化提升进程加快,特色化、集群化、精品化、多功能化、国际化将成为昆明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昆明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全市土地中,山、丘陵约占84.9%。现有乡村人口300.2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56.8%,还有3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有31万人。在常用耕地476万亩(统计在册259万亩)中,高肥力耕地仅为148.13万亩,占31.1%(主要在坝区),且人均占有耕地仅0.77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仅1.59亩。昆明“三农“要实现新形势下的腾飞还面临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客观方面,“三农“发展基础非常薄弱,地区之间差距大;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农产品加工业、面向农村的社会服务业发展滞后,综合生产力不高;农民收入低、社会保障水平低,与城镇居民差距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生活环境条件较差等。
主观方面,一是受区域农耕文化及城市需求的影响,昆明农业过分追求“大而全“,致使特色不鲜、规模不强、优势不显,产业链条不长,产业优化提升压力大,农业发展定位滞后,支撑“三农“跨越式发展的体系没有形成。二是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许多同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长期停滞在传统思维、过去经验、常规方法上,习惯于就农业抓农业、就“三农“谈“三农“,思想不解放,因循守旧,对新形势下如何依托中心城市平台,推动农业升级、农民致富、农村发展认识不到位、研究不深入,对如何实现“三化“化“三农“、城乡一体化发展办法不多、措施乏力。三是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及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的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用“三个高于“的标准衡量,增量投入不到位。同时,存量投入分散,整合性较差问题也较为突出,投入效益不高,与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科技、高水平、高投入、高效率的发展要求很不适应。四是在2008年全市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中,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所占比重较小、规模小、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一般性项目,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明显、拉动力弱,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总量不足,多渠道、多元化引进“三资“(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三农“明显不够。
这些问题,影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委第95次常委会议要求,要充分发挥昆明“排头兵“作用,在三年内实现农业工作全省第一的目标。全市“三农“广大干部职工,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干部作风改进年“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切实增强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分析研究和思考解剖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大发展。
二、把握定位,全力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4210“工程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认真分析昆明成长型大都市的发展趋势,昆明“三农“工作的思路和定位进一步明晰。即:把握好“势“,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潜力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在农业,改善民生重点在农民“的战略机遇,依托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的交互融合平台,充分发挥昆明作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东南亚地区中心城市的市场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研发优势,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昆明初步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联结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平台、力促“三农“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平台。力争到2015年,形成与昆明大都市相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西部一流、国内先进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率先成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与建设现代新昆明和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同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2009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实现增幅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
围绕以上目标,着力实施以下十项工程:
(一)实施农业信息物流工程,以“市场化“化农民。充分发挥昆明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势,与城市新区拓展同步,着力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性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花卉、蔬菜、畜产品等为龙头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加快建设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冷链物流体系、商贸信息平台、电子交易平台、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农商对接机制和乡村流通服务网络,形成区域性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产地特色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实施农业园区工程,以“工业化“化农业。推进以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官渡区大板桥国际林产业园区、呈贡七甸现代农产品加工区,及宜良、石林、嵩明、寻甸、禄劝等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一园多区“、“一区多园“的良好发展局面。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工程,以“城市化“化农村。按照提升发展区、重点推进区、基础建设区分类实施的思路,在农口组建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机构,以滇池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四区一县“为重点,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到2013年,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新的城市区或水平较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与此同时,认真落实“543“倍增计划,全面提升县城的聚集、生产、流通、服务和带动功能,培育和发展小城镇经济,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小镇、工业小镇、旅游小镇、商贸小镇和历史文化名镇。持续以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为载体,围绕“九有“目标,聚焦投入、重点突破,集中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实施农业生态工程,优化都市型农业产业功能结构。结合中心城市、中心市场特点,围绕城市需求,优化布局,以基地建设为载体,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烤烟支柱,突破花卉、蔬菜、林果业、畜牧“四大产业“,提高支柱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和综合效益。加强城乡园林生态环境建设、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生产加速向特色化、优质化、设施化、生态化、园林式、观光性、产业型方向发展。充分挖掘特色鲜明的乡村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完善特色小镇和园区农业内涵,发展市民农艺园、农业主题公园,形成融经济、服务、生态屏障、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系统。
(五)实施农业产业招商工程,引进“三资“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招商引资是增加农业投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的有力措施“的意识,组建昆明农业产业招商局,紧紧围绕“四大中心“建设,突出基础设施、农业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等重点,精心策划、筛选、包装产业项目,瞄准国内外大龙头企业,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专业化招商,引进“三资“资本投入昆明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要抓好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提高协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大突破。
(六)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紧紧把握全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战略和县域经济“543倍增计划“带来的就业需求机遇,整合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式培训,扩大技能培训比重,深入开发用工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转移就业。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适度规模化流转。支持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参股龙头企业经营。
(七)实施农业投融资系统工程,拓展农业投入渠道。充分利用市、县两级农业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推进“银政“、“银农“合作战略的实施,着力引进金融资本投入“三农“发展。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型投资开发组织;引导融资担保公司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争取各县(市)区成立贷款担保公司,有条件的乡镇组建或确定农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三农“贷款提供担保服务。以县为主体,着力推进融合项目、整合资金,聚焦“三农“。
(八)实施农村社会化服务工程,构建农村发展新格局。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努力形成生产、生活服务业功能完善,与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农村居民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体系。
(九)实施农业科技研发转化工程,为“三农“发展建立强力支撑。依托在昆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大力引进市外科研成果,围绕优质粮、特色蔬菜、花卉、水果、生物资源的良种引繁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装备改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技术,研发一批新成果、转化一批新技术、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把昆明打造成全省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建成良种繁育中心、花卉品种栽培中心、蔬菜品质鉴定中心。建立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机制,整合城乡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资源,着力培养适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强化昆明作为全省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孵化、转化、良种繁育及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的功能作用。
(十)实施“三农“干部思想解放工程,全面提升干部职工“三农“工作水平。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持续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和干部作风改进活动,着力塑造广大干部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落实到“有为“上。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培训工作,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不断开拓工作视野。倡导敢于负责的勇气,以发展为重,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倡导求真务实的风气,始终保持紧张快干的作风;倡导敢闯敢干的锐气,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支持、鼓励、推进和探索。
三、狠抓落实,确保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4210“工程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学习。对照全市“三农“工作新的定位和目标,全市各级政府,“三农“工作各部门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理念、技能和本领,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认识“三农“、掌握规律的思想武器,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时期“三农“发展和昆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二)解放思想。对照全市“三农“工作新的定位和目标,全市各级政府,“三农“工作各部门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对外高度开放,对内大胆放开,吸纳一切有利于“三农“工作发展的资源,采取一切有利于“三农“工作推动的措施,倡导敢闯敢干的锐气、敢担敢责的勇气、求真求实的风气,用新的信念、理念、观念破解难题,用新的思想、思维、思路谋求突破。把思想解放扎扎实实地体现在思想实践、理论实践、政策实践、制度实践的转变上,把更新观念落实到“有为“上。
(三)狠抓落实。对照全市“三农“工作新的定位和目标,全市各级政府,“三农“工作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把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4210“工程的要求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
二○○九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