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农业基础建设工程三年推进计划(2009—2011年)》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9-09-05 生效日期: 1970-01-01
发布部门: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鹤政〔2009〕3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鹤壁市农业基础建设工程三年推进计划(2009—2011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九月五日
鹤壁市农业基础建设工程三年推进计划(2009—2011年)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编制该计划。
  一、农业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七大特别是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加强“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我市实际,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坚持实施粮食高产创建计划,不断挖掘提升粮食增产潜力;坚持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农村发展呈现良好局面,粮食高产创建不断取得新突破,总产连续5年创新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总体来看,我市农业基础仍然脆弱,部分设施老化,运行能力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机械装备总量过剩,结构失衡;农业支撑体系投入不足,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的瓶颈因素。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当前农业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机械装备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速;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外流加剧,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去年底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危机,出台了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在内的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站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制定并实施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打造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战略决策,这些都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这些形势和变化,需要深刻认识、密切关注,重新审视并思考“三农”工作的思路、突破口和着力点,尤其要正视并解决农业基础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以实现粮食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针对我市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工程建设为抓手,集中力量抓好一批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基础项目,着力构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框架。
  总体目标是,用3年时间,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机械装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态建设等10大工程,努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善、装备水平较高、产业科技先进、服务体系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先决条件。要在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科技措施,把我市农田建设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高产出”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设施配套、交通便利、林网健全、节能增效、可持续发展的高标准农田,初步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
  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计划投资1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0.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其中2009年改造中低产田4.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2010年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2011年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新打配套机电井1146眼,输变电线路配套395公里,疏浚渠道155公里,衬砌渠道13公里,铺设地埋管道520公里,建桥涵104座,整修道路245公里,购买大中型农机具112台(套),植树73万株。
  通过改造治理,新增灌溉面积5.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2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万亩,改善除涝面积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万亩;新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9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0.86万千瓦。
  2.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
  计划投资2912万元,重点抓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浚县1.6万亩、淇县3万亩标准粮田和河南省浚县3万亩标准粮田建设。新打配套机电井449眼,铺设地埋管道290公里,整修机耕路45公里、田间路37公里,购置土壤化验及地力监测仪器设备71套,植树7万株。
  通过项目建设,新增标准粮田7.6万亩,其中2009年完成1.6万亩、2010年完成3万亩、2011年完成3万亩。
  3. 实施土地整理项目
  计划投资9830万元,实施7个土地整理项目,治理土地总面积9.14万亩。2009年,投资3390万元,完成浚县王庄乡0.99万亩、淇滨区钜桥镇1.01万亩2个土地整理项目;2010年,投资3206万元,完成浚县黎阳镇1.03万亩、小河镇1.04万亩、淇县北阳镇1.39万亩3个土地整理项目;2011年,投资3234万元,完成浚县屯子镇1.08万亩、淇县桥盟乡2.6万亩2个土地整理项目。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围绕留住天上水、蓄住地表水、保护地下水、用好过境水,以发展节水灌溉、加强河道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着力打造以河流、沟渠为骨架,以坑塘、水库、机井为支撑,以纵横交错的灌排系统为连接,渠相连、沟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汛能防的农田水网体系框架。
  1.实施节水灌溉项目
  计划投资500万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其中2009年4万亩、2010年5万亩、2011年6万亩。规划建设万亩节水方4个,建设节水示范项目6个。力争到2011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
  2.实施灌区节水技术改造项目
  计划投资2400万元,重点抓好淇县民主渠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恢复灌溉面积5.5万亩。
  3.实施淇河新区段综合治理项目
  计划投资4500万元,重点抓好淇河高村橡胶坝和河道疏浚减漏工程。2009年完成高村橡胶坝主体工程建设和高村至花窝段河道疏浚减漏(岸坡整治)工程建设并蓄水试运行,2010年完成高村橡胶坝附属工程建设。
  4.实施淇河险工险段除险加固项目
  计划投资150万元,每年完成1处险工险段除险加固工程,以提高淇河下游河道防洪能力。
  5.实施重点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
  我市共有中小型水库19座,其中病险水库12座。计划投资6700万元,2009—2010年全面完成6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2011年争取全面完成其余6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三)农业机械装备建设工程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按照“大农业、大农机”的思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步伐,以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量效并重、主配机具协调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到2011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05万千瓦,农用拖拉机达到8.24万台,联合收割机达到4200台。
  1.实施农机化装备项目
  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效益、促进发展的原则,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为突破口,以实施秋粮生产机械化推进工程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切实拓展农机应用领域,保持农机动力增长速度在1%以上、百亩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在全省的先进位次。优化农机动力装备结构,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由现有的2290台增加到3482台,年增长15%;重点发展玉米联合收割机,由现有的160台发展到288台,年均增长20%。
  2.实施财政农机化工程项目
  计划组织实施国家及省财政农机化工程项目4个:每年组织实施1个规模千万元的农机购置补贴民心工程;建设国家粮食核心区浚县农机工程1处;建设淇县国家级保护性耕作工程区1处;大力发展百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达到30个、2010年达到50个、2011年达到70个。
  3. 实施农田机井通电项目
  计划投资5000万元,到2011年完成新增农业变压器373台,新建10千伏线路185.14公里、400伏线路716.35公里,解决32.68万亩耕地浇地用电难问题,提升农业灌溉效率和质量。其中2009年投资3767万元,新增农业变压器252台,新建10千伏线路120.14公里、400伏线路440.35 公里,解决22.58万亩耕地的灌溉用电问题;2010年投资333万元,新增农业变压器53台,新建10千伏线路26公里、400伏线路120 公里,解决4.3万亩耕地的灌溉用电问题;2011年投资900万元,新增农业变压器68台,新建10千伏线路39公里、400伏线路156公里,解决5.8万亩耕地的灌溉用电问题。
  (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整合我市农业科技资源,以粮食高产创建为示范,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应用、推广力度,着力构建具有鹤壁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实施市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项目
  市农科院要立足整合资源,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建设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玉米和小麦新品种区域展示,玉米新品种研制、繁育推广,农作物灾害天气预警预报等四个中心,打造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龙头,建成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示范基地。
  2.实施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生产基地4万亩,建立1个优质小麦新品种科研育种中心, 年生产经营优质专用小麦种子能力达到2000万公斤。
  3.实施玉米高产创建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到2011年,依托鹤壁农科院,建成1个集科研、示范和培训于一体的玉米生产创建示范中心,服务于核心区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建设一支10人左右的玉米育种和栽培技术科研队伍、一个面积100亩的示范基地、一个能一次培训300人的培训中心。
  4. 实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建设项目
  计划投资920万元,建设20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中2009年完成浚县6个乡镇,2010年完成淇县6个乡镇,2011年完成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8个乡镇。
  计划投资100万元,建设100个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其中2009年浚县建成20个;2010年浚县建成10个,淇县建成20个;2011年浚县建成20个,淇滨区建成14个,山城区建成8个,鹤山区建成8个。
  (五)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和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农业人才队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以实施阳光工程和绿色证书等培训项目为抓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农民技能培训3万人,使全市80%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项非农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致富能力。
  1. 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项目
  依托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计划投资1500万元,完成农民技能培训3万人,每年培训1万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2. 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依托绿色证书等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每年培训5000人,到2011年共培训1.5万名新型农民。
  (六)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程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旱、涝、风、雹是我市频繁发生的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一般大旱5—7年一遇、大涝5—10年一遇、霜冻2—3年一遇,干热风发生频率为60%—80%,冰雹几乎年年出现,全市因旱涝灾害造成粮食减产10%—20%,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服务保障能力迫切需要全面提升。
  1.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项目
  计划投资500万元,分别建立全市土壤墒情与农业干旱监测系统、农业气象灾害现代化动态监测系统、主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监测及气象等级预报预测系统、重大农业灾害强度风险评估模型和评估系统,提升全市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减灾调控能力,及时、准确、科学、有效地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与信息,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2.农业气象保障服务项目
  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我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及时有效开展人工防雹增雨作业,将地面作业火力网控制面积由全市总面积的30%—40%扩大到60%—80%,使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水平达到同期省内领先水平,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3.重点生态农业气象项目
  计划投资1000万元,依托浚县国家优质高产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建立以玉米观测为重点的农业气象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建设盘石头水库库区增雨示范基地,建立水库蓄水和生态服务系统,及时有效开展库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缓解水资源短缺型人工增雨服务。
  (七)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畜牧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我市畜牧养殖量大、密度高,且处在交通枢纽位置,遭受动物疫病冲击的风险很大,一旦发生疫病,对全市畜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不可估量。计划投资200万元,建立健全防控体系,落实应对措施,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促进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到2011年,建设、改造年出栏30万只的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160个,其中2009年60个、2010年50个、2011年50个;建设、改造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小区)50个,其中2009年30个、2010年10个、2011年10个;建设、改造年存栏1万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小区)100个,其中2009年30个、2010年30个、2011年40个;建设、改造年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小区)25个,其中2009年5个、2010年10个、2011年10个。
  1.建立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和工作体系。继续实行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体系。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手段,探索建立专业化基层防治队伍,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2.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强疫情测报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市、县、乡、养殖龙头企业为主干,以防检疫人员为支点的疫情测报网络,合理布局动物疫情测报点。加强村级动物疫情观察员队伍的建设管理,成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家组,及时分析疫情发生发展趋势,科学指导疫病防控。不断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应急预备队建设,落实资金、技术、物资储备,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3.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健全县级动物防疫检疫监督体系,进一步装备和完善市二级生物安全试验室和县级动物疫病化验室建设,切实加强乡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能力。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程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完善市、县和企业“二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实现从种子或原料投入、种养、产品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全方位检测监控,严格控制各类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制度。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开展环保种养、清洁生产。认真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用3年时间建成标准化示范区50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5个。
  (九)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工程
  我市农业生产的主体依然是小农户,由于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在面对充满竞争、千变万化的市场时,常处于被动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全国知名农业龙头企业到我市发展,培育龙头企业集群。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更多农民加入产业化经营。
  2.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在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乡村,新发展一批利益联结紧密、内部运作规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到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00个以上,带动农户10万余户。
  (十)农业生态建设工程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对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全面治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1.实施生态林业建设项目
  计划投资1.5亿元,完成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86万亩、村镇绿化2.82万亩、荒山造林17万亩、防沙治沙4.1万亩。山区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林木覆盖率达到60%以上;平原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沙区得到进一步治理,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村镇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所有县区建成林业生态县。
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项目,计划投资3096万元,完成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86万亩。其中2009年投资738万元,完成20.5万亩;2010年投资1296万元,完成36万亩;2011年投资1062万元,完成29.5万亩。
  村镇绿化工程项目,计划投资1353.6万元,完成村镇绿化工程2.82万亩。其中2009年投资484.8万元,完成1.01万亩;2010年投资580.8万元,完成1.21万亩;2011年投资288万元,完成0.6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计划投资8160万元,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7万亩。其中2009年投资2880万元,完成6万亩;2010年投资2880万元,完成6万亩;2011年投资2400万元,完成5万亩。
  防沙治沙工程项目,计划投资1968万元,完成防沙治沙工程4.1万亩。其中2009年投资480万元,完成1万亩;2010年投资864万元,完成1.8万亩;2011年投资624万元,完成1.3万亩。
  2.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项目
  计划投资300万元,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修建梯田1.8万亩,营造水保林8.7万亩(其中经济林3.06万亩),封山育林5.25万亩,修建谷坊120座、塘堰坝36座、水池60个。
  3.农村沼气入户建设项目
  计划投资2.28亿元, 3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万户,建设农村大中型沼气池8个。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和首要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建立科学严格的责任目标体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各项建设工程和项目明确到单位、具体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编制规划。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调查研究,加强工程和项目策划、论证、可行性研究,科学编制规划。要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县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
  (三)加大资金投入。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精心策划一批优势项目,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用足用好中央和省支持农业基础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整合、集约、节约使用资金,避免重复投资、建设,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引入市场化运作手段,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四)加强监督管理。要严格督导检查工程进展、质量和资金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建设期间的问题,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工程完成后,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依法管护,避免先建后毁,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3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