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适用)军人伤亡抚恤,依本条例行之。第二条(军人之定义)本条例所称之军人,系指陆海空军现役军官、士官、士兵。第三条(抚恤令之发给)军人伤亡由国防部发给抚恤令,其发给规定如下:一死亡者发给死亡抚恤令,以其遗族为受益人。二伤残者发给伤残抚恤令,以其本人为受益人。第四条(抚恤权之保障)死亡及伤残抚恤令之有关权利,法院不得扣押,或供债务之执行,抚恤受益人亦不得抵押,转让,或者提供担保。第二章伤亡区分第五条(伤亡之种类)伤亡之种类如下:①作战死亡。②因公死亡。③因病死亡。④作战伤残。⑤因公伤残。⑥因病伤残。第六条(作战死亡与伤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作战死亡:一执行作战任务,因而殒命者。二在敌区服行任务,因而殒命者。三为免被俘或被俘不屈,因而殒命者。四在非常事变中执行任务,因而殒命者。前项各款原因所致之伤残,为作战伤残:第七条(因公死亡与伤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因公死亡。一执行公务,因而殒命者。二为保卫公共安全或救护公物,因而殒命者。三为救护公共灾害,因而殒命者。四在营服役期间非执行作战任务,遇敌机轰炸或袭击,因而殒命者。前项各款原因所致之伤残,为因公伤残。第八条(因病死亡与伤残)在营服役期间患病死亡者,为因病死亡,非因执行公务遭遇意外事故殒命者,视同因病死亡。前项原因所致之伤残,为因病伤残。第九条(伤剧殒命之抚恤)伤剧殒命照下列规定办理。一作战受伤一年以内伤发殒命者,照作战死亡之标准给恤,逾一年伤发殒命者,照因公死亡之标准给恤。二因公受伤一年以内伤发殒命者,照因公死亡之标准给恤,逾一年伤发殒命者,照因病死亡之标准给恤。前项人员已退伍除役者得比照抚恤,但曾领退伍金者,不再发一次恤金;其作战受伤逾五年或因公受伤逾三年伤发殒命者,不再议恤。第十条(失踪)作战或因公失踪,在地面逾一年,在海上及空中逾半年查无下落者,视同作战死亡或因公死亡。第十一条(伤残之等级)伤残等级如下:①一等残。②二等残。③三等残。④重度机能障碍。⑤轻度机能障碍。前项残等区分检定后,如有增剧或再受伤者,经复检属实,得予以改列残等。残等检定标准由国防部定之。第三章抚恤给与第十二条(死亡之抚恤)军人死亡时,依下列规定给与一次恤金。一在地面作战死亡者,依阶级给与二十九至五十三个基数。二在地面因公死亡者,依阶级给与二十三至四十二个基数。三因病死亡者,依阶级给与十七至三十二个基数。前项死亡军人之一次恤金,低于依其服役年资计算之应得退伍金时,得依遗族志愿按其应得退伍金之标准发给一次恤金,但不发年抚金。第十三条(死亡之增给抚恤)军人在空中、潜水、海上、空降或奉派深入敌后,因作战或因公死亡者,除照前条第一项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给与一次恤金外,另按其危险程度增给恤金,其给与标准由国防部定之。第十四条(特恤)凡死事壮烈,或著有特殊勋绩,或身后经明令褒扬者,得另核给特恤,其办法由国防部定之。第十五条(增给抚恤之标准)军人在服役期间对国防军事建设或作战著有功绩者,得增加其抚恤金额,其给与标准,由国防部定之。第十六条(给与年限)军人死亡后每年给与六个基数之年抚金,给与年限规定如下:一作战死亡给与二十年。二因公死亡给与十五年。三因病死亡其服役逾三年者给与四年,以后每增加二年增给一年,但最高以十二年为限。前项第一款第二款之遗族,如为独子之父母,或无子之寡妻,得给与终身。第十七条(领受抚恤遗族之顺序)领受抚恤金之遗族,依下列顺序定之:一父母、配偶、子女,但配偶以未再婚,女以未嫁者为限。二祖父母及孙,但孙女以未出嫁者为限。三未成年或已成年而残废不能谋生之胞兄弟姊妹,但姊妹以未出嫁者为限。前项遗族同一顺序有数人时,得计口均分,如愿放弃或因法定事由丧失抚恤权利时,由其余遗族领受之:第十八条(年抚金之给与)因伤成残后,自核定残等之日起,依下列规定给与年抚金:一作战伤残:①一等残给与终身,每年给与五个基数。②二等残给与十年,每年给与三个其数。③三等残给与五年,每年给与二个基数。④重度机能障碍一次给与三个基数,轻度机能障碍一次给与二个基数,均不发给伤残抚恤令。二因公伤残:①一等残给与终身,每年给与三个基数。②二等残给与十年,每年给与二个基数。③三等残给与五年,每年给与一个基数。④重度机能障碍一次给与二个基数,轻度机能障碍一次给与一个基数,均不发给伤残抚恤令。三因病伤残:①一等残给与十年,每年给与三个基数。②二等残给与五年,每年给与二个基数。③三等残一次给与三个基数,不发给伤残抚恤令。第十九条(领受抚恤权利之丧失)抚恤受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丧失其领受抚恤之权利:一丧失国籍者。二犯内乱外患罪经判决确定者。三褫夺公权终身者。四死亡者。五死者配偶再婚或已与人同居者。六因失踪受恤,经证明并未死亡者。七自事故发生之月起,其应享抚恤权利,无故逾五年不行使,或中途无故停领连续五年以上者。第二十条(领受抚恤权利之停止)抚恤受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停止其领受抚恤之权利:一在通辑中者。二褫夺公权尚未复权者。三判处徒刑在执行中,或感化教育或保安处分在管训中者。前项各款原因在五年以内消灭时,恢复其领受抚恤权利;但停止期间应得抚恤不再补发,已逾五年时注销其抚恤。第二十一条(抚恤令之缴纳)误报死亡之军人于受领抚恤后归还建制或回乡者,应自行向该管主官或当地师团管区或地方政府呈明,并缴销其死亡抚恤令,已发之抚恤金得免追缴,但意图逃亡或归后不报蒙领抚恤金者,除追缴外,并依法治罪。第四章附则第二十二条(女性军人抚恤之准用事项)女性军人领受抚恤金遗族之顺序准用第十七条之规定,但如配偶死亡,则已婚者之翁姑,得同列为抚恤受益人。第二十三条(受僧人得享受之权利)抚恤受益人在领受年抚金期间,得凭抚恤令享受下列权利:一作战或因公死亡者之子女,其家庭无力教养时,政府应负责教养至成年为止。二凡政府机关及公营工厂,准优先就业或入厂学习。三家境贫困不能维持生活者,由政府予以扶助,生活必需之公共措施得予减费优待。四直接需地自耕或需屋自住者,于承垦、承租、承领、承购公地,或公有房屋,或贷款而与其他人具有相同条件时,应享有优先权。五六岁以下无力抚养之子女,得免费入公私立之托儿所或育幼院等,年老无法生活之直系尊亲属,得优先入养老院或救济院等。六患病无力自行医疗者,得由军公医院或地方政府指定之特约医院医师,予以减费或免费之优待。七死亡不能埋葬或遭意外灾害者,得向地方政府申请救济。八投考各级学校得优先录取,并予免费或补助。前项权利,如所持抚恤令被撤销或停止,或抚恤令规定期限届满时,其应享权利亦同时停止。第二十四条(基数之标准)本条例所称之基数,依同级现役每月个人所得给与为准,其标准由行政院定之。第二十五条(聘雇人员之抚恤)军中聘任人员及雇用员工之抚恤,由行政院定之。第二十六条(施行细则之订定)本条例施行细则由行政院定之。第二十七条(施行日)本条例自公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