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九府发[2007]2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共青开发区管委会,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及驻市有关单位:
《九江市2007-2010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已经2007年9月10日第12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九江市2007――2010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产业经济,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的实施意见》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条件和差距
(一)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初具规模。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200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80万亩,总产134.7万吨;棉花70.5万亩,总产134万担;油料127万亩,总产11.14万吨。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养殖面积102万亩,总产29.78万吨,蚕桑10.4万亩,产茧9万担,茶叶7.9万亩,年产5万担,油茶林面54万亩,早熟梨20万亩,花卉苗木4万亩;畜禽、药材、山药均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产业优势逐渐突出,水产连续两年呈现产销两旺的势头,早熟梨初步形成赣北早梨品牌,成为江西省主产区,棉花面积和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产量占全省总产的80%,油菜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形成“金花、银花、梨花”三花争艳的局面。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1元。
2、产业布局已成雏形。初步形成了以彭泽、九江、都昌、永修、湖口、德安、瑞昌等县为主的棉花、油菜生产区域;以修水、武宁、瑞昌和环庐山为主的茶叶、油茶生产区域;以修水为主的蚕桑生产区域;以沿鄱阳湖和庐山西海等湖区为主的水产养殖区域;以庐山、九江、德安、永修、武宁、瑞昌等县(市、区)为主的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以九江、永修、星子、德安、瑞昌、都昌等县为主的早熟梨生产区域;以都昌、彭泽、永修、修水、武宁等县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
3、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市有产业化龙头企业22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0家,市级52家,县级156家),涉及农林牧副渔及市场流通等行业。2006年,国家、省、市三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带动农户35万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较快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120个。全市农产品创建有机食品28个,绿色食品43个,国家驰名商标2个,全省著名商标18个。
(二)产业发展条件
1、不可替代的资源条件。
――气候资源。九江年平均气温16-17°C;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年无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雾日在16天以下。季节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适宜于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作物的引种和生产。
――国土资源。九江国土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16.4%,湖泊占18%,耕地占12.8%。全市林木绿化率达50.46%,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全市有500万亩淡水水面,有鄱阳湖、庐山西海、赛城湖、太泊湖等优质湖泊,可养水面120万亩,在全省首屈一指,在全国也不多见;全市宜林地超过100万亩,非常适宜于开发林果业。
2、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从国际大环境来看,我国加入WTO后,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的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廉价,深加工农产品在国际上有竞争优势,所以,加入WTO为我市农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准入机会,同时也为我市农产品加工出口提供了机遇,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国内市场来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农产品生产群体占消费群体的比例将越来越少,这将极大地拓展农产品消费空间,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3、惠及农民的支农政策。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以“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特产税)和“五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生猪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党、全国形成了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共识,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政策条件已成熟。
4、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九江处于长江中下游南岸,长江和京九铁路两条大动脉在市区交汇,武(武汉)九、合(合肥)九、铜(铜陵)九铁路(在建)以及福银高速、武吉高速(在建)穿境而过,使九江成为承东启西、引南接北的十字交汇点。九江拥有江西唯一通江达海的外贸港口,年货运量居长江各港口第四位,是长江流域十大港口之一。九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人流、物流和商品集散地。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差距
一是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尚未实现向专业化、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转变。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偏低。传统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含量低,科技培训及推广体系和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基层科技人才缺乏;标准化生产水平低,适用技术开发不足。三是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流通体系不够健全,专业市场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够发达,联系市场的渠道不畅,成本偏高;农产品品牌少而杂,品牌带动效应弱,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品牌。
二、产业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增强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稳定传统优势产业,突出发展主导产业,扶持一批产业龙头,壮大一批基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立起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准入化、流通现代化、投入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产业体系,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思路
坚持“市场为导向、科技做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开放型市场化产业发展之路。
1、市场导向。根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走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
2、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园发展步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科教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可持续发展。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产业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
(一)发展目标
按照“三花(金花、银花、梨花)烂漫河鲜美,六畜兴旺桑茶香”的产业导向,根据各地产业特色,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与农民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农产品名牌,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使农业产业真正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到规划期末,全市农业总产值1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65元。
1、水产。充分发挥水域资源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特色水产品养殖和水产品加工,重点发展彭泽鲫、虾蟹、珍珠、鳜鱼、〖HT3,5〗鱼〖KG-*2〗回〖HT3〗鱼、鳗鱼、银鱼养殖。到201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3万亩,特种水产养殖50万亩,网箱规模达10万箱,水产品总产35万吨以上,其中特种水产品15万吨;扶持壮大鄱湖水产、九江美佳等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水产品加工率20%,主攻小龙虾、珍珠、〖HT3,5〗鱼〖KG-*2〗回〖HT3〗鱼、鳗鱼加工出口,自营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
2、果业。策应“南桔北梨”果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以九江早熟梨为主的果业生产,加速扩大早熟梨规模,把早熟梨发展成我市新兴主导产业,到规划期末,全市水果面积达到63.02万亩,其中早熟梨达到50万亩。大力招商引资,争取引进1――2家早熟梨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带动早熟梨更快发展。同时要因地制宜,适当扩大柑桔、桃、板栗、柿的种植规模。
3、蚕桑。到2010年,力争全市蚕桑种植面积15万亩,产茧27万担。对现有缫丝工业进行改造,使之做强做大。在延长蚕桑产业链上求突破,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在织绸、印染、成衣加工和保健品研制等方面形成技术设备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加速产品研发,扩大茧丝绸等产品市场份额,带动种桑养蚕和相关产业发展。
4、茶叶。加快茶叶基地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11.35万亩。积极发展无公害有机茶叶,全面提高茶叶生产和质量水平。加强庐山云雾茶、宁红茶、双井绿茶等品牌建设,鼓励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茶叶采收、加工水平。实施精品茗茶战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5、花卉苗木。扩大传统优势花卉苗木生产规模,力争每年扩大1万亩,到2010年,全市形成8万亩的种植规模。调优品种结构,走发展观赏花卉和绿化苗木相结合的路子。引进台湾花卉苗木企业,培育名优特花卉苗木品种,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效益。培育发展花卉苗木合作组织,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沟通,拓展市场空间。
6、粮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和节本增效综合技术,努力提高粮食质量、单产和效益。发展大米深加工,提高粮食加工的综合利用能力。稳定油菜生产,主攻单产。大力发展绿色食用油,到2010年全市形成油茶林面积70万亩规模,引进有实力的油茶加工企业,提高茶油品质和茶籽综合利用水平。
7、棉花。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加快良种良法的引进推广,提高单产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做强做大华孚纺织、凤竹纺织等棉纺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具有九江特色的产业集群。
8、畜牧。稳步发展猪、鸡、鸭等大宗畜禽生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牛、羊、兔、梅花鹿等草食畜牧和奶牛养殖,到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280万头,禽类养殖2000万羽。做强做大共青鸭鸭、上十岭牧业、九江博莱等优势龙头企业,大力提高畜禽产品和奶业加工能力,发展肉类加工及羽绒综合利用等配套产业。
9、蔬菜。稳步扩大蔬菜生产面积,到规划期末,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产量95万吨。扶持建设一批城郊蔬菜生产基地,进一步调整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发展山药、香椿、竹笋、菌菇等名特优新蔬菜,改善产品结构和质量,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引进扶持蔬菜生产营销、加工龙头企业。抓好产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和分级、包装、保鲜、储藏、速冻、物流配送,提高蔬菜商品率。
10、速生工业原料林。结合平原绿化,逐步扩大面积,到规划期末,全市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面积达238万亩,其中新增面积120万亩。
1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力争每项主导产业有2家以上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过亿元、过5亿元、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和帮助其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到2010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税利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亿元、税利5000万元以上的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税利1000万元以上10家。国家、盛市三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形成优势主导产业的企业集群。
12、争创农产品品牌。改变农产品品牌少而杂的局面,重点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质品牌。依托水产、果业、畜禽、蔬菜、茶叶、蚕桑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通过精深加工开发产业品牌系列产品,严格执行标准,实行品牌共享,使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品牌充分发挥市场效益。通过创建品牌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
(二)区域布局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结合各地生产基储资源、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详见附件:全市农业产业分县区、产业、年度发展规划表)。
四、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协调及其办事机构,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规划、调控、服务和监督上来,加强规划指导,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适当运用经济的、政策的手段,协调有关部门在资金、物资、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重视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统筹安排和利益分配。要深入调研,及时发现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政策支持
1、重点培育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产品基地。依托各地主导产业发展一批有龙头企业带动、有市场前景、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万亩以上农产品基地。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基地要注重解决好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提高科技服务质量等关键环节的问题。
2、加大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资金,市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要逐年增加,整合盛市各项支农专项资金扶持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等各类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积极协调银企关系,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方式,增加龙头企业信贷投入。充分利用小额贷款,为农民提供方式灵活、运行便捷、服务周到的信贷服务。以林权制度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探索产权担保融资方式,把各种农业资源转变为经营资本。
3、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围绕水产业发展,建设鄱阳湖水产科技园、长江国际水产城和长江渔港码头项目,力争2007年开工建设,2010年前投入使用,构建辐射长江中下游的水产科研、加工、物流平台。围绕水果和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实施好“赣台农业合作试验区”项目,为我市农业走出江西、走向世界搭建发展平台。抓好平原绿化退耕还林等工程造林,大力发展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4、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精选一批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关注龙头企业研发、生产、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对薄弱环节给予扶持;协调政府、部门、企业、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有实力、有潜力、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申报更高一级的龙头企业,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带动面广、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龙头企业和基地;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对新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予以奖励。
(三)科技支持
1、实行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的宣传和认证工作,制订九江早梨、庐山云雾茶、彭泽鲫等主要农产品品质与生产标准,强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品牌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带动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到2010年,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按标准化要求生产农产品产量达到80%以上。
2、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好修水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一季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武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瑞昌山药绿色保健蔬菜生产基地、彭泽芦花牌彭泽鲫生产基地、庐山、云居山和修水、武宁山区有机茶生产基地、星子滨湖黑猪基地、九江永安、德安磨溪和瑞昌赛湖无公害蔬菜基地,扩大无公害早熟梨基地。到规划期末,力争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达200个。
3、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与开发。实施人才培养科技行动,加速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农业科技管理人才培训与开发;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职业高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队伍。
(四)营销支持。
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做强做大江西京九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尝南方粮食交易市尝九江果品批发大市场,到2010年,力争江西京九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交易额达50亿元,南方粮食交易市场交易额达80亿元,九江果品批发大市场交易额达12亿元。力争建成九江水产交易市场,使其成为长江中下游和沿鄱阳湖区域的水产品交易中心。积极筹建九江茶叶交易市尝九江林产品交易市常根据主导产业布局,建成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逐步形成贯通全市主要农产品基地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中介组织,坚持积极扶持、稳定发展、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建立一批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到2010年,全市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