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扬府办发[2007]13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扬州市船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扬州市船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船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综合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众多相关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集劳动、技术、资金密集型于一体的重要战略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容纳就业人数多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际造船行业市场的好转,世界船舶制造业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船舶工业经过长期积累,基础设施、造船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使得近年来中国造船完工量快速增加,所占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攀升,我国船舶工业占全球造船总份额的比例逐年攀升,造船量已跃居全球第三,江苏造船占全国17%。抓住船舶工业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我市现有资源,做大做强优势船舶企业,大力提升我市的造船水平和规模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为此,特编制本发展规划纲要:
一、规划编制的依据
1、扬州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
2、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
2、江苏省工商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意见
3、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规划的年限
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起止年限为2006年至2010年
三、扬州市船舶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造船业历史悠久,现有在册大小造修船企业近200家,仪征、邗江、江都三地,共有造船企业121家,其中长江沿岸37家,内河84家,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吨,其中海运船生产能力50万载重吨。沿江地区船厂共占用长江岸线约14.4KM。全市现有万吨级以上干船坞2座(其中8万吨级1座),万吨级以上船台32座,在建10万吨以下干船坞2座,在建万吨级船台10多座。职工总人数2.34万多人,固定资产12.9亿元。“十五”期间主要建造的船舶有出口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散货船、油轮、顶推套组、浮船坞以及内河钢质机动驳、散货船、甲板船、集装箱船、拖船、油船等。我市规模较大的造船企业以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中海运江都船舶公司、金陵船舶有限公司等为代表,能生产10万吨以下的万吨级远洋出口船舶;中小型造修船企业主要有江都龙川船厂、科进船业、舜天造船、国裕造船、圣淘沙造船等企业,生产的船舶有长江、内河以及出口船舶,吨位千吨以上,甚至万吨以上。2005年造船完工量13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24亿元。 2006年造船完工量164万载重吨,实现产值40亿元。
我市船舶配套业主要是电缆、绳缆、钢结构、船用泵、钢管以及一些船用仪器仪表等,企业50家左右,2006年实现船用产品产值约8亿元。
目前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1项,在建项目总投资额128.6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项目完工后可新增生产能力300万载重吨。重大项目主要有:环球造船(扬州)有限公司船舶制造项目总投资15亿元、江苏金陵船舶公司船坞、舾装码头项目总投资20亿元,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二期技改项目总投资30亿元,扬州托尼船业有限公司船舶制造项目总投资4000万美元,中海江都船厂总投资48亿元等。目前,这批项目都在按计划进度实施。
四、扬州船舶产业发展环境
(一)全国造船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近年来,受新增需求和船舶更新的双重推动,国际造船市场进入了高度繁荣期,全国造船业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我国造船完工量达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三,与日韩的差距进一步缩小。2006年,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实现跨越式增长,达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占世界市场份额30%,再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手持船舶订单达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4%。我国三大主流船型(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市场中,油船首次超过日本,集装箱船大幅超过日本,散货船仅次于日本,均位列世界第二。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海运量的稳定增长,“十一五”期间世界对船舶产品的需求将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我国《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集中力量高水平、高起点建设好三大现代造船基地,建设造船大国。我国造船业将进入快速稳定增长阶段。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船舶工业发展也面临着风险。一是在船舶需求量持续增长的推动下,各地投资热情高涨,造船能力迅速扩张,将导致造船能力严重过剩,船舶市场恶性竞争,尤其在船市周期性低迷时,很多企业由于定单不足或船价很低而陷入困境。二是船企很多是从小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由于低效率低水平成长、船用配套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江苏造船业发展趋势
江苏发展造船工业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近年来,国际造船业资本和技术加快向江苏沿江地区转移,形成了一批颇具竞争实力的造船企业,船舶配套产品门类齐全。目前,江苏长江沿岸已形成了南通、泰州、扬州造船基地和一批龙头企业。江苏省正在拟订造船业的鼓励政策,将为我市造船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省内长江沿岸分布着200 多家船舶配套骨干企业,在动力装置、船用甲板机械、舱室设备、推进装置、舾装设备等生产水平方面,均具国内领先地位。船舶工业需要大量的钢铁等原料,扬州沿江上游的南京、马鞍山和下游的张家港、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它们都可作为扬州发展造船工业的原材料基地。
(三)我市船舶产业发展优势与不足
扬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在南京都市圈与上海经济圈的交汇叠加处,具有独特的区优优势。润扬长江大桥、沿江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为船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优越的交通条件。扬州岸线资源优势明显,境内沿江岸线长81公里,岸线顺直,深泓临岸,江岸土质为较好的粘土层,底层为岩石结构,水势平稳,潮涨潮退落差小,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是长江中下游造船的黄金岸段(水域)之一。
近年来,我市一批造船企业发展较快,成为全市船舶产业重要支撑。扬州大洋造船公司2006年造船完工量22万吨,现有造船能力30万吨。中海运江都船舶公司拥有8万吨级干船坞、10万吨级横向式浮船坞专用船台,造船能力15万载重吨。江苏金陵船舶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建造5万吨级以上大中型船舶基地。
此外科进船业有限公司、舜天造船、龙川造船、圣淘沙船业等为代表的船舶制造骨干企业在生产能力、技术装备、产品档次和职工技术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
扬州的船舶工业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出口远洋船舶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造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到目前为止我市万吨级以上船坞仅有2座,最大起重门吊300吨。二是我市造船企业的规模优势不明显,除三大船厂外,绝大多数造船企业都是中小型造船企业,技术含量低,工艺技术落后。三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我市只有部分船用电缆、绳缆、仪器仪表等产品,企业规模小,船舶关键配套件几乎是空白。四是布局分散,投入产出密度不高,我市造船业平均年产出仅为200万元/米左右。此外,人力资源不足、安全生产难度大、行业服务不配套等矛盾也较为突出。
五、船舶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船舶工业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和资产重组的契机,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现造船业的经济规模化、技术现代化和结构合理化,通过调整结构,择优扶强,强化科技,夯实基础,引进一批、合作一批船舶配套产品,提高我市船舶制造业整体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把扬州培育、打造成我省远洋和内河船建造基地。
(二)发展原则
坚持增量带动、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科技先导、市场导向等原则,坚持远洋船舶、近海船舶、内河船舶并举,船舶制造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船舶制造产业到2010年形成造船能力500万载重吨以上,船舶制造和配套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
2、船舶制造及零部件产业布局目标。根据扬州现有造船企业分布和特点,依据《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建立“三园一基地”:三个船舶工业园和一个船舶配套产业基地(规划面积5000亩),即邗江船舶(重工)产业园、江都船舶工业园、仪征船舶工业园、太平洋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各船舶园区在制定园区详细发展规划和引进项目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产业链完善延伸等因素。鼓励规划发展区内的规模较大的造船企业,抓住国际、国内造船业东移的机会,走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之路。
六、船舶产业发展布局
(一)邗江船舶(重工)产业园
以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为核心,整合扬州市区船舶制造生产资源,重点发展10万吨以下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远洋和特种船舶,以及适应内河运输的船舶。规划园区面积30平方公里(包括船舶制造、船舶配套、重工职工生活配套、农民集中安置等用地)。按照功能分类明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管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园区总体规划,抓好220千伏和110千伏2座变电站的规划与建设。积极推进在建重点项目的实施,抓好大洋造船有限公司二期技改项目、新加坡托尼船业项目、中铁宝桥项目、环洲船用材料项目的建设,同时,继续做好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200万吨以上,船舶及零部件产值200亿元。同时建立船舶配套产业园,规划面积5000亩,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船舶配套企业落户园区,以造船为龙头,发展相关产业,积极引导机械、电子、冶金、装饰等行业参与船舶配套产品开发,提高配套产品的本地化比重,重点发展船用辅机、钢材预处理配送中心,建立船用钢板、装饰建材和辅助配套产品市场,发展我市船舶配套产业。
(二)仪征船舶工业园
充分利用仪征沿江深水岸线资源优势,以规划建设约15平方公里的船舶工业园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招商引资、技术改造等方法,放大已逐渐形成的行业集聚效应,集中力量培育2-3家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在省内具有相当影响的造船龙头企业,推动6-8家骨干造船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10万吨以下的经济环保型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化学品船和海洋工程船以及特种船舶。积极实施江苏金陵船舶公司10万吨级干船坞、环球造船、国裕、舜天、苏港、圣淘沙、苏豪等项目。大力推动高性能船用油漆、中小型船用柴油机零配件、船用灯具系列、部分小型舱室机械、仪器仪表、船用模块、船用舾装件、船用钢结构与分段等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同时,建立完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常规船舶和特种船舶互为补充,以特种船舶和工程船舶为主,龙头企业与一般企业共同发展的船舶制造体系,打造江苏内河船舶制造基地。“十一五”期末,造船能力100万载重吨,船舶及零部件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三)江都船舶工业园
以中海运(江苏)造船基地落户江都为契机,加快江都船舶工业的发展。园区整体规划10平方公里,整合区域内中小造船企业资源,重点发展滚装船、油品船、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大吨位、高性能、高附加值的船舶修造和组装产业。引进高技术、高性能特种船舶和十万吨级以下的船舶设计和制造。园区将重点引进船用泵阀、船用螺旋浆、船用非标准件等船舶配套项目,实现自我配套,前延后伸,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本地配套能力。重点实施中海运江都船厂、扬州科进船业有限公司、扬州鼎衡造船、海润造船、龙和造船等项目,“十一五”期末,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船舶及零部件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四)太平洋船舶配套产业基地
规划面积5000亩,一期启动1400亩,由中国太平洋造船集团负责实施,规划建设八大中心,即舱口盖/围制造、管子加工、管子处理、船用单元/模块制造、铁舾装件制造、电缆切割配送、轴/舵系加工等。积极引导组织机械、电子等行业参与船舶配套产品的开发,加快通用船用配件项目建设,重点发展船用电缆等产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船舶配套企业投资重点发展大型非标钢结构、船用仪表及控制系统、航海设备、船用机械、舱口盖等产品。同时在园区内建立钢材切割配送、管子加工配送、电缆切割配送、船用油漆配送等船舶配套物流项目和船舶配套产品贸易市场。“十一五”期末,太平洋船舶配套产业基地产值力争达100亿元,成为立足扬州、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重要船舶配套产业基地之一。
七、发展措施
(一)适当控制新增船厂投资项目,优化投资结构。随着中海运(江苏)造船基地、大洋造船、金陵造船等大型造船企业相继落户我市,我市造船企业在硬件规模上将形成一定基础,下一步要着重在引进先进造船技术、先进造船软件和技术人员培养上下功夫。适当控制新增船厂投资项目,严格控制技术落后的小造船项目,优先扶持技术含量高的大型修造船项目。通过引进外资、民资、上市筹资、海外融资和争取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具备现代造船技术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技术改造,提高我市造船企业整体竞争能力。通过鲜明的投资导向来推动造船企业加快实施现代化造船模式。
(二)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积极实施科技兴船战略。针对我市船舶工业设计、制造工艺相对落后的状况,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计、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吸收。通过加大科技开发投入,提高自我研发能力,加快新船型开发和三大主流船型优化升级步伐,努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是鼓励产、学、研联合,支持具有一定实力的科研院所与造船企业组建科技型企业;二是积极与国外设计公司合资合作,组建合资设计公司,引进产品开发和制造技术;三是支持大型船舶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强化企业主体创新能力。
(三)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进机制创新,努力实现船舶工业经济规模化。通过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实施大集团战略,鼓励国内外大集团收购一些造船企业,使船企获得资金保障。特别是应鼓励国内外知名航运集团收购造船企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重点培育技术实力雄厚,主业突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积极支持三大船舶园区的大造船企业对中小造船企业进行整合,将中小造船企业纳入专业化协作体系;鼓励中小造船企业向专、精、优、特方向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市区企业(内河沿岸企业),进入船舶工业园发展。
(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船舶行业综合竞争力。深入贯彻《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指导意见》,从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物流入手,推进设计、工艺、制造信息集成,提高船舶工业信息化水平。降低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提高现有设施利用效率,扩大存量资产生产能力。鼓励引进、吸收、应用国外成熟设计系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学习、移植、消化、吸收欧、日、韩等船舶工业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企业按照现代造船模式要求,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管理方法,实现造船技术和管理技术共同提高。
(五)合理科学规划长江岸线,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形成集中度高的船舶工业园。船舶产业是我市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市沿江开发的重头戏,必须加强规划控制和政策引导。由于长江岸线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为杜绝无序占用岸线资源和恶意圈地现象,给沿江船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预留空间,应及时制定船舶产业长江岸线利用规划。该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船舶园区规划、水利控制规划等相衔接,充分考虑城市饮用水、南水北调、环境生态保护等因素,符合科学性、集约性、持续性、前瞻性等要求。为提高岸线利用率,各船舶园区引进造船项目必须放眼长远,提高投资强度。同时利用国家即将出台的船舶生产许可证制度,清理整顿园区内现有小造船企业,为重点造船项目腾出空间。
(六)推动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培育船舶配套产品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办好太平洋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引进一批船舶动力设备及配件制造、船用电子设备、甲板机械、系泊设备、分段制造、船用阀门、船用泵等配套项目,以及船用钢材切割配送、管子加工配送、电缆切割配送、船用油漆配送等船舶物流类项目,提高高端产品、成套设备比重,形成船舶制造与船舶配套相互协同,区域配件市场与全国船舶产业全面对接的船舶制造工业体系。鼓励、引导一些规模小、基础设施简陋、生产能力弱的船舶修造企业,转移投资方向,积极加入到发展船舶配套业的行列。已有一定基础的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加快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建立与市场影响力大的重点造船企业间的多方合作机制以及与其它配套企业间的联合发展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完善国际资质认证和全球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配套服务能力。通过“贴牌”、联合经营等途径,加速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积聚,提高同产品多船型辐射率,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伐,努力实现优势产品的系列化、规模化、现代化。加强引导,鼓励支持具有一定规模、资本积累较雄厚、技术力量较强、装备设施较为先进的机械加工生产企业,以合资、合作、嫁接或技术改造等形式,积极向生产船舶配套件如船用艉轴、中间轴、舱室机械及零配件等方向拓展,不断提高船舶配套产品本土设备装船率和竞争力。
(七)规范中小造船企业,强化管理保障安全生产。长江内河航运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河船舶制造同样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通过国家即将出台的造船生产许可证制度和国家“十一五”航道标准化改造等契机,监督中小造船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生产技术条件、管理要求进行企业改造,海事部门加强船舶检验,禁止低质量造船,同时规划、环保、水利等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划定禁止造船区域,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储备生产技术条件开发标准化船型,抓住未来市场需求,做精做专中小造船企业。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提高造船企业安全防范意识,保障我市造船业健康发展。
(八)加快人才培养,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利用专业院校资源,加快人才培养,重视职业技术工人的培训,通过企业与专业院校、职工技校开展联合委培、定点招生、在职培训以及创办职业技术学校等多种形式,解决船舶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同时大力引进船舶工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高科技人才以其科技成果入股。建立行业协会,强化其研究、协调、服务功能,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建立行业信息、技术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我市船舶行业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