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南府发[2006]11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南宁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00六年十一月七日
南宁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前 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方位开放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时期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攻坚期。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我市人才队伍综合竞争力,根据《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一章 人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人才工作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作出了进一步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科学人才观,人才强市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人才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更上台阶,为“十一五”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队伍总量迅速增长,整体素质稳步提升。2005年底,我市各类人才总量58.03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0万人,经营管理人才5.2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8.69万人,技能人才17.9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4.12万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建立起7个人才小高地,全市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0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25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381人。人才能力建设成效显著,人才素质稳步提升,各类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达30%,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所占比例达31.1%。人才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4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达79.70%,党政人才中4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达79.66%。人才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组织实施1016项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列全区第一,申请数达2630件,授权量达1368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人才聚集效应得到加强,人才布局与经济结构调整更加适应。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若干规定》等人才工作政策文件,打破了人才流动的政策性障碍。人才引进政策更加开放,更加灵活,共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人才6000多名,其中引进博士77名、外国专家500多名。全市人才结构布局和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适应。非公有经济组织人才达到19.06万人,所占比例达到34.35%。二、三产业人才队伍数量稳步增加,人才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三次产业人才拥有量分别占23.96%、29.65%、46.39%。直接关系民生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达43.92 %。在人才小高地示范带动下,人才向重点行业、优势产业、重要区域集聚的趋势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开发区人才数量稳步增加。
人才管理机制得到不断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开坚实步伐。创新公务员管理制度,完善规范公务员考录制度,共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3299名。以职称改革为突破口,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联系点为典型带动,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和工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市、县(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得到协调发展。建立起竞争机制,机关事业单位中层以上领导职位实行竞争上岗,推进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日趋成熟,职业化、市场化趋势加快,由董事会到市场中找经理人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服务对象从国有单位到非公有经济组织、从城市到农村拓展,人才服务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人才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现。我市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齐驱并驾,以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各项业务蓬勃发展,人事代理服务向着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向不断延伸,人才信息网络在高标准、高水平中起步,人才派遣、人才夜市等业务取得新突破。市、县(区)及行业人才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全市共有人才中介服务机构20多家,形成了互联互通的格局。人才流动工作的社会覆盖面不断扩大,人才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的市场机制基本形成,有效地发挥了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形势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进步与创新日新月异,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经济已进入起飞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我市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越“两廊一圈”经济走廊、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启动和加快推进,国家正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自治区重点发展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这一系列外部环境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阶段,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上升的空间大,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将明显加速,这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努力提高各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造就一大批适应建设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构建和谐南宁需要的各类人才。
“十五”期间,人才强市战略得到深入实施,人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创业环境不佳等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不足,竞争能力不强,与南宁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创新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较为紧缺,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的现代企业家人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学科、技术和企业科技人才奇缺。二是人才布局存在结构性失衡,人才过多地集中于机关事业单位,集中于城区,而工业企业人才拥有量偏少,县(区)人才偏少,人才流失问题也较为突出。三是人才吸引和承载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我市产业规模较小,层次不高,人才创业发展的空间有待拓宽,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聚集效应不够明显。人才机制不够灵活,鼓励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有待优化,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与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不相适应。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人才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人才小高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努力实现人才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人才结构布局调整重心由传统行业向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转变,人才效益由规模效应向经济效应、社会效应转变,为促进全方位开放创新,建设区域国际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统筹人才资源开发与促进全方位开放创新,统筹人才能力建设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统筹人才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重点产业人才需求与人才队伍整体建设,统筹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需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项目建设相结合。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领军人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以人才小高地建设为载体,推进人才与项目互动,通过项目聚集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加快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团队,着重提升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人才集群开发与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相结合。围绕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和重要区域发展,推进人才集群开发,努力形成若干个优势产业人才群体和优势学科人才群体。充分发挥人才集群示范带动效应,推进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促进人才产业、行业、地域间合理分布。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确立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扩大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中的配置作用。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管和人才开发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门类比较齐全、数量比较充足、结构比较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人才队伍。人才总量与经济发展要求不断协调,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不断适应,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互动促进,人才流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断得到激活,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成长的机制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人才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形成。南宁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中国连接东盟重要的人才集聚中心和创业发展中心。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人才总量年均增长达到5%以上,到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5万,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总量达到34万。
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到2010年,各类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者所占比重达到38%;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所占比重达到33%;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所占比重达到15%。
人才布局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第二产业人才总量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才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分别为:15%、37%、48%。人才逐步向重点行业、优势产业、重要区域流动,人才在行业、产业、区域间的分布更加合理。
高层次人才群体优势更加突出。到2010年,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达到65名;选拔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达400名、拔尖人才达200名、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达300名;培养和聚集重点学科、优势产业领军人才100名、核心人才500名及骨干人才10000名。
四、主要任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实施重点人才开发计划,大力推进领军人才开发、特别是创新型领军人才开发,形成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团队。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与优势企事业单位,重点建设8-10个市级人才小高地,推进产业人才集群开发。通过项目带动,重点突破,壮大人才队伍规模,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竞争能力。
加快推进人才开发国际化。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加强与东盟10国乃至世界各国在人才培养、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扶持驻邕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建立面向东盟的人才培养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抓紧外经外贸人才培养,加快会展人才开发,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按照博览会国际化的标准,推进涉外知识培训,提升我市人才的国际化文明素质和文化沟通能力,树立南宁人才的国际化形象。
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建立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等人才一体化开发与合作,加强西南五市六方人才市场联盟,主动接受区域中心城市对人才聚集效应的辐射,实现人才发展共赢互利。按照“大南宁”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的需要,推出区域人才开发计划,推动人才向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聚集,向经济园区汇集,形成人才集群效应。有针对性地推动人才工作向县(区)倾斜,实现城乡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按照构建统一有序、开放灵活的人才市场体系的要求,重点抓好首府人才大厦和南宁市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培育职业经理人才市场和扶助县(区)人才市场扩大规模,不断拓展人才服务的空间和领域,实现各县(区)人才市场联网贯通。推进人才市场专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力争到2010年,南宁市人才市场逐步形成集团式发展模式,南宁市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全市人才工作部门基本实现网络联通。
加强人才机制建设。按照党管人才原则,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突出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起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人才管理运行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人才社会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流动等机制,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做好公务员管理的入轨运行工作,全面规范公务员管理。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实施党政领导人才开发计划,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以培育和弘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公务员精神,提升公务员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公务员全员培训,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公务员MPA 核心课程“8+X”培训。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通过组织手段,有计划地选送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艰苦地区和基层锻炼,帮助他们积累领导经验,开阔视野,增强才干,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交流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家人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实施企业家人才开发计划,通过跟班学习、赴外培训的方式,选派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大集团、大公司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加大品牌企业家开发力度,每年从规模以上企业中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企业家,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直接联系,重点扶持,培养形成一个企业家精英群体。把民营企业家纳入全市企业家人才开发计划当中,畅通渠道,构筑平台,促进民营企业家快速成长。推进职业经理人开发,引导职业经理人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流动,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提高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技能,造就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内国外经济运行规则,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要围绕创建一批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重点,以更新专业知识、拓展研发能力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实施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项目培养带动分类培养,引导行业主管部门自主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用3至5年的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调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推动专业技术人才有序流动,全面盘活现有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在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及城乡间的分布趋于合理。加大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在工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领域培养一批急需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既有基础研究,又有项目开发和推广应用等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抓紧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职业技术振兴计划,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训、个人实践提高等途径,积极开展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的技能培训。加强首席技师开发力度,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重要工序设立首席职位,培育技能领头人。启动重点行业和关键行业紧缺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和名师带徒计划,着重提升技能人才在技术改造,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排除重大技术障碍、重大安全隐患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壮大县域经济的目标要求,重点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生产、经营等农村急需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抓好农技推广应用人才、种养能手、乡村科技能人、经营流通能人、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开发。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开展定单式培训,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计划,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知识为主的综合培训。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加快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第四章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一、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
按照整体规划、宏观管理、分类指导、加强服务的原则,制定完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把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作为项目实施、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大创新人才开发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人才。以提高人才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目的,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采取项目培养、课题研究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创新人才参加国家、自治区重大科研项目;加快与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研发中心,特别是驻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产学研互动,以技术和项目为依托,引导产学研各方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形成一边出成果、一边出人才的良好局面。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市级共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行业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创新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研究开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企业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引导企业创新人才根据市场需求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发明。围绕产业发展,加强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培育形成高新技术、资源型工业、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节能与新能源、环境与循环经济、公共卫生安全等若干个创新团队。
二、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制定产业领军人才开发计划和专业领军人才开发计划,在重点行业、支柱产业、优势企业以及科技、教育、宣传、卫生、社科等行业选拔一批经营业绩突出或具有重大专业贡献,领导能力、团队效应突出,并且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的创新创造型人才作为领军人才,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在人员配备、设备配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形成“1名领军人才+5名核心人才+100名骨干人才”的人才开发模式。鼓励和支持领军人才申报承担国家或地方、部门的重大科研工作和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深入开展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依托国家和自治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十百千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点选拔培养一批科技精英、艺术体育明星、教坛明星及各类专家名家。加大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一批外经外贸、会展服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领军人才,逐步形成领军人才“国家队”、“地方队”和“后备队”三个层次的梯队结构。
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三大平台建设,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人才的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推行品牌教育,重点培育一批名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单位自主培训、个人自主学习。围绕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活动,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第五章 加快高层次急需人才聚集
一、完善人才智力引进政策
加强对人才政策的调查研究,制定以引进人才团队为重点的人才引进战略。创新人才汇集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实行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项目、教学启动、安家经费和社会保险,在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引进各类适用人才。把人才引进与项目引进、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一大批资本型企业家、职业型经理人才和项目技术人才。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工业产业创新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产业配套,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到企业单位、重点建设项目从事科技研发和管理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共同设立技术产品研发机构,柔性引进人才智力。对于一些拥有科学技术成果、发明专利,或者掌握高新技术的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积极探索柔性引进的办法,通过项目合作、创办或租赁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兼职、短期聘用等方式引进。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为以不改变户籍或国籍的形式到南宁服务的各类人才提供市民同等待遇,提供便捷、有效的生活和工作保障。
二、加快人才小高地建设
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继续抓好人才小高地建设,提升高层次人才吸纳承载能力。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以专业一流、团队优秀、项目领先为标准,在铝加工、制浆造纸、化工产业、汽车及配件、电子信息、食品卷烟、生物制药、现代物流等重点发展产业建成一批层次高、环境好、优势突出的人才小高地。完善人才小高地项目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突出绩效考评,提高人才小高地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人才小高地聚集高层次人才、催生新技术、孵化新成果的作用,完善布局,构筑集群,形成体系,使人才小高地真正成为人才群体优势明显,人才产出效益明显,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特区”。加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力度,重点建设3-5个博士后工作站。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提高建站质量,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博士后人员给予重点培养和支持,提高博士后工作站引才、聚才及留才能力,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层次人才群体。
三、加快产业人才聚集
树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人才开发观念,充分发挥企业吸纳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按照集群效应的思路,重点投入、重点开发,聚集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和生产一线聚集,形成新型工业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若干个优势人才集群。在工业产业方面,要按照发展新型工业化要求,以开展“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为载体,大力引进工业化人才,重点聚集一批铝加工、食品、制浆造纸、建材、现代电力、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工程与制药、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环境与循环经济等新型工业化人才。在现代农业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为出发点,重点引进一批生态农业、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及农产品贮运与加工、种植养殖等农业专业化人才和农产品经营、流通等农业市场化人才。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要重点聚集一批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会展、房地产及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公共信息安全等数字化人才。在社会公共事业领域,要重点引进一批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师资人才,卫生专业、公共卫生管理、卫生保障人才以及社会科学、文化宣传等人才。此外,还要根据我市城镇化发展规划,重点引进一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轨道建设、环境规划、生态绿化等方面的人才。
第六章 加快推进人才开发国际化
一、抓紧培养外经外贸人才
要按照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活动国际化的目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抓紧外经外贸人才培养。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构建一批满足我市外经外贸人才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基地。实施外经外贸人才培训计划,建立外经外贸人才库,每年从部分优势企业、重点项目中选派一批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外经外贸技术人才赴外进行中短期培训或跟班学习,提升外经外贸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有计划地在党政机关特别是涉外部门培养和引进一批精通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在本领域内熟练处理各种涉外事务的国际化人才。推进外经外贸人才大规模培训工作,形成一大批懂技术、懂经济、懂市场、懂语言、懂交际、懂涉外经济法规、懂产业政策、懂谈判技巧的外经外贸人才。加强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规则、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经贸合作及外语等方面知识在人才中的普及式培训,全面提升我市人才的基本文明素养和知识素养,提高人才的国际化观念,树立南宁人才的国际化形象。
二、加快会展人才开发
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大力开发会展人才,采取选拔培养的方式,对选拔出来的会展、翻译、联络、商务官等会展高级专业人才及相关人才进行跟踪培养,培养一批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商务文化、国际经贸合作知识以及WTO法律和外语知识的高级会展人才。重点实施一批会展人才培训项目,加强会展人才专业培训和实战锻炼,定期选派一批会展人才到相关院校、培训机构进行短期专业培训;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会展人才到相关地区进行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到国外及我国上海、广州、深圳等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现场考察学习;创造机会,选送部分会展人才到这些城市参与大型国际性展览会的组织实施工作,提升我市会展人才的会展经济经营管理、会展策划、会展应急处置等知识水平。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专业人才和服务人才数据库,充分发挥驻邕高校的资源优势,加大会展核心人才的社会化培养力度,通过培养一批,引进一批,储备一批,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会展专业人才团队。
三、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贯彻落实留学人员来邕工作有关政策,健全完善留学人员服务机构,扶持南宁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建设,放宽行业准入条件,加大科技项目优先资助力度,构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或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到南宁创业发展。创新和完善引进海外人才智力配套政策,充分利用政府组织和民间交流两种渠道,鼓励和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携带资金、项目来邕创业,或在邕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入股、自办合办民营科技企业、股份制企业。建立引进国外专家智力长效机制,重点引进一批国外专家智力来邕传授先进技术或进行技术攻关。加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建设,每年挑选部分重点引智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引智精品单位,促进引智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鼓励企事业单位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招投标、项目指导、聘请专家顾问等柔性方式,大力引进国外专家智力。
第七章 促进区域人才合作与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进区域人才开发
坚持共赢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区域人才开发合作,在人才交流、市场运作、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实现人才供求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全面贯彻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加强西南五市六方人才市场联盟,参与地区间人才市场在准入标准、设立程序、运营规则、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规则的制定。主动融入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接受区域中心城市对人才集聚效应的辐射。邀请一批在粤港澳及泛珠三角工作的院士、专家到南宁讲学、主持重大课题或学科建设;每年从粤港澳邀请一批企业家和专业人才到邕考察,开展项目投资洽谈、科技产品研发合作和课题协作,积极迎接区域内产业对接和转移。进一步拓展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及“长三角”经济区、西南地区等区域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积极发挥首府城市在制度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主动参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人才开发与合作。利用首府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建立区域性人才培养基地,重点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培养和输送一大批能源、林浆纸、石化、钢铁、修造船等沿海现代工业人才;搭建区域性人才配置平台,聚集一大批物流、加工制造及商贸等人才,引导人才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实现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消除体制障碍,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纳入整个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当中,在人才选拔、政府奖励、职称评定、专家评选、社会保障、人才落户、人才培训、人事代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享有同等政策待遇。消除人才流动的政策性障碍,打破区域、城乡、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界限,促进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理有序流动。加大少数民族人才、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党外人才的开发力度。优化市区人才结构,稳定县(区)人才队伍,与区直单位建立起有效的人才资源开发合作机制,构筑多样化的用人渠道,充分利用区直单位人才智力资源为南宁服务,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三、推进县(区)间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市区、县(区)和乡镇人事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加大业务工作的协调指导,在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业务资源等方面给予县(区)、乡镇更大的支持。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加强基层公务员的依法管理。重点推进六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人员聘用制。完善市、县(区)、乡镇教育、卫生等行业人才对口交流机制,制定智力支持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群众团体在人才智力扶贫中的作用,定期选送专家学者、大学生志愿者到县(区)、乡镇工作。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边远乡镇和基层工作、就业。实施“两个一工程”,每年选拔1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农、支医、支教、扶贫;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每个行政村或社区至少配备一名高校毕业生。推动“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发展模式,扶持一名企业家,做强一个龙头企业;扶持一名种养大户,带活一片农村经济。
第八章 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一、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
按照建立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要求,加快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好首府人才大厦。扶持县(区)人才市场业务发展,推进县(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联网贯通。完善人才市场管理制度,加大市场监管,强化行业自律。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完善许可证和年审制度,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人才中介机构有序发展。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加强人才市场的专业化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市场跨地区、跨行业的参股、重组、兼并等合作模式。整合现有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资源,加快培育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等专业化人才市场。扩大人才市场与国内外人才市场协作,拓展人才市场网络,推进人才市场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各类人才的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实现人才市场一体化。
二、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以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进一步创新人才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加大人才服务业的整合力度,在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项目投入的同时,积极拓展就业指导、人事代理、人才测评、职业设计、人才派遣、薪酬设计、人才选聘等服务项目。以南宁市人事局门户网站和南宁人才网为主要载体,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的研究与开发,加快人才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建设南宁市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各大中城市人才网站、高校人才网站合作,在人才信息资源共享、网上人才招聘、人才服务业务办理等方面进行合作。积极将人才公共信息网络延伸到六县六区,在人才供求信息、人才服务业务办理等方面实现共享与贯通,形成面向社会,覆盖全市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三、进一步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进一步促进人才市场与各要素市场相互贯通,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流动中的主渠道作用。完善人才统计分析制度,将人才资源状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之中,定期开展全社会人才统计调查,并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纳入统计调查范围。完善人才预测和供求信息发布制度,每年发布人才需求预测和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进一步强化政府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人才需求与配置的宏观指导,加强对重点人才开发的规划。发挥政策信息引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促进人才向经济领域流动,向工业企业流动,向第三产业中的物质生产部门流动,向重点支柱产业和关键领域流动,向基层流动,促进人才合理分布。探索建立人才档案社会化管理制度和人才诚信档案制度,完善人才流动管理办法,促进人才自由迁徙、自主择业。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通过人才市场或进入国际人才市场参与国际人才交流与竞争,促进人才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流动。
第九章 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一、创新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重在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专任制,推行聘任制。改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办法。强化公务员依法管理,创新和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和职位聘任机制,推进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县(处)级领导干部岗位进行公开选拔。完善领导干部后备库,建立中青年留学回国人才库,加大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留学回国人才力度,选拔优秀留学回国人才到市直、县(区)担任领导职务。积极选拔熟悉市场经济工作、具有涉外工作能力的人才充实到公务员队伍。积极推进跨县(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务员交流,每年从各部门调整出部分科级领导岗位进行部门间的人员交流。有计划地选拔年轻公务员到基层挂职锻炼,丰富经验,增长才干。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和党政领导干部正常离任机制,增强公务员队伍的活力。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派出制或选举制,对经理人推行聘任制,吸引国际国内各类优秀人才到企业任职。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并规范事业单位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环节,规范公开招聘制度和辞聘解聘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未聘人员管理办法,促进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二、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构成主体要素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党政人才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建立起新型的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机制,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公务员考评指标体系;坚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探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社会化评价认证和资质等级认证评价制度;坚持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方法。积极引进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改进人才评价手段,完善定期考核、平时考核、任期考核和目标考核等制度,努力形成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和技术评价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稳步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各类津贴制度。深化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在完善工资总额宏观管理的基础上,落实事业单位分配自主权,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重实绩、重贡献,向重点岗位、优秀人才倾斜的薪酬制度。以经营业绩为核心,构建起与企业资产规模、效益、资产保值增值相联系,市场调节、企业自主、政府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产权激励机制和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对企业经营者及有突出贡献或特别优秀的科研、管理、生产、营销人员给予激励。建立创新人才奖励制度,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人才的创新活动;开展创新竞赛活动,对富有创新且成效显著的工作进行奖励。进一步研究制定我市人才奖励项目,大力支持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人才奖项,支持和鼓励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各种形式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四、健全人才保障和人才安全机制
全面落实和完善企业单位各类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障,依法推行人才全员参保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互认对接制度,实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人才双向交流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消除人才流动中的政策性障碍。探索建立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岗位津贴制度、住房补贴制度、科研经费保障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可以采取补充养老保险、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提高人才的社会保障标准。尽快建立重要人才安全保护制度,对承担城市重点工程、涉及企业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的人才,制定保护、激励和规范流动办法,依法实行保护。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人才在科技研发、项目承包、技术服务、创业、兼职、流动等活动中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保护法制环境。
第十章 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组织实施《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对人才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政策研究、宏观管理和协调落实。建立人才规划年度执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整合社会力量,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对组织人事干部的人才资源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各级人才管理部门的专业化水平。建立项目运作激励制度,对在实施人才规划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二、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
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重大项目的投入,市本级从2006 年开始每年安排1500 万元人才开发专项经费,人才开发专项经费与市财政收入同比增长,实行滚动使用。人才开发专项经费用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表彰奖励。各县(区)、乡镇、企事业单位也要安排人才开发专项经费。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完善人才投资政策,鼓励和吸引境内外组织和个人自筹资金,通过各种形式支持我市人才开发事业,加快形成和完善以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和年度评估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地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重点抓好中期评估和年度评估,对各单位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提出工作改进建议及年度计划调整建议,并根据未来环境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情况适度修订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