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中共成都市委农工办、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二○○六年工作总结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12-31 生效日期: 2006-12-31
发布部门: 中共成都市委农工办、成都市农业委员会
发布文号:

各区(市)县农村发展(城乡一体化)局,高新区经发局,直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
  现将市农委(市委农工办)《二○○六年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学习。
中共成都市委农工办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
2006年12月31日
二○○六年工作总结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区(市)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农委系统的干部职工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突出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统筹实施“三大重点工程”,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 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 , 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巩固和发展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好势头,圆满或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各项目标任务。 2006 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 193.4 亿元,同比增长 4.8% ;农民人均纯收入 4905 元,同比增长 9.4% ;城镇化水平达 56.0% ,同比提高 1 个百分点。
  一、围绕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新进展
  (一)发展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和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健全和完善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形式参与规模经营,推动和促进依托优势产业带建设扩大规模经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 153.8 万亩,比 2005 年底增加 38.4 万亩。其中, 100 亩以上规模经营的达 757 家(户), 1000 亩以上规模经营的达 89 家(户)。规模经营亩平增效 600 元。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市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发展到 194 个。在邛崃市固驿镇仁寿村,进行粮食规模化经营试点,为远郊区(市)县开展较大面积的粮食规模化经营试点积累了经验、探索了措施和办法。抓住实施“禁宰”、“限养”的有利时机,推动养殖方式由分散养殖向集中养殖转变,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45.9% 。制定了养殖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广“畜 - 草”、“畜 - 果”、“畜 - 粮”、“畜 - 花”、“畜 - 沼”、“畜 - 肥”等模式。全市新建规模养殖小区 14 个,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发展到 2295 个。全市农业增长方式,正在由主要依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转向主要依靠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由主要依靠农户的分散生产、粗放经营转向主要依靠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带动的规模化生产、集中集约经营。
  (二)加强指导协调。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成委发〔 2006 〕 24 号),狠抓了贯彻落实。在与市发改委联合编制“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完成了“十一五”种植业发展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农机化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农村经济信息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农业法制建设规划等 10 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牵头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和部分专家、学者,紧扣推进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中心工作,认真剖析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形成了《区(市)县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做法和特点》、《关于解决好土地整理中农民集中有关问题的报告》、《关于祝新村创新机制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邛崃市羊安镇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查》等调研报告,总结推广了温江“跨区域”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郫县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经验和做法。对区(市)县推进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工作进行分圈层专项督查调研,开展集中督查调研活动 2 次。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175 个,鼓励和支持温江“整区”推进新农村。协助编制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规划建设城乡新型社区 799 个。协助市委组织部等市级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市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等工作。
  (三)抓好宣传服务。会同市委宣传部等市级有关部门推出“三个集中”专题报道,开辟了《主播带你看城乡》、《今日城乡话题》等专题栏目,推出了《市场?农品》周刊,开展了“眼球―成都现代农业之旅”等活动。配合央视七频道等栏目,参与制作了《致富经――城乡统筹》系列节目。在新华网“成都频道”,联合开办了“来自成都新农村建设的报道”。继续办好《成都农村》,编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件选编》。牵头或协助接待了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国务院研究室、农业部等中央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和省内外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共参与和安排调研考察活动 120 多批次。
  二、围绕实施“三大重点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取得新实绩
  (一)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积极开展“加快产业发展年”活动,承办了成都(深圳)农业经贸洽谈会,组团参加了“西博会”、“中欧贸易洽谈会”等农业经贸活动。全市引进农业项目 130 个,协议资金 84.8 亿元,实际到位资金 23.5 亿元。其中, 3000-5000 万元的项目 23 个, 5000 万元以上的项目 38 个,“天府之国”、“伊犁集团成都乳业”等新引进的农业项目投资规模超过 3 亿元。认真落实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580 家,同比增加 50 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11 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53 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238 家。突出抓 18 家做大做强型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超过 5000 万元的达到 181 家、超过亿元的达 50 家、超过 3 亿元的达 14 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争创品牌, 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龙头企业 3 家、四川名牌产品称号的龙头企业 27 家,有省著名商标 65 件、中国驰名商标 3 件。 认真落实市政府与农发行总行签订的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争取到农发行总行授信 100 亿元( 2006 年至 2008 年),已与 74 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油加工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向 51 家企业发放贷款 14.6 亿元。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的意见》(成委发〔 2006 〕 22 号),鼓励发展优质粮食产业,下大力气主攻粮食单产。小麦单产 303 公斤 ,同比增产 5 公斤 ;水稻单产 510 公斤 ,同比增产 42 公斤 ;粮食总产量达到 265.1 万吨,同比增长 2.0% ;“订单”优质稻面积 138.1 万亩,同比增加 15.5 万亩。制订扶持和发展十大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生猪、小家禽、蔬菜、食用菌、花卉、茶叶、柑桔和饲料、肉羊、奶业、猕猴桃、中药材等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已初具发展规模(主要农产品产量见附表一)。十大 优势产业实现产值 234.5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 71.0%; 生产基地和加工业吸纳农民务工 207.4 万人 ; 带动农民人均增收 190 多元 ,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 40.0% 左右(十大优势产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见附表二)。 以邛崃、蒲江为牵头县(市)的生猪和茶叶产业、以大邑、金堂为牵头县的食    用菌、以新津为牵头县的饲料加工业等产业集群正在逐渐形成。年宰杀超过 50 万头的生猪加工龙头企业 4 家,市级重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 6 家,市级重点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 10 家,万吨级饲料加工企业 42 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联系带动农户 123.5 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 59.2% 。
  (二)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坚持市领导联系、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按照“三个集中”的理念和思路,通过产业带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劳务拉动和服务促动,整村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引导和推动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结对”帮扶贫困村和经济发展缓慢村的力度。突出抓 10 个扶贫新村建设,开展了贫困村和经济发展缓慢村支部书记培训。贫困村和经济发展缓慢村人均增收 455 元以上。龙泉驿、金堂和蒲江等 3 个省定丘区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完成了对口支援仪陇的工作,实施对口支援项目 6 个。
  (三)实施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编制中低产田土改造规划,实施农田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建设,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 21.8 万亩。开展耕地质量普查工作,完成土样采集等工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突出抓沼气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 3.6 万口。在大小春收获期,继续实行秸秆“禁烧”,实现了“不见火光、不见烟雾”的目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面积达 448.7 万亩 , 其中免耕覆盖沃土、机械还田等技术面积 277.7 余万亩。加强农业装备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3 个百分点。新增农业机械近 3000 台(套),外地到市内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达 4000 余台,机收小麦 88.6 万亩、水稻 163.7 万亩,机耕作业面积 1320 万亩。水稻生产环节机械化取得突破,机械化育插秧试验示范面积达 2000 余亩。改造机电提灌站 336 处,新增提水控灌设备 460 台、 7000 千瓦,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达 247.2 万千瓦。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活动,新创建农机平安村 68 个,农机作业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制订种养业污染防治规划,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在适度养殖区积极推广种养结合的“循环养殖模式”,鼓励和支持金堂、温江等地实施食用菌废料、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在中心城区实施了禁止活畜禽交易和宰杀工作,推进了传统养殖方式向“健康洁净”的现代经营转变。
  三、围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经济发展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抓住各级关注“三农”、关心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努力争取财政投入向“三农”倾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向“三农”。全市“三农”总投入达 310.2 亿元,同比增长 20.9% 。争取到中央和省级农业项目 33 个,资金 1.6 亿元。市级农业项目专项资金 5452.6 万元,同比增加 2768.6 万元。向全市农民发放各种惠农补贴 1.7 亿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 6341.1 万元、综合补贴 4568.9 万元。认真开展“四项清理”工作,突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长效监管机制,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在抓好成华、郫县和彭州等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强化农民负担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认真抓好农村来信来访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二)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成委发〔 2006 〕 19 号 ) ,配套和完善了扶持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开展了农村村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推进股份合作经营,全市农村村组集体经济资产总额达 53.1 亿元。扶持和培育了一批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总结推广了集体经济发展典型 10 个。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新增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105 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总收入达 4.9 亿元,利润达 6500 万元;参股入股的农户户均分红 815 元,人均增收达到 266 元。加快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全市农村专合组织总数达 1563 个,同比增加 51 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 284 个,同比新增 32 个。有 26 个农村专合组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合组织。组建了市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指导和推动了近远郊区(市)县组建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机构,已有 13 个区(市)县成立了县级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 9 个区(市)县基本完成了乡镇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组建工作。
  (三)探索创新农业服务机制。加强农业(农技、动物检疫和农机)片区站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片区站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新配置片区站电脑等设备设施 52 台(套),开展片区站人员的素质技能培训 5.1 万人次。代市政府起草《关于深化和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健全兽医工作体系和保障机制、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建立村级防疫员和规模养殖防疫员制度等措施和意见。加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实现了“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的目标。以宣传和施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成都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为契机,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由行业管理向依法行政管理的转变。推进农业标准化,制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1 个 , 新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38 个,组织申报认证“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 22 个、产品 56 个。健全和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三电合一”建设。在乡镇,建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 238 个。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产品重点批发市场,建立信息采发点 300 个。构建农村经济综合数据库系统主体构架,开通了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三农热线? 12316 ” 、已受话 1.2 万人次,发布农村经济信息 1.6 万条。在全市农委系统,认真落实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启动实施农业“五五普法”工作,着力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集中整治假冒伪劣种子、农药、肥料、兽药和“绿色狂飚”等专项行动。开展农资执法检查 6530 次,查处农资案件 754 余起,案件查处率和结案率均达 100.0% 。
  (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培育,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技科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共培训 58 万人次。组织实施“三百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科技助农增收工程”和“农业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培育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户 7257 户,带动农户 14.2 万户。加强与以色列农业合作交流,邀请以色列专家来蓉开展了奶牛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引进、示范和推广优良品种、新机具、新药剂 89 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83 项。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努力提高畜产品的优质率,纯外血三元杂交猪、优质肉牛、优质肉羊、优质小家禽的比重分别达 43.7% 、 45.3% 、 95.7% 、 66.2%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布局。鼓励和支持中心城区结合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加快退出粮油等传统农业生产,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鼓励和支持近远郊区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加速推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聚集,邛崃“绿色食品加工园区”、金堂“泰国农产品加工园区”、郫县“川菜产业基地”、蒲江“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
  四、围绕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服务“三农”水平有新提高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市农委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党组每季度听取汇报、综合分析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制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对涉农项目资金管理岗位的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轮岗交流。已对委办公室、计财处、产业处、扶贫处、安监处和市农科一所、市农村经济信息中心等部分机关处室和直属单位的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交流处级干部 15 人次。在委机关推行了部分处级干部“公推直选”,在直属单位选派文明新村建设协理员 10 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成委系统部分党支部(总支)换届选举,发展新党员 10 名。加强干部队伍的学习和培训,组织开展党组中心学习组活动和系统领导班子学习活动。委系统开展集中学习 12 次,举办专题讲座 5 次。
  (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健全和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典型案件为反面教材,增强党风廉政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加强监督约束,对干部职工尤其是处级以上干部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建立了委领导廉政“约谈”制度。健全和完善有关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制度,从项目资金的申报、评审、审议到下达、验收等各重要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抓好委系统案件查处和协办工作,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协助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市监察局等市级有关部门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村务公开”等工作,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抓好机关内部建设。加强规范化服务型农委机关建设,健全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委系统农业行政管理和农业行政审批工作更加规范。强化委机关日常管理,建立了既分工合作、又协调配合的委领导“结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对机关处室、直属单位和区(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分类管理、评议考核的目标督查机制,实行了“问题管理”。完成市农委门户网站的更新和改造,改善了委机关和直属单位办公条件。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市农委的重点工作,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代市委、市政府起草综合性文件 20 余件,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议案 61 件。继续在农委系统营造“团结、和谐、负责、向上”的工作氛围,推进“和谐”农委建设。抓紧处置农委系统遗留问题,已妥善处理市农技总站职工借款和农工商公司、大地公司职工安置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遗留问题 10 多个。加强离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编印了《离退休工作文件汇编》,组织开展了离退休同志考察新农村建设等活动。支持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抓好综合治理和安全稳定等工作。
  2006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各方面的工作也实现了预期目标。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委系统干部职工学习的紧迫感不够强,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还不适应推进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农民增收的基础还需要巩固和加强,持续增收的体制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有待提高,现代农业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17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