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深府[2007]116号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2006〕1号)的精神,特制定《深圳市知识产权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制定《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指标体系》是一个全面衡量我市知识产权高地建设状况的评价体系,也是指导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指挥棒”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标。制定《指标体系》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真转真变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举措,对于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优化知识产权服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形成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合力,全面推进效益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指标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产业第一,立足深圳实际,包括“创造能力”10项指标、“管理水平”2项指标、“保护力度”3项指标、“运用成果”3项指标和“环境建设”4项指标,共22项指标,其中核心指标6项,一般指标16项,从“全社会、全方位、全过程”的角度衡量我市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状况。
三、设置《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性。力求覆盖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四个环节,概括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整体推进状况。
(二)实用性。既考虑衔接国家相关指标体系,又充分反映深圳产业特点和国际发展新趋势。
(三)可操作性。充分考虑统计成本的因素。
四、《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指标体系》共选用22项指标,并用知识产权综合指数反映全市知识产权高地建设状况。
(一)国内三种专利年申请量。
(二)国内发明专利年申请量。
(三)每万人国内三种专利年申请量。
(四)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获授权的比重。
(五)深圳本土企业三种专利年申请量。
(六)PCT年申请量。
(七)国家驰名商标总量。
(八)国内商标年注册量。
(九)境外商标年申请量。
(十)软件著作权年登记量。
(十一)高新技术企业中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企业比重。
(十二)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发明专利的企业比重。
(十三)知识产权司法案件年结案率。
(十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年结案率。
(十五)知识产权执行案件的年执行率。
(十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
(十七)核心专利产品年产值。
(十八)软件产业年产值。
(十九)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年专利代理量占年专利申请量的比重。
(二十)在深登记的知识产权代理人人数。
(二十一)财政性知识产权投入占政府R&D投入的比重。
(二十二)市民知识产权知识普及率。
五、《指标体系》的组织实施
《指标体系》的数据采集部门,每年1月底前完成上年度的数据统计,统计数据由市知识产权局汇总公布。
《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具体指标由市知识产权局负责解释。
《指标体系》中知识产权综合指数以颁布年度定100为基数,22项指标的权重设置下一步需研究细化。《指标体系》是动态发展的,将随着深圳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适时调整,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完善。
2007年4月30日
附件:1.深圳市知识产权指标体系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代码 | 权数 | 数据采集部门 |
知识产权综合指数 | % | 100 | 市知识产权局 | ||
创 造 能 力 | 国内三种专利年申请量 ■ | 件 | 1 | 市知识产权局 | |
国内发明专利年申请量 ■ | 件 | 2 | 市知识产权局 | ||
每万人国内三种专利年申请量 | 件 | 3 | 市知识产权局 | ||
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获授权的比重 | % | 4 | 市知识产权局 | ||
深圳本土企业三种专利年申请量 ■ | 件 | 5 | 市知识产权局 | ||
PCT年申请量 | 件 | 6 | 市知识产权局 | ||
国家驰名商标总量 | 件 | 7 | ? 市工商管理局、 市知识产权局 | ||
国内商标年注册量 | 件 | 8 | 市工商管理局 | ||
境外商标年申请量 | 件 | 9 | 市工商管理局 | ||
软件著作权年登记量 | 件 | 10 | 市知识产权局 | ||
管 理 水 平 | 高新技术企业中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企业比重 | % | 11 | ? 市知识产权局、 市科技信息局 | |
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发明专利的企业比重 | % | 12 | ? 市知识产权局、 市科技信息局 | ||
保 护 力 度 | 知识产权司法案件年结案率 ■ | % | 13 | 市知识产权局 | |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年结案率 | % | 14 | 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管理局、深圳海关 | ||
知识产权执行案件的年执行率 | % | 15 | 市知识产权局 | ||
运 用 成 果 | 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 产品产值的比重 ■ | % | 16 | 市科技信息局 | |
核心专利产品年产值 | 亿元 | 17 | 市知识产权局 | ||
软件产业年产值 | 亿元 | 18 | 市科技信息局 | ||
环 境 建 设 | 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年专利代理量占 年专利申请量的比重 ■ | % | 19 | 市知识产权局 | |
在深登记的知识产权代理人人数 | 位 | 20 | ? 市知识产权局、 市工商管理局 | ||
财政性知识产权投入占政府R&D投入的比重 | % | 21 | 市财政局 | ||
市民知识产权知识普及率 | % | 22 | 市知识产权局 |
■? 知识产权指标体系核心指标 附件2:《深圳市知识产权指标体系》指标解释 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一)国内三种专利年申请量。
按我国《专利法》规定,取得专利权必须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虽有部分专利申请被撤回,但该指标较好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活跃程度,并被国内外有关部门视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国内发明专利年申请量。
按《专利法》第 二条,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要经过实质审查才能获得授权,所以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和权利稳定性都最高,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指标。
(三)每万人国内三种专利年申请量。
计算公式:国内三种专利年申请量/全市常住人口数。该指标从人均的角度反映城市技术创新活跃程度。
(四)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获授权的比重。
计算公式: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以相同年度为统计单位。发明专利申请获得授权一般晚于其申请2年左右,该指标可反映发明专利申请中获得授权的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和技术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五)深圳本土企业三种专利年申请量。
深圳本土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外商控股企业除外)三种专利的年申请量反映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六)PCT年申请量。
我国申请人向境外申请专利,一般可以通过《专利合作条约》和《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两种途径。但通过《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提出的专利申请不利于统计,而且由于《专利合作条约》便捷的特点,通过该途径申请专利的比例在不断提高。
(七)中国驰名商标总量。
国家商标局、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或法院根据《商标法》第 十四 条的规定,认定商标是否构成驰名商标,该指标反映我市企业的品牌建设能力。
(八)国内商标年注册量。
商标分为注册商标和非注册商标,注册商标可以获得更好的法律保护,该指标反映我市企业的品牌数量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九)境外商标年申请量。
我市企业向境外申请商标的数量,反映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情况。
(十)软件著作权年登记量。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在举证等方面有一定价值,也反映软件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情况。
二、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十一)高新技术企业中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企业比重。
只有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遵照实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该指标反映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的情况。
(十二)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发明专利的企业比重。
我市仍有相当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没有发明专利,其中重要的原因不是企业不重视研发投入,而是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该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状况。
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十三)知识产权司法案件年结案率。
该指标反映知识产权司法案件是否及时得到处理。
(十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年结案率。
该指标反映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是否及时得到处理。具体包括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和深圳海关处理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的年结案率。
(十五)知识产权执行案件的年执行率。
该指标反映对知识产权司法案件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中申请强制执行案件的执行率。
四、知识产权运用成果
(十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
该指标反映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否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以及技术创新的强度。
(十七)核心专利产品年产值。
该指标反映我市核心专利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核心专利按国际惯例并综合考虑认定为在创新性、可规避性、侵权证据可获得性、实用性与国际标准的相关性5项指标中(每一指标分0,1,2,3,4五级)均为最高分或次高分的专利;另外,台湾地区也提出了即时影响指数、优质专利指数、科学连结指标等指标评估专利质量。
(十八)软件产业年产值。
软件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版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知识产权环境建设
(十九)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年专利代理量占年专利申请量的比重。
该指标反映我市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发展状况。
(二十)在深登记的知识产权代理人人数。
该指标反映我市知识产权代理人员的规模。
(二十一)财政性知识产权投入占政府R&D投入的比重。
该指标反映市财政对知识产权的投入力度。
(二十二)市民知识产权知识普及率。
该指标反映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国内当前没有评估市民知识产权知识的权威标准,也缺乏测评市民知识产权知识的社会机构,但通过专业的咨询机构抽样调查可获得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