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01-21 生效日期: 2007-01-21
发布部门: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甬政办发[2007]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大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步伐,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了《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建设内容,明确实施的具体步骤,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一月二十一日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
前 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我国已将东部大海洋战略作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实施的战略之一。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共同战略。宁波市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改革开放城市,陆域面积93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大陆岸线长达788.3公里,具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直接体现,也是深入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六大联动”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市海洋开发的逐步深入,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46.4亿元,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的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市要克服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获得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以及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将越来越依赖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现实需要,也是资源开发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关键。
  本规划编制的依据主要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HY/T052-1999;《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宁波港总体规划》;《宁波市“十一五”综合交通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涉及我市的内水、近海等区域,也包括海岸线以内的近海陆域;涉及的主要海洋产业有:临港工业、港口服务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业、海洋科技、海水利用产业等。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各相关规划和涉海开发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将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对本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并作适时调整和完善。   一、现实基础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尤其是“九五”“十五”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强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保护,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目前,我市已经具备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现实基础
  1.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
  我市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超过陆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拥有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1562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24%。“港、渔、涂、岛”四大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港湾航道资源具有全球性意义,北仑、大榭岛、穿山半岛、梅山岛等可利用的岸线长达121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7.1公里,可建深水泊位约150个。我市的多个海域是全国的重要渔场,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渔业资源。滩涂资源优势非常明显,总面积940.0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量的34%,居全省首位;我市拥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31个。沿海岛屿既具有近岸、近港口航道、近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口岸、近渔场等区位优势,又具有相对隔离、便于特殊开发的管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使得我市建设海洋强市具备了“先天之利”。
  2.较为扎实的海洋经济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我市海洋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到2005年,我市海洋经济总产值1537.2亿元,居全省第1位;实现增加值336.1亿元,占同期生产总值的13.7%。临港工业、港口服务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主要海洋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2005年全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5:83:12,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渔业逐步提升,渔民转产顺利推进,渔业产业链不断拓展。临港型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临港工业已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以上。港口运输业具有全球性影响,2005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6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20.8万标箱,分别居全国第2和第4位,居全球第5和第14位。滨海旅游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东海海滨旅游带”,海洋旅游业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兴海”战略顺利实施,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油气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涌现了绿之源、大红鹰生物等一批海洋高科技企业。这些成就为我市海洋经济强市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3.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港口集疏运网络日趋完善,已建立省内各地市中心到宁波港的3小时公路交通圈,构筑起宁波对外铁路网络系统总体大框架。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开工建设,以及甬台温铁路等项目的上马,我市交通的末端地位将从根本上改变。港口开发取得新成效,宁波北仑港集装箱二期、三期等已经建成,集装箱四期、五期工程等顺利推进,集装箱吞吐能力大大提高。沿海地区尤其是海岛地区的能源、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陆海之间、大岛之间互通性大大增强,海岛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已有明显改善。基本完成了市区“三江六岸”及宁海、奉化、余姚城关和鄞县中心区的防洪工程,建成了总长为440公里的标准海塘,沿海地区尤其是海岛防御台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能力得到切实加强。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为海洋经济的综合开发构筑起良好的平台。
  4.富有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
  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我市机制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共荣、蓬勃发展;比较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流转顺畅、供应充足。投资体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等顺利推进,企业投资的市场主体地位已经形成,政府投资得到进一步规范。市场信用建设不断加强,经济秩序得到进一步整治。政府机构改革纵深推进,机关作风转变取得明显成效,服务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比较灵活的经济运行机制,为我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5.卓有成效的海洋综合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等国家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相继颁布出台,依法治海工作不断深入。资源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减灾防灾等海洋综合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海域使用较为混乱的局面得到极大的改善。进行了新一轮宁波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开展了象山港碧海行动专项整治工作,建立了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积极开展了海洋环境修复工作,建立了韭山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卓有成效的海洋综合管理,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存在问题
  1.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协调,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我市海洋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也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要求。全市上下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重陆轻海”“海陆分离”的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导致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宏观协调。按海洋经济的现行管理体制,海洋产业大多属于行业部门管理,条块分割比较明显,也导致缺乏整体性的内部和外部协调。由于缺乏海洋经济规划的宏观指导,部分地方还存在海洋资源开发与合理保护相脱节的现象,区域开发功能定位不够明确,海洋经济布局也不太合理。在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政策力度等方面,我市与大连、青岛等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整体上看,海洋经济发展仍然呈现粗放型格局,海洋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模式,导致局部区域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2.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
  目前全市现代化集输运网络不够健全,制约着港口货源腹地的大拓展;海岛及沿海滩涂养殖基地水、电、路不通,制约着旅游业、养殖业的大发展;渔港建设落后,远洋捕捞能力不足,制约着渔区经济的振兴;海上信息服务跟不上,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滞后,无居民海岛缺乏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服务。沿海污水管网建设落后,导致陆域污染物直接排入海域,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陆域与海域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资源与设施共享程度低。海洋产业的发展缓慢,海洋主导产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低端,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尚未真正形成。近年来“科技兴海”战略虽有成效,但总体上宁波海洋科技基础还比较薄弱,海洋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运用高新技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投入不足,导致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难度加大,产品附加值不高。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我市海洋资源过度利用与开发不足现象并存。一方面,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渔业生产大幅衰减;深水岸线资源开发怠尽,导致港口发展后劲不足;沿海滩涂湿地围垦开发也导致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另一方面,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待开发:大量海岛无人居住,海水淡化仍处于空白,海洋生物资源、海底金属矿物资源等开发利用不足;更为突出的是,对海洋资源的空间综合利用不足,海洋资源的立体式、综合规划利用有待加强。由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合理,导致全市海洋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杭州湾、甬江口和三门湾等近岸海域水体中无机氮和磷酸盐的含量已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成为重污染海域,2005年我市海域严重污染面积超过4900平方公里。近海海洋捕捞强度膨胀过快,已大大超过了海洋生物的再生能力,海洋食物链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如象山港部分海水养殖区的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已比正常值高出数倍,在网箱下生活的底栖生物已近绝迹。过度围垦带来沿海滩涂湿地不断减少,并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经济鱼、虾、贝类生息繁衍的场所锐减。海洋环境恶化导致赤潮频繁发生,大目洋、檀头山附近海域和象山港、三门湾成为赤潮多发区,给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三)发展机遇
  迈入21世纪,海洋经济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期。随着陆域非再生资源加速消耗,经济发展的陆地空间越来越小,海洋越来越成为拓展发展空间,寻求经济增长点的主战场。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区域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充分发挥海洋大通道作用,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长三角、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宁波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我省不失时机地提出“八八战略”,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一届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我市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和良好区位优势,必将迎来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随着我市全面推进“港桥海”联动战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将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杭州湾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宁波-舟山大桥的建设,以及一大批海陆基础设施项目的上马,将进一步增强陆海之间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布局的关联性,我市海洋经济将在陆海互动中实现快速发展。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综合分析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并结合宁波实际,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全局,以临港工业、港口运输业和海洋渔业等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定不移地实施“港桥海”联动战略,加强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大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到201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转变,基本建成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南翼海洋经济中心。
  (二)指导原则
  1.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推进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加强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陆海联动原则
  把海洋的资源优势、后发优势与陆域的综合优势、先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陆域经济支撑、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以海洋经济拓展、提升陆域经济;统筹陆海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在推进陆海联动中,实现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海洋宁波,蓝色家园”的区域品牌。
  3.科技兴海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推进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培养海洋开发和管理的各类人才;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4.结构优化原则
  以先进适应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加快发展对海洋经济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海洋产业间相互融合,形成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海洋空间布局调整优化,形成功能清晰、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
  5.突出重点原则
  既要推进形成比较完整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更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有序推进。要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和海洋资源,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服务业、滨海旅游业、修造船业、海洋渔业等支柱产业,扩大总量规模,提升质量效益,形成比较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我市港口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转变。基本建成“一个中心、五大基地”,即浙江省和长三角南翼海洋经济中心,区域性国际港口物流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特色滨海旅游基地、浙江省重要的现代渔业基地和海洋高科技产业基地等五大基地。
  2.具体目标
  至海洋经济总量明显壮大。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超过3500亿元,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年均增长15%以上;海洋经济增加值超过105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现在的15%增加到25%,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支撑。
  至海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养殖捕捞等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得到提升,临港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获得突破性发展,港口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服务业占海洋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各主要海洋产业的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TEU;临港工业增加值超过840亿元;渔业总产量达到10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达200亿元;滨海旅游总产值超过30亿元。
  至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升。“科技兴海”战略顺利实施,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到2010年,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60%。新建2-3个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10家以上海洋高科技企业,形成一批海洋技术专利和自主知识品牌。海洋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外延式向集约化内涵式转变得到显著提高。
  至海洋经济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到2010年,初步建成杭州湾南岸滩涂综合开发利用区、北仑镇海经济开发区、象山港海洋特别保护区、三门一大目洋渔业资源利用养护区等四大功能区的空间格局,各主导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集聚化趋势明显,重点区域开发成效明显,基本形成相对集中、功能清晰、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空间格局,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至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海洋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观。到2010年,重点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量比2005年削减15%,近岸海域环境达到功能区要求,重要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实现海洋生态良性循环,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初步得到控制。初步实现重点入海河口、滩涂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沿海地区和主要大岛基本建成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
  至海洋经济发展环境显著优化。“港桥海”联动战略得到顺利实施,基本实现陆海基础设施互通共享。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港口集装箱码头建设顺利推进,“一环五射”等交通格局基本形成。领导和公众的海洋意识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逐步理顺,出台一批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全社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
  三、海洋经济区域布局
  根据我市海洋资源分布、沿海经济发展特点、我省和我市海洋功能区划,遵循海洋经济固有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将全市划为四个海洋经济区:杭州湾南岸区域、北仑镇海区域、象山港区域和三门湾一大目洋区域。
  (一)杭州湾南岸区域
  本区域的范围为我市杭州湾海域西界至镇海港区西端毗邻海域。本区域的海洋主导功能是围海造地、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用海,兼顾功能为跨海桥梁和海底电缆管道等海洋工程用海,限制功能为排污倾废。其中在镇海及杭州湾东部海域要严格限制围海造地用海,在镇海海域禁止养殖区用海和捕捞区用海。
  发展方向是:依托环杭州湾大桥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延长产业链为目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及生物工程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商贸会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教育培训咨询设计和热电给排水四大服务业,整合家用电器及设备、塑料模具、机械仪器仪表、轻纺服装四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发展都市特色农业,形成沿湾和沿桥产业带;加大对海涂的开发速度,同时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搬入园区,减少工业污染对区域水体的影响。
  重点建设领域为:立足于余、慈两市间资源的系统整合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整合提升各功能区块,构建统一的产业升级发展、都市区建设、基础设施网络、社会事业服务和生态屏障建设平台,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城市服务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加快发展成为宁波市都市区北部中心。围绕主导功能的培育,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推进基础设施联建共享有,加快形成“一心两区三园七镇”(1237)的区域空间总体结构。其中,“一心”指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两区”指余姚城区一姚北和慈溪城区一周巷两大城市区域;“三园”指慈溪杭州湾新区、余姚滨海产业园区、龙山-慈东产业园区等三个以产业集聚为主的重点功能区块;“七镇” 是指观海卫、周巷、泗门、陆埠、 临山一黄家埠、范市、梁弄等七个特色鲜明的重点镇或城镇组群。
  (二)北仑镇海区域
  本区域的范围为甬江口镇海港区至北仑穿山北毗邻海域。本区域的海洋主导功能是港口航运用海,兼顾跨海桥梁和排污倾废用海,限制功能为固体矿产区和排污倾废区用海,禁止功能为养殖区和捕捞区用海。
  发展方向为:着力打造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和高科技产业的产业基地,延长产业链,加强港口工业与区域内制造业之间的联系;组建企业集团,促进港口工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同时注重产业导向;进一步加强港口物流业建设,为港口工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鼓励废物循环利用和旧物回收利用,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
  重点建设领域为: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港口运输业和临港大工业。(1)加快港口资源综合开发,优化港口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港口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2)以延伸高端产业链为目标,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重点建设能源、钢铁、造纸、船舶、石化等基地,推进临港大工业做大做强。(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和旅游业。
  (三)象山港区域
  本区域的范围为穿山北至象山钱仓清湾山东咀毗邻海域。本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型港湾和国家级海洋养殖与研发基地,海洋主导功能是养殖区、增殖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区等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及海洋旅游区用海,兼顾功能为港口航运区、一般工业用水区和捕捞区用海,限制功能为排污区和围海造地区用海,禁止功能为倾废区用海。
  发展方向是:充分发挥“海、湾、岛、滩”等资源优势,以生态型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海洋渔业与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先导产业,优化提升生态农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机电工业、模具汽配业、文教用品业等传统产业;在环境存载力范围内,选择适当位置发展电力和修造船等控制性产业。鼓励开发旅游岸线,严格控制港口岸线开发。加强区域交通网络体系、供排水体系、污水处理系统、供电和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重点建设领域为:充分发挥“渔、港、涂、景、岛”五大资源优势,以象山港大桥建设为有利时机,以休闲旅游、海洋产业、现代物流为重点,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中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把象山港区域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经济型港湾和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围绕主导功能的培育,积极推进重点功能区块建设:在北仑春晓和鄞州瞻岐,重点建设生态经济区;在咸祥镇及其沿海区域,重点建设海洋高科技园区;在莼湖镇及其滨海区域,重点建设滨海商务度假区;在强蛟镇与大佳何镇的海域及周边群岛,重点建设海洋水上游乐园;在奉化松岙建设峰景湾,建设旅游娱乐开发区;在象山县经济开发区A区,重点建设大桥物流园区;在涂茨镇东部沿海区域,重点建设船舶修造基地。
  (四)三门湾一大目洋区域
  本区域的范围为象山钱仓以南至三门湾宁海县旗门的毗邻海域。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渔业品种保护区等)和海洋旅游,兼顾港口运输和临港工业发展。其海洋主导功能是海洋保护区、海洋旅游区、渔业捕捞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区和围海造地区用海,限制功能为排污倾废区用海。
  发展方向是:加强海洋渔业布局规划,依据滩涂养殖、围塘养殖和浅海养殖的特点,调整渔业养殖结构。大力推行轮养轮休及间养、生态型养殖、高产优质高效养殖等技术,扩大良种覆盖率,提高养殖技术水平。鼓励远洋捕捞,禁止近海捕捞,严格执行休渔制度。加强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培育壮大集养殖、加工、出口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加工业的发展,提高渔业附加值。
  重点建设领域:(1)推进象山县石浦和鹤浦渔港、宁海县国庆渔港和明港钩鱼礁渔港建设。(2)大目涂海区海水养殖区、三门湾海水养殖区和三门湾增养殖区。(3)加强渔山列岛渔业资源保护。
  四、重点海洋产业发展
  以建设和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核心,提升海洋产业发展层次,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促进海洋产业之间及其与陆域产业的融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港口服务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高科技产业等支柱产业,以带动其他海洋产业发展。
  (一)临港工业
  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北仑深水良港的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方向,有选择地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建设石化、能源、造纸、钢铁四大能源、原材料基地,加快推进修造船、汽车等临港型制造业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1.做大做强临港工业
  充分发挥港口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临港大工业及其后续产业,加大产业链延伸力度。到2010年,临港大工业的增加值在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成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占海洋经济增加值的80%以上。
  至石化产业,利用我市现有石化产业基础,以镇海化工园区、北仑化工园区等为载体,依托大企业、大项目,重点发展炼油和乙烯,发展合成材料、基础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石化产业群,构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同时加大石化后续工程的项目生成、项目库优化、项目包装、项目招商,积极推进国内外石化巨头入驻宁波,以形成我市强大完整的石化产业链和石化企业群,充分发挥石化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高产业关联效应。建成镇海炼化100万吨大乙烯、三菱PTA、逸盛PTA、台塑一期、烟台万华MDI等大项目。到2010年,炼油能力达3000万吨/年,乙烯加工能力达100万吨/年。
  至能源工业,在环境承载力允许限度内,大力推进电源点建设。建成国华宁海电厂建设、大唐乌沙山电厂、鹰龙山电厂、LNG等项目。到2010年,发电能力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天然气30亿方,原油转输运能力达到5000万吨。将我市建设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力和能源储运中转基地。
  至钢铁工业,利用宁波港作为全国最大的铁矿石中转港的独特优势,通过项目合资合作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与研发,加大重大项目的包装和建设,积极推进钢铁的规模化生产和各种优质钢、特种钢的生产,丰富钢铁产品种类,提高钢铁产品附加值水平。建成投产宁波钢铁项目,形成600万吨的生产规模。推进宝新不锈钢扩建工程,不锈钢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基本确立东南沿海新兴钢铁工业基地。
  至造纸工业,依托中华纸业白板纸大项目,大力发展液体包装纸、高强度瓦楞纸及防伪防霉的特种纸板,并大力延伸造纸产业链,发展包装制品、印刷制品等纸制品产业,使我市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档纸制品生产销售基地。此外,要充分利用港口和便捷的综合交通优势,继续加大国外纸浆的进口,减少环境污染,大力增加废纸的进口和国内收购,使我市成为我国重要的造纸原料供应基地。推进白板纸三期工程,形成300万吨的造纸生产能力,建成中国最大的白板纸生产基地。
  至修造船业,以浙江造船有限公司、三星重工业(宁波)有限公司、宁波新乐造船有限公司、宁波恒富船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加快三星修造船二期项目的建设,争取布点大型修造船项目,形成长三角南翼的修造船基地。
  至汽车,在汽车整车方面,加紧吉利汽车扩建工程,提高汽车制造能力;以宁波华翔控股中兴汽车为契机,大力发展皮卡和越野车。在汽车零部件方面,以浙江吉利、宁波华翔等企业为重点,大力提高汽车零配件的生产能力,尤其要充分利用宁波塑料模具产业十分发达的优势,围绕国家提出的60种优先发展的汽车零配件目录,有重点地加快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近20种关键零配件,成为国内汽车巨头的共同体成员和部分跨国公司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进而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配件生产配套基地。
  2.推动临港工业集群化发展
  以环杭州湾沿海产业带为载体,以北仑产业集聚区、镇海产业集聚区为重点,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努力提高临港工业入园率和园区产出率。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实行新建企业必须进园入区,鼓励老企业进园区,特定产业进特定园区。不断做优做精工业园区,着力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大、市场份额多、创新能力强、盈利水平高的制造业中心。
  至北仑产业集聚区。北仑产业聚集区与城区紧密融合,是我市发展重化工、钢铁、电力、造纸等临港大工业的重要载体。未来发展应利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出口加工、保税仓储等新兴产业。
  至镇海产业集聚区。镇海产业集聚区以镇海炼化为依托,形成石化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发挥化工产业所具有的高产业联动性优势,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二)港口服务业
  合理开发港口岸线资源,促进我市“区港联动”试点,到2010年,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基本确立,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箱。
  1.做好港口综合开发
  继续把集装箱运输作为港口发展的重中之重。优化港口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进一步确立宁波港的干线港和枢纽港地位。推进集装箱码头的重点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港集装箱处理能力超过1100万标箱。完成宁波港北仑四期、五期及大榭港区集装箱码头工程,抓好宁波港集装箱六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加快区域岸线资源系统整合,搬迁改造二期中的散杂货泊位。推进宁波与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快推进舟山连岛工程。继续抓好义乌、金华等“无水港”建设,在长江沿岸城市设置2个揽货点,进一步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巩固以矿石、煤炭、原油为重点的基础货源,保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稳定增长。新建大榭第二原油码头、LNG码头等项目,强化大宗散货的接卸换装系统。
  2.优化港区布局
  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临海工业和产业布局,从各港区建港条件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分工合理、协调发展,“一港三片八区”的沿海港口总体布局。即将我市沿海港口分为北、中、南三个片区,下辖甬江、镇海、北仑、穿山、大榭、梅山、象山港、石浦共八个港区。
  至甬江港区。近期仍承担我市与甬江沿线、附近沿海和陆岛间的中、短途货物运输任务,随着城市发展,逐步进行功能调整和整合,保留白沙作业区和部分业主码头,在继续提供城市建设和生活必需物资运输的同时,发展江海联运、仓储、配送、城市商贸、水上观光旅游等功能。
    至镇海港区。以承担腹地内煤炭、液体化工、成品油、液化气、内贸集装箱、钢铁、木材及非金属矿石等运输、仓储为主的水铁、海河联运港区。
  至北仑港区。以承担远洋、沿海大宗散货中转和外贸集装箱运输任务为主,具有货物装卸储存、保税仓储、现代物流、临港工业开发、水运工业等多种功能的大型深水港区。
  至大榭港区。主要为大榭岛开发区的工业企业所需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服务的工业港区和华东地区液化石油气、原油中转及储备基地,并可承担部分集装箱运输任务。
  至穿山港区。主要承担远洋、沿海集装箱运输、LNG接收等任务,并作为宁波港后续可持续发展的预留港区。
  至梅山港区。主要承担远洋、沿海集装箱运输任务。港区内陆侧规划为渔港作业区。
  至象山港港区。作为宁波港的后备发展港区,近期根据环境容量限制,承担沿湾电厂煤炭接卸任务和中短途客货运输,远期可承担内贸集装箱和杂货等无污染的运输仓储、物流任务。
  至石浦港区。为象山县和宁海市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近期承担腹地煤炭、矿建材料、小批量短途物资的运输任务,并为陆岛交通和沿海客运服务,远期可适当发展近洋运输。
  3.推进港口国际物流发展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划建设北仑物流园区和镇海物流园区,加快发展港口国际物流。北仑物流园区,整合保税物流园区和港区的空间资源,并向郭巨、梅山岛方向扩展。进一步推进“区港联动”,争取实现保税区向国际自由贸易区转型。镇海物流园区,完成建设任务及相关配套工程,重点发展液体化工的储运中转等服务业。同时,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打破行业分割,整合现有资源,推动传统运输、仓储、货代、流通等企业向新型高效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核心业务能力较强的物流主体,鼓励引进全球十大物流公司和二十大船公司进驻宁波。
  同时,以现代货代业为重点,以国际物流业为方向,推动港口服务业价值链的延伸。加大国际货代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先进管理技术。积极开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建立集装箱中转站,促进宁波港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联动发展。在巩固传统腹地的同时,以国家开发长江“黄金水道”为契机,加快建立和完善长江沿岸城市揽货体系,重点拓展苏南、浙北腹地资源。
  4.抓好区港联动试点
  充分发挥保税区与港区的联动优势,高起点建设宁波保税物流中心,以国际物流为主攻方向,强化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等业务,吸引更多的国际大型船公司挂靠宁波港,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进入保税物流中心,将宁波自由贸易港区构筑成为国内一流的国际贸易服务平台,促进宁波保税区和港区尽早向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到2010年,保税物流中心一期全面建成,封关运作情况良好,通过滚动开发的方式启动保税物流中心二期(穿山南郭巨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5.推动海洋运输业发展
  重视海运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海洋经济的重点行业予以扶持。因势利导,对现有海运业运力进行整合;政策倾斜,引导民资进入;加大资金投入,扶持海运业,通过引进、培育等多种渠道,增加海运业从业人才的供给。一是积极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努力培育航运市场,大力开拓航线,努力开辟包括南美、澳大利亚、非洲在内的国际集装箱远洋运输干线,稳定东南亚、东北亚、香港近洋支线,发展俄罗斯远东地区近洋支线。抓住海峡两岸可能实现“三通”的有利时机,争取列入对台首批直航港口。积极拓展海洋与铁路集装箱联运业务,积极组织实施远洋近海、江海、海运、海铁、海空联运,进一步增强揽货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集装箱中转运输。二是巩固和发展大宗散货运输。以市场为导向,增强竞争意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提高大宗散货的集散能力,积极谋求与货主建立稳固的良好合作关系。重点要抓好矿石、煤炭、原油和液体化工码头建设,提高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建成铁矿石、集装箱、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煤炭五大中转基地。三是以“三区一岛”为主体,依托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北仑港国际集装箱中转基地,促进区域商流中心、物流中心及信息中心的形成,逐步形成区域性的大宗物资集散基地和区域性的现代物流中心。
  (三)滨海旅游业
  充分利用我市“港、渔、涂、岛、景”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资源整合,立足于高层次、高品位开发,加快滨海旅游业发展。
  1.推动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
  以海洋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以海洋度假休闲产品为主导,以海洋专项特种旅游产品为补充,推动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一是依托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利用口岸、区位和交通等优势,积极开发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北仑现代化港城的观光旅游。鼓励发展大中型游船,重点培育北仑港至大榭、象山港、石浦途径的各主要岛屿和至渔山列岛的海上观光航线。二是大力发展海洋度假游。开发适应不同文化品位和消费层次的旅游度假产品,丰富度假活动内容。发展近郊家庭度假和经济型、商务型度假产品,主要发展杭州湾大桥旅游区和象山港旅游度假区、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带。三是开发海洋文化游、海洋健身游、海洋美食游、海洋生态体验游、商务会议游和海洋节庆游等特色专项游,促进海洋旅游合理发展。
  2.滨海旅游业重点区域
  我市的海洋旅游发展形成北部和南部两大部分。北部主要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东方大港等现代化建设成就为主,南部以象山为中心,向东西海域周边拓展。重点将形成杭州湾大桥旅游区、北仑港风情游览区、象山港旅游度假区、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带等四大区域。
  至杭州湾大桥旅游区
  该区以杭州湾大桥为中心,包括杭州湾新城、工业新区及海滨一带的慈溪杭州湾周巷镇、庵东、崇寿、新浦、观海卫城镇等乡镇的广阔水域和滩涂区域。该区以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为主,以杭州湾新区为依托,以滨海风光为生态背景的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滨海休闲度假区和滨海旅游新城。该区主要发展跨海大桥观光、海滨休闲区、海上田园休闲及滨海湿地观光区。
  至北仑港城旅游区
  该区包括宁波北仑港、镇海港、甬江口以及镇海和北仑城区等区域。该区以北仑港为主,以宁波海洋历史文化为依托,强调海上丝绸之路与现代化港口城市文化的传承关系,展示宁波海洋文化向海外开放的通道和窗口的以观光、休闲、文化、工业为专项旅游为特色。该区应充分整合北仑港的海港、海岛、码头、巨轮、细浪、落日以及雄伟壮观的临港工业氛围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东方大港游、北仑港城游、港口工业游以及镇海口海防遗迹游等。
  至象山港旅游度假区
  该区域包括宁海强蛟、西店、大佳何、奉化莼湖、裘村、松岙等象山港海域及沿海区域。以该区碧海绿岛为背景,以滨海休闲度假、水上运动、游艇休闲以及海岛游等为特色,重点发展豪华游艇俱乐部、海滨度假区、海上运动以及特色岛屿游。
  至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带
  该区域包括象山东面沿海海滨及海域。该区以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石浦渔港、中国渔村、渔山列岛为主,重点发展滨海观光休闲体验、高端度假产业、渔文化休闲体验、特色渔区民俗以及集观光、度假、休闲、海上运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海岛风情体验区。
  (四)现代海洋渔业
  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海水增养殖业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海产品深加工,延长海洋经济产业链,搞活海洋渔业流通体系,形成生产技术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良,渔民富裕文明的海洋渔业新格局。
  1.优化渔业经济结构
  一是依托沿海滩涂,实行开发与挖潜并重,大力发展浅海、围塘和工厂化养殖。重点发展象山港和三门湾周围海区,推进标准化池塘和标准化网箱改造,提升水产养殖科技水平,逐步把我市浅海建成鱼、虾、蟹、藻综合发展的“海上牧场”。继续调整海水增殖、养殖品种结构,提高名特优新品种在养殖业中的比重。建立渔业行业准入门槛,积极推动健康养殖。二是大力开拓远洋捕捞业,调整海洋捕捞作业结构,合理保护近海资源,努力开发浙江和东海的外海渔业资源,提高远洋渔业比重,形成沿海、近海、外海和远洋四个层次的捕捞生产格局。加快现有渔船的更新改造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建立几个比较稳固、综合实力较强的远洋捕捞船队。积极开发国际渔场,以大型远洋渔业集团为龙头,形成捕捞补给、加工、销售相配套的集约化组织体系,提高远洋渔业在国外渔场的份额。三是合理引导发展休闲渔业。通过海上娱乐、海上观光、海上运动等形式对传统渔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在给市民提供新的休闲空间的同时,拓展渔业初级产品市场,提高渔业产品的附加值。
  2.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水产品精细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打破传统的水产品冷冻加工的单一模式。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为中心,有重点地加强渔业科技投入,尤其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标准化的投入,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步伐。积极研制开发水产良种、海洋药物、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改善现有水产企业设备装置,建设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外向度大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格局。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加工质量,改善产品包装,创建名牌产品,扩大宁波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开拓市场,建立以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为骨干,渔区初级市场为基础的水产品营销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周边城市鲜活水产品直供体系。
  3.推进水产加工园区建设
  加快发展水产加工业。全市水产品加工业划分为三大发展区域,重点建设四个加工园区,培育十类主导产品。
  三大发展区域。南部区:包括象山、宁海和奉化三县(市),拥有“二港一湾”(石浦港、象山港、三门湾),重点建设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定位是海洋渔业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区。中部区:包括市六区,重点建设孔浦、北仑两个水产品加工园区,定位是远洋渔业、来料进料加工及信息、科技、物流、贸易区。北部区:包括慈溪、余姚二市,重点建设慈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定位是华东地区最具规模、全省一流的加工物流基地。
  四大加工园区。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定位是海洋捕捞鱼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海洋生物与医药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孔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定位是远洋渔业原料精深加工园区。北仑现代农业加工园区:定位是来料进料精深加工园区。崇寿农业食品加工园区:定位是淡水养殖渔业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品。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远洋渔业产品;海淡水养殖鱼类制品;海洋捕捞低值水产品;传统水产食品;虾蟹类产品;贝类及其净化产品;藻类产品;鱼糜及鱼糜制品;渔业饲料;海洋保健及药物制品。
  (五)海洋新兴产业
  在我市现有的海洋科技力量的基础上,加快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使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技术、海洋信息等一些优势学科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提高我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整体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我市海洋安全与环境保护能力,提升我市海洋产业层次。
  1.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为加快我市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加快海洋科技引进步伐,赶超先进水平。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海洋科技经费投入,设立“科技兴海”专项资金,完善海洋科技投入机制,建立政府投入和民间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海洋科技投入体系,实现多渠道和多形式的集资,解决海洋开发的投资问题,引进外资、民资,采取中外合资、民间集资等途径筹办海洋科技产业;三是建立一个海洋科技园区,其功能是研究、开发和生产海洋高新技术产品,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转移及促进其商品化和产业化,成为我市海洋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示范辐射源,园区拟布点在鄞州咸祥镇及其沿海区域。
  2.重点领域
  我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有:数字海洋、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海洋安全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工程等。
  至数字海洋
  主要是通过建立海洋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建立海洋综合管理系统,推动海洋信息化建设与数字海洋平台建设。要特别重视建设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信息系统,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海洋企业、养殖户等提供服务。
  至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通过海洋生物制品的开发技术、海洋环境生物技术、海水养殖生物良种培育技术、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技术、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安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以及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等的研发与利用,促进我市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在我市逐步建立起拥有国际先进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的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检测体系,并建立和完善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体系。
  至海洋安全与环境保护
  通过海洋环境污染业务化监视监测技术的研发、海洋环境及灾害预警报系统的建设、滨海湿地保护及修复技术的研究利用等,推动海洋安全与环境保护,研制各类适合于我市海洋安全与环境污染的预警预报模式,建设我市渔业安全信息救助网络体系并开展海洋污损事件的应急处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至海洋工程
  通过海洋交通设施建造技术以及海洋装备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增加海洋、海岸等相关工程领域的科技含量,建立海洋交通数据链系统。掌握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的核心技术,开展修造船业工艺与生产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五、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要充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加快开发港口航道资源
  我市港口资源丰富,是大型深水港的理想港址。当前应抓紧推进宁波港北仑四期、五期及大榭港区集装箱码头工程,同时抓好宁波港集装箱六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对象山港和石浦岸线开发要统一规划,在不影响这些地区海洋功能定位的前提下,鼓励引进高新技术、清洁生产的企业与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岸线,禁止对周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企业与产业进驻。
  2.合理利用渔业和滩涂资源
  我市渔业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种群恢复能力强,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区之一。要在对近海渔业资源开发零增长的前提下,加快远洋捕捞业的发展,开发远洋渔业资源;加快海洋科技对水产加工业的渗透,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海洋水产品的附加值。但要严格控制近海养殖规模,尤其要控制象山港区域养殖规模,降低该区域富营养化状况。
  我市拥有大量的滩涂资源,集中分布在杭州湾南岸、象山港内、大目洋沿岸和三门湾北岸四大片区。要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持规划指导、综合论证、依法审批、合理开发,严禁低滩围垦;其开发利用要更加注重生态多样性和适宜性,在保持象山港区域滩涂资源不变的前提下,其他地区的滩涂均可有步骤地开发作为围垦的后备资源。
  3.有序开发滨海旅游资源
  绵延曲折的海岸线及先民的河姆渡文化,伴生了“港、渔、涂、岛、景”有机结合的独特滨海旅游资源。分布在松兰山、皇城、半边山、横山岛等地的沙滩,是天然的海水浴场,可开发观光休闲体验以及高端度假产业。星罗棋布的岛屿,气候冬暖夏凉,利于疗养治病和避暑避寒。奉化悬山岛可发展高品位旅游休闲度假产品。石浦可开发休闲渔文化风情游。象山的东门岛、宁海的横山岛、北仑的大榭岛等则是开展游泳、垂钓、冲浪、帆船、游艇、滑水、潜水等文体活动和海洋考察、海洋公园等旅游项目的优良场所。尤其是象山港水域宽阔、风平浪静、水质清洁,是开展各项现代海洋娱乐活动的理想海域。招宝山的海防遗迹与古海塘,丹城塔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代化的北仑东方大港景观、奉化卓兰芳故居、抗倭名城、凤凰山皇坟古迹等人文景观都可开发滨海旅游。
  4.合理开发岛屿资源
  我市岛屿众多,占浙江省岛屿数的17%,为全市陆地总面积的2.9%。除渔山列岛离大陆较远外,其余大部在近岸分布,且主要集中于北仑港规划区、象山港和石浦港区内。根据各岛有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各自的主导功能,构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方向、优势互补的独特空间开发格局,形成功能各异的岛屿开发组合区。大榭岛以开发深水港口和发展出口加工、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以国际贸易、货物中转、仓储运输为支柱,带动房地产、金融、通讯、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使其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中转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港口和外向型经济区。梅山岛以港口和土地资源为导向,优先发展港口、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作为外向型滨海工业基地的预留区。强蛟岛群生态环境上乘,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可发展为特色的休假疗养旅游区。东门岛、对面山岛、南田岛、高塘岛等岛群依托土地资源丰富,水道众多,水深底质条件优良,环境隐蔽,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浅海滩涂增养殖,同时发展蔬果种植、禽畜饲养、海洋旅游等。对于一些无居民海岛,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规范开发行为。
  5.积极开发海能和海洋油气资源
  海能资源的开发,对增加我市的能源供应,减少能源工业对环境的压力,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时期,要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引进相应技术,进行专项研究,建立潮汐能发电站,使我市海能利用变成现实。
  我市以东的东海油气盆地新生代沉积厚度大,生油岩系发育好,构造圈闭多,储集条件好,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我市要建成为春晓油气田的后方基地,使东海油气就近上岸,建设油气中转、储运、加工基地;应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产业之一,带动港口工业发展,形成滨海产业密集带。
  (二)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
  1.加强海洋污染防治
  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陆源污染物排放必须达标。逐步实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和保护河口、海湾及城市附近海域。加强入海江河的水环境治理,减少入海污染物。加快沿海大中城市、江河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和脱磷、脱氮效率。限期整治和关闭污染严重的入海排污口、废物倾倒区。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行河口综合整治。加强甬江口、金塘水道等通海航道的综合整治。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严格限制重金属、有毒物质和难降解污染物的排放。临海企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
  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严格控制养殖自身污染,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型种养殖业。提高船舶和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做到达标排放。海上石油生产及运输设施要配备防油污设备和器材,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
  开展重点海域污染治理。加强杭州湾、象山港等重要海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
  2.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重点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保护,修复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完善各具特色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
  开展我市海洋生态调查,重点开展海草床、河口、滨海湿地等特殊海洋生态系及其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加强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海洋自然保护区。
  加强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修复和治理,重点是杭州湾、象山港等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建设一批海洋生态监测站。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及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严格执行海洋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控制和压缩近海传统渔业资源捕捞强度,继续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确保渔山猫头洋、大目洋等重点渔场不受破坏。加强重点渔场、江河出海口、海湾等海域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投放保护性人工鱼礁,加强海珍品增殖礁建设,扩大放流品种与规模,增殖优质生物资源的种类与数量。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的建设。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工程。在象山港、渔山列岛等海域继续实施大黄鱼、对虾、黑鲷、梭鱼等增殖放流,扩大放流品种与规模。
  4.合理开发利用海岸线
  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开展海岸调查评价,制定海岸利用与保护规划。深水岸线优先保证重要港口建设需要。对具有特色的海岸自然、人文景观要加强保护。推进沿海防护林建设,严禁非法采砂,加强侵蚀岸段的治理与保护。
  六、项目支撑与保障措施
  海洋经济发展是一项事关宁波市长远发展和战略全局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持续时间长,工作任务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强化工程和项目支撑,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进行。
  (一)项目支撑
  必须通过政府引导、民间出资、对外引资、金融支持等多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深入研究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产业关联度大的支撑项目(详见附表),支撑“一个中心,五个基地”的平台建设,促进宁波市海洋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1.港口服务业项目
  港口服务业是宁波市港口发展的基础,在“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99.4亿元,重点建设集装箱码头、油码头、多用途码头等,航道建设及重点建设物流园区。
  2.临港工业项目
  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国家鼓励一些项目向沿海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临港工业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157.8亿元,重点建设电厂及其扩建设、石油储备基地、LNG接收站等,建设象山港船舶制造基地等,以及建设石化、PTA、PVA、造纸等临港型工业。
  3.滨海旅游项目
  利用宁波市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在“十一五”期间共投资33亿元,重点建设休闲旅游区、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休闲渔业等。
  4.海洋渔业项目
  利用象山港和三门湾二大鱼类资源丰富的海湾,在“十一五”期间共投资6亿元,重点建设水产批发中心、发展远洋渔业、推进池塘标准化建设、水产加工园区建设、渔港建设、渔业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等。
  5.海洋科技项目
  在“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0亿元,重点建设海洋高科技园区和绿色水产品基地建设,以及渔业科技十大攻关专题项目。
  6.生态环境项目
  为保护海洋环境,减少水体污染,要加快污染源整治和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1.14亿元。主要涉及海洋生态治理恢复工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建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65万吨,以及建设工业固废处置站。
  7.海涂围垦项目
  我市海涂资源丰富,采取围涂的方式,可以解决土地严重不足的状况。在“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6亿元,围涂面积23万亩。
  8.海水淡化项目
  为了克服宁波市部份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大力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在“十一五”期间总投资5亿元,建设三座海水淡化处理厂,日产淡水能力达6万吨。
  9.滩涂风电场项目
  利用丰富的滩涂风力资源,发展清洁型能源风力发电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总投资20亿元,建设慈溪杭州湾风电场、象山风电场、宁海风电场等项目,发电能力达到20万千瓦。
  (二)保障措施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是我市面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为实现规划目标和战略任务,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完善机制体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重视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发展海洋经济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工作考核目标。进一步完善并强化市海洋经济领导小组的功能,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各级各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关的组织协调机构,形成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理顺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法律规章,理顺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针对目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不顺、协调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进一步发挥海洋经济领导小组对海洋开发全局的基础性、综合性管理功能的同时,建立适应海洋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协调机制,妥善解决“群龙闹海”的问题。
  强化规划引导。牢固树立规划是政府第二行为准则的理念,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海洋开发和保护活动,充分发挥规划在合理空间布局、集约利用资源、引导重要区块形成等的作用。精心组织实施《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并实施各相关海洋专项规划。重点制定海岸利用和保护规划,促进“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合理利用岸线资源。要编制并实施好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保护规划,以此指导无居民海岛海洋产业发展和区域布局。
  2.完善政策法规,推进依法治海
  完善政策法规。根据宁波实际情况,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浙江省海洋开发规划纲要》等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和规划的实施细则。适时制定和完善《宁波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宁波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地方海洋法规体系,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推进海洋普法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
  严格海洋执法。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海洋法律法规,重点要贯彻实施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为核心的海洋法律制度,把海域使用三项制度(海域使用审批、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有偿使用)落实到位。全面实施《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依法审批各类海洋开发活动,严格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通过法制化手段来确保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海域使用权证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海洋资源从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过渡,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严格实行海洋倾废、油污管理制度,完善海域溢油管理和防治制度,从源头上制止海洋污染和资源破坏。依法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及相关管理规定,确保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强化执法队伍。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海洋执法装备,建设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海上联合执法管理。充实海洋环境保护等的监督、执法力量,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形成各专业行政执法队伍沟通协调的机制,努力开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新局面,确保各项海洋法律法规得到贯彻实施。
  3.实施科技兴海,促进结构调整
  引进培养人才。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突破海洋经济的人才“瓶颈”。引进一批工程技术类和科技人才、紧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引进海洋生物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安全和保护、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紧缺人才。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鼓励我市高校增设涉海专业,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优化用人环境,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开展科技攻关。把推动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围绕建设“一个中心、五大基地”的战略目标,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自主创新项目科技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近期重点要在海洋环境工程、数字海洋工程、生物资源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以及港口综合开发、临港工业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以海洋科技攻关带动海洋科技创新,以海洋科技创新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搭建创新平台。建设象山港海洋科技园区,吸引国内外知名海洋科技院所进驻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使园区成为海洋科技的输出转移中心。整合现有海洋科技资源,建成一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和海洋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实施一批海洋科技试点示范工程。依托高校和海洋科研院所,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海洋科学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海洋科技创新的社会支撑体系。
  4.创新机制体制,拓宽投资渠道
  创新机制体制。顺应加入WTO的新形势,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契机,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立企业投资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推行公示制和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政府信用度。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融资和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拓宽投资渠道。坚持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确立企业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投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各类投资者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鼓励和引导海洋经济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制定扶持民间投资的财政、信贷等政策,鼓励民间投资。
  强化财政投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资,重点投向海洋经济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并以此带动社会投资。要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支持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大科研攻关、高科技人才的科研项目启动和重大科技项目的产业化示范。加强对象山港等重点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用于支持海洋的主体功能培育和建设。
  5.加强综合管理,保护海洋环境
  严格项目审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三项制度”,按照不同海域使用功能,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不符合海域使用功能的项目上马。全面执行海洋开发环境审批制度,加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评估,对新开工的涉海项目首先要考虑论证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坚决制止乱用海、乱填海、乱倾废行为,加强海岸、防护林带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护。
  加强综合管理。控制陆上污染源,加强陆源污染的综合整治。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严格控制污染物直接入海排放。加大污染点源管理力度,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对新建,扩建项目实行严格的环评审议制度。控制和继续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保护好渔业资源。建立和完善象山港等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快建设韭山列岛、渔山列岛等生态型人工鱼礁,放流增殖多种海洋生物和优质鱼类苗种。加强河口、港湾和重点海域的环境监测、整治和修复,实施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建立应急机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建立海洋生态监测系统和网络,形成有效的监测、评价和预警能力。建设一批沿海生态监测站和大型全自动生态环境浮标,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加强海洋信息服务工作,健全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体系及海洋污损应急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潮工程和应急救助工作,提高防灾减灾、加强应急反应设备和队伍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应对突发性海难和重大海洋污损事件的能力,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全市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监视、预报和预警系统,定期评价全市海洋污染源和海洋环境污染情况,加强重点港湾污染监测力度。
  6.坚持软硬并重,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树立全市“一盘棋”观念,统筹陆海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海洋基础设施与陆地基础设施接轨。推进集装箱四期、五期等项目建设,实施“一绕五射”高速公路工程,启动甬台温铁路及北仑港疏港航道、杭甬运河等配套工程,为港口运输业和临港口工业发展提供保障。以石浦中心渔港、奉化渔港等建设为重点,带动一、二、三级群众渔港建设,为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提供支撑。重点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海事、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性工程。加速形成以万人岛为主体,联结大陆的综合运输体系,完善千人岛以上海岛的交通设施,使海岛交通被动局面有较大改变。加快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抓紧规划建造象山港跨海大桥和三门湾连岛大桥。扶持海岛县改造海岛公路和交通码头,尽快实现5000人以上“一岛两码头”;加快海岛水源工程、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和海岛农村电网改造。逐步完善地方港口布局,开发石浦港南岸,分步开发南田、高塘和东门等岛的岸线资源,增强石浦港的整体功能。在建设车渡码头和客货公用码头的同时,积极实施撤渡建桥和岛上公路建设。
  营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与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海洋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营造人人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环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对于海洋科技创新企业、海洋高科技产业企业等要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减征或免征所得税;进一步规范涉海(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未来海洋产业等)价格政策,深化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土地、水、电等价格政策改革,营造公平、良好的价格环境。进一步深化投资、财政、金融、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努力推进行业标准、价格管理、监督检查、纠纷仲裁等方面的依法行政进程,为海洋经济的发展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77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