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京劳就发[1996]416号
各区县劳动局、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
为了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建设,促进职业介绍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劳动部提出了推荐上海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大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南昌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烟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深圳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和我市西城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六家省、市、地(区)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全国示范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现将劳动部《关于推荐全国示范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的通知》转发你们,请你们认真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并对照检查,找出不足和差距,根据《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使我市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劳动部关于推荐全国示范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的通知
1996年11月15日
劳部发(1996)3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建立多层次职业介绍网络”的要求,为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促进职业介绍服务工作全面发展,劳动部决定推荐下列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全国示范职业介绍服务中心:
1.上海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该中心切实发挥职业介绍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龙头作用,使职业介绍工作与其他各项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并注重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服务。同时,加强对各级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统一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发挥全市职业介绍服务的整体效能。
2.大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该中心在职业介绍服务中,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一起抓,在完善运行机制的同时,强化信息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有场、有市、服务好,在职业介绍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3.南昌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该中心实行内引外联,广结服务网络,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拓宽信息渠道。同时,转变服务意识,加强工作管理,提高服务效率,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发展职业介绍服务的有效途径。
4.烟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该中心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介绍发展战略,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引导行业和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同时,拓展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将职业介绍服务扩展到企业、学校、乡村以及各类人员,充分发挥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载体作用。
5.深圳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该中心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转变服务观念,引入市场机制,改革传统的职业介绍服务管理体制,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开拓了劳动力市场,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6.北京市西城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该中心努力开拓服务领域,注重职业介绍服务的社会效益,坚持职业介绍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方便用人单位的服务方向,积极发挥职业介绍在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中的促进作用。
以上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在机构、制度、服务、管理等方面创造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树立了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服务的良好形象,并为发展就业服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值得全国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学习和借鉴。
全国示范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总结经验,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强化服务意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服务体系做出更大的成绩。有关地区劳动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全国示范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的领导和扶持。各地劳动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计划,确立目标,以全国示范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榜样,借鉴他们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方法,学习他们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工作干劲和全心全意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服务的敬业精神,采取措施,切实推进职业介绍服务工作的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建设,促进职业介绍工作不断发展,劳动部将建立职业介绍服务工作的检查评估制度。有关事项另行通知。
附件:全国示范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经验材料
明确职责 各级联动建立职业介绍服务管理新模式
多年来,上海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在市劳动局的领导下,切实发挥职业介绍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龙头作用,使职业介绍工作与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生产自救等项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在发展就业服务、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抓场所建设,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提供有力依托。
1991年,上海市劳动部门成立了上海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归属上海市劳动服务公司领导。1995年,市劳动部门在寸土如金的市中心建立了设施较完备的场所,将市职业介绍中心迁入,更名为上海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中心内设700多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和大型信息显示屏及全市供需信息的电脑处理中心。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同时负责对全市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协调和指导,并负责指导和推动各区、县劳动部门建立有固定场所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目前,上海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共建有3个市级分中心和21个区县级分中心,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范围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
二、抓功能的完备,为供需双方提供全方位服务。
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和区县二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的作用,提高服务效率,市职业介绍中心本部侧重对全市求职、用人、培训等信息的汇集、分析,并通过大型显示屏随时滚动显示,显示内容包括招聘、培训的单位、工种、招收条件等。信息主要由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或就业训练中心提供,市中心帮助各区县传递各种需求信息,同时标明提供信息的分中心名称及报名地址。另一方面,面向全市、全社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开展咨询服务,提供招工和择业指导,为用人单位开展各类代办服务。服务大厅内设置高低如写字桌的工作台,便于工作人员与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平等交流。每个工作台上配一部电脑,滚动显示招工、求职、培训、失业保险等有关信息及政策。
各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则实行劳动事务的“一条龙”服务,有条件的区县职业介绍中心与失业保险部门还实行合署办公,尽量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在一个场所办妥有关手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招聘洽谈会,为供需双方直接见面、双向选择创造条件,并为用人单位提供各种代办服务,方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
这种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形式,使全市职业介绍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此外,上海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注重职业介绍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规定凡从事职业介绍的工作人员,均须参加由市劳动局统一组织的岗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佩卡上岗。除了专业知识培训外,还邀请高等院校心理学教授讲授职业心理学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指导技巧。通过加强培训和严格考核管理,使全体职业介绍工作人员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三、抓信息网络建设,为供需双方提供便捷服务。
从1994年起,上海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就着手信息网络建设,逐年为市和区县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配置电脑,帮助他们建立“用人单位劳动力需求信息库”、“求职人员资源储存库”。1994年底,9个市中心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的供需信息初步实现了联网,到1995年9月底,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和21个区县中心全部实现了劳动力供需信息联网,并通过电脑及时为供需双方匹配,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现在,供需双方到任何一个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都可以了解到全市的招聘和求职信息,打破了信息分割、区域封锁的格局,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方便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
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与各区县中心之间的信息联网,仅仅是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第一步,目前他们已着手与非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所进行信息联网,进一步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
四、配合实施再就业工程,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专项服务。
在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过程,上海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始终坚持发挥职业介绍的龙头作用。“八五”期间共帮助2万余名就业困难者实现了再就业。在此过程中,注重三个有机结合,使再就业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1.与职业指导相结合,帮助失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上海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把职业指导作为职业介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确定指导对象、范围和工作重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开展职业指导的方法、形式,并逐步形成制度。中心除自身积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外,要求各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必须建立职业指导制度,配备专职的职业指导员,从就业难点入手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为促进全市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高职业指导员的工作素质,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专门组织了“职业指导员培训班”,邀请专家讲授职业心理学和职业指导技巧,同时还邀请了德国劳工局官员上课,介绍市场经济国家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先进经验。
目前,他们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将失业一年以上,就业条件较差的失业人员列为职业指导重点对象,并建立了“职业指导跟踪服务卡”和“个人求职努力记录卡”。在方法上采取专题座谈、个别面谈、定期走访、报告会、通讯联系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指导,帮助鼓励失业人员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在这方面,各区县中心已创造了许多好的工作经验,如虹口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针对失业人员的不同特点,按性别、年龄、技术条件等情况分类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南市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将职业指导座谈会与招工洽谈会结合,失业人员相互之间交流思想,相互启发,不少失业人员当场就转变就业观念。
2.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提供培训导向。
上海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劳动力供求预测,加强职业介绍与职业培训的联系,及时向培训机构提供社会用人需求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帮助培训机构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引导培训方向,为改善劳动力市场中供方结构,疏通劳动力供求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开展职业介绍工作时,市中心指导各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注重分析求职人员的个性特点,结合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提出培训方向,帮助联系培训机构,并按规定给予补贴。求职人员在参加培训合格后,培训机构将毕业生反馈给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推荐介绍就业,从而大大提高了职业介绍成功率。培训后再就业成功率为80%。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还主动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组织下岗人员积极参加转岗转业培训,帮助分流安置企业下岗待工人员。
3.与开拓社区服务相结合,用职业介绍服务手段,开辟就业岗位。
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用工相对减少的情况下,积极开拓社区服务领域,挖掘新的就业岗位,是帮助难点对象再就业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为了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市中心指导各级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开辟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项目。
长宁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结合所在地区高级住宅、写字楼比较集中,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量较大,要求较高的特点,成立“常帮社区家政服务公司”,以“星级”管理的方式组建社区家政服务队伍,实行统一管理,进行严格培训,家政服务员掌握烹调、熨烫、插花等技巧,以及营养学、家电操作等知识,按各自的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佩发金银铜三种不同的标识,进入市民家庭和单位办公场所,提供规范化社区家政服务。目前,常帮公司已开办了7期社区家政服务培训班,培训225人,合格者基本上都已上岗工作,受到用户的欢迎和好评。徐汇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组建以失业人员为主体的“乐帮公司”,开展农贸市场、托儿所、自行车管理等服务,还将140余名大龄失业女同志充实到了各里弄居委会工作,既增添了社区工作的新生力量,又解决了大龄女性的就业。虹口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组织失业人员开展卖报、家政服务、送售牛奶、电话传呼服务等工作。闸北、南市、卢湾等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开展早点流动车服务项目,下岗、失业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网。卢湾区职业介绍中心成立的非机动车管理中心,安置了13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目前还在进一步扩大管理服务范围。其它如普陀、黄浦、虹口等区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也分别组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非机动车看管服务,他们划线停点、挂牌撑伞进行规范化服务。全市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通过因地制宜地开拓社区服务门路,既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又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也发展了地区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消化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有效途径。
以规范化为目标建立现代化职业介绍服务中心
大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市实际,在职业介绍软、硬件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取得了很大进展,被誉为“场好,市好,服务好”。
一、注重场所设施建设。
新建的大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地处市内黄金地带,场所面积3000平方米,内设五区二室:1.信息服务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一进门就能直观了解市场近期招聘用人及劳动力资源信息;2.咨询服务区。在交流大厅门口设立咨询服务和职业能力测试台,为进入市场的各类人员提供咨询,为需要进行职业能力测试的求职者提供测试服务;3.招聘洽谈区。交流大厅共设置30个座间式包厢,为招聘单位和应聘人员提供面对面洽谈的场所;4.求职登记区。采用系列式座间形式,把求职者请进来登记,与工作人员以平等的身份就坐、洽谈;5.就业服务区。打破封闭招聘、招生的办公模式,将审批招工简章、办理用工手续、合同鉴证、失业保险以及就业培训、劳服企业等业务部门集中,在系列式前台窗口办公。两室:1.资源配置室。运用微机和各种登记资料为用人单位查询需要的劳动力,并进行资源配置;2.信息发布室。使用市场掌握的信息,运用微机联网等手段发布信息。
在科学布局场所的同时,积极完善配套设施。除工作人员每人一个电话外,还配备了计算机、大型电子屏幕、信息看板、职业检测设备、传真机、复印机及交通工具,并设置小卖店、快餐、印刷等服务项目,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配套服务。
二、完善运行机制。
1.建立服务和管理为一体的工作体制。大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肩负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一方面受劳动行政部门的委托,具有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审批招工(聘)简章,办理用工手续、统筹劳动力资源以及对全市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实施指导、管理的职责,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2.建立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多种招聘用人服务模式。一是市场招聘。大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天天开放,对批量招人的单位,提前预约,按预定的时间在市场指定的座间组织招聘洽谈。二是委托招聘。对因故不能直接在市场设摊招聘的单位,由职业介绍工作人员代办招收或根据其登记要求推荐介绍所需的劳动者。三是查询选择。对用人量较少或资源库中信息量丰富的工种、专业,用人单位可在资源配置室运用微机或登记表查询选择所需的劳动者。四是组织洽谈。结合实施再就业工程,对批量输出输入劳动力的单位,组织供需双方洽谈,实施社会调剂。
3.建立适应各类求职者就业需要的多种求职服务形式。一是报名应聘。对在招聘洽谈区设摊招聘的单位,求职者可任意选择单位报名洽谈。二是登记推荐。就业困难需要提供帮助的求职者,可在求职登记区进行求职登记,由职业介绍工作人员推荐介绍就业。三是专项服务。为满足高层次人才心理需要,开设了人才服务专门窗口,指定专人负责,对他们实行专项服务。固定每星期五为人才招聘专场,以创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市场环境。
4.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为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有序运行,经过几年的实践,大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总结经验,建立了信息管理、组织招聘、求职登记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逐步走向“四化”:一是制度化,建立岗位责任制。现有14名工作人员,人人制订岗位责任,做到人人有岗有责。同时,明确各岗位之间的业务交叉点,相互衔接协调。二是程序化,按照各岗位的工作内容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步骤。三是规范化,按照统一的标准布局市场设施,使用规范的各类职业介绍登记表格,制订招聘、求职等各类人员行为规范。四是知识化,要求全部工作人员必须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及操作。
为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及业务水平,开展了“四个一”的活动,即每人每季度书面提出一条工作建议;每年撰写一篇就业服务工作信息;每年撰写一篇围绕职业介绍方面的理论研讨文章;每年年底提交一份工作总结。
三、强化信息手段。
1.强化信息收集手段。主要做法,一是组建专职信息员队伍,结合用工管理,组织30余人的队伍,配备信息专用车,深入企业广揽空岗信息;二是实行大连劳动力市场信息网“会员制”,仅半年时间已发展会员单位100家;三是加强窗口收集,结合审批招工简章,宣传市场优势,吸引用人单位主动进市场;四是实行市与各县(区)微机联网,统筹运作全部空岗信息。由于措施得力,目前大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占据全市空岗信息量的70%。在大量拥有空岗信息的同时,利用统筹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增大有效资源占有量。在用好求职登记资源信息的基础上,将职业高中、技校应届毕业生以及企业富余职工等吸收进来,为用人单位储备足够的劳动力信息,增强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2.增强信息发布力度,实行“两个结合”。一是“场内场外结合”。为使大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确实成为信息集散中心。在原来大屏幕发布信息的基础上,新购置5台大型显示器,发布除近期招聘外的资源、培训信息。另外,与新闻机构、广告公司建立协作关系,建立“三栏”、一屏、一台、一体的发布渠道,即在大连《广播电视报》、《劳动力市场信息》、有线电视台设立用人信息专栏;租用北方广告公司设立于天百大楼的屏幕;在“168”电话信息台建立查询专户;租用设置于各大商场、繁华地带的“多媒体”。二是“土洋结合”。在充分利用屏幕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在市场信息服务区设置信息看板,自制4个转动式的看台,将各类信息装订成册,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查询。
四、提高服务质量。
大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之所以能保持强劲的市场态势和吸引力、凝聚力,关键在于狠抓服务质量。具体表现为:一是服务意识强。在“您的需求,就是我的职责”这一精神的规范下,他们的一切行为以尽量满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需求为原则。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在双休日组织招聘,中心工作人员就放弃休息,积极协助;还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尽量扩大市场使用面积,中心就腾出办公场所满足其需要。二是服务质量高。根据信息反馈,职业介绍工作人员无偿为在市场上设摊却招聘不足的用人单位推荐求职者,进入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登记用人的单位都能如愿以偿。现在大连市新建单位较大规模的招聘活动,基本上都在市场进行。自行发布广告组织招收的单位越来越少。三是服务态度好。据他们的抽样调查,对劳动力市场服务态度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调查人数的98%。
内引外联 广结服务网络以信息促进职业介绍发展
南昌市职业介绍所成立于1989年10月,1994年更名为南昌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与市境外就业介绍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中心有工作人员30名,内设四科一室:一科负责职业介绍工作,包括求职登记、应聘报名、企业招聘、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劳务输出和“一条龙”服务;二科负责国有、集体企业临时人员的劳务结算、外来人员就业证的发证;三科是中心第一部分,工作职责与一科相同;四科负责信息的采集、整理、打印、发布和对外宣传;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财务和对外接待工作。
一、抓用人信息,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中心把抓用人信息,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当作培育市场、牵动自身发展的大事来抓,具体抓了用人信息“四张网”的建设:
1.走出去,请进来,同沿海地区建立省外用人信息合作网。每年春节前组织人员到沿海地区慰问打工人员,走访用人单位和劳动部门。现与广东、福建20多个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心先后聘请了沿海地区50多位劳动部门的同行为兼职信息员,并利用各种机会与经济发达地区劳动部门交流经验,谋求合作。同时,根据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大众传播媒体刊登的招聘广告和企业法人登记公告,按所提供的地址,每两周寄去500多封宣传资料,推销自己,吸引沿海地区的用人信息。中心还订阅了大量沿海地区的报纸,配有专人负责搜寻、摘录用人信息。目前,每年有2000余名求职者靠这种方法,走上了省外就业岗位。
2.网络会员,同本市企业建立职业介绍协作网。在抓好省外用人信息的同时,中心把注意力集中在本市用人单位。为鼓励吸引本市用人单位主动前来中心招聘人员,建立了“南昌市职业介绍信息协作网”,邀请本市的用人单位加入协作网,对入网的单位实行会员制,颁发“优惠卡”,凭卡享受包括免带资质证件、降低信息发布费、优先刊播信息等8项优惠,并做到一次签订协议,全年提供服务。
3.同新闻单位广告部门建立用人信息“关系网”。中心通过座谈、联谊会的方式,加强与省、市主要新闻单位广告部门的联系。用人单位在省、市主要新闻单位刊播招聘广告,都要先到劳动或人事部门审批。凡是经中心审批同意发布的招聘信息,都要冠以中心的名称,与用人单位共同发布。
4.扩大宣传,建立用人信息“传递网”。为了让信息迅速进入市场,进入中心,在广泛捕捉信息的基础上,他们连续四年每年投入15万元,建立了用人信息“传递网”。主要表现在三个阵地:一是新闻舆论阵地。与《江西日报》、《信息日报》、《南昌晚报》、《经济晚报》、省教育电视台、南昌电台、南昌电信局等单位合作,开辟了“七彩路”、“劳务彩虹”、“一周招聘信息”、“空中劳务市场”、“168求职热线”等栏目和专线,定期刊登、播送中心最新招聘信息提要;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阵地。中心在10多家偏远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设立了职业介绍信息橱窗;三是自身宣传阵地。主要采取3种形式,创办《职业介绍周报》(原名《劳动广场》),在交流大厅内装置25英寸彩电,不停地滚动发布招聘信息,以及在门前设置三个职业介绍信息橱窗,登载招聘信息。
二、抓劳动力资源,满足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
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中心主要抓了“三地”建设:
1.城乡并举,建立劳动力资源基地。一是在城市同国有企业、民办学校、职业中学挂钩,建立城镇劳动力资源基地。针对企业富余人员不断增加、民办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他们主动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各民办、职业学校挂钩,把他们作为中心劳动力资源供应基地,了解求职者的意向,并将其学历、特长、求职要求输入资源库。二是在农村开展就业扶贫工作,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基地。他们把市委确定的扶贫点作为劳务输出基地,不断地向扶贫办传递职业介绍服务,特别是劳务输出信息,用组织劳务输出的办法帮助当地脱贫致富,把职业介绍与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结合起来。
2.发展中介“连锁店”,拓展劳动力资源“领地”。几年来,他们以发展“连锁店”的形式扩大市场覆盖面。在南昌四县五区、开发区和部分边远国有大中型企业设立中心分部,与县、区职业介绍所和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帮助和促进了当地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的发展,又使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与社会劳动力市场接轨。
3.发挥劳动部门群体优势,抢占劳动力资源“高地”。为了把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变成一块吸引劳动力资源的磁铁,以南昌市为圆心,他们把周边21个市、县、区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都联结在中心的周围。属南昌市行政区域内的,为紧密型,之外为松散型,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大网络。同时,为了维护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的荣誉,他们不护短,勇于亮“家丑”,每年都要联合有关部门查处假招聘事件,并主动到新闻单位曝光,赔偿求职者的损失,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增强了中心的吸引力。
三、抓优质服务,提高职业介绍服务效率。
为了将服务意识贯穿于职业介绍工作的全过程,中心着重抓了“三个转变”:
1.变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1995年2月,中心率先在江西省组织了第一辆“就业服务大逢车”,深入企业进行流动服务。第一站到南飞时,仅一天时间,就介绍成功260多人,办理求职登记900多人。《人民日报》曾以“南昌开出就业服务大逢车”为题做了报道。1995年,他们共进行了6次“就业服务大逢车”活动,效果显著。
2.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往职业介绍机构的一般工作程序是“你报名,我收费,你招人,我受理”,中心将这种被动的服务方式尽可能地转变为主动服务。几年来,他们坚持一年一次的南下慰问,征询用人单位的意见,实行跟踪服务。对远道来南昌招聘的用人单位工作人员,也提供周到的服务。同时,主动为求职者排忧解难,在洽谈厅添制了身高体重仪和灯光视力表,设立了职业素质和能力测试窗口,指导求职者择业,也为单位用人提供参考。
3.变常规服务为常年服务。为方便求职者,中心改革了内部作息时间,每天10小时向群众开放,并坚持节假日、星期天、午间照常上班,用轮休的办法做到人歇门不关,工作照常进行。晚上,求职者也能在中心门前阅看到职业介绍信息。
四、抓机制转换,加强职业介绍工作管理。
中心认为,发展职业介绍,要不断地转换内部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只有建立精干高效、灵活快捷的运动机制,才能“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形成向心力、提高战斗力”。他们围绕“四种机制”进行了尝试:
1.建立能者留、庸者退的用人淘汰机制。在人员配备上,坚持以聘用人员为主,固定人员为辅,全中心30个工作人员,属劳动局在职在编国家干部仅4人,其他都是聘用的企业劳资干部、社会失业青年及退休人员。在员工管理上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造就一个竞争环境,促使工作人员把压力变动力,增强责任心。
2.引入奖勤罚懒的经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了目标考评责任制,将上级劳动部门下达给中心的任务分解到每个科室,各科室又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落实到人,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并将个人劳动报酬与科室完成任务挂钩,与个人劳动成果挂钩,与考勤挂钩。
3.营造奋发向上的激励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培养员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的作风。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态度,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文明风气。
4.健全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主要抓了四个方面:一是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增加工作透明度,把三十项公开办事制度写在墙上,登在《职业介绍周报》上;三是实行挂牌上岗;四是设立了群众意见箱,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确立职业介绍发展战略开展全方位服务
烟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在参与中瑞国际技术合作项目过程中,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借鉴瑞方成功经验,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使职业介绍服务和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一、完善基础设施和机构建设,推行全方位服务、立体发展的战略。
烟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了职业介绍发展战略,在狠抓自身建设同时,加大对职业介绍整体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力度,建立起全市纵横交错、整体联动、立体服务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扩大场地规模,完善服务功能。1995年以来,烟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根据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将劳动大厦附楼原6层大楼改建成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一层至三层全部作为交流和服务场所,服务设施齐全。交流大厅设有能满足用人单位多层次洽谈需要的“招聘洽谈区”;采用电子大屏幕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信息发布区”;由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市场相关政策、法规,咨询有关求职程序、办理用人手续,具有多功能作用的“查询区”。二层设有具有现代化介绍手段和良好面谈环境的“职业介绍区”;具有现代化职业测试手段的“职业指导区”;将用工登记、招聘广告审批、招聘手续办理、培训咨询、失业职业手续办理、合同鉴证等联成一体的“一条龙服务区”。此外,设立了“信息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远程联网和中心内部联网。形成咨询、指导、介绍和培训一体化的全方位职业介绍服务。
2.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职责。烟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设职业介绍部、外来劳动力管理部、职业指导部和信息部。职业介绍部有5名工作人员,除负责用工和求职登记、发布招聘广告的审查、办理招工手续、用人单位跟踪服务、组织招用招聘外,还采用人机对话等形式,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进行面对面交谈,提高职业介绍成功率;外来劳动力管理部有5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具体职责为管理人事档案、为挂档人员缴纳各种保险基金、晋升工资和办理专业技术职称手续、规范企业用人行为、开展劳动用工检查等;职业指导部现有工作人员3名,负责对失业职工、下岗职工、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以及在职职工、在校学生和社会各类人员进行职业指导,并对职业介绍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信息部有工作人员3名,负责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和传递。
3.指导建立行业、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县(市、区)及乡镇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为支持和促进企业改革,烟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通过管理和服务,指导各级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帮助企业建立常年性的内部职业介绍所,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企业职工竞争上岗,在企业内部调节不了的由行业劳动力市场调节,再调节不了的,由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提供服务,介绍就业。这种联通搞活了企业用人机制,产生了多方面积极效果。中心还在行业主管部门、企业职业介绍所、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乡镇劳动服务站设立供求信息网点,配备专(兼)职信息员,建立多渠道的信息网络,形成了纵横交错、整体联动、立体服务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从而使烟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具有了统揽全市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二、开展职业指导,转变择人择业观念。
1992年,烟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按照有关要求,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大在职业介绍中进行职业指导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1.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全社会实施职业意识指导。几年来,中心相继在烟台人民广播电台开辟了就业工作咨询专题,在《烟台晚报》开设了就业政策、职业知识、择业技巧指南等专栏。特别是在实施再就业工程过程中,与《烟台晚报》联手推出了“铁饭碗破了以后”系列报道,运用事例从各个角度矫正失业人员择业心态,倡导鼓励自主创业。同时,还在烟台人民广播电台开设的“新闻1314热线”就劳动者就业问题现场回答听众提问。这些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
2.选准职业指导的切入点,对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实行双向指导。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烟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在召开有关会议和组织培训时,加入职业指导内容,引导企业依法用人和因岗择人;二是针对一些新建扩建企业用工不规范的现象,进行用工和招聘行为的指导,使其了解有关劳动就业政策,指导其按岗位工种需要合理招用职工;三是针对单位在用人方面出现的问题上门指导,“导、纠”结合。例如,今年4月,中心在为失业职工组织招聘会前,多次走访用人单位,在了解企业用人的基础上,通过向企业讲明就业形势和就业服务政策等,积极与企业探讨岗位用人标准和新的用工形式,指导企业转变用人观念,积极招用就业困难群体人员上岗就业。
在对失业人员的指导上,他们坚持了集中与分散、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指导方法:一是根据失业人员具体情况进行面对面指导,引导其依据个人职业特长、社会实际需求正确选择职业。对就业要求迫切而竞争力差的弱者,建立档案,实行跟踪指导;二是对失业职工实行求职登记制度,在其填写求职登记表时,进行专项指导和服务。同时,实行集中管理教育。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就业训练三部门联手,每月把下岗、失业职工集中起来,讲解失业保险、转业训练等劳动就业政策规定,指导其端正择业观念,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并利用集中管理教育日为其进行就业交流提供条件;对要求就业的,通过各种信息为其提供就业岗位需求;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的,组织转业训练。这些做法,有效地将职业介绍与失业保险、就业训练结合起来,促进了“再就业工程”的开展;三是在招工市场开办前,进行专门指导。1996年,中心指导全市分别举办了“失业职工招工市场”和“下岗女职工招工市场”17次,开办了多次大型招聘会。为了加强针对性,在招聘会举办前,对3100多名失业职工,在择业意识、求职技巧等方面进行了专门指导。由于指导工作先行,招工市场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市场意向成交率达到60%以上。
3.把职业指导工作延伸进校园。为使学生在离校前了解必要的职业知识,对将要面对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他们积极与市教委商讨并达成共识,将职业指导课开设到校园。今年,他们选择第一职业中专应届毕业班学生做为试点对象,系统地讲授了职业与职业分类、职业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择业技巧等课程,介绍了就业形势、相关的劳动政策法规和职业供求趋势。同时,通过学生填写小型调查表和实地参观劳动力市场,指导其填写“求职登记表”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择业意向,为以后跟踪服务打下了良好基础。指导后反馈的信息表明,通过了解社会、职业和自我,90%的学生改变了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念,不少学生表示要将立足点放在发挥自己职业技能特长上,有的还拟自主创业。
4.发挥职业指导的堵流截源作用,将职业指导的触角伸向厂矿企业。针对“八五”期间下岗失业职工数量增多和“九五”期间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为保证“再就业工程”的有效实施,他们将职业指导服务送进企业,减少企业盲目减员和职工盲目下岗。设制了《企业合同期满职工去留意向表》,组织对27个行业438家企业的情况调查,提前对合同期满拟离岗的职工、拟减员的企业进行指导。通过详细讲明当前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情况及相关劳动政策,帮助企业和职工客观、冷静、现实地对待供求选择,将盲目离岗、减员缩小到了最低限度;为完善企业内部市场机制,他们还将职业指导延伸到企业优化组织结构、职业竞争上岗的过程中,烟台供销大厦在“将点兵、兵选将”的双向选择中,有32名职工下岗。针对下岗职工情绪低落、思想抵触、不愿意在清退临时工后滕出的岗位上工作的情况,及时进入企业进行指导,帮助下岗职工分析劳动力市场形势和自身技能特点,让他们了解各项就业服务的内容,使其享受有关就业服务、参加转岗培训,重新上岗。这一做法,被市供销社各企业劳资部门加以借鉴。推动了供销系统内部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为实施再就业工程发挥了作用。
转变观念,增强竞争能力开拓劳动力市场
从1994年9月至今,深圳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从“转换机制,完善管理,优化服务”入手,通过强化中心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市场就业服务新机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全力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有效的就业中介服务。
一、抓住机遇,组织力量,发展职业介绍。
八十年代初,大批内地务工人员涌入深圳,用工单位招用人员增多,深圳特区劳动力市场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到1994年,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已达到120多家。市人事局办起了人才智力市场,仅一年多时间,年进场35万人。此时,深圳市劳动局职业介绍所只有3名工作人员和不足25平方米的办公室,每年介绍成功人数不过二三百人。
为充分发挥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服务的作用,市劳动局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近500万元,用于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的基本建设,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营业厅,配备由彩色视频大屏幕及20多台电脑组成的多媒体系统,并选派了一批得力的干部到中心工作。
二、转变观念,建立中心经营管理运行新机制。
新中心开业之初,每天只有三四家企业和不足300名求职者入场,与市人才智力市场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差距明显。中心认识到,职业介绍工作如果沿袭行政管理的方式,手握政府大印、坐等客户上门,是不能把握市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龙头的。由此,中心提出了新的管理模式: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使中心成为人、财、物相对独立,激励机制并重,服务多样化的中介服务机构,转变机制、完善管理、优化服务。
1.引入市场机制,改变职业介绍管理方式
市劳动局改革了对中心的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转为目标管理,中心由就业管理处的内设科室,变为相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每年初由就业管理处制定年度工作目标,主要量化指标有:求职登记人数、介绍就业成功数、发展会员单位数等。中心以此为依据,根据各部门职能,将各项指标进行分解下达,落实到下属各部门及个人,并给予部门一定的权限,开拓业务范围,扩大业务量。年末由就业管理处对中心、中心对各部门就当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与奖惩挂钩。
2.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
为适应新机制的需要,1995年6月,中心进行了“员工合同化管理”改革,实行优胜劣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新人事制度。中心正副主任由局党组任命,各部门负责人由中心主任聘任,其余员工由中心自行招聘,并签订劳动合同。一年来,中心中层管理人员调换率达到80%,有3名员工因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被中心辞退。在工资分配上,打破以往照搬行政人员工资标准的做法,实行浮动工资制,即把原来基本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浮动,把这部分工资与中心服务效益挂钩,与个人的服务岗位、服务业绩、服务质量挂钩,这种激励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旧体制下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上进心。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开展职业介绍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否则就无法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心从基础管理制度入手,狠抓员工的服务意识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实行服务行业通行的上岗挂牌服务、考勤打卡制度,规定了50条服务用语和50条服务忌语,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电脑培训,开展职业介绍业务系列讲座,并严格实行理论知识考试和业务操作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了员工的思想业务素质,增强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
4.调整服务方式,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手段
中心针对特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灵活设置内设部门。1995年初,中心对内设部门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原有的现场管理部、招工部及信息部的相关业务集中起来,成立市场服务部,在一楼招聘大厅设立柜台式办公,实行招聘洽谈、广告审批、广告代办、求职登记、择业指导“一条龙”服务;信息部负责电脑管理和劳动力需求信息发布;员工交流部负责档案托管;行政部负责中心的后勤及财务管理;另外,增设了外联部,负责企业联络和市外劳动力输送。
1995年4月,中心根据深圳特区居民失业率上升,就业矛盾比较突出的形势,配合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加大失业人员再就业力度,专门成立了“特区居民就业服务部”,针对市场要求开展即时服务,并规定该部员工每人每月必须介绍30人以上的失业人员成功就业。此外,1996年初,中心还设立了“家政部门”,组织失业人员开展家政服务,使特区近百名大龄失业妇女以多种形式实现了就业。
三、大胆实践,探索新的职业介绍服务模式。
中心在实践中发现,必须改变传统的你来我往式的中介服务方式。企业设点招聘和前来应聘的求职者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盲目撮合,成功率不高,影响中心的服务效果和竞争力。他们尝试着举办针对求职者群体特点和企业特殊要求的大型招聘交流会,举办了“特区居民就业交流大会”、“旅游劳务人才交流大会”、“特区妇女就业交流大会”、“特区首届职中、技校应届毕业生双向选择交流会”等等。还先后与省外商协会举办了95、96两届“特区外商投资企业劳务人才交流大会”,自办了两届特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大会。
四、敢于创新,努力开发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
为了向用人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中心建立起“深圳特区劳动力资源交流信息网”。运用“会员制”方式,发展了一部分经常招聘员工的企业单位入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供给站,以便能够快速、准确、高效地沟通劳动力供求信息。会员单位一经与中心签约,便可享受一年的服务,包括免费获取和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招聘和委托招聘,优惠参加中心举办的各类劳动力交流大会,优先组织在市内外招调短缺技术人员等。
中心劳动力资源信息网还建立了与全国各地近百家职介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关系,适时组织特区短缺劳动力输入。由中心将深圳市用人单位劳动力需求信息传递给内地劳动力供给基地,基地根据要求将相应信息反馈给中心,再由中心委托内地职介机构或培训机构将合格的应聘者输送到用人单位。如遇用人单位急需,中心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带领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直接赴内地进行现场招聘。
以服务为本,为劳动者就业服务为开展就业工作服务
北京市西城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成立于1988年初,是北京市挂牌最早的职业介绍机构之一,中心共有22名工作人员,内设五所二部:职业介绍服务事务所、电脑咨询服务事务所、外埠人员务工服务事务所、职业指导服务事务所、综合服务事务所、《招工招聘报》编辑部、信息公关部。
几年来,西城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成功举办了720场大中型招工招聘洽谈会,接待招聘单位5.1万家(次),求职人员97万人(次),为1.2万人(次)流动人员寄存了人事档案,从外省市输入12.6万人(次),向外地推荐输出1250人次,为市民介绍了3000余名家庭服务员,赢得了用工双方的好评,也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以及社会各界的称赞。
一、以信息为基础,拓展服务领域。
西城区职业介绍工作以劳动力市场信息为基础,不失时机地开拓服务领域。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创办信息报,扩大对外宣传。1993年底,中心创办了《招工招聘报》,调聘专业人员成立了编辑部。在编辑部同志的努力下,这份小报很快成为了一份重要的信息载体,活跃在劳动力市场,穿梭于用工双方。现已出版85期,刊发用工信息4000余条、个人求职信息200余条、具有指导性、政策性、参考性的文章300余篇。
2.建立人才资源管理系统和招聘信息网络。中心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节约其它开支,先后购置了计算机设备,开发服务软件。电脑咨询服务事务所现有二台主机,五台终端机,配有专门的机房,由专业人员管理,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管理、就业综合统计、企业招聘管理、求职登记等全部纳入微机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
3.以广播为导向,以《快讯》为媒体,加速信息传播。日益增多的洽谈会吸引了众多的单位和个人。为使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更快更直接了解信息,中心及时增设了具体服务项目,成立了广播站,每逢周三、五开播,内容有招聘指南、信息天地、求职热门话题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没有满足需求的单位,将其用人信息刊登在《招工招聘报快讯》上。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洽谈的成功率。
4.利用信息长廊,发挥广告效应,实现代招服务。
中心地处月坛公园内,在“天香庭”开辟了信息长廊,设有信息厨窗。为一些用工单位贴上招工招聘广告,每周前来应聘的求职者大部分都很喜欢这种招聘方式。他们看完简章,应聘时有备而去,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招聘效果。
二、健全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果。
在职业介绍服务工作中,注重健全服务手段,加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果。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服务到位,送人到家,实施“一条龙”服务。对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来说,他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效果,“一条龙”服务正是想用工双方之所想而出台的。每逢洽谈日,工作人员现场办公,代写招聘简章,单位进入市场,有领位员带入指定摊位。洽谈双方成交后,马上为其办理招工录用手续或劳动合同鉴证。在洽谈会上,设值班主任,负责咨询服务,对未满足需求的单位,通过贴广告、查询人才库、登报等形式,想方设法满足其要求。每次洽谈会参会单位有六七十家,求职者三千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在洽谈会结束后,中心及时地统计单位招聘报名情况,以便进行跟踪服务。
2.开展法律和心理咨询,拓展职业介绍服务范围。
为了使进入市场的招聘者和求职者增强法律意识,促进劳动关系协调发展,市场内设立了法律咨询服务事务所,聘请了律师,开设热线电话,每天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人民日报》以题为“劳动法律咨询有去处”作了报道。此外,还聘请了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在洽谈会上开展求职心理咨询,并设有职业形象自我设计、性向测定、能力测定等。
3.全方位开展职业指导,科学规范职介行为。面对异彩纷呈的劳动力市场,中心以职业指导为切入点,使职业介绍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目前开展的服务活动主要有:(1)为求职者测试职业能力倾向,指导他们正确择业。(2)通过闭路电视、报纸向用工双方宣传、讲解劳动用工政策、形势以及求职、用人之道。(3)设立面谈室,对前来咨询的用工双方进行具体指导。
4.开展分类服务和跟踪服务,提高服务效果。中心按照服务行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人员流动周期短,要求人员素质高,条件严格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服务。对服务性行业等人员流动较快的单位,将他们纳入信息网络;对外企等单位,通过报纸发布其信息,以期在更广阔的范围选拨人才。凡是通过中心进行招聘的单位,都要求其反馈信息,以便检验服务效果。
三、适应市场要求,确立服务方向,促进培训与就业相结合。
中心注意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紧紧围绕就业工作重点,开展职业介绍服务。1995年6月,区劳动局成立了职业技能开发集团,职介中心作为职业技能开发集团的龙头,进一步拓展新的服务和功能,确立新的发展方向:一是强化了职业培训咨询服务。中心派专职人员,设立招生办公室,通过对集团成员学校的调查,掌握他们的师资、教学设备和专业设置情况,根据求职者自身特点和要求,向他们提供培训信息,也为集团成员学校吸纳了生源。二是开展信息分析和预测,提供培训导向。中心定期进行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通过对求职者和用工单位的调查统计,对当前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作出较为科学、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如中心最新的一项统计发现,营销、汽修、制冷、车工等专业人才较缺,而电脑操作、财会人才过剩,便把这一信息及时反馈给集团,为确定职业培训方向提供了科学的导向。三是推荐学员就业。培训结业后的学员资料输入微机人才库,登在《招工招聘报》上,广泛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或直接通过职业介绍服务,使学员尽快就业上岗。通过职业介绍服务促进培训与就业的结合,结业学员的就业率达95%。
这种服务形式,也使职业介绍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下岗、失业人员架起了一座再就业的桥梁。中心对下岗、失业人员、敞开大门,免费提供各项服务,自1995年以来,已分流安置了2420人。
在多年的职业介绍服务中,西城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有两点深刻体会:
一是要艰苦奋斗,稳步发展,办出特色。在创办初期,他们几个人呆在一个不足15平方米的小屋办公,条件很艰苦,然而他们感觉自己肩负的是一项历史使命,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稳步前进,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就干到底。每开拓一项业务,都根据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其可行性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发现窗口服务不能适应急剧增加的信息量,便提出了组织定期洽谈会。目前,洽谈会方式受到场所的限制,也与现代信息管理不相适应了,他们就增加了服务方式,发展了电脑网络。当发现电脑的不直观性给用工双方造成沟通障碍时,便引进了闭路电视声像系统,用于信息发布,服务更直观、形象、准确。
二是要以服务为本,注重社会效益。中心把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求职者,免费进行求职登记,免费推荐工作;对企业富余人员,免费参加洽谈会;对应届毕业生免收门票;对求职特困户,重点推荐,免收服务费用;对用工单位,一次满足需求,决不让他们多跑冤枉路,多花冤枉钱。在业务开展方面,也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计经济利益得失。《招工招聘报》创办起来,每期都得赔上几千元,但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闭路电视系统、广播站等,都是免费为用工双方服务。中心认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是劳动部门办的公益性事业机构,最终目标是促进就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服务至上”应是永远不变的工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