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九江市“十五”工业发展计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1-04-06 生效日期: 2001-04-06
发布部门: 江西省九江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九府发[2001]1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共青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及驻市有关单位:
  《九江市“十五”工业发展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一年四月六日


九江市“十五”工业发展计划
  2001-2005年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日益临近的形势,我市工业结构必须从战略上进行调整。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全面提高我市工业的总体水平,根据《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特制定“十五”工业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扩充经济总量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把我市工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总体上应贯彻以下原则:
  1、扩充总量,提高素质的原则。一方面引进外资,大上项目,大力发展资源型、特色型、科技型和为大企业配套加工的非国有中小企业;一方面大力扶持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做强做大企业,在扩大总量中提高素质,在提高效益中扩大地方财源建设。
  2、突出重点,扶持骨干的原则。应充分考虑本地工业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位置,选择自身的优势所在,抓住重点,实施政策倾斜和帮扶。一方面要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支撑地方工业基础,影响地方经济全局的产业重点和骨干企业的扶持上,并一以贯之,千方百计把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发展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政策引导,改善环境,依靠社会力量来办,通过扶持骨干企业的发展来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本着“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精神,择优扶强,只要是大型优强企业或是产业龙头企业,无论是中央、省属、地方还是国有、外资、私营,都是九江的企业,就要认真帮、大力扶,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强企业,并为地方经济作贡献。
  3、推进改革,调整结构的原则。做到三个结合:改革改组国有企业与调整所有制结构相结合,有进有退,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培植发展新兴产业与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处理好优化增量与盘活存量的关系,让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使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提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淘汰落后过剩生产能力相结合,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坚持扶优与限劣并举,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调整中优化结构,形成比较优势,推进九江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预期目标
  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300项,新产品产值率由现在的16%提高到30%;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0亿元(其中市级以下完成25亿元),完成千万元以上项目40项;到“十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75亿元,分别比“九五”末翻一番,上缴税金力争达到25-30亿元,大型骨干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产业重点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中央确定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突出地方比较优势,重点扶持发展九江的优势产业。在“十五”期间,初步形成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电子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六大支柱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九江成为江西的工业强市。
  (1)化学工业:经过“八五”、“九五”的发展,已形成由九江石化总厂、星火化工厂、九江化工厂、赣北化工厂为骨干企业的化工产品生产加工体系。主要产品产量:年加工原油50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聚丙烯8.5万吨、有机硅2万吨、烧碱6万吨(其中,离子膜烧碱2万吨)、环氧丙烷2万吨、聚醚2万吨、聚氯乙烯2万吨、复混肥5万吨,发展后劲较强。“十五”期间,加快规模经济建设,开发新产品,延长产品链,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建设项目:扩建有机硅15万吨、开发有机硅深加工2万吨、扩建离子膜烧碱4万吨、扩建环氧丙烷2万吨、开发聚醚深加工产品5000吨、扩建微生物有机肥30万吨、扩建双壁波纹管6000吨。该批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化学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成为全省石化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基地。
  (2)纺织工业: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现有棉纺锭31万锭、气流纺6000头、布机3300台(其中无梭织机214台)、印染生产线8条、缫丝1.8万绪、年产服装500万件、浆粕1.7万吨、粘胶长丝6000吨、粘胶短纤2.5万吨。“十五”期间,在对国有棉纺企业实施压缩8.5万纱锭的基础上,加快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以原一棉公司、原九纺公司和三棉公司为主体,联合外地优强企业,重组棉纺织印染集团公司。依靠技术进步,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棉纺织业投入1.4亿元,引进清钢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及无梭织机,全面推广电子清纱器和空气捻接器,使无接头纱比重超过50%,精梳纱比重达25%以上,无梭布比重达30%以上;开发新型绿色纤维面料、复合型纤维面料和功能性纺织品;扩大牛仔布的生产能力,由年500万米增加到1000万米。印染行业投入6000万元填平补齐高支高密后整理生产线,开发高档纯棉特种整理面料。针织行业投入6700万元更新改造设备,发展高档针织面料及服装。丝绸、麻纺及服装行业加快改造步伐,建成牛仔服、灯芯绒服装等6条服装生产线,形成年产1000万件服装生产能力。发展我市粘胶纤维优势,加大投入,建成年产1万吨长丝、10万吨短纤的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
  (3)机械工业:在我市占有一定比重,对我市经济作出了较大贡献。主要有国家定点生产一、二、三类压力容器、油咀油泵、食品包装机械、船舶制造等生产企业组成。随着昌河和东安在九江落户,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九江昌河汽车公司年产10万辆家庭轿车和东安动力九江分公司年产30万台汽车发动机项目并积极进行协作配套,开发生产汽车零部件,形成以昌河汽车为龙头的机械工业体系。同时,发挥船舶工业的比较优势,加大联合力度,调整船舶生产结构,发展特种船舶加工;逐步淘汰和调整农机加工业,对无品牌优势、无规模优势、无经济优势的企业坚决退出生产,积极发展大项目的配套产品,重振机械工业优势。
  (4)电子工业:是我市发展速度较快的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信息通讯、电力电子、电子材料、电子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为主的产业格局。“十五”期间,要以清华同方713厂为龙头,发展计算机信息产品,计算机整机年产量扩大到20万台,年产光记录设备15万台。做大做强已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的电子基础材料产品,扩建高档电解铜箔生产线,形成年产高档电解铜箔5000吨的生产能力;增加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扩大覆铜板生产能力,形成年产100万平方米普通覆铜板和年产100万平方米高档挠性覆铜板的生产规模。发展全数字大容量晶闸管整流装置,实现年产200万KW,保持在全国技术领先水平。鼓励和支持民营高科技电子企业发展。加大产学研联合力度,积极研制开发电力电子新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电力计量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增加经济效益,使我市的电子工业加速发展,并形成自身特色。
  (5)建材工业:我市的传统产业,年产水泥300万吨、水泥压力管14万米、玻璃纤维1.2万吨、建筑墙地砖30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在已新建年产150万吨水泥的亚东水泥厂的基础上,投资8亿元,再扩建150万吨干法旋窑水泥生产能力,使亚东水泥厂形成年产300万吨水泥生产规模。同时配套完善庐山水泥厂和德安水泥厂,并大力发展水泥制品和新型建筑墙体材料;进一步发展玻璃纤维生产,九玻接受中国化建收购后,在“十五”期间将投资3个亿使年产玻纤扩大到3万吨,并将开发新产品,生产水平将实现总体升级;大力发展优质石材,逐步形成多品种、高质量、规模经营的产业优势。
  (6)食品工业:我市食品工业初步形成了以茶叶、啤酒、饮料、粮食、油脂、罐头、水产等龙头的主要产品,以宁红集团、九江啤酒厂、中宏油脂公司、春赐福集团等为骨干的近230户独立核算食品企业的工业体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近13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十五”期间,食品工业的发展主要立足农业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旅游产业的振兴,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主攻绿色食品、果蔬加工。重点突破保健食品、有机食品、水产品、冻干食品。大力发展休闲食品、软饮料、乳及乳制品、豆制品、畜禽及制品。加速粮油食品的加工转换,着力做好酒类文章,重点培植3-5个食品工业示范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都应围绕3-5个品牌产品,培植3-5个龙头企业,形成地方(部门)的食品支柱产业。全市形成3-5个全省乃至全国知名企业(集团),8-10个知名产品品牌。“十五”末食品工业年总产值力争达3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10%以上,年均增长18-20%,略高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

  四、主要措施
  1、大力扶持骨干企业的发展。按照国家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相结合,择优扶强,优胜劣汰的政策导向,结合九江产业重点中骨干企业的发展实际,“十五”期间,重点扶持发展九江石化总厂、星火化工厂、九江化工厂、九江昌河汽车公司、东安动力九江公司、九江发电厂、九江有色金属冶炼厂、九江化纤厂、亚东水泥厂、清华同方七一三厂十大企业。围绕十户企业的健康发展,市政府建立有关部门参加的“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分析研究一次发展情况,研究制订相关政策,着力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十大企业到“十五”期末,全部进入省乃至全国的优强企业行列,并成为九江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十五”期间,要以市场为导向,制订相关政策,疏通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多上项目,大力发展资源型、特色型、科技型个体私营经济,尤其要大力发展环保型工业项目,新型建筑墙体材料,营养型、方便型的绿色食品,中药材加工等。在市场准入上要一视同仁,对外商开放的领域同样对个体、私营企业开放,鼓励有实力的非国有企业兼并、收购、参股国有中小企业。力争到“十五”末,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市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年纳税5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300~500个。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纳税额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超过35%,其中县区达到60%。
  3、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强攻工业、大上项目、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把工业作为财源建设的基础来抓。“十五”期间,各县(市、区)在加速现有工业改革改组改造的同时,应立足本地资源,重点发展食品工业和特色工业,着力做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文章。通过招商引资,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每年要新上20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形成一批“小巨人”。修水康顺集团、武宁的春赐福集团、瑞昌通用机械厂的剪刀、德安的水泥与氟苯、永修的食品加工、九江县的棉纺、星子的特种改装车与汽配件、都昌的菊三七牙膏与内燃机厂的汽配件、彭泽的棉纺、湖口的玻璃制品等12个企业和产品,力争达到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超千万元。每个县(市、区)要培植出3-5个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的企业,搞成一户有特色、有影响、产值达到2个亿,年缴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集团。到“十五”末,各个县(市、区)工业产值力争突破5个亿,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4、大力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十五”期间,九江的工业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发挥特色的原则,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合理调整和配置生产力布局。要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适当提高相关工业的集中度,做大做强龙头产品,逐步创造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特色鲜明,整体对外开放的态势。市直重点抓好十里工业区、城东工业区、开发区工业区的结构调整、配置和发展。十里工业区在“十五”期间将有近20亿元的资金投入,其发展应主要依托昌河、东安动力、五七二七、七一三、电子材料厂等企业,发展汽车、发动机及配件、电子材料和信息产品,力争到“十五”末期,整个十里工业区的产值达到120亿元;城东工业区在“十五”期间,该地区将投资17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其发展方向主要是利用九江石化、九江化工、赣北化工等企业进行石油、化工及下游产品的深加工,开发精细化工、有机化工、生物化工,尤其是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专用料、工程塑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通过调整现有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到“十五”末,城东工业区产值达到150亿元;开发区工业区“十五期间”,在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工业,提高现有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的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地方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措施,引进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尤其要争取数字化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生物工程、现代中药、精密仪器等项目的落户。加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基本雏形,力争到“十五”期末,开发区的工业产值达到30个亿,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
  各县(市)要力争形成一个以上的工业园区。要紧紧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宣传,广泛招商,上好一批有本地特色、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园区建设在三年内基本达到“三通一平”要求,每年力争有5个以上起点较高、有一定科技含量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项目到园区落户,到“十五”末,各县(市)工业园区要初具规模,各具特色,形成本地的工业支柱或工业小巨人园区,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5、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要通过联大靠强的方式进行改组,在着重抓好一棉公司、九纺公司、三棉公司、九江啤酒厂资产重组的基础上,要加快推出江西制氧机厂、九针总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走联强靠大之路。“十五”期间,除个别有明显产品优势的企业千方百计做大扶强外,其它的均要陆续推向市场参加全国性的结构调整,进行各种形式的改组、联合。对国有中小企业要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公开向社会拍卖、出售,鼓励职工购股参股参与企业股份合作制改组,鼓励企业经营者在改制中持大股或控股。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我市350户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将我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造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经济类型的企业,到“十五”末使国有经济的比重降至50%以下。
  6、大力招商引资。要大上项目,扩充总量,改造现有企业,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各部门、各县(市、区)、各企业,要广泛加强与省外、境外、国外工商企业特别是大客户、大财团的联系,精心筛选一批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大项目、好项目对外招商。要转变观念,采取更加灵活的招商办法,敢于让利,舍得让利,用最廉价的土地、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他们到九江投资兴业。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市的工业总量和重点项目有一个大的发展和明显变化。
  7、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十五”期间,要进一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把整治环境和优化经济环境结合起来,在整治环境中不断优化环境,在优化环境中不断巩固整治成果。要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一年整治,两年优化,三年提高”的决策精神,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把整治和优化经济环境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市县两级整治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成员,根据工作需要可作适当调整,但“机构不能撤,职能不能变,思想不能松,力度不能减”,形成强有力的第一线领导集体。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力量不够的,要抽调精兵强将配齐配强;缺少工作经费的,要想方设法予以解决。要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分管领导责任制,强化部门领导的责任,对那些工作敷衍走过场的地方和部门,要追究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要加大治理“三乱”行为的力度,对涉及到国企、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三乱”行为要严肃查处,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轻企业负担。要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对企业需申报审批的项目,各级政府部门要予以清理,该取消的取消,可改审批制为申报备案制的要改为备案制,可用市场机制替代行政审批的,要运用市场机制方法处理;确需保留的要建立健全对审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公开结果,接受企业的监督。要进一步改善和落实市办证收费大厅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使之真正成为九江形象的窗口,成为企业或企业投资者审批办证收费的唯一窗口。要强化对行政效能的监察,强化行风建设。不断扩大企业的参与面,发挥企业对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的监督作用。一旦发现到企业“吃、拿、卡、要”行为和阻碍投资者到浔投资的现象,纪检监察部门不仅对当事人进行处理,还要追究行业或部门领导的责任。要抓好建章立制,不断规范执法行为。首先要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在环境整治年中已制定和出台的制度和规定;其次是要加大推行在整治年中已明确建立的有关制度;再次在“十五”期间,要针对行政执法有关的薄弱环节,加紧制定和完善一批有关规定和办法。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省内外的高科技人才到九江落户,为九江工业发展效力。各级宣传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宣传我市的投资政策,投资环境,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提高我市的知名度,提高市民的参与意识,在全市形成良好的发展工业氛围,促进我市工业在“十五”期末实现跨越式发展。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44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