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甬政发[2000]23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的实际,下发了《关于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的通知》(中发(2000)12号,以下简称中央12号文件),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巩固和发展当前的好形势。根据中央1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当前的经济工作实际,市人民政府同意市计委提出的《关于认真贯彻中央12号文件精神,努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若干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宁波市人民政府
二000年十月二十三日
关于认真贯彻中央12号文件精神努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若干意见
(市计划委员会)
今年以来,我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市,发展个私经济,改善发展环境,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增长,运行质量继续提高。1至3季度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2%,超过年度计划目标2个百分点。总体经济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积极调整结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增长。工业生产、销售、效益同步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9月累计完成1013亿元,增长27.7%;完成销售979.9亿元,增长34.1%。旅游、房地产、教育、通讯等消费成为第三产业中新的热点。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1-9月完成财政收入108.7亿元,增长35%。
二是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全面回升,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持续升温。固定资产投资走出持续低迷徘徊局面,1-9月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4.2亿元,增长14.4%,其中工业技改增长21%。房地产投资增长34.3%,白纸板三期等重大前期项目进展情况良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1-9月全市外贸出口38亿美元,增长53.9%;口岸进出口97.9亿美元,增长80.8%。国内市场呈现日趋活跃的态势,城乡市场同步增长,1-9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6亿元,增长12%。
三是经济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四大突破'进展顺利。宁波港揽货力度加大,口岸环境进一步改善,1-9月份完成货物吞吐量8782万吨,集装箱64.3万标箱,分别增长23%和56%。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利用外资增长较快,1-9月新签项目个数404个,增长46.4%;实际利用外资4.74亿美元,增长19.8%,开发区、保税区等重点开放开发区域招商引资主战场的作用突出。积极实施'一号工程',与中科院、兵科院、浙江大学的科技合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实施新一轮城市建设计划,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拆围建绿活动,推进城市化进程。
四是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城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全市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面已达89%。出台了《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养老保险覆盖率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各部门全面开展了审批制度改革。
五是居民收入稳中有升,价格水平基本稳定。1-9月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7元,增长17.6%;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100元,增长5。6%。物价指数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月上升了0.7%,零售价格指数下降了0.15%。
从当前我市经济运行情况看,与全国经济发展态势一样,我市经济已步出前几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的增长低谷,是近年来最好的。初步预计,下半年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主要计划指标能够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增长率可以超过10%的调控目标。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当前的经济回升还不是自身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的结果,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待于付出艰苦的努力;需求的扩大主要是出口的快速增长,投资和消费扩大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着消费市场的扩大,相当部分大宗农产品未能摆脱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困境,启动社会投资还受到资金、技术和投资领域等方面的制约;从供给方面来看,原油、成品油、棉花等重要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对一些行业和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信贷资金来源和外贸出口退税指标不足等问题也逐步暴露。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要求看,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尚未明显缓解。因此,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不能过于盲目乐观,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的实际,下发了《关于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的通知》(中发(2000)12号,以下简称中央12号文件),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巩固和发展当前的好形势。为贯彻落实中央12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下发了《转发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浙委(2000)22号),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以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为主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认真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全面完成'九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为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中央12号文件和浙委(2000)22号文件精神,我市当前的经济工作,要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研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面完成全市的各项工作目标。为此,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加快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方向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一)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保护好基本农田及其配套基础设施,保持170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积极调整种植业,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建设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
(二)努力提高畜牧业和渔业比重。发展一批牧草场,增加食草动物饲养量。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在发展滩涂、浅海养殖的基础上,探索深水网箱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捕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尽量减免各项税费,帮助渔民克服柴油涨价的影响。
(三)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推广'品牌工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行之有效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合作经营联合兼并等多种措施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必要时财政可注入部分资本金。扶持农业协会,对效益显著的农业协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四)实施科技兴农,提高农产品种子、种苗的开发、引进、推广力度。抓紧市、县二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抓紧培训农村技术人员,推广农技'110',提高农业现代科技知识的普及率。
(五)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防汛、防旱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及时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标准海塘建设,做好周公宅水库前期工作。切实抓好标准农田保护和土地资源开发、重点抓好四灶浦滩涂围垦工程。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抓紧建设农经信息网。帮助农产品促销,进一步开辟'绿色通道'。
(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帮扶力度,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积极稳妥地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加强涉农收费检查,做好农民增收减负工作。
二、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依托新技术、新装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一是努力创建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和启动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加强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兵科院等著名科研院所的合作。尽快出台《宁波市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其它配套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进程。二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实施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村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中高技术项目的突破。加大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工作力度,引进一批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和中试项目、产业化项目、启动建设中科院软件所宁波开发中心,在服装、机电和服务业等重点行业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建设一批CAD、CIMS应用工程示范企业。启动扶持20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20家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加大先进设备引进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积极做好高新技术项目储备和招商工作,重点对集成电路及计算机产品等领域进行专项调研,提出招商引资的具体方案。三是积极鼓励技改投入。组织企业申报并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债、贴息计划和'双高一优'等国家重点技改计划,落实好技改使用国产设备40%以上可以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组织好百家重点技改项目,落实财政贴息。抓好技改前期项目储备工作。研究技改项目从审批制转到备案制的可行办法。四是加快科技园区和特色工业小区建设。加快市科技园区开发建设,推进兵科院宁波分院、浙大科技园宁波园区建设进程,启动软件产业园项目。加快开发区、保税区的软件、电子科技、信息产业等园区建设,通过各科技园区加强创业服务,建设各类高科技创业基地和高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工业投资趋旺、土地供应紧张机遇,鼓励建设特色工业小区,引导农村工业集聚。
三、抓住机遇,扩大投资
当前,促进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市场需求回升,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扬,城市建设力度加大,房地产市场趋旺,我市民间资金相对充裕,银行利率水平低,加上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了500亿元国债等等。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拓展投资领域,优化投资结构,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一是加快重大建设项目和前期项目的工作进度。加大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项目投入。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腈纶棉、宝新二期、1238米集装箱码头、北仑电厂三期、栎社机场二期等项目的建设。围绕一些重大前期项目,特别是杭州湾通道、东海油气田、白纸板三期、甬金高速公路等项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二是保持房地产投资持续增长。根据城市整治规划,积极开展危房改造和低洼积水地段的成片开发,深化江北钢铁厂、煤场及江东化工小区地块搬迁方案,争取尽快启动。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全面评估当前房地产业发展态势,合理制定商品房价格,适当控制地价水平,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大力启动民间投资。着重在投资准入、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推出一批政府鼓励的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公益项目、环境整治项目、文化教育项目、旅游项目等向社会融资。认真研究集聚民间资金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积极探索社会自然人出资组建定向项目投资公司。四是积极争取国债。下半年国家将增发500亿元长期国债,针对国债资金投向、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加快在建国债项月进度、落实责任,确保质量。加强对国债项目、财政性投资项目的监管。
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利用西部开发建设的机遇,加强基础网络建设,拓展宁波产品市场。加强舆论宣传和信息发布、积极引导企业进军西部。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逐步在西部投资建设某些大宗原料的生产基地。
四、抓紧做好加入WTO的应对准备,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
(一)加强人员培训和对WTO规则的研究,着手对有关政策进行清理以适应形势变化。
(二)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大力拓展对外出口。加大组织出国参展的力度,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搞好服务。推动外贸产品直销,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引导企业进入国外连锁超市和大批发商的销售渠道。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抓住当前与欧美经贸关系改善的有利时机,努力扩大欧美市场份额。制订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ISO9000和国际公认的其他标准认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促进外贸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
(三)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抓好省洽会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继续以港口工业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主攻国际大公司、高科技集团和以知识经济为载体的外资项目。充分发挥重点开放区域在招商引资中的龙头作用,加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树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等的招商引资力度。
(四)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加速融合的新形势,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我市服装、纺织、机电等优势行业在设备、技术、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到国外投资办厂。积极走出去办市场,加快巴西、贝宁商贸中心的筹建工作,争取尽早启动。
(五)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的环境。做好向国家申请增加出口退税指标工作,缓解全市出口退税指标不足矛盾。做好新批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的外贸人员培训工作。继续营造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抓好项目启动,通过对现有旅游项目的改造、开发,加强旅游管理,完善旅游设施。积极培育旅游业的载体,动员民间资金和利用外资进行旅游长线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佛教文化等,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结合起来。
(二)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宽带城域网建设步伐,积极组织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启动互联、数据二个中心建设。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发展高中和高中段以上的教育,抓紧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具体办法,增加教育消费。合理核定教育成本,规范学校收费标准,控制学杂费的过快上涨。
(四)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住房和轿车消费。继续执行房改政策,积极改善小区环境,吸引居民购房。进一步加大个人信贷,推进信贷消费,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五)继续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改善消费环境。
六、全力推进'一号工程',加快建设文化大市
根据'一号工程,一路绿灯,特事特办,合规合法'的方针,进一步加快科技园区和高教园区的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落实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高档次、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以三江文化长廊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社会性文化设施。创新文化发展机制,推进报业、广电、出版发行集团的重组,要明确资金导向,对于'一号工程'和文化基础设施要予以重点保证。
七、继续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
进一步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抓住当前经济形势回升的有利时机,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改革政策。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落实责任,尽快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任务。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强制推进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面。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做好《宁波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明年1月1日如期实施。积极稳妥地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分类指导、加快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化。认真做好市级机构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
八、着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彻底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于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坚持做到面上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对不合规定的要限期整改,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二要继续开展投资环境的整治,进一步巩固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对已经设立的'五个中心'要组织'回头看',改进办法,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进一步强化规范和监管。三是继续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居民区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争取年内基本达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各项主要指标。四是继续抓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确保社会稳定。要绝对保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救济金和最低生活保障费及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下岗职工重新上岗能力,千方百计创造适合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岗位,办好劳动力市场,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九、切实做好'十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按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十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重点是再创体制新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平衡等事关我市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的研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好若干重点专项规划,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重点抓好一批大项目的论证和筛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十五'计划。同时,要加强行业、部门、地区之间的协调衔接。'十五'计划的编制,要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注意区分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突出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增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