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减灾规划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01-10 生效日期: 2003-01-10
发布部门: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泸市府发[2003]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市人民政府同意《泸州市减灾规划纲要(2001-2010年)》,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泸州市减灾规划纲要(2001-2010年)》是按照《四川省减灾规划纲要(2001-2010年)》的要求,在总结我市减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未来10年发展战略目标制定的我市第一部有关减灾工作的规划,是指导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减灾工作的基本依据。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泸州市减灾规划纲要(2001-2010年)》,并按照其中提出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主要目标和对策措施,认真开展减灾工作。 二○○三年一月十日 泸州市减灾规划纲要(2001-2010年)
  泸州市是全省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市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是泸州市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近10年来,自然灾害呈加重发生趋势,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减灾工作。建市以来,组织开展了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进一步做好减灾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我市自然灾害特点,总结以往减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新时期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主要目标和对策措施,大力开展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此,制定泸州10年减灾规划。   一、灾害种类
  泸州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较大,地质条件特殊,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尤以干旱、低温、洪涝、暴雨、冰雹、地质灾害、病虫危害、环境灾害为重。
  (一)气象灾害。
  1干旱。干旱在泸州发生频繁,可谓“十年九旱”。按其发生时段可分为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冬干等类型,各类干旱有时交替发生和连续发生,以春旱、伏旱影响为最。在历年农作物受灾面积中,由干旱引起的约占40%左右。干旱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危害经济建设,还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2暴雨洪涝。泸州暴雨灾害主要集中在5~9月,盛夏7、8月最为集中。大暴雨、特大暴雨且危害较重。泸州洪灾大多由暴雨所致,长、沱江,赤水河流域洪灾为重。涝渍除因暴雨洪水排泄不畅引起外,连阴雨及秋绵雨亦可成灾。洪水对滨河耕地及城镇公共设施以及人民生命财产产生重大危害,并引发山地灾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3低温冻害。低温冻害在大春作物生长季节的春、夏、秋三季均可发生,严重的可造成农业减产、减收。霜冻多发生于冬季和初春,造成青苗受冻死亡。早春和晚秋霜冻对小春生产影响很大。泸州的低温冻害以古蔺为最,其次为叙永、合江、纳溪等县、区。
  4大风、冰雹。泸州有两类大风:一类是冬季寒潮大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二类是夏季大风,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但破坏力强。泸州属冰雹常发区,降雹范围呈条带状,带宽1~5公里,带长5~15公里。冰雹在春季和春夏、夏秋之交最为常见。全市以古蔺冰雹灾为最。大风与冰雹常在泸州同时形成,危害极其严重。
  (二)地质灾害。
  泸州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山地灾害,地震灾害在泸州不常见。山地灾害是因自然和人为作用造成的陡坡岩体产生新变形位移而导致的危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种。
  我市山地灾害,以山体滑坡、泥石流为重。全市各县、区年年均有发生。
  (三)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是各类有害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灾害,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类菌质体等)引起的病害、虫害(如昆虫、蝉螨、线虫等)、杂草和鼠害。
  我市农作物病虫主要有7类28种。林业病害3类8种,虫害3类13种。随着生态平衡人为破坏加剧,病虫天敌种类和数量的减少,病虫抗药性增强,农作物、林业的病虫危害日显严重,成为农业林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四)环境灾害。
  1水土流失。我市水土流失面积8094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6612%,形势较为严峻。水土流失带走土壤大量养份,导致土壤有机质、氮、磷大量丢失,造成土壤退化,宜种作物减少,病虫危害加剧。
  2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基于生态环境脆弱和不合理经济活动相互作用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灾害。严重时,可导致土地资源丧失。可分为土壤退化、土地石质化、土地沙质化、地表粗化四种类型。
  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工业发展考虑不周带来的生态失调。包括酸雨、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以及污染水土的多种物质造成的污染灾害。
  (五)牲畜疫病。
  泸州牲畜疫病有70多种。牲畜疫病传播途径主要有,牲畜接触传播,环境污染传播和垂直传播三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市畜牧业发展迅速,疫病发生面较大,应予重视。
  (六)森林火害。
  泸州森林火害主要有地表火、树冠火、地下火三种类型。近年来人为火害大幅上升,已成为一类高危火害。
  二、灾害分析
  (一)灾害成因。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当行为引起的。
  1地质条件影响。我市地处四川南部,是四川沉降带构造盆地的一部分。由于地跨盆地和盆边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地形南高北低,变化多样。山高坡陡和地质运动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育。由于我市地形的汇水条件,底坡由陡急剧变缓,且多弯道岔流,使暴雨径流向心汇聚,为洪涝发生提供了条件,易酿成洪灾。
  2气候条件影响。泸州位于北纬27°39′~29°20′之间,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更替明显,气温年较差偏高,雨热同期,季风来临早迟、强弱的差异,造成年间气候异常。洪涝、旱灾皆与季风雨量密切相关。
  3大环境异常影响。
  泸州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全球环境的变异存在一定关联。如气象灾害与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有关。而环境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的发生,又多由气象灾害所诱发。
  4人类行为影响。
  自然界演绎了灾害累积过程,而灾害的暴发,则有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等条件的促进。人类活动加剧,资源消耗加速,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平衡失调,都会导致原有灾害加重,新的灾害抬头。毁林开荒,围堤造田,乱排三废,滥采乱挖,则加剧了环境灾害。
  (二)灾害特点。
  本市自然灾害的发生,反映在时空两个方面,特点较为明显,因本市南北地区差异,灾种已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成组性、连锁性和周期性。
  1区域性。由于我市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南北差异大,使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古蔺大部、叙永部分乡镇,干旱年年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2成组性。本市自然灾害具有连续发生的特点。干旱,有冬干、春旱、伏旱、夏旱、秋旱,一年内可连续发生数项。洪涝,因灾害性气候天气,洪水往往出现多峰,形成洪涝年组,损失巨大。
  3连锁性。自然灾害灾种之间常有因果关系,造成几种灾害的连锁性。受季风来临的早迟、强弱制约,往往有先旱后洪,洪后又旱,洪涝又常与岩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相结合,连续出现,在本市表现较为突出。
  4周期性。本市干旱有3年、5年、10年的周期性;特大洪水25年一个周期;洪涝高灾年出现周期约为35年;大风4年~6年一个周期;低温每5~10年一个周期。
  (三)灾害发生趋势。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加之人类活动对环境、气候的不良影响,今后一个时期内,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将加快,灾害周期缩短,灾害损失将逐年加剧。
  三、减灾成效
  (一)减灾工作。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减灾工作,根据全市自然灾害客观实际,先后设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救灾办、人工降雨防雹办、护林防火指挥部等机构,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抗灾救灾方针、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减灾工作。在减灾工作实践中,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及时分析和预测当年“五情”(雨情、农情、水情、旱情、灾情),实行“五长”会商制度,研究制定抗灾减灾对策措施。全市建立了各单灾种的监测预报体系,气象、防汛、林火、病虫害方面的监测台、站基本覆盖全市。同时,还应用遥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实行科技减灾。有效地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减轻了各种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二)减灾成效。
  本市灾种繁多,减灾任务十分艰巨。经过市、县、区各级多年的努力,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59262处。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66座,小(二)型水库372座,石河堰1258处,山坪塘25878处,坑凼池微型水利工程31685处。修建堤防工程2805公里,护岸1362公里,其中:能抵御10~20年一遇洪水的堤防11549公里。新建的堤防工程在历年的抗洪保安中,起到了保护城镇16个,人口2862万人,土地547万亩的作用。修建救生高台11个,面积270466平方米,并配备有救生船、照明灯、救生衣、通讯设施,可保证3380人的安全转移,减灾效果十分显著。全市农机总动力76万千瓦,拥有农用提灌机229万台套/1330万千瓦。其中:农村机电提灌站970处,1085台/477万千瓦, 控灌面积达105万亩。全市拥有机械植保机具1623台/2184千瓦,节水灌溉机械44台套,节水灌溉面积达117万亩,抗旱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治理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改善了生态环境 ,有效地减轻了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29%上升到30%,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加快了排、灌、渠系建设,修建农田排灌渠系747条,6059公里,建蓄水池5153口,总容积2527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土20881(量算面积)万亩,中低产田土面积比例由8525%下降到6928%,人均占有高产稳产农田面积由018亩上升到04亩,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土平均增产粮食200~250斤。全市已建成35个农村气象哨和6个气象监测点,建立了以计算机为依托的气候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系统,气象减灾在防御自然灾害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人工降雨、防雹和森林防火、灾区防疫方面成效也很显著。
  四、存在问题
  泸州减灾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各部门协调配合,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应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以解决。一是病险水库多,隐患大。全市水库441座,三类病险水库210座,整治资金紧缺工程病害未能得到完全整治,存在不可忽视的隐患。二是城镇防洪能力差,问题多。虽然市、县、区都不同程度地修建了城防护堤,但大部分低于抗30年一遇洪水能力,江河堤防险段多,河道淤积和人为设障严重,降低了防洪能力。三是农机提灌设施老化,抗旱效率低。全市农村机电提灌设施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占80%以上,其经济技术性能普遍下降,抗旱效率低。四是林业建设任务重。全市林分结构单一,尤其是人工林,树种单调,针叶林与阔叶林比例失调,低产低效林比重大,不利于森林灾害的预防。森林火险年年发生,尤其是人为火害日显突出,护林防火任务繁重。五是病虫防治基础薄弱。全市区域性病虫监测工作与防治要求很不适应,统防统治面积退缩,新的病虫种类不断出现,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增强,加大了防治难度。六是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御难度大。我市地质、地貌的复杂性和人类乱采乱挖、无序施工,导致地质灾害逐年加重,由于防治工程量大面广,治理费用高昂,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七是社会防灾意识薄弱,抗灾、救灾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五、减灾方针
  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工作一起抓,把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增加投入,加强防灾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把握全局,突出重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减灾中的作用;加强减灾交流与合作。
  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树立“减灾就是增产、减灾就是增收、减灾就是增效”的观念,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防灾,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安排,标本兼治,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六、减灾目标
  到2010年,减灾工作总目标是:力争通过十年的努力,使同等条件下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低30%以上。到2005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省上下达的“六六目标”,即治理水土 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占需治理面积的71%;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8%;人均建成高产稳产农田047亩;森林覆盖率年递增08个百分点;建成县乡标美路750公里,修建乡村机耕道400公里,乡村机耕道硬化1150公里;新增提水控灌设备04万台套/26万千瓦。城市防洪,近期按20年一遇设防,远期按50年一遇设防。严格控制水污染 ,经过10年努力,全市主要江河达到三类水质,个别江段不得低于四类水质。长江出川断面达到二类水质。城市饮用水源达到或好于三类水域标准。
  在农业和农村减灾上:以治水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农业灾害损失。到2010年,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覆盖率达80%以上,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粮食作物控制在3%以下;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沱江、赤水河、永宁河、赖溪河流域,经过10年努力,使草地植被覆盖率提高10%,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大保护天然林资源和野生 动植物资源力度,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到2010年退耕还林达到14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到40%以上,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森林病虫鼠害的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全市森林火 灾损失率稳定地控制在01‰以下;全市新增蓄引提水总量10900万立方米,新增灌面30万亩 ;完成246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恢复蓄水5146万立方米,恢复改善灌面2645万亩;实现人工种草与草山草坡改良100万亩,提高对动物疫病预防水平、控制扑灭疫情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防止危险性疫病的传播蔓延;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年份的人年发病率低于“九五”期间的平均发病率。到2005年,新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50处,解决农村1281万人的饮水困难。自来水受益乡镇占乡镇总数的65%以上,到2010年达到80%以上,自来水合格率达70%以上。  在工业和城市减灾上:防止工业污染和其他公害,制定城市综合减灾措施;市政工程建设达到规定的抗灾设防标准;威胁工业生产和城市安全的灾害,得到有效治理或控制,重要的生命线工程应有可靠的安全保障;城市人均占有公共绿地达9平方米;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做到中小灾害基本不受影响,遇到大灾仍能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七、减灾对策
  实施以下五大战略对策和19项重要行动,保障减灾目标的实现。
  (一)工程建设减灾对策。
  1水利工程建设行动。以兴修水利为中心,实行蓄、引、提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新建与挖潜结合,大、中、小、微结合,开源与节流结合。新建叙永倒流河引水工程(库容2430万立方米)、纳溪黄桷坝水库(库容30756万立方米)、合江镇口水库(库容3380万立方米);续建古蔺龙瓜河引水工程(库容615万立方米)。完成246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恢复蓄水5146万立方米,消除不安全隐患,避免垮坝带来的特殊洪灾损失。对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濑溪河和古蔺河的重要河段进行防洪整治,清除行洪障碍,清淤疏通河道,恢 复扩大河道行洪能力。新建长江防护堤402公里(其中:加高278公里);沱江规划新建防护堤247公里,护岸3882公里,生物护岸措施1786公里。发展节水农业,到2010年新增节水灌溉农田34万亩。
  2水土保持行动。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实行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栽种经济果木、植树种草为重点,坡改梯或退耕还林还草,坡面排引蓄结合的水系工程,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充分利用国家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项目工程、依托国债项目、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项目资金,抓好合江、叙永、古蔺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的建设,从源头上遏制水土流失。平均每年防治水土流失面积130平方公里,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建立农、林、水等部门横向联系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力度,防止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3改田改土工程行动。平均每年改造中低产田土8万亩,10年改造中低产田土80万亩。使人均占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由2000年的041亩增至2010年的058亩。在丘陵缓坡耕地积极推广网式垄作、经济植物篱及植物护埂技术,扩大秸杆覆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使耕地抗 旱能力提高7~15天,地力回升1~2个等级,坡耕地径流量减少40%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80%以上,最大限度地遏制水土流失。
  4环境保护工程行动。实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大于90%。建成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总规模为16万吨的7个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50%。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到42万吨 。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好于三类标准。建设5个垃圾处理场,日处理生活垃圾总规模为1150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固废综合利用率大于525%。加强对危险固废的日常管理,防止危险固废造成的污染。依靠能源结构的改进,控制高硫煤的开采和使用,推广消烟脱硫技术,提高城市燃气化率,汽车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甲醇等清洁能源。实现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大于95% ,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4万吨,烟尘排放量小于242万吨,粉尘排放量小于092万吨,总 体空气质量优于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重点整治建筑施工、餐饮娱乐、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到GB3096-93的相应要求。
  (二)农耕农艺减灾减灾对策。
  1优化农耕技术行动。优化旱地耕作制度,扩大和完善旱地中带距带状多熟制。利用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好契机拓宽粮、经、饲多途径利用思路,搞好作物间套,提高旱地生产能力。积极示范探索旱地宽厢带植新种植模式,实现多熟、高产、高效。引入抗旱耐瘠作物。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在间套复种中因地制宜地安排既抗旱耐瘠又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大麦、扁荚山黧豆、芝麻、花生、苏麻、杂豆等粮经作物。抓好稻田晚秋资源利用,力争把再生稻亩产提高到150公斤。积极试验、示范、推广稻田新熟制。除中稻和再生稻,麦(油)/稻/菜老双熟制外,积极示范推广中稻收获后增种秋洋芋、秋大豆等双熟、三熟制。
  2推广良种减灾行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更大的范围内,面向市场,突出优势,从战略高度,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对无水源保证的'望天田',应改种抗旱能力强、经济收益高的优质林果树和各种优质饲草,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选育、繁殖和推广优质、高产、抗害、耐瘠作物良种,在农业生产上保持0%以上的良种化。同时因地制宜培育、引进和推广抗病、抗旱、抗涝的经济 作物和各种禽畜优良新品种。
  3生态农业建设行动。生态农业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科学处理农业与生态的关系,推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保护害虫天敌,减少农药用量;推行农畜产品的循环利用,变废物为有用之物;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以多次增值。
  (三)生物、生态减灾对策。
  1林业生态建设行动。保护天然林资源,完成人工造林201万亩,封山育林4875万亩,常年管护森林面积660万亩;退耕还林14785万亩。
  2控制有害生物行动。利用病、虫、鼠的自然天敌,控制和减轻灾害;进一步拓宽生物防治领域,扩大应用范围。运用营林技术,控制森林病虫。营造混交林,改造单纯林为乔灌草合理配置的混交林,及时进行抚育间伐,改善林区卫生条件。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播蔓延。控制病虫害爆发流行,使综合防治覆盖率达80%以上。
  3应用生物技术行动。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废水、垃圾和废物,推广甲烷发酵法、泥封堆肥法、秸杆氨化法等,变废为宝;坚持推广沼气生产,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四)气象科技减灾对策。
  1监测预报减灾行动。加强气象预测预报基础业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对灾情实时动态监测预警能力。加快大气监测自动化建设,加快建成多普勒天气雷达,将现有的泸州国家基准气候站、古蔺、叙永、纳溪、合江、泸县一般(基本)气候站建成自动化气候站,逐步建立起气候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农业气候干旱灾害监测评估业务系统;进一步加强通信网络建设,逐步实现气象信息网络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加强农村气象哨建设,在目前全市35个农村气象哨的基础上再增设15个气象哨(主要分布在古、叙两县)。
   2应用高新技术行动。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引进推广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大技术。建成资源卫星接收站,实现多星气候动态遥感监测,卫星遥感信息以及常规地理环境资料综合使用,建立以计算机为依托的气候生态环 境监测,评价和预警系统,提高对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3人工影响天气行动。开展人工增雨、消雹等作业,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成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全市布设作业炮点50个,在叙永、古蔺、 合江布设车载式火箭。
  (五)社会组织减灾对策。
  1发展信息技术行动。建立全市性的现代化减灾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党政网的基础上筹建市级综合减灾信息系统平台,获取各种灾情信息,加以综合处理,为社会化减灾奠定基础。
  2强化政府职能。树立政府指导减灾工作的权威,强化政府领导、指挥减灾的职能。市政府救灾办公室是全市的减灾综合协调机构。同时,各县、区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减灾机构,健全组织,完善编制,配备得力干部,保证工作经费,理顺工作关系,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 指导的职能。各有关部门应在各级减灾机构的协调下,树立减灾一盘棋的思想,相互协作,各司其职,确保各项减灾重要行动落实到位。实行灾害分级管理,分类指导,落实领导减灾责任制。不断完善'五长会商'制度,做好减灾示范工作。
  3增加资金投入行动。减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将减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建立专项减灾基金。建立减灾资金的补偿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减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实施法制管理行动。认真贯彻执行已颁布的有关减灾的法律法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我市减灾的规范性文件。
  5开展减灾保险行动。积极探索和开展社会性的减灾保险。投保工作重点应放在投保户安全检查、协助整改隐患等方向上;努力做到灾前进行预警,灾中参加施救,灾后快速理赔。
  6推进改革创新行动。减灾的改革创新,对开创工作新局面至关重要。应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创新。近年兴起的业主开发农业,促进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应大力扶持、引导,使之成为减灾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91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