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晋市政发[2002]3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为了使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2003年我市小麦生产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小麦生产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小麦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壮大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优质专用小麦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加快我市优质专用、无公害小麦发展进程,不断增强我市小麦的市场竞争能力。2003年,全市小麦指导性计划播种面积110万亩,总产4.8亿斤(详见附表)。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小麦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九五”以来我市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极大提高,产量稳定增长。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年市场供求缺口在1—1.5亿斤左右;长期以来,只注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放松了对籽粒品质的改良,造成品质结构不尽合理;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特别是水利条件比较落后,小麦生产成本较高、效益较低。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形势变化也给我市小麦生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入WTO后,进口小麦的冲击,使小麦面临着质量和价格上的更大的竞争压力,随着人民消费水千的提高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国内对小麦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针对我市小麦生产的状况和新形势要求,要提高小麦的生产效益,增强小麦的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提高小麦品质是切实有效的途径。因此,各地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快优质小麦生产开发,对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种植业结构战略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把小麦生产的发展纳入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千方百计抓紧抓好。
二、积极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进程,提高小麦生产效益
一是积极示范推广优质专用新品种,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种子是实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载体,大力推广优质品种是促进小麦生产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措施和重要保证。我市小麦种植面积广、生态类型多、区域分布差异大,各地要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根据各地生态、生产条件和品种、品质性状表现,确定不同类型的优质小麦主导品种。要把适合蒸煮食品的优质中筋小麦作为发展重点,也要在发展高蛋白、高筋质的面色类小麦上有所突破。
要积极开展优质小麦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加快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审定和认定。要建立完善良繁体系,搞好种子繁育基地的建设。市、县(区)两级农业部门要从三圃田建设入手,严格按照良繁操作规程,建立穗行、穗系圃,提高原、良种田的生产标准,保证优质小麦种子的质量和纯度,源源不断地为农民提供合格的优质小麦种子。要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上市和哄抬种价现象,维护农民利益,确保优质小麦生产健康发展。
二是实行区域化、规模化连片种植。优质小麦的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可有效保证商品粮质量的一致性,有利于占领市场,赢得销路。为确保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在质量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要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对于小麦生产条件太差、成本太高的,可退出小麦生产,发展一些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对适宜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县(市、区)要确定重点乡镇,乡镇要确定重点村,村要落实到户,指导群众实行同一品种的区域化、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尽量做到厂村一个品种或一乡一、二个品种,以便单收、单打、单储、单销。2003年,每县要采取“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调”的办法,建立县(区)、乡、村三级示范田,搞好2‘3个集中连片的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要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购贮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今后,凡农户为了向市场或粮食部门作为商品销售的小麦,一定要根据专用小麦的品质要求来生产。
三是抓好产销衔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优质小麦必须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和互相促进的机制,才能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要建立产销衔接制度,实行订单生产。农业部门要为农民联系企业,引进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建立生产基地;粮食部门要以销定产,完善小麦质量监测手段,实现优质优价,建立专仓,分类、分等、分级储藏,双方协作配合,做到生产与销售的结合。要积极拓展市场,采取向企业推销优质专用小麦和举办产销衔接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争取订单。要重点扶持能加工优质等级面粉的加工龙头企业,使加工的面粉上水平、上档次,逐步占领本地市场,实现加工增值。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允许有一定规模的面粉、食品加工企业直接到农村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民签订生产销售合同,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三、大力推广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科技的增产作用
2003年各地要从抓好下列重点技术入手,大力推广小麦综合配套耕作管理技术。一是有机旱作技术。针对我市旱地麦田大、回茬面积多的实际,大力推广有机旱作技术是增强麦田综合抗灾能力、实现小麦稳产高产的必由之路。因此,在2003年小麦生产中,各地要把深耕深翻、平田整地、修边垒堰、里切外垫、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使用抗旱优种等蓄水保墒综合性配套技术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技术。这是一项节水、抗旱、增温保墒、高产高效的实用·栽培技术。在推广中,要着重掌握好科学选地、规范模式、灵活播期、合理播量四个环节,充分发挥该技术的增产优势,取得最佳效益。三是节水灌溉技术。各地要努力增加投入,狠抓水利设施建设。要大力推广管灌、喷灌等节水措施。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善管理机制,尽量降低成本,使节水灌溉设施真正发挥效益。四是麦田立体种植技术。大力推广以小麦为主栽作物的立体种植技术,在稳定小麦面积和产量的同时,有效地提高麦田经济效益,满足农民增产增收的要求。五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播种期间的病虫害预防工作,具有不可替代和难以弥补性。因此,各地农技推广部门要深入下去,协助农民以村、以片建立拌种站,切实做到种子不处理不下种,把小麦病虫害控制在播种前。要在抓好中耕除草的同时,大力推广化学除草技术。六是机械化作业技术。小麦生产实行机械化精量半精量播种,可以有效地保证小麦播种的适期高质量,保证栽培技术的标准化,保证农艺措施作用的充分发挥,各地要大力推广。
四、切实加强对小麦生产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搞好小麦生产尤其是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提高小麦经济效益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件大事来抓,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提出2003年发展小麦生产的具体措施。要运用信息、政策、经济等手段引导农民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不搞行政命令,不搞强迫种植。要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在新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小麦加工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要搞好服务,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优质专用小麦开发领导组,负责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要定期召集农业、粮食与加工企业负责人磋商研究,互通信息,解决问题。农业、粮食、水利、农机、财政、金融、供销、工商等单位,既要分工负责,更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把小麦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我市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附件:
晋城市2003年小麦生产分县(市、区)指导性意见表
┌──────┬──────────┬────────┬────────┐
│ │播 种 面 积(万亩) │ 总 产(万斤) │ 亩 产(斤) │
├──────┼──────────┼────────┼────────┤
│ 合 计 │ 110.0 │ 48000 │ 436 │
├──────┼──────────┼────────┼────────┤
│ 城 区 │ 4.5 │ 2000 │ 444 │
├──────┼──────────┼────────┼────────┤
│ 泽 州 │ 43.0 │ 20600 │ 480 │
├──────┼──────────┼────────┼────────┤
│ 沁 水 │ 16.0 │ 5800 │ 362 │
├──────┼──────────┼────────┼────────┤
│ 阳 城 │ 25.5 │ 10200 │ 400 │
├──────┼──────────┼────────┼────────┤
│ 高 平 │ 18.0 │ 8400 │ 407 │
├──────┼──────────┼────────┼────────┤
│ 陵 川 │ 3.0 │ 1000 │ 3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