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成都市文联各艺术家协(学)会、各区(市)县及行业文联: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2006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工作的意见》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我市文艺事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市委提出的“新三最”目标,现就2006年文联系统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统一认识
1、强化先进文化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意识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文艺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作性,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强化文艺工作方针意识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进群众;坚持弘扬时代精神,提倡多样化,推进文化创新;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3、强化服务大局意识
坚持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中心工作,优质服务大局,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瞄准世界一流,把握时代脉络,弘扬主旋律,唱响主旋律,多出人才,多出精品,努力打造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品牌项目。努力营造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良好环境。强化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多做加法,不做减法。
4、坚持弘扬成都城市精神
积极参与塑造城市灵魂,努力建设先进文化,引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塑造美好心灵,歌颂真善美,挞伐假丑恶。
5、强化文化产业意识
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树立大文化推动大产业、支撑大发展的观念,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文艺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
二、聚集人才,建立长效机制
1、优化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是事业之本。机制决定运动。积极创新机制,努力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研究实施好文化名人发展战略和文化名人建设工程,努力营造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实行文人相亲。要解放思想,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抢抓机遇,建立健全有利于文艺精品生产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文艺家的创作激情,在实践中造就一流的文艺人才。
2、建设“全国少儿文艺产品创作基地”
少年儿童的成长问题,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千秋事业,关系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由成都市文联牵头,要确保今年成都建立“全国少儿文艺产品创作基地”。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文联主阵地优势和市场机制优势,建立和完善公益性与营利性相统一运行的长效机制;瞄准世界一流,吸纳全国各地少儿文艺创作英才,共同创作、生产少年儿童喜爱的、健康有益的作品,将其打造成能代表中国少儿文艺创作水准的创作基地,把“基地”建成机制优良完善、运转高效有序、市场发育、管理规范、引领潮流、富有活力的创作平台、聚焦人才和成果平台、展示成都风貌风神平台、交易平台、辐射平台。
3、加大力度,打造“成都文学院”
营造文学创作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今年我们将对“成都文学院”进行重新调整,建立新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建设好“成都文学院”,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本土文学创作人才,推出本土优秀文学作品,为成都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4、抓好“金芙蓉文艺奖”评奖工作
精品创作离不开文艺评奖。文艺评奖对推出优秀人才、催生优秀作品、体现正确导向、促进文艺繁荣有着重要意义。抓好“金芙蓉文艺奖”工作,力求通过评奖,研究探索文艺创作规律,总结精品生产经验,不断提高评奖工作水平和获奖作品质量,打造成都本土文艺精品。积极探索、设立“太阳鸟文艺奖”、“德艺双馨文艺奖”等奖项,充分调动文艺家的积极性、创作性。
5、强化品牌工程
积极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意识的品牌项目。每个协(学)会应当打造出一个以上的强势品牌项目,深度开发,不断丰富项目的内涵和形式。
6、打造摄影之都,培育摄影基地
抓住“第28届世界摄联大会”的机遇,做成品牌项目。第28届世界摄联大会是2006年成都一项重大的文化活动。要抓住机会,认真策划、组织好一系列活动,如举办摄影展、学术研讨、文化旅游等。让世界聚焦成都,了解成都,从而达到宣传成都、提升成都形象的目的,力争通过世界摄联大会的举办产生一批摄影精品,在此基础上形成品牌项目,为打造摄影之都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完善方案,精心施工,建成名符其实的摄影之都。
三、突出重点,务实创新
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实施精品战略,抓好品牌工程。出精品、出人才是文联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把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重要内容;要博采古今中外文化之长,使多种体裁、题裁、主题、风格相互促进,努力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优秀作品,实施好一些品牌工程项目。重点实施好“全国少儿文艺产品创作基地”、打造成都文学院、打造摄影之都等重点工程外,还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抓好国家重点出版工程?D?D“《中华传奇》系列动漫丛书”项目。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创作反映成都历史文化题材的动漫作品。如金沙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等,力求打造一批动漫精品,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积极与市场对接,做大做强,打造动漫之都、动漫之城。
2、编辑出版精品诗集《成都之歌》。
成都拥有众多国内一流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受到好评,在国外受到重视,是成都人的骄傲。成都的诗歌是值得我们炫耀和张扬的文化亮点和文化名片。我们将借“国际诗歌节”在成都举办之机,编辑出版新时期以来成都诗人创作的国内一流诗歌精品《太阳神鸟》系列丛书选集《成都之歌》。把它做成体现成都高远的文化形象和精深的诗歌专业水准,能与国际诗歌界接轨和对话的作品集,为“国际诗歌节”献上一份具有鲜明成都特色的厚礼。
3、抓好“大熊猫文艺创作”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宣传部有关成都文化建设的要求,立足于成都的文化优势资源,把“大熊猫文艺创作”作为重大的文化品牌项目来打造。组织部分已涉及大熊猫题材创作或对此有兴趣的作家、艺术家,采用童话、寓言、动漫、剪纸、音乐、科普、诗歌等表现形式,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形成熊猫文化品牌,提升成都地方文化形象。同时,围绕金沙文化、都江堰文化品牌,深度挖掘,推出作品。
4、筹备编纂《成都市文学艺术志》
由于受《成都市总志》字数的限制,成都市文联本届修志最后入志条目,将远远不能反映成都市文学艺术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鉴于此,我们拟在本届修志的基础上,进一步撰写一本较大规模的《成都市文学艺术志》,全面记叙成都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艺术形态,全面反映成都市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规律,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变化。突出成都本土文学艺术的特点,着重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艺术现象、作品、人物的表述,突出文联的工作特点,注重相关史实,较为全面地反映成都文学艺术16年的历程。
5、融入大局,精心施工
发挥优势,着重从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机关队伍建设,组织一些文艺活动。认真贯彻、实施成委办[2006]6号文《市委宣传部2006年宣传工作思想要点》精神,融入“创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机制”、“大力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实施好文化产业品牌发展战略”、参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进一步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重点工作之中。努力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
四、规范制度,提高素质。
队伍建设是文联建设的基础。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更新观念、大胆尝试、突破常规、优化结构,加强文联队伍建设。
1、完善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
在上一次秘书长联席会议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促进文联及协(学)会之间的交流、学习,为文联及协(学)会工作搭建平台。强化整体性功能,要善打组合牌,创新文艺载体,促进不同行业界别载体的融合和机制创新。
2、建立成都文艺人才数据库
人才是我们发展文艺事业的重要资源,要加强对文艺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建立成都文艺人才数据库,进一步摸清自己的家底,整合人才资源,为不断培养和优秀人才打好基础,为发展成都文艺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3、完善深入生活制度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离开生活,艺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要繁荣发展,就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沃土。要把深入生活采风制度化,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以贯之。同时,要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群众,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直接服务于基层群众,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抓好基层文联的组织建设,指导和促进各区(市)县文联的建立
区(市)县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阵地。要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区(市)县文联组建工作的指导和督查,积极争取各区(市)县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促进各区(市)县文联组织的建设,力争今年全面完成区(市)县设立文联的任务。同时,还要积极促进行业文联的建立,拓展文联的阵地、壮大文联的队伍,扩大文联的工作领域,以提高文联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5、加强协(学)会队伍建设
协(学)会建设是文联建设的重点,要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指导”的职能,加强对协(学)会领导班子的建设,加强对会员队伍的管理,完成协(学)会换届及调整工作,进一步增强文联的凝聚力。
成都市文联
2006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