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号: 建质电(2006)4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
2006年1月3日凌晨,北京市地铁10号线呼家楼至光华路区间工作面出现涌水,造成京广桥南端东侧引桥挡土墙和辅路坍塌,交通中断。事故发生后,北京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对事故进行了妥善处理,目前事故路段已全面恢复交通,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展开大规模的地铁工程建设。地铁工程建设中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包括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技术风险较大,地铁建设中重大事故或隐患时有发生。现就加强地铁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严格制度,明确责任。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相关城市的地铁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责任,加强协调和监督,加强对地铁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各种技术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地铁建设单位要作好工程总体协调工作,确保各项前期基础数据的准确可靠。
二、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进一步提高地铁工程勘察精确度。勘察设计单位要在探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优化设计方案,确保方案科学合理。施工作业在保证工程主体本身质量的同时,要确保周边相邻建筑、设施和管线的安全。施工方案必须经过充分论证,要根据施工现场周边建筑、以及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信等地下管线设施情况,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要统筹考虑安全、经济、工期等因素,合理选择施工工法。对可能影响结构稳定性和施工安全的重要施工工艺和专项施工方案要组织专家论证。
三、加强地下管线管理,控制和消除地铁工程环境安全隐患。各地要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完善地下管线分布数据库,并加强对既有管线设施的维护和监控。地铁工程施工前,应采用先进、可靠的技术手段对地下空洞等工程环境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对发现的空洞,必须先处理再进行地铁施工。地铁施工期间,要积极采用先进科学手段加强对沿途管线的监测,除了施工单位的监测,还要委托独立第三方进行监测。地下工程竣工验收时要对周围地质环境影响进行检查和评价。
四、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各地铁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对拟建和在建地铁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地质条件、既有建筑复杂程度和特点等科学合理地选择轨道交通模式,确定线路和站点,尽量规避技术风险。地铁工程建设单位要确保风险识别与控制的资金投入,工程投资概算中应考虑环境安全风险评估及相关费用,专门用于工程环境的现状调查、环境现状评估、工后评估、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变形控制标准的制定以及施工过程中环境安全风险的控制工作。
五、建立专家库,发挥技术专家作用。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工程技术专家队伍建设工作,尽快建立起一支包括土建、电气、消防、地质水文等多专业的地铁建设技术专家咨询队伍。在地铁规划、建设、预案编制、事故处理等环节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六、完善应急预案,健全预警机制。针对近年来地铁工程事故时有发生的情况,各地铁建设主管部门必须强化事故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事故预防、报告及处理制度,并将制度落到实处。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通过演习,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并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要高度重视地铁灾害抢险救援联动机制和地铁运营应急抢险救援机制建设,完善事故抢险领导机构,明确有关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健全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单位间的协作与配合,提高协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重要预案的协调以及重大事故的处理,要及时报告当地城市政府。
各地要于近期组织对在建和拟建地铁工程进行一次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建设各方责任是否落实、是否严格执行各项建设程序,以及勘察精度是否满足要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工程环境安全隐患是否排除、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应急预案是否可行等,并督促有关单位尽快妥善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建设部
二00六年一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