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在线律师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以三大先导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1-12-25 生效日期: 2001-12-25
发布部门: 重庆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渝府发[2001]134号

各区县(自治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了有效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我市以三大先导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现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庆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实施“科教兴渝”和“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决策,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先导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是重庆工业走出困境,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解决结构性矛盾,积极应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全市社会进步和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对此,必须统一思想,从战略高度提高认识。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焦点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市直接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转换,参与高科技国际分工提出了新的要求。抓住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信息产业紧缩势必导致国际资本、人才外流的机遇,加快发展以三大先导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迫切需要
  “十五”期间,我市将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揽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建设三大经济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长江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域,在都市发达经济圈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是我市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需要,事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局。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顺利完成“十五”计划的重要保证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力争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位居西部前列。实现这一目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关键。要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使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跃居西部前列。只有这样,才能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办好“四件大事”落到实处。
  (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必由之路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需要全面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方向,针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重、难度大的实际,以农业生物技术和工程化技术加快生态建设,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高效治理等高新技术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是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理清思路,明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一)“十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按照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和“科教兴渝”战略的要求,“十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思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坚持实行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科教体制转换,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支撑,把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5%,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全市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为建成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十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
  “十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突出抓好三大先导产业,两大优势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个领域,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优先发展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先导产业。力争在2000年三大先导产业产品产值58亿元的基础上,以不低于40%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产品产值达到330亿元左右。“十五”期间,三大先导产业重点抓好12个专项、40个重点项目及6个特色专业园区建设。
  巩固壮大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两个优势产业。力争在2000年产品产值131亿元的基础上,持续稳步发展,到“十五”期末产品产值达到250亿元左在。“十五”期内,两大优势产业重点抓好新型汽车和摩托车、发动机、微机电、自动化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铝型材、氧化铝超微粉、镁合金、纳米材料、轻轨交通关键技术攻关及国产化等9个重大专项和1个专业园区建设。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2000年267亿元的基础上,每年以不低于30%的速度增长,“十五”期末总产值达到1005亿元。“十五”期间,要加倍努力推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中的推广应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传统工业进行大规模改造,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提升和结构优化,对传统服务业进行信息化改造。重点抓好工业领域100个技术创新项目和100个结构调整项目,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10个“百万工程”项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政务、商务、金融、旅游、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
  按照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构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总体布局原则,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分布是:在都市发达经济圈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高增长极;在渝西经济走廊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带,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在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重点扶持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引导农业产业化走向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库区优势资源增值转化基地。

  三、三大先导产业“十五”发展目标及当前发展重点
  (一)信息工程
  按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和建设长江上游信息中心的目标要求,坚持加快信息制造业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信息工程及产业“十五”期间在2000年28亿元的基础上,每年不低于45%的速度增长,“十五”期末总值达到17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29%。重点抓好5个重大专项、一批重点项目和两大园区建设。
  1.五大专项
  光电产品开发专项。充分利用重庆大学、信息产业部电子所44所、26所和部分企业的光电子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优势,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重点发展光电器件(有源、无源)、数码相机、光存储产品、光通信传输设备、光晶体材料、激光加工设备和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等。一是整合光有源、无源器技术研究优势,推进成果转化。重点扩大航伟公司半导体激光器、光探测器和宝通公司低噪声掺饵光纤放大器等的生产规模。抓好巴山仪器厂激光陀螺仪制导卫星通信系统(“动中通”)规模化生产线建设。大力吸引国内外资金,做大光有源器件和光无源器件的产业化规模。二是做大光电应用产品开发生产,扩大新华多媒体公司CD―R光盘生产规模,建设全国最大的CD―R光盘生产基地。努力推进数码相机产业化项目;同时推进CCD器件、非球面镜头、嵌入式软件等关键部件产业化。
  集成电路开发及产业化专项。充分发挥我市在模拟集成电路和厚膜集成电路技术开发方面的优势,支持信息产业部电子24所研究开发模拟集成电路并实施产业化;扩大四川仪表六厂的厚膜集成电路生产规模。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整合我市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和芯片研制等技术优势,共同组建微电子科研生基地,进行射频收发电路、电源管理电路、数模转换电路及混合集成电路的规模化生产。
  通信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专项。利用我市在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小微波通信系统、SCDMA无线环路系统、SDH光传输系列设备、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和微波综合接入系统等通信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移动通信工程研究中心继续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产品。
  软件产业专项。开拓软件应用市场,引导软件企业针对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改造和信息化对软件的巨大需求,重点开发企业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客房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企业信息化软件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金融管理、社会保障信息化等应用软件。有选择地开发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网络平台、开发平台、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等基地软件和共性软件。引进软件人才和软件技术,引导社会资本,整合市内软件企业,培育骨干企业,争创品牌软件。加快软件产业基地设施建设,在北部新区建设软件园。加快软件人才培养,促进软件产业国际国内合作,提高软件企业管理水平,做好质量和标准体系推广工作。创建重庆软件学院,并充分利用在渝高校的资源,大力培养软件专业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开办软件应用人才和计算机操作人员职业培训学校。
  “数字重庆”专项。一是充分发挥国家骨干网络公司、地方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和其他宽带网络公司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选择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及网间互联的要求,建设高水准的集数据、语音、视频服务于一体的大容量、大带宽、多功能、多业务和开放型的城域宽带网络,并以其先进性、安全性、可靠性提供优良的网络运营服务。二是依托国家骨干通信公司等加快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实现数据信息的本地化交换。三是鼓励有资质、有技术、有实力和服务佳的网络接入商选择先进、经济适用的多种技术方式建设宽带接入网,支持无线宽带接入系统建设和广电网双向传输改造,解决好“最后1公里”宽带接入问题,实现宽接入服务到用户、到社区、到家庭的目标。四是积极促进计算机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并能同时承运计算机业务、电信业务和有线电视业务,实现“一网三通”。五是在重庆信息港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发和建设各类信息资源,构建我市公共综合信息资源平台。六是建设信息自动采集、动态处理等信息叠加,形成海量数据库,建立开发利用和辅助决策,构建起综合地理信息平台,树立重庆“数字城市”的示范形象。
  2.建设两个园区
  重庆光电产业园。设在北部新区,当前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与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实施特殊的优惠政策,形成宽松的投资环境,集中引进市内和国内外光电项目,引入国内外投资机构,建立骨干光电企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显示“重庆光电”形象。
  重庆软件产业园。包括研发孵化中心和产业基地两部分,其研发基地位于我市大学科技园区,孵化中心位于石桥铺,产业基地建在北部新区。当前要加快完成北部新区软件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及早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优美的地理环境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凝聚人气,吸引软件人才和软件企业入园发展,不不断整合我市软件产业的发展条件,共同推进软件开发和生产,壮大软件产业,争创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二)生物工程
  按照建设长江上游生物医药及新药基地、现代中药基地和新型医疗器械的目标要求,坚持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优势化学医药、高新技术医疗器械和中医药及生态农业特色资源增值转化的发展方向,“十五”期间,生物工程及产业在2000年25亿元的基础上,每年以32%的速度增长,“十五”期末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6%。重点抓好四个重大专项、一批重点项目和三大园区建设。
  1.四个重大专项。
  生物医药及新药专项。重点抓好血卟啉及其制剂(国家一类新药)、复方红豆杉胶囊、卡维地洛片(国家二类新药)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和格列美脲产业化、西南生物中试基地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做好胶原蛋白、人幽门螺旋杆菌分子内质剂疫苗、人体基因搞体库、骨髓因子蛋白、盐酸多萘哌齐等产业化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生物医药及新药产业化示范工程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同时,通过重点项目示范,整合全市生物医药及新药开发技术优势和制药工业存量资产,做大医药产业链,建设西南药业基地。
  现代中药专项。重点支持太极集团现代中药CMP新基地建设和国家级现代中药产业化项目实施,树立中药品牌,做出全国示范。积极推进石柱东田公司道地黄连种植及饮片加工,重庆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青蒿种植及深加工,重庆通知制药有限公司新一代抗疟药复方双氢青蒿素和重庆三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先锋系列中兽药制剂等产业化项目实施,加快建设进度。支持重庆中药研究院的技术创新和新药开发,扶植重庆(南川)药物种植研究所开发中药种植技术,并加快产业化进程,为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后续技术支撑。
  新型医疗设备工程化专项。扩大高强度超声聚焦肿瘤治疗系统、混合生物人工肝治疗系统等高新技术医疗器械项目的生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继续做好无创伤弱激光血液照射治疗仪、新型多导联眼电生理检查于诊断系统等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重庆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园区的建设方案,争取国家计委支持。
  优势资源增值转化专项。结合全市八大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的实施,重点抓好已初具规模的香桂―洋茉莉醛等天然香料初加工及精加工项目、“渝黄一号”优质高效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优良种子工程、白千层菌根化苗木快繁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国家级示范工程的建设进度,早出形象,带动库区名、优、特资源增值转化。继续跟踪支持合川PIC配套系及新荣昌猪II系列生猪产业化、优质肉牛、羊的育种繁育化、蛋黄抗体、施格兰公司优质柑桔产业化项目等特色资源增值转化项目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做大、做强、做亮品牌。力争使三峡库区成为西部特色资源增值转化示范基地。
  2.三个重点园区。
  重庆生物医药及新药园区。该园内拟布在北部新区,其功能定位是生物医药和新药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以生物医药及新药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和规模化生产为基本方向。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医药技术持有者进入园区,共创中国西部“药谷”。当前应尽快完成园区控制性祥规和产业发展规划,按商业原则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早日启动医药产业化项目。
  新型医疗器械园区。布局在北部新区高新区拓展区内。功能定位为新型医疗器械研发、规模化生产基地。当前重点抓好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建设方案报政府审批。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市内外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特别是在市内已形成初步器械生产企业进入园区做大规模、做亮产业。同时引进外部投资者入园开发实业。
  西南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依托西南农大、西南师大等高校和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重庆市大学科技园北碚园区现有基础上,扩大建设在西南生态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应在生物技术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及成果孵化、产业化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示范。以项目切入加快建设,形成规模,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同时,要继续抓好渝北现代农业科学园区、巴南现代农业园区、合川农业高科技园区和荣昌畜牧科技城的建设和产业化推进,使之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的拓展分工
  (三)环保工程。
  按照“十五”基本建成国家环保产业基地目标的要求,以污水、垃圾、烟气脱硫、洁净汽车等治污技术产业化、装备生产本地化和工程一体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环保产业“十五”期间在2000年7.6亿元的基础上,每年以不低于48%的速度增长,“十五”期末总产值达到5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
  1.三大专项。
  环保技术开发及装备制造专项。主要有以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洁净燃煤技术及装置和城区燃煤锅炉改造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及装置产业化;以城市生活污水和特种工业废水治理为重点的污水处理技术及装备产业化;以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垃圾处理技术及装备产业化;天然气汽车成套技术开发及装备的国产化。以上四大领域的一批产业化、国产化项目已得到国家计委专项资金或外国政府贷款的支持,当前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委要求,抓好项目按计划进度实施,及早完成项目技术开发和关键装备产业化、国产化,实施好示范工程,力争在三峡库区水环境工程竞标中争取到更多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程项目,作出工程示范。同时,协助市机电集团、重钢集团、市电力公司、市水务集团、四联集团等有条件和优势的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引进,整合利用巨大的存量资产,车工发环保装备,逐步拓宽市场。
  资源综合利用专项。从我市工业重化结构的实际出发,重点抓好规模化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制建筑砌块,脱硫石膏开发优质硫酸钾、装饰材料,污水厂污泥制肥料,铬渣无害化处理,废旧汽车综合加工处理,废旧塑料、橡胶轮胎回收处理等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
  环境工程一体化专项。结合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城市清洁能源等环境工程建设的需要,推进我市环保工程设计、环保技术开发、环保设备制造及成套、建筑施工、安装调试、运营管理一体化,培育一批环保企业集团成长,壮大我市环保产业。
  2.重庆环保产业园区。
  在北部新区规划建设重庆环保产业园区,作为“国家环保产业重庆基地”的形象工程。园区内集环保技术开发、设备制造、环保技术和工程研究、环保软件开发、环保技术孵化、环保技术设备交易、环保技术服务等功能,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科、工、贸相结合的开放型的环保产业平台,力争“十五”期末把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环保技术装备生产基地和西部环保技术开发中心。
  (四)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
  2000年,机电一体化产业和新材料产品产值规模分别为100亿元和31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2%和16%。“十五”期间应继续稳步发展,到2005年这两大产业的产品产值要力争达到25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5%。当前重点推进两大优势产业、九个重大专项,建好长安-福特汽车城,实施一批产业带动性大、产出效果好的项目建设。
  1.九大专项。
  汽车电子产业化专项。当前重点开发汽车导航系统(卫星定位、电子地图)、汽车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电喷技术等)、汽车防盗系统、汽车通信系统、汽车数字化视听设备、智能交通(包括自动收费)系统产品等。积极推进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的开发和应用。提高我市汽车、摩托车的配套能力、技术含量,带动光电子产品、数字化家电等在汽车产业的应用。2005年前,逐步建成重庆汽车电子产业基地。
  发动机专项。发挥我市及大汽车、摩托车汽油发动机和船用柴油机生产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开发水汽、油汽、单缸多气门、多缸多气门、电喷摩托车汽油发动机,新型轻型车和轿车发动机及船用大型柴油机,以满足我市汽车、摩托车工业发展需要,同时为国际、国内市场提供大批商用发动机。尽快建成我国发动机制造基地。
  自动化智能化仪器仪表专项。发挥四联集团、华渝电气仪表总厂和重庆大学、自动化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实施国家产业化项目,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创新开发各种自动化、智能式仪器仪表,开拓我国工业自动化、工程自动化、环保自动化、交通智能化、楼宇自动化等大型工程自动控制系统,做大产业规划。
  微机电系统(MEMS)专项。整合信息产业部电子24、26、44所的技术开发和科研装备,建立MEMS加工生产线、形成国家MEMS中试生产基地。支持已组建的重庆微系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四联集团、信息产业部电子24、26、44所、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开发微型光谱分析仪、真空微电子压力传感器、微石英陀螺、微光开关等产品,逐步做大规模,形成产业。
  大型铝材专项。重点是加快西南铝加工厂大型铝材生产线建设,力争年内形成6000吨/年生产能力;抓紧实施热扎生产线改造,实现大型、宽带板材热带连扎生产。
  氧化铝超微粉产业专项。重点是加快实施三氧化二率超微粉产业化项目,形成年产5000吨规模,进而开发高性能结果陶瓷材料等新型应用产品,形成规模。同时,开发以铝为基材的纳米复合电镀桨料等应用产品。
  镁合金专项。利用列入科技部重大专项的条件,支持由隆鑫集团、西南铝加工厂、重庆大学等共同组建的重庆镁业集团公司,积极开发镁合金新产品并加快在我市汽车、摩托车待业及兵器、机械等行业的应用,扩大规模,形成全国镁合金材料及产品加工和应用基地。
  轻轨快速交通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及国产化专项。利用我市建设城市轻轨交通的契机,大力组织相关的车辆、转向器、道岔、支座、PC梁、系统输变电、通讯、信号、控制、维修场、施工车辆等技术和设备的攻关及国产化,形成我市在轻轨快速系统方面的技术、产业及优势,为全国乃至国外提供成套设备和技术。
  纳米材料开发专项。充分调动重庆大学、西南师大、后勤工程学院、第三军医大学及一些企业在纳米材料研究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与国内外的合作,加速新型纳米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同时选择已完成产业化前期技术攻关的成果,组织实施产业化,争取进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项目计划,形成我市在全国纳米材料开发及应用的优势,培育和壮大纳米新材料产业。
  2.长安-福特汽车城。
  在北部新区规划建设长安-福特汽车城。区内集新型汽车技术开发、设备及整机制造等功能,通过合资开展轿车设计、试验和生产示范,全面还动重庆汽车产业发展。近期要加快生产厂房建设和生产线安装调试,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争2002年3月底第一辆轿车下线,并在8月分形成初始规模。
  (五)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十五”期间,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值要在2000年267亿元的基础上,每年以不低于30%的速度增长,“十五”期末总产值达到100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努力推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中的推广应用。
  1.大规模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重庆传统工业门类多、比重大,整体改造的主要任务是应用信息技术于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之中。广泛推广CAD/CAE/CAPP/CIMS等,实现基于网络化的制造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使一批骨干企业得以信息化提升。同时,在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重大装备工业、化工、轻纺、冶金、建材等工业领域,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产品功能、质量和技术水平。切实抓好100个技术创新项目。重点推进100个结构调整项目,力争建成投产一批已启动的项目,再筛选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劳动大的重点项目,重点推进,滚动发展,实现大见成效。
  2.加快传统农业的结构调整。
  针对重庆农村面积大、农业结构单一,农业传统性强的特点,要以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目标,推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生态建设。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农业(林业)信息,建立生产监测、灾害防范和统计信息数据库,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等。实施良种工程,不断更新水稻、小麦、玉米和薯类品种,扩大优质粮食种植,发展优质高效新型油菜。实施牛、羊、生猪的胚胎繁殖工厂化,培育新一代良畜。大力开发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食品。推广林木、草籽的快繁技术,扩大三峡库区优势天然香料、中药材、速生林等的商品化种植。提高优质经济林木和特种中药材的品质和加工深度,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生态效益。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化及城镇信息化试点工程,探索实现农村基层信息化的途径,、手段、技术及配套措施。当前重点是加快推进建设百万吨优质柑桔深加工、百万亩天然香料、百万亩优质笋材两用竹、百万头良种草食牲畜、百万亩优质中药材、百万担优质蚕茧、百万亩优质黄籽油菜、百万头优质瘦型出口生猪、百万亩花卉苗木、百万吨优质粮食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争取早日见效。
  3.推动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改造。
  “十五”期间,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服务业进行系统改造,迅速提升其产业高度。重点是:加速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继续推动金融、旅游、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社区信息化,加快建设三峡库区防洪防讯信息系统和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加快农业专家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

  四、落实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
  (一)加强领导,强化协调,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重庆市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统一领导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工作,研究制定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要举全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市级各部门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形成合力,加强调查研究,自觉对接国际惯例,简化行政审批,规范政务管理,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企业自筹资金建设项目要首先实现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转变;要针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诸如电子商务等有关法律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凡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北部新区的事,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常事快办。需要多部门共同解决的事,主管部门要主动牵头,协办部门要积极配合,不得推诿扯皮,更不准因部门利益而设置障碍。几个开发区之间也要加强协作,交流信息,资源共享,互相支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二)加快北部新区建设,继续发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功能,推进大学科技园发展
  北部新区要按照已批准的总体规划,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区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功能定位和“一区多园”的原则,加快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强化工作班子协调能力,综合采取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区别情况,分类处置,继续努力完成北部新区土地清理。二是积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已颁发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实施。三是加快长安-福特汽车城、出口加工区、光电园区、软件园区建设,做好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园区、环保园区规划,按时序逐步推进。以上园区要积极创造,做好申报工作,争取上升为国家级产业发展园区。北部新区各项建设工作由北部新区管委会总体牵头,高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要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加快组织实施和招商引资
  高新技术开发区要积极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和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巩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地位,继续壮大产业规模。高新区要加快二郎科技新城的开发建设,按照规划,把二郎建成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科技新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继续发挥开放窗口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作用,支持现有企业做大规模,做亮品牌,扩大出口。同时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要将工作重点转向北部新区高新园、经开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园区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启动项目,早出效果。
  大学科技园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政策环境,尽快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及培训中心。此项工作由市科委牵头,沙坪坝区政府、北碚区政府主动参与,市级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加快推进建设。
  (三)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协助企业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改制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市场主体。二要加快转变运营机制,改革以劳动、用工、分配为重点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鼓励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开发、创新的积极性。三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展研究开发,加强产学研结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四要加大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加快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优势扩张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新建10个以上市级技术中心,力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实现我市8户国家重点企业全部建立技术中心的目标。五要加快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支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和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担保中心等中介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企业化管理,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此项工作由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具体负责,加快推进。
  (四)按照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加快一批专业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当前重点是抓好重庆移动通信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光电工程中心、重庆农业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和重庆环保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采取依托高校、集合相关领域的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以上工程研究中心,直接服务于企业,力争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待发展成熟后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同时,要支持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的国家级仪表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重庆煤炭研究所的国家级煤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市级科技三项费用、预算统筹基本建设资金要支持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此项工作由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具体负责,加强管理,狠抓落实。
  (五)支持在渝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中的作用
  加强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在渝高校要围绕三大先导产业、调整专业设置,扩大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增设相关专业博士点、硕士点,组建软件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为三大先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此项工作由市教委牵头,市级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协力推进。
  (六)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市场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高科技
  一是鼓励创业投资。尽快完成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管理公司。此项工作由市计委负责。二是要按照市场化原则,有效发挥市财政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风险担保资金和1亿元风险投资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此项工作由市计委、市科委和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是发行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科技园区建设的地方企业债券。此项工作由市计委、市证管办按国家规范进行操作。“十五”初期,市财政为北部新区安排5000万元启动资金,加快北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市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支持软件产业、信息制造业和重大信息化项目。此项工作由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计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组织使用。
  (七)抓住机遇,落实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过渡期的有利条款,认真贯彻《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在财政、税收、费用摊销、土地使用、税外费、市场准入、招商引资、人才及知识产权、金融投资等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我市以三大先导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此项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计委、市经委、市教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外经贸委、市国土房管局、市信息产业局、市人事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工商局、重庆海关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68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